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坚被谁害的(孙坚被谁害的)
害死名将孙坚的其实是个大谋士
孙坚是孙策孙权的父亲,号称江东猛虎,这样的人在当时没有几个人是敌手,不过这样一位大将却死于轻敌之手,要知道当时他打败黄祖气焰正盛,刘表手足无措,正要派人去搬救兵,这倒好,恰好孙坚被搬救兵的人弄死,真的是冤枉也哉。
且看演义上说:刘表写书,问谁敢突围而出。健将吕公,应声愿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听吾计: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吕公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密开东门,引兵出城。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只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三国志中的孙坚也是被刘表所杀。初平两年,袁术让孙坚和刘表作战,攻打荆州。刘表让黄祖出战,孙坚勇猛无敌,黄祖怎会是孙坚的对手,没有多久,孙坚就打败黄祖,孙坚一鼓作气,想追上杀死黄祖。一直追过汉水,至襄阳。刘表让黄祖连夜出去调集军队,黄祖领兵回来后,又和孙坚大战数日,黄祖又败,仓皇逃进岘山。孙坚对黄祖还是穷追不舍,黄祖设计埋伏孙坚,让众将躲在树林之中,等孙坚到来时,万箭齐发,孙坚在乱箭中不幸而亡。
你看这个孙坚,死于吕公之手,这个吕公名不见经传,只是为了躲闪,哪里想到会要了一世名将孙坚的性命。孙坚为何死在吕公手下:
其一,大意轻敌。你看骄傲自满的人并不是关羽自己,你像孙坚这样久经沙场的人也不例外。孙坚自以为荆州没有能人,刘表过于懦弱,自己曾战败过董卓吕布,董卓都要和自己接亲,如此风光,哪里会把一个小小的刘表放在眼里?
其二,穷寇莫追。俗话说的好,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你把人给逼急了,保不齐把自己给害死了。孙坚太过于自负,人又少,他忘了穷寇莫追这句话。
其三,没有想到荆州的蒯良是位大谋士。此人才干非凡,孙坚其实死于此人之手。
杀死华雄的凶手不是关羽?正史记载华雄被吕布所坑,死于孙坚之手
东汉末年,原本势力不算大的军阀董卓突然冒出头来。不仅把东汉朝廷搅了个天翻地覆,还对老百姓们进行任意杀戮。刚开始由于能与董卓抗衡的势力都跟一盘散沙一样分散在各地,所以没人敢贸然前去讨伐董卓。直到曹操组织各路诸侯一起去剿杀董卓,这才让董卓有了需要忌惮的对象。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的这个人,就跟董卓有莫大的关系。他,就是董卓手下非常有名气的大将华雄。而之所以要特意把他拿出来说事儿,就是因为他的死在很多人看来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如果你对此也感兴趣的话,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有人说,华雄是死于关羽之手,因为《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当董卓受到各路诸侯的集体讨伐时,华雄是第一个被派出去执行抵抗任务的董卓的大将。本来华雄的实力在董卓看来是非常强大的,不然他也不会派其去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结果当得知华雄竟然被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的关羽所杀后,董卓自己估计都感到非常意外。不过《三国演义》并非历史资料,所以它上面所说的内容是可能存在杜撰情况的。因此,可信值并不是很大。
而要以历史资料来求证华雄的死因的话,那也是可以找到相关可靠的内容记载的。《三国志》这部历史资料就曾经明确指出,华雄是死于孙坚之手。而提到孙坚,可能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他其实就是孙权的父亲,也是讨伐董卓的大势力中的其中一股小势力的头目。虽然孙坚将华雄杀了,但是实际上,杀华雄的凶手可并非只有他一个。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跟华雄之死有关的那些凶手们。可能有些凶手说出来大家都感到无法相信,不过听过我们的分析之后,大家应该就知道原因了。
一、直接杀死华雄的孙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孙坚是杀死华雄的最直接的一个凶手。毕竟有历史资料记载为证,这个我们没有办法歪曲。而孙坚之所以会杀华雄,也是实在被董卓军追赶的没有办法了。如果他当时不趁机进行反击的话,估计最后被杀死的人就会是他了。当然了,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来:孙坚这个担任一支军队的头头的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不然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会顺利杀了华雄呢?所以,不管怎么样,孙坚肯定是要为华雄之死负责的。
二、在追击孙坚途中为报私仇故意给队友捣乱的吕布可能有些人不明白华雄之死跟他的同事吕布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吕布也是应该为华雄之死负责的人。因为当初董卓下令追击孙坚一伙人的时候,派出的三位猛将中的其中两位,就包括吕布和华雄。而另一位,则是跟吕布不睦的胡轸。结果,在追击孙坚一伙人的时候,吕布为了报私仇,故意给胡轸捣乱。不但害的胡轸所领军队军心涣散,还给了一直处于被动挨打位置的孙坚可乘之机。之后,孙坚开始反过来追击董卓方的军队,并且在途中将华雄给杀死了。
三、十分赏识华雄的董卓除了上述两人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是得为华雄之死负责的。他,就是董卓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这样的:董卓在没有派人追击孙坚一伙人的时候,就很清楚孙坚的能耐。他深知孙坚不好对付,纵使是他自己亲自上阵,都不一定能将孙坚打败。可既便如此,他还依然派遣了华雄等人前去追击,简直无异于是将华雄等人的命送给孙坚。再加上他竟然错误地安排了两个平时关系就不太和睦的人去陪同华雄追击孙坚,岂不是狠狠坑了华雄一把?
所以说,跟华雄的死有密切关系的人并非只有孙坚一个,吕布和董卓也得多少负些责任才行。如果我们在研究历史人物的时候将小说或者影视剧里描述的故事情节错误地当成史实来看待的话,那得出的结论肯定就会变得有失偏颇了。这样的话,岂不是就失去了研究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建议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朋友在研究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一下史实。切莫因为受了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影响而给历史人物冠以错误的看法,那样不但不尊重历史,也会严重影响到我们得出的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
《三国志》中斩华雄的孙坚,竟然在《三国演义》中被华雄杀得大败
华雄,这个名字在二十四史的《三国志》中出现了一次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二十七次。《三国志》中的主角是孙坚,华雄连配角都不是的群众演员。《三国演义》的主角是关云长和华雄。
《三国志》中:孙坚斩华雄汉灵帝驾崩之后,董卓专权,在京城中肆意妄为。全国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其兵讨伐董卓。
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自然不甘落后,在路过襄阳之时,孙坚受曹寅挑唆,孙坚逼死了荆州刺史王叡。
孙坚名震南郡数万人的大军到达南阳,孙坚请太守张咨吃喝了一顿。第二天张咨回请孙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长沙主簿突然闯进来禀报孙坚:“南阳的路不好,军粮也不够,请命逮捕主簿问一下原因。”张咨一看局势不对,想要逃走,可是孙坚早有准备,将他围住。一会,长沙主簿再次进来禀报:“南阳太守故意耽误义军行程,让我们不能及时赶到前线讨贼,请求主公军法处置!”说完就把张咨绑出去斩首了,南阳郡的官员震惊不已,孙坚要什么给什么,巴不得他赶紧离开。
孙坚的空城计赶到鲁阳与袁术汇合后,袁术封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孙坚当时屯兵在鲁阳城,因为他部下长史公仇称要去还州督运粮草,孙权在城外设帐摆宴席为公仇称践行。酒宴还没用完,董卓就派数万兵将来与孙坚对战,先锋胡轸率十几人先到。孙坚表面镇定,依旧谈笑风生,继续觥筹交错,并吩咐部下不要妄动。后来董卓的军队越来越多,孙坚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撤入城中,胡轸看到孙坚如此军容整齐地撤退,心里没了底气,不敢贸然攻城。
胡轸以为孙坚已经做好了充分迎敌的准备,就撤了回去。
这其实是孙坚摆的一场空城计,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孙坚成了诸葛亮,胡轸成了司马懿。
孙坚杀华雄之后孙坚屯兵梁东,被董卓大败,孙坚只剩下几十人突围。孙坚平时带着赤厨帻(红头巾)。为了逃跑他把赤厨帻给亲信祖茂带上,引董卓的军队离开,孙坚从小路逃走。祖茂仓促之间,看到一所坟茔,急忙下马将赤厨帻绑到烧柱之上,自己躲到草丛之中偷窥董卓军队的动静。
董卓军队看见赤厨帻之后,以为孙坚在此,将坟茔包围后才发现烧柱上只有一条头巾而已。
他们就悻悻地收兵。
孙坚在鲁阳百里的阳人城重整兵马,董卓打听到孙坚的消息后,派胡轸和吕布率五千人前去围剿孙坚。吕布与胡轸不和,吕布散布谣言,阳人城敌军已经溃败,胡轸急功冒进,连夜进军。到达阳人城下,董卓军队已经疲惫无法攻城。孙坚以逸待劳,大破董卓军,董卓的都督华雄也在此役掉,枭首。
华雄是被孙坚所杀,吕布也是间接害死华雄之人。
《三国演义》中华雄之死董卓乱政,曹孟德希望借进献七星宝刀的机会,行刺董卓。可是在曹操的行刺过程中,被董卓的干儿吕布所干扰,功亏一篑。赔了宝刀还差点丢了性命。曹操借着试马的机会,逃出京城。
当曹操逃到中牟县的时候,县令陈宫将曹操拿下。陈宫晚上把曹操提到自己院落审问,陈宫说:“我听说丞相待你不薄,你怎么还自取其祸呢?”,此时曹操引用了陈胜的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想拿我请功,请随便。”陈宫把差役支走之后,对曹操说:“你太小瞧我了,我只是没有碰上明主。”交心之后,曹操把自己如何奉天子诏书诛杀董卓,如何失手,向陈宫交代了一遍。陈宫挂印随曹操回老家募兵。
吕伯奢这干爹当得二人行至成皋,天色已晚,曹操对陈宫说:“我干爹吕伯奢就在此地,我们前去借宿一宿,明日上路。”吕伯奢见到曹操后就说:“我听说朝廷在捉拿你,你怎么到这里来了?你老爷子去陈留避祸去了。今晚你们就在我这里住一宿吧,我去打点酒,你们稍等。”
吕老汉匆匆骑驴去打酒,等了许久不见老汉回来。此时,只听下人们在外边嚷:“绑起来杀了,怎么样?”曹操起了疑心,抽刀把下人们就都杀了,到了厨房内一看,绑的是一直黑猪。
陈宫说:“孟德,你误会杀错人了。”
二人做了错事,赶忙逃走,没走出二里,碰到了打酒归来的吕伯奢。吕伯奢看到二人感到很奇怪,对曹操说:“贤侄,我已经安排好了家人宰猪款待你们,吃了饭休息一宿,明天再走吧!”谁知,老汉的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曹操转头就把他干爹捅了。
陈宫看不下去了,说道:“你杀他家人是误杀,还可以原谅。你现在明知你干爹是好心,你怎么还下的了手?”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也没话好说,到了客栈之后,第二天,天还不亮陈宫就离曹操而去。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也不放心,急忙起来赶路。
曹操募兵曹操到了陈留,找到他老爷子后,交代了一遍刺杀董卓的来龙去脉,伸手问他老爷子要钱募兵。他老爷子说:“咱家这点资本根本不够,此处有个孝廉叫卫弘,他既有钱,为人又仗义,如果他能帮助咱们,何愁此事不成?”
于是这爷俩摆了一桌酒宴,请卫弘饮酒,曹操把自己募兵的想法告诉卫弘。卫弘很支持曹操,于是支持了他的第一桶金。曹操以皇帝的诏书为凭据,写了一杆“忠义”白旗,开始招募。
名正则言顺,很快乐进来了,李典也来了,夏侯惇和夏侯渊带了几千人来支持同族兄弟。曹仁、曹洪、也带兵来投。卫弘家财散尽,成就了曹操的第一支军队。
诸侯会盟当时,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孙坚作为先锋迎战董卓,兵陈汜水关。
董卓聚将,吕布请战,此时出来一将吼道:“杀鸡哪用宰牛刀?不用温侯出马,这个任务交给我。”此人就是华雄。董卓大喜,给华雄加官骁骑校尉,领兵五万,立马出发赶往汜水关。
双方交锋,华雄旗开得胜,斩杀鮑忠,董卓给华雄升官为都督。
华雄连夜偷袭孙坚,孙坚率数十人突围。祖茂替孙坚带赤厨帻突走,祖茂也是将赤厨帻绑到庭柱上,华雄发现上当后,在树林里搜到了祖茂,被华雄一刀斩于马下。
温酒斩华雄天明,华雄挑着孙坚的赤厨帻前来叫阵。袁术阵营的俞涉、潘凤相继被华雄斩杀。
此时,关云长看不下去了,大呼:“某家愿往斩杀华雄。”,袁绍不屑,曹操却不以为然。
曹操斟了一杯热酒,以壮关云长行色,关云长说:“且斟酒一杯,某去去就来。”
关云长提刀上马,不一会提华雄人头回来,那杯酒还是没凉。
这就是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无眠心语:《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段截然不同的记述。《三国志》中孙坚与胡轸的心理战,转换到了《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孙坚斩华雄,也成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如果说进行一次调查,是孙坚斩的华雄还是关云长斩的华雄?我认为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关云长。
这就是小说的力量,《三国演义》看起来远比《三国志》要写的精彩。四大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无眠呼吁应该拍一版《三国志》电视剧,这对弘扬历史文化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国志》才是历史,《三国演义》只是小说!
《三国演义》:从黄盖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东吴的权力格局
在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老将军黄盖讲过一句话,我认为堪称至理名言。
那是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正酣,黄盖突然用一句话劝阻住了诸葛亮:
“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这几天,我在解读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时候,看到有朋友给我有类似这句话意思的留言,叫: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两组话语,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劝告任命尽量保持沉默,减少没必要的纷争。
第一次看《三国演义》之时,我曾经惊讶于,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语,居然是出自东吴的一名武将之口。
为什么不是水镜先生或者诸葛亮的老岳父这类世外高人讲出来呢?
这些天,在解读《雍正王朝》之时,看到读者们的留言后,我无意间再次想到黄盖这句话,顿觉老将军黄盖之所以用这句话去劝告诸葛亮,一定是出于某种深意,绝不是贸然讲出。
我们知道,孙策临终之时,留给弟弟孙权的治理方针只有两句话: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简而言之,就是军事上的问题让周瑜拿主意,政务方面的问题,让张昭拿主意。
孙策在将死之时,把整个东吴交给自己弱小的弟弟孙权接手。
彼时的孙权,要智谋没智谋,要魄力没魄力,更没有武力值加持,无论是在军事理论还是在政务管理方面,孙权都是小菜鸟。
孙策让周瑜和张昭二人作为肱股之臣帮助孙权,共同治理东吴,实在是无奈之举。
可以想见,孙权初登大位,面对大堂之上,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皆是年岁长于自己的老员工,内心中必然是充满忐忑。
这些文臣武将之所以心甘情愿站在棠下对孙权俯首,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孙策的下属。
他们从心底是看不上孙权这个毛头小子的。
缺乏父兄的雄才和勇武的孙权,想要让这些人继续听命于己,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想来,也只有凭借“相互牵制、互相消耗”的策略,进行制衡,让以张昭为首的文臣和以周瑜为首的武将,通过相互掣肘,以达到管理局面的平衡。
更多的时候,我想是孙权利用张昭等文臣在牵制周瑜等武将。
因为孙氏父子,在江东是以武力夺取地盘,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渐渐站稳脚跟。武将追随孙氏的时间最长,也最容易居功至傲,让孙权充满忌惮。
我想,大家在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当真是诸葛亮自身过于优秀,还是那些江东文臣太过草包?
如果问题出在那些文人身上,难道吴侯孙权当真是钱多的没地方花了?养了这么多既没什么才干、也没什么眼界的酸腐文人。
想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孙权为了达到让文臣牵制武将的目的,只好不断扩充以张昭为首的文臣力量,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文臣的编制,不断吸纳各种各样的文人加入张昭麾下,不管其是徒有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
孙老板吸纳文臣员工的思路,和一千多年后某大某老板造车的思路有着几分相似,都是:
“买买买,圈圈圈,好好好!”
然而,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的时候,却如同试金石一般,一下子把江东的这些文臣的成色给试了出来。
《天下无贼》中黎叔讲过一句话:人才是最珍贵的。
这句话,即便是在三国世界中,也不例外。
纵观整个三国之中的几大割据势力,能够真正称得上文臣中的翘楚的,也就那么几位。
那么,再回到小说中黄盖这个人物。
为什么我会认为黄盖讲出那句至理名言,是出于某种深意呢?
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在孙权以文臣制衡武将的策略之下,黄盖、程普、韩当、周泰这些老将军们,平日里估计没少跟这些文臣怄气拌嘴。、
可是吵架又不是他们的强项。
更何况张昭招募的那些文臣,都是一些只会空谈、长于辩论,却没有真才实干的迂腐之人。
时间一长,估计黄盖在面对这些文人咄咄逼人的话语之时,早就麻木了。
所以,黄盖劝告诸葛亮的那句话,我认为并非只为了拦住诸葛亮,而是黄盖看到诸葛亮和这些文人吵得不可开交,更加有感而发。
只不过孙权在看到这些文人一起上,都干不过一个诸葛亮,少不了训斥张昭:
“尼玛!老子给你的招聘经费,都花哪里去了?就招过来这样一群废物点心!
说好的遥遥领先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2/16962543168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