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的作战经过和意义(炮击)
从央视热播纪录片,回顾惊心动魄的1958炮击金门始末
【两岸快评第817期】
60多年前,一场炮战在海峡两岸骤然打响,这就是“1958炮击金门事件”,又称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台湾方面称为“八·二三炮战”,是指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一九五八炮击金门》,为我们重现惊心动魄的1958炮击金门的前前后后。
1958年炮击金门,是国共两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兵戎相见,但它又不是中国长期内战的简单顺延,伴随着世人瞩目的政治博弈和外交斗争,这场战争不仅打击了“大陆”的嚣张气焰之外,也使美国在台海推行“划峡而治”、“”的政策破产。
炮击金门发生的国际背景
在很多不了解台湾问题的人的眼中,金门岛是隶属于台湾省,实际上,金门和马祖地区,都是我国福建省的一部分。金门岛的地理位置离厦门市也最近只有10公里,但离台湾岛却有210公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困守台湾一隅的集团,在美国的羽翼庇护之下,继续做着“大陆”的美梦,并以金门、马祖为基地,经常对大陆地区进行骚扰。
在国际上,1958年的中东事件,成为炮击金门的导火线。7月14日,伊拉克人民发动革命,推翻了旧有的统治集团,随后,美国出兵入侵黎巴嫩,英国部队入侵约旦,企图对伊拉克人民施压,扼杀中东人民的革命行动,同时美国宣布它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以为首的台湾当局以为“大陆”时机已到,企图进一步将事态扩大。8月6日,台湾所谓“国防部”宣布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同时大量增兵金门、马祖,使这两个地方的兵力多达10万余人,占台湾陆军总数的1/3,台海局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不承认中国政府的备忘录”,重申不承认中国。为了粉碎美国政府的“阴谋”,适当打击台湾当局的军事挑衅,并声援中东人民,8月17日,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
炮击金门的具体过程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50分,随着红色信号弹的升空,福建前线的数千发炮弹从各个不同方向飞向金门军队驻地。这次炮战共持续85分钟,向金门发射炮弹3万多发。军队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这场炮战立刻使金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一天炮击之后,一方面继续对金门岛进行炮击;另一方面出动海军舰艇对部队的海上目标进行打击。由于解放军的封锁战略,对金门驻军的补给运输一度中断。
8月27日和9月4日,两次要求美国以武力阻止解放军对金门的攻击,并对金、马的运补军需提供护航。美国一方面决定协防金、马,派遣了第七舰队及美国其他海军部队进入台湾海峡;另一方面,美国不同意美军介入台海战事,以免不能自拔,故而老调重弹,敦促从金门、马祖撤军,让出金、马以换取停火,在海峡之间确定一条界线,与中国大陆“划峡而治”。
但这几个小岛对来说,却是万万不能放弃的。因为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所有省区当中,控制在手中的,除了台湾以外,只有隶属于福建省的金门、马祖地区了。这些岛屿成了同大陆还有联系的唯一政治纽带。如果失去金、马,“大陆”的口号就将不攻自破,美国政府就可以公开地支持“”,或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为由实行国际托管,蒋家王朝就将摇摇欲坠。因此当即对美方意见表示反对,美国和台湾当局的矛盾由此公开化。
9月4日,在的命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的炮击停止了三天。挟炮击声势,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扩大领海线至12海里。9月8日,由美国护航的台湾运输船队向金门驶发,解放军在的“不打美舰”的命令下向台湾运输船开火,此时美国船舰竟立马抛下台湾船队而向台湾方面逃遁。此举显示了美国协防台湾的底线,业已形成了在台湾政策上的“脱身主义”。
摸清美国的战略底牌之后,主席清醒地认识到了时局的变化,毅然决定改变封锁金门的方针,让金门、马祖继续留在的手中。因为如果失去金、马,也就失去象征其在大陆存在的最后据点,这无疑会助长制造“”的阴谋。相反留下金、马,有利于激化美蒋矛盾,争取台湾军民的支持,即用金、马套住台湾。因此中央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遂于10月6日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宣布:“为了人道主义,从10月6日起,暂以7天为期,暂停炮击,你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输送供应品,但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如果护航,不在此例。”而且就在同一天,中国政府通过新闻媒介发表了《告台湾》,中央提议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
美国为逼使放弃金、马,达到“划峡而治”的目的,在10月8日宣布停止为蒋军护航。这使大为恼火,10月14日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声明,坚守金、马,并前往金门视察,借此向美国表示,“划峡而治”绝无余地。为了说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利用解放军停止炮击两个星期的机会,去台湾与会谈。
10月10日,当杜勒斯飞台途中在阿拉斯加停留时,又出奇计,下令恢复炮击。用毛主席自己的话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阴谋。杜勒斯现在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那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
诚如的预见,恢复炮击使杜勒斯鼓吹的“和平使命”破产,对来说,解放军恢复炮击,使他有足够的证据对美国人说停火和平不可能,因此有了固守金、马的口实。
10月25日,中国又宣布以后逢单日,双日不。还提醒台湾当局:“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美国人强迫制造的伎俩,全中国人民,包括你们和海外侨胞在内,是绝对不允许其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日也不是逢单必打,打也只是象征性的,传统节日更是停止炮击,两岸局势渐趋缓和。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两岸形成了对付美国的默契,此后,金门炮击进入了打打停停、以打促和的阶段,并一直持续到1979年才结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文告,宣布结束炮击金门。
炮击金门的意义和影响
在华艺出版社出版、沈卫平所著的《八·二三炮击金门》一书中如此评价炮击金门的意义:作为一场震撼世界的的战役,炮击金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实的和长久的。包括军事惩戒、政治分化、外交配合、政策宣示、战略摸底、策略谋对、实战练兵等等。
炮击金门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陆”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美国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立场上的高度统一,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美国中国的阴谋。《八·二三炮击金门》一书中指出:“党争、政争在战役中已经降为次要,统一与之争明显地上升居于主导位置。防止美国分割版图、肢解中国始终是第一位的思考。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如此,一旦国土出现,统一便成了高于一切的国家、民族之最高利益所在。”
此外,1957年底中断的中美大使级的谈判因为炮击金门而重新启动。这也初步确立了日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谈判机制。通过金门炮击,中国政府也摸清了美国介入台海冲突的程度和底线,测试了美国和台湾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为日后中央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同时,美国和台湾的矛盾也在此事件中得以暴露。
值得一提的是,炮击金门发生后,美国曾经威胁对大陆使用核武器,而苏联发表声明表示,如果美国对大陆实行核攻击,那么美国也将遭到“应有的、同类武器的攻击”,这就使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不敢为所欲为。炮击金门也显示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声援了中东人民的正义斗争,使全世界的反帝斗争受到了鼓舞。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事件,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立场上的高度默契,为日后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我们当前看待和处理的,无疑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编辑:李杰)
1958年金门炮战,美国扬言将对厦门实施核轰炸,为何最终进退两难
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核武器视为威慑中国的法宝,对中国进行核讹诈。
除此之外还多次表示不惜对中国大陆实施核轰炸,扬言要把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试图以此来阻止中国收复东南沿海岛屿。
但是,美国的核讹诈不仅未能奏效,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其自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遭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反对。
那么,毛主席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美国放弃这一计划呢?美国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放弃了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艾森豪威尔
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还得从炮击金门说起。炮击金门的发生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
从历史原因看,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插手和干涉中国内政,企图制造“”,是炮击金门的根本原因。
1950年6月,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武力介入台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严重复杂化。
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和平地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后,美国驻军台湾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中国政府适时把台湾问题提上日程,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
日内瓦会议
然而,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竟于1954年12月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企图赋予入侵台湾海峡的美队以合法地位,美国企图继续为台湾当局提供武装保护,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1955年3月,《共同防御条约》生效。有恃无恐的台湾当局不时发出“大陆”的叫嚣,不断骚扰大陆。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美国于1955年8月同意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中美大使级会谈由此拉开序幕。
但由于美方缺乏诚意,并且单方面降低了谈判级别,促使中国重新考虑对美工作的政策和方式,致使谈判于1957年底中断。
《共同防御条约》条约的签订
从现实因素看,中东事件的发生是炮击金门的导火线。1958年7月14伊拉克发生了推翻本国费萨尔王朝的人民革命运动,在黎巴嫩的——黎巴嫩蒙夏也自顾不暇。
美、英两国为防止伊拉克的人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整个中东地区,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分别于7月15日和17日悍然出兵黎巴嫩和约旦,使中东局势骤然紧张,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还宣布其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支持集团骚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集团认为“大陆”的时机已到,将三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金门和马祖地区,其“国防部”于7月17日下令三军处于“特别戒备状态”。
驻守金门、马祖等地的军队不断进行军事演习,针对中国大陆的空中侦察活动与日俱增,对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骚扰行动规模不断扩大。
美舰在台湾海峡的巡逻频率也大幅增加。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毛主席认为,美国四处伸手,往往会顾此失彼。
中国此时炮击金门,既可反击军队的骚扰,也可收复金、马,又可以粉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同时支援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斗争。
出于以上原因,中央领导人经过认真的商讨。决定充分利用这个时机炮击金门。
金门位置示意图
毛主席指示:此次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准备打两三个月。国防部长彭德怀随即主持召开军委会议,制定了炮击金门、马祖的具体行动方案。
8月2日的时候,毛主席指出:我们要集中兵力开始对金门进行攻击,争取达到对金门的封锁,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可能就从金门撤兵了,到时候进攻难度可能会增大。
次日,中央军委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于23日开始,对大、小金门实施一次大规模炮击,先打二天,看看国际反应和台湾方面的动态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23日,福建前线部队开始猛烈炮击金门,大小金门完全被解放军的炮火封锁。毛主席在当晚的会议上指出:“今天开炮,时机选择得当。联合国大会三天前通过决议,要求美、英军队退出黎巴嫩,我们也可以要求美军撤出台湾。
毛主席
现在台湾太远,我们达不到,就攻打金门和马祖,这一定会引起国际上的震动的。”
主席还指出:“现在美国正处于被动的局面,他在远东有了麻烦,我们也在远东地区给他制造点麻烦。”
中队展开对金门的攻击后,美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虽然这些沿海岛屿的军事意义不大,但如果台湾方面“失去”它们,将会对以及亚洲力量的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他下令进一步加强美军第七舰队的兵力,从地中海和美国西海岸调来大量舰只。为了保证这些行动能引起中国的注意,艾森豪威尔还特地命令国防部向新闻界透露一些信息。
美军很快就在台湾海峡地区集结了6艘航空母舰,并装载了96架可以投掷原子弹的飞机,另有3艘重巡洋舰、40艘驱逐舰、7艘潜艇以及20余艘其他种类的舰只。
第七舰队
到9月中旬,美国派出的战斗机达183架,另有战术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等123架。
8月底,台湾当局在金门炮战当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艾森豪威尔还是批准了美国的军事干涉方案。
并具体指出:如果大陆方面发起大规模进攻,试图夺取一个或多个主要沿海岛屿,美队将直接进行军事干涉,包括攻击解放军的炮兵阵地和机场。
美军在开始行动时不使用核武器,打击范围也不超过当地作战区域。如果此举不能奏效,美国再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把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并扩大打击范围。
美国轰炸机
美国的国务院远东事务处也提出,为了阻止中队对金门的进攻,美国使用1-2颗小当量的原子弹轰炸福建的机场是必要的,还要把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如若需要,应当考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同时也应设法避免引发一场美苏核战争。
他们强调,中国炮击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沿海岛屿,同时也是针对台湾和其他地区的;如果此时不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将会对美国在整个远东地区的地位带来严重影响。
他们确信,美国要想迅速并决定性地阻止大陆方面收复沿海岛屿、台湾和澎湖,就必须立即对大陆上的目标使用战术核武器,沿海岛屿并不适合进行常规作战。
我军向金门开炮的第四天,艾森豪威尔发表谈话,重申美国决不会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所谓“责任”。
炮击金门
之后又授权国务卿杜勒斯于1958年9月4日发表声明,公开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所谓“责任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大陆沿海岛屿。
中央军委也在9月3日向福建前线部队发出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台湾仍被美帝武力侵占,集团在美国庇护支持下盘踞这些岛屿。
因此解放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虽属我们内政问题,但实际已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化,要把它看作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
台湾沿海岛屿全部解决是一场持久的斗争。必须有长期打算,从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并根据情况发展采取一切适当有效的办法。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9月4日杜勒斯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但迫于当时局势的影响,他的备忘录中却透露出了如下信息:
一、可以不依靠美国与交战,美国将保护运输;二、希望不会认真打起来;三、美国不放弃和平谈判的希望。这表明,美国并不想同中国直接交战,其“战争边缘政策”已经接近了底线。
在摸清美国的底牌之后,中央决定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方针,把美国重新逼回谈判桌旁。
9月6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作是中央对杜勒斯9月4日备忘录的回应。
毛主席
毛主席指出:我们这一打,打出美国想谈了,看样子,他现在不谈,也是不得了的,他每天紧张,他不晓得我们要怎样干。那好,那就谈吧。
同一天,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反复强调台湾、澎湖、金门、马祖是中国的主权,其他国家不得干涉中国的内政。
同时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公开表态:“可以和美国当局坐下来进行谈判,缓解台湾的紧张局势。”
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杜勒斯相继发表讲话称:美国准备“保卫”金门、马祖,不是在扮演“纸老虎”;如果在此让步,美国就将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严重损害美国的安全利益。
尼克松
9月18日和20日,美国向金门共运送了6门可以发射核弹头的8英寸榴弹炮,并向军队提供了空对空导弹。27日,美国空军部道格拉斯公开宣扬美军已经做好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准备。
美国政府将核武器作为一张王牌,试图以此迫使中国让步,可结果却适得其反,遭到了国内民众和盟国的强烈反对,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这无疑给艾森豪威尔、杜勒斯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一意孤行。事实上,美国国内舆论一直对美国是否应帮助军队守住大陆沿海岛屿存在严重分歧。
从杜勒斯发表讲话一直到9月9日的时候,白宫收到了大量的公众来信,三分之二的来信都是在要求美国没有必要卷入到这个战争当中。
艾森豪威尔
后来在美国社会中也有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接受采访的人当中有62%的人是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金门炮击事件的。
《纽约时报》透露出这样的消息:在美国国务院收到的公众来信中,有80%是反对政府的现行政策的。
除此之外,制约美国使用核武器的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因素,那就是中苏同盟的存在。尽管中国炮击金门事件并没有同苏联领导人协商,甚至没有告知苏方。
但莫斯科在得知美国正在考虑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冲突从护航到投掷原子弹的时候,也着急了。
原子弹
9月5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打电话给驻华使馆,准备派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秘密去北京,向传达苏联对于美国向厦门投射原子弹的态度。
此外,赫鲁晓夫还表示,苏联政府目前正在起草一封致艾森豪威尔的信,希望能够就此与中国交换下意见。
葛罗米柯在9月6日的时候到达北京。9月7,周总理再次会见葛罗米柯,转达了毛主席的意思。
在进行炮击金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美国在这个地方进行的军事行动。包括使用战术核武器摧毁我们的城市。这时苏联不必参战,只需对美国发出严重警告。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
只有在美国动用更大的核武器并以这种方式冒险扩大战争的时候,苏联才应该使用核武器给以报复性打击。
9月27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央,表示在中国遭受敌人进攻时,苏联不会袖手旁观。
赫鲁晓夫对北京的访问无疑使美国情报部门和决策者感到:中国这次炮击金门不仅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而且很可能是双方密切合作的结果,意在显示“主义仍在采取攻势”。
危机期间,赫鲁晓夫于9月初和下旬两次致函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对中国的打击就是对苏联的打击,苏联将对此采取报复行动。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对此,美国政府不可能置若罔闻。国务院情报研究处认为:与苏联以前小心谨慎的立场相比,苏联此次的态度明显变得强硬。
这是1949年以来苏联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所给予的最为有力的支持,预示着它愿意比以前冒更大的风险。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如果中美之间的对抗限于台海附近的中国大陆地区,并且只使用常规武器,苏联很可能不会直接军事介入,而只是向中国提供道义、政治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
但是,如果冲突持续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区域和规模上扩大到一定程度,苏联势必会加大对中国的支持。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苏联对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进攻的规模、投放核武器的区域范围以及整个事态的发展。
如果美国对中国内地目标实施核打击,几乎可以肯定,中国和苏联会对美国的军事基地以及部署在远东的核力量进行报复。
苏联或许为了避免直接卷入,采取向中国提供核武器的办法。即使美国只是在金门、马祖附近地区使用核武器,也不能排除中国和苏联对美国在台湾的基地以及第七舰队进行核报复的可能性。
而一旦确信局势的发展会不断损害和威胁到中国,苏联很可能不顾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直接攻击与中国作战的美军。
毛主席
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的研究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苏联在危机期间的强硬表态势必会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
在考虑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时,美国决策者深感担忧的就是这会使苏联卷入,从而引发一场全面冲突。
鉴于整个美国正处于“导弹差距”的恐慌之中,此时挑起一场核战争对美国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由于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正确制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这场战争,这就使得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有了更多的限制。
毛主席
9月30日,杜勒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声明:我们没有保卫(中国)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我们不想承担任何这种义务。
今后,如果美国认为放弃这些岛屿不会对可能保卫台湾和条约地区的工作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我们就不会考虑在那里使用部队。
杜勒斯的这个讲话标志着美国的金门、马祖政策开始由“协防”转为“脱身",其目的是以迫使放弃金、马,换取美军长期盘踞台湾的合法地位。
10月6日,中国政府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告台湾》,表示从现在开始要停止7天对金门的攻击,让的部队可以自由的运输供应品,但前提要求是不能有美国人的护航。
杜勒斯
如有发现有美国人护航,将继续对其进行炮击。13日,中国国防部又发布了一条对金门停止两个星期炮击的命令。
10月中旬,由周恩来审定的《中央关于当前对美斗争形势的通知》指出,上述文告和命令“截然划清了国际和国内两类问题的界限,彻底粉碎了美国的停火阴谋,堵住了国际干涉的道路。”
通知强调,美国从金门、马祖脱身,“为的是永占台、澎”,便于进行“”的阴谋,“我们坚持台、澎、金、马必须全面解放,反对美国用金门、马祖换台湾、澎湖的阴谋”。
10月底,中国政府决定逢双日停止对金门炮击的决定。美国决策者认识到,中国在沿海岛屿的行动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宣传上的考虑,而非为了军事目的。
周总理
因此,美国开始从台海地区撤走部分海空力量,台海局势随之渐趋缓和。美国的企图遭到破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9/16962506136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