奉孝是谁的字号(奉孝是谁)
奉孝同:5年的警卫员,隐姓埋名于新化,55年鲜有人知晓
作为一个普通人,奉孝同的过去是颇为传奇的——他曾经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员。虽然退役后的奉孝同,和寻常的农村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1、奉孝同,是湖南新化县人。
他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按照现代的观念来说,四五岁年纪多半还是在幼儿园上学。但是对于奉孝同来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帮大人干很多事情了——包括喂猪、割草等等。只要是奉孝同能力范围的工作,奉孝同都要去干。毕竟,在旧社会的农村,劳动力是第一位的。
话说1934年12月的一天,红二军团长征经过新化县。奉孝同看到人多有点害怕,出于本能,还是孩子的他选择了逃窜。虽然当时的红军战士在后面一直叫喊着:“别跑,我们是自家人。”但奉孝同显然是没听到。
不过,在后来经过一番观察,奉孝同发现这群士兵十分和蔼和友善,与以前遭遇的“白狗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红军在村里驻扎以后,向村里的人询问:这村子里,谁家是地主?
“地主?什么是地主?”奉孝同歪着脑袋问红军叔叔。其实不光是小孩子奉孝同不知道啥叫地主,即便是村里人,对于这个新名词也表示陌生。
红军想了想,该如何让乡亲们有地主的概念,于是红军告诉村里的人:哪家租谷担数最多?
红军的这一番解释,让乡亲们恍然大悟,于是红军找到地主家,把地主家的粮食分给了穷人,还杀了地主家的猪,将猪肉分给了老百姓。
或许在奉孝同印象里,红军在村子里的日子,他家的生活要比平日里过年的时候还要好——因为此前即便是过年的时候,他们也吃不起肉。而红军来了,他们家有肉吃了。
并且,地主老爷平日里不可一世,地主的管家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情景,让奉孝同历历在目。而红军来了以后,地主和管家的猥琐和狼狈,更在奉孝同的脑海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此前奉孝同一直想找机会当兵,为国效力。而此时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则让奉孝同看到了希望,他迫切的想参加志愿军。于是年仅23岁的他,立马响应祖国的号召从了军。
——或许奉孝同觉得,自己如果错失了这次机会的话,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了。所以他当时对于参加志愿军,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之后更是赶紧跟着大部队奔赴去了朝鲜半岛战场。
当时,美军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海陆空军队,还有中国所不具备的导弹部队,中国的武器装备比起美军的装备差远了。
——这就说明了,当兵很可能意味着一去不回、意味着要牺牲。因此说奉孝同此时参军是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毕竟,这是自己主动找机会去“赴汤蹈火”。
奉孝同到部队以后,开启了自己为期三年的烽火生涯。或许因为当年红军叔叔给他的影响太深了,对于奉孝同来说,自己如今已经当了一名“战士”,也算是完成心愿了,如果在战斗中牺牲,那也算成了烈士、英雄,求仁得仁。
而就是凭借着这种不怕死的劲头,他在三年抗美援朝中立下了不少战功。从原本质朴无华的农村小伙成长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英雄。
3、1953年,抗美援朝进入尾声。
随着抗美援朝的结束,奉孝同也跟随部队回到了国内。当时部队领导看到他在战场上表现优异,同时身体素质也尚佳,是个好苗子,于是将其带到了北京。
当时毛主席的警卫团需要更换一些战士——毕竟有的战士退役了,需要补充新人。担任主席的警卫,需要满足很多条件:首先需要可靠;第二需要不惧生死;第三需要有一定的战斗技能。
因此经过千挑万选,奉孝同被相关部门看中:不说别的,就说奉孝同在半岛前线舍生忘死的战斗,就说明奉孝同满足这三点。因此,奉孝同被选择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团成员,并直接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工作。
在见到了毛主席后,他的激动之情可谓溢于言表,或许奉孝同还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场梦,自己怎么就成了毛主席的警卫呢?
当然,奉孝同退役后,从来没有和人提过自己在北京、在毛主席身边的经历,但是,对于奉孝同来说,毛主席却影响了自己的后半生。
如果说当年从军时因为贺老总的部队(红二军团的军团长是贺龙)给他留下了好感的话,那么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奉孝同耳濡目染之下,其世界观乃至人生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一个人的见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影响很大,因此春秋时代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奉孝同到了毛主席身边以后,受到周围氛围的影响,性格,乃至精神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比如在毛主席身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甚至有的人还有留学海外的背景,这些人和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很多内容奉孝同听都听不懂。因此,奉孝同逐渐感到了自卑——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因此奉孝同受到的教育程度很低。
毛主席心细如发,当然发现了奉孝同的心理变化。于是毛主席鼓励奉孝同一定要好好学习,坏习惯要慢慢改,不要太着急,争取将来有所作为。
于是,在毛主席的鼓励之下,奉孝同积极改进不足,学习文化。奉孝同原本的文化底子很薄弱,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准,因此起初学习的时候感到很吃力。不过,随着奉孝同持之以恒的学习,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
——比如最初的时候,奉孝同看报纸的时候,报纸上很多字他都不认识,但是经过一番艰苦学习以后,奉孝同非但能写很多字,甚至还学会了写比较简单的诗歌。这个进步,不能说不大。
4、不过,虽然学习占据了奉孝同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奉孝同的工作也并没有受到任何耽误。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大陆其实并不太平,尤其是北京。当时,虽然败逃到了台湾。不过,老蒋突发奇想:认为既然正面战场上,打不过解放军,但是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比如通过特务活动在京城进行破坏活动。
而对领导者的不利活动,更是敌特的工作重点。
奉孝同因此高度戒备,甚至在不是自己当班的时候,也会义务参加巡检活动,保证敌特没有任何可乘之机,来危害领导者的安全。
因为奉孝同的勤勉,以及以身作则,他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获得了诸多荣誉,比如“执勤能手”、“技术能手”、“一级射手”等称号都是他在这个时间段所获得的。
但所谓天下无不散之宴席。1958年的时候,奉孝同退役回到了家乡,结束了自己5年的贴身警卫生涯。
——当时,由于中国受到美国以及苏联的封锁,加上国内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因此国民经济到了空间恶化的地步,打仗暂时已经不需要了,加强基础建设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于是毛主席号召全民积极参与生产,来与天灾人祸进行对抗。而此时的奉孝同也受到毛主席主张的鼓舞,主动选择回到乡下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第一线的劳动工作——毕竟,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石。
其实,奉孝同是完全有机会谋取一份好差事的,但他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回山中老家种地,因为他知道如今这里是最需要他的一线基层岗位。
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他回到老家起,直到若干年以后,人们都不知道奉孝同在部队到底是做啥的,奉孝同也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自己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当过警卫员,这是组织的纪律,也是他对自己的一个要求。
当时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经常会聊起这个神秘且有些古怪的人,但即便是镇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对于其他的亦是一无所知。
5、奉孝同的家乡是在山区,山地的特点是耕地少,而且土地的肥力比较弱,因此农民即便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得到的收成却很少。
但是奉孝同对这一切却甘之若饴——出走半生,奉孝同似乎一如当年那个农家少年。不过此时已经见过大世面的奉孝同,其心境,其性格,其作派,当然都已经和以往截然不同了。
后来奉孝同由于当过兵,因此他被当地的公社邀请过担任武装干事,职务就是训练民兵。对于这个职务,奉孝同也是欣然接受了,毕竟这个可以发挥所长。
而在老家的时候,奉孝同也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之后很多年时间里,奉孝同和妻子一直务农,一家人住在一栋残破的老木屋中,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不过,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奉孝同的心境很好,从不觉得苦,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每一天。
但天有不测风云,上天并没有要眷顾这位无私奉献的英雄的打算。奉孝同与妻子一生中一共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是奉庆玲、奉美玲、奉福玲、奉光兴。
而在1984年的时候,年仅16岁的奉福玲便被人骗走了,此后言无音讯,在知其消息之时才知道已经死于海南;奉庆玲则因患怪病离异,后来回到娘家定居,日子十分拮据;其儿子奉光兴,也于2004年不幸去世了。唯一一位正常的女儿奉美玲还远嫁到外县,难得回来看一次自己。
奉孝同虽然儿女双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孤寡老人无异,而且身上还有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是他的心酸之处,也是他的困难之处。但即便如此,他却仍旧没有抱怨,更没有想把身份公之于众,借助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的打算。
6、总之他的这个身份,一直瞒的很好,一直到2013年的时候,也就是他离开警卫员岗位55年后才被公之于众。
2012年年底,当时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玲,因为身体原因经常住院。当地医院对于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属也是极其照顾的,派遣医生亲自送奉庆玲回家,但因山路崎岖、道路难走,一直到半夜才赶到家,于是来送人的医院医生索性留在其家里休息。
而就在大家都准备睡觉的时候,奉孝同的妻子随口说了一句话:“(奉孝同)他去朝鲜打过仗,让他给你们讲讲故事啰!”而这一说,医生们便来了兴趣。
奉孝同此时觉得也不能让客人们自讨无趣,于是便向大家讲起了他的故事,而这一讲便一发不可收拾了,随着大家的不断追问,不知不觉中他不仅把自己参加抗美援朝,还把当过毛主席的警卫的一些故事也全部给说出来了。
奉孝同说的有血有肉,听的大家目瞪口呆,大家万万没有想到毛主席的贴身警卫,而且是当时出了名的神,居然会是眼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老人。
医生们回到城里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印证了奉孝同老人所说都是属实,于是他将奉孝同的故事全部发布在了网上,自此引起了当地政府机关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地政府表示最大化成全奉孝同的心愿,确保老人安度晚年。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看到曾经的英雄,毛主席身边最为亲近的战士如今的现状,也发起了爱心捐款,不一会儿数额便已达数万余元。
但自己的晚年生活能过的多好,并不是奉孝同一生最大的心愿。他的心愿有三个,其中一个是希望自己女儿能够病好,如今有了捐助,这个问题已经在慢慢解决了。
而剩下的两个心愿则全部与毛主席有关。第一,到韶山看毛主席的故居;第二,去北京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曾经当记者问起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的时候,他说:“把自己与毛主席的合影弄丢了,离开毛主席之后再没有见到过他老人家。”
——虽然在毛主席身边仅仅五年光阴,但毛主席对他的影响,对他人格的塑造,不可谓不大,即便是数十年过去了,他仍旧忘不了毛主席,忘不了曾经与种种一切。而此时毛主席已经去世,与他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这两个地方了。
对于这两个心愿,国家也都尽力帮助他完成了,此时也已经是2013年了,距离他离开毛主席已经有55个年头了。
如今,已经完成心愿的奉孝同一家已经回归了平静的生活,依旧住在简陋的房屋里,靠务农为生。对于当地政府的救助,除非是必要的,其余的都被奉孝同谢绝了。奉孝同决定:一如既往那样,在平淡状态中,度过自己人生最后的岁月。
7、在轰轰烈烈的年代里,想要成为英雄其实也不难:那就是只要敢于牺牲,并且为之牺牲,就可以成为英雄。
但是,在平淡岁月里,想要成为英雄却很难——因为,平民英雄,讲究坚持。所谓的坚持,就是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不受到外力的干扰而出现动摇。
人生在世,能做到不忘初心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在漫漫人生路上,人总会遇到各种威逼利诱——比如贫穷的打压,会让人做出屈服;比如人穷志短,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有的人则会因为受到外力的压迫,而做出妥协。
因此,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做到不忘初心的人其实少之又少。但是,奉孝同做到了。
除了在朝鲜战争期间,奉孝同有过战场上的轰轰烈烈以外,其余的岁月里,奉孝同都是在平淡中度过的。甚至,在他大多数的日子里,奉孝同的平淡中,都夹杂着一定的贫苦。但是,奉孝同都坚持下来了。这种心境,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
刘备两个亲儿子,一个是马超女婿,一个被阿斗打击报复穿小鞋
笔者前几天写了个帖子,里面引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讲了马超女儿马氏嫁给刘备儿子安平王刘理的故事。帖子发出后,有网友问我:“刘备除了阿斗,还有儿子吗?”对于网友这个提问,我觉得挺有意思,就特意写个帖子回答一下。
刘备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刘备的儿子,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斗,其实刘备除了阿斗之外,还有N个儿子。为什么要用“N”而不说具体数字呢?因为《三国志》也没搞清刘备在阿斗之前到底有几个儿子,只是说刘备在阿斗之前“数丧嫡室”。换句话说,就是刘备在阿斗出生之前,死了好几个老婆孩子。
刘备在生出阿斗之前的儿子,数目不详,名字不详,反正就是有好几个。刘备在阿斗之后的儿子,就有正史《三国志》可以查的到了。刘备在阿斗之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刘永,一个叫刘理。
刘永、刘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刘永,字公寿。生母不知何人,《三国志》记载说他是“后主庶弟”。换句话说,刘永和阿斗一样,都是刘备小老婆生的。刘备登基称帝的时候,立阿斗为太子,封刘永为梁王。刘永这个人,本事也有一些,骨气也有。他对于阿斗宠幸宦官黄皓之事多有劝谏,阿斗好心当成驴肝肺,不但不听弟弟的劝告,还处处给刘永打击报复穿小鞋。刘永在阿斗手下,日子过得很不顺心。
刘禅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刘理,字奉孝。《三国志》记载说是“亦后主庶弟”。刘理的生母和刘永一样无从考证,反正就知道他也是刘备小老婆生的。刘备登基称帝后,被册封为梁王。阿斗登基后,改封为安平王。刘理这家伙,字号和郭嘉一样是奉孝,寿命也和郭嘉一样都短命。刘理这个短命鬼,除了刘备儿子的身份让人记得住他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马超的女婿,他的正妻是马超的女儿马氏。
马超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古代中国,讲究“立嫡以长”,刘备没有嫡子。阿斗、刘永、刘理都是刘备的庶子,由于阿斗比刘永、刘理年纪大,所以阿斗成了蜀汉集团接班人。阿斗当上皇帝后,刘理早亡。他和仅存的弟弟刘永关系却形同陌路,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阿斗和刘永整整十几年都没有见面。
刘备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到了蜀汉亡国之时,阿斗和刘永都被迁往洛阳居住。阿斗被封为安乐公,刘永被封为乡侯。阿斗的子孙在永嘉之乱中被杀得“子孙绝灭”。刘永的子孙也遭,唯有刘永的孙子刘玄逃脱。现存世界上的刘备后人,阿斗的子孙后代肯定是没有了,刘永有刘玄后人继世。刘理虽然早亡,亦有子孙后代传世。
版权声明:本文为王福星原创,禁止转载。本人只以“王福星”和“文氓王福星”笔名发表文章,其余的账号发表此文均为盗版。
三国英雄传:算无遗策却英年早逝,令曹操念念不忘的郭奉孝
建安元年(196),曹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
信的内容是: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于是,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了曹操。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很有远见,二十岁后隐居,秘密结交英雄豪杰,不与世俗来往,故时人多莫知。原为袁绍部下,至此改投曹操。
曹、郭两人一见面,讨论天下大事,完毕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自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转眼间,时间过了一年,曹操领兵准备讨伐张绣,张绣率领部队投降。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但不久,张绣又偷袭了曹操。
张绣的反叛,我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曹操要收纳张济的遗孀,张绣对他怀恨在心。(操纳张绣之妻,绣恨之。)二、曹操赠送金银给张绣部下的骁将胡车儿。(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
因此,张绣“闻而疑惧”实施了偷袭曹操的计划。这一战,曹操的长子曹昂,校尉典韦双双被杀,曹操自己也被流矢射中。
后来,曹操收拾残部,退到舞阴,张绣率领骑兵追击,曹操将他打败,退回了穰城,与刘表联合。袁绍知道曹操兵败的消息后,写信给他,言辞非常傲慢。
曹操对荀彧,郭嘉言道:“现在我想讨伐背信君臣大义的袁绍,但是力量不敌,应该怎么办?”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我们就来看一下十胜十败的内容:一、道胜
袁绍注重排场,礼仪繁多。您待人接物任听自然,这是在处事之道胜过他。(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二、义胜袁绍身为臣子,倘若起兵攻打,便是叛逆。您尊奉天子来统率天下,这是在道义上胜过他。(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三、治胜自从桓灵以来,政令废驰,袁绍却以松弛的方法来补救,因此缺少法纪,令出不行。您以严厉来纠正松弛,使得大小官员全部遵守法纪,这是在治理政务上胜过他。(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四、度胜袁绍表面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易生疑心,只信任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宽和,内心机敏明察,用人不疑,只看重才干,不问远近亲戚,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五、谋胜袁绍计谋多却少断,往往错过时机,您制定谋略就能当机立断,能够应付无穷的变化,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六、德胜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虚逊让,用来沽名钓誉,那些华为不实的士大夫大多投靠他,您待人至诚,不虚情假意,忠贞正直,见识卓远的真才实学之士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七、仁胜袁绍看到他人饥寒困窘,怜悯之情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但是对于没有看到的,就时常考虑不周,您经常忽略眼前的小事,但对于大事,以及与全国各地的交往,您所施的恩德却往往出人意外,对于看不到的事情,也都考虑周全,这是在仁义上胜过他。(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八、明胜袁绍手下大臣争权夺利,互相诋毁,混淆视听。您却御下有方,堵塞谗言诬陷,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九、文胜袁绍做事没有原则,所是所非不可预知,而您对正直、有功之人礼敬,而将邪恶,犯罪之人绳之以法,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十、武胜袁绍喜好虚张声势,而不懂兵法要诀,而您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入神,部下依赖,敌人恐惧,这是在武功上胜过他。(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这一番话,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个人角度出发,这些也代表了曹操的优点和袁绍的缺点。果不其然,曹操有了这样的激励,在官渡大败袁绍。
这是郭嘉第一个特点——知人善察。
不久,曹操出兵攻打吕布,攻了很久也没有攻下,兵士已经十分疲惫,曹操见状,准备撤军。这时,荀攸和郭嘉提出了两点看法:
一、士气衰竭吕布虽然勇猛但没有谋略,如今接连战败,锐气已经衰竭,三军完全要看主将的,主将的锐气一旦丧失,则三军全无斗志。(吕布勇而无谋,今屡战皆北,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二、谋略未定陈宫虽有智谋,但是不能随机应变。如今我们应该乘吕布锐气没有恢复,陈宫谋略未定的机会,发动猛攻,就可以攻克吕布。(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急攻之,布克拔也。)
于是,曹操挖凿沟渠,引来沂河,泗河之水淹城,将吕布生擒。
这是郭嘉的第二个特点——当机立断。
《三国演义》上说水淹下邳的主意是郭嘉提议的,从《三国志》来看,这次提议是郭嘉,荀攸一起为曹操献策的。前者应该是郭嘉提议的,后者应该是荀攸提议的。
《傅子》载: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一个令曹操不安的消息传来了;江东孙策要乘机偷袭许都,众闻皆惧,这时,郭嘉又再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分析孙策的优劣:
优点:孙策是一个能让百姓和兵士都愿意为他效死之人。(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缺点:孙策轻率而无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并无区别,日后必定会死于刺客之手。(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后来,事情果如郭嘉所料,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这是他的第三个特点——神机妙算。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曹操率兵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连战数克。诸将都想乘机一举消灭二袁,郭嘉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郭嘉传》载:“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
事情再度如郭嘉所料,袁谭、袁尚二人反目成仇,曹操乘机北上,将二袁各予击破。
这是郭嘉第四个特点——出奇制胜。
建安十二年(207),袁尚和袁熙逃入乌丸,想借乌丸的力量与曹操抗衡。曹操要征讨乌桓,遭到诸将反对。
《三国志郭嘉传》载:“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郭嘉却不这样看,对曹操分析了两方面原因:
指出形势乌桓仰仗路途遥远,一定不会事先防备,趁此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可以消灭他们。(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分析利害袁绍有恩于这一地区的百姓以及塞外异族,袁尚兄弟有难,他们定会帮忙。到那时,我们的后方就不稳了。(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解决办法但也无须担心,刘表只会空乏议论,自知才能不足以嘉御刘备,重用刘备又担心控制不住,轻用则刘备又不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们出动一国的兵力远征,您也不足为虑。(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曹操听完,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进兵柳城,行至易,郭嘉觉得速度还是太慢。对曹操说:
“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是郭嘉的第五个特点——敢出险招。
曹操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向东直奔柳城。在距离不到二百里时,乌丸人才得知。袁尚、袁熙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带领数万骑兵迎战,于是爆发了白狼山之战。
这一战,曹操令张辽为先锋,斩杀了蹋顿和各部落王及以下的乌桓首领,有二十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袁尚、袁熙前往辽东投奔公孙康。
然而,就在曹操从柳城返回的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患病去世,终年三十八岁。曹操追念其功,增邑八百户,并前户。谥曰贞候,子郭奕继嗣。
纵观郭嘉一生,从军十一年,算无遗策,为曹操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曹操后来也说“欲以后事属之。”由此可见,曹操对郭嘉很是信任,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可谓一生知己。
后来,曹操兵败荆州,曾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就是这样。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作者君:休武,历史爱好者,座右铭:读中国历史,品百味人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9/169625945011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