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萝卜3游乐场38关攻略图解法(保卫萝卜3游乐场38)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李德宏:茂陵村里的“守陵人”
8月14日,昌平区十三陵,茂陵守陵人李德宏。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李德宏,59岁,十三陵中最年长的护陵员之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茂陵村村民,自幼在陵园边长大。2003年,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李德宏开始担任十三陵-茂陵护陵员,现为护陵班班长,目睹了茂陵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修缮,守护未开放的茂陵已有15年。春扫院落,夏打草,秋搂落叶,冬除雪,当代“守陵人”就是把看得见的文物留住,把自己无法读懂的文化保存下来,留给未来任何一个想要读懂这里的人。
明茂陵的面积不大,1200余步,今年59岁的护陵员李德宏用不到20分钟,就能走完一整圈。他每天至少要走3圈,至今已经走过15年。
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中,目前面向公众开放的只有长陵、定陵、昭陵三座陵寝。未开放的陵园里,护陵员的工作在循环往复中显得孤独而枯燥。巡视、值守,日复一日;防火、防汛,年复一年。但在李德宏的讲述里,过去的15年,并不是一段需要与寂寞对抗的岁月。李德宏说,从茂陵村上一辈接过接力棒后,作为在咱们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拿好这支“交接棒”,把文物完完整整地留给后人。
护陵工作,循环往复15年
昌赤路在十三陵段,一路要依山势经过许多连荫的弯弯绕绕。埋葬明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就位于一处路转峰回之后。明宪宗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也被称为成化帝。他两度被立太子,于父亲被俘后的剑拔弩张中度过童年,在位23年,带领明朝走出“土木之变”的阴影,也被许多人看作是明朝的“中兴之主”。
始建于1487年的茂陵,至今已经跨越了500多年风雨。天寿山麓下,茂陵是泰陵、康陵之外,明帝王墓葬群中最边缘的陵寝。与十三陵中的大多数陵寝相同,考虑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后,茂陵从未开放。
即便许多陵园的大门不曾向公众打开,但对陵园的守护一直从未间断。在明十三陵数以百计的护陵员中,李德宏今年59岁,从茂陵村里老护陵员手中接过接力棒,如今是整个十三陵中最年长的护陵员之一。过去15年,李德宏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茂陵中度过的。
卸下因未知而隐现出的神秘感,在未开放的陵园里,护陵员的工作看上去枯燥而无趣。
8月14日,昌平区十三陵,李德宏常年在未开放的茂陵巡视,检查对外上锁的大门。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李德宏是茂陵护陵班的班长,绕陵巡视是他和同事们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通过两道门,沿明楼缓坡拾阶而上,走过环绕皇帝陵寝的马道,需千余步,近二十分钟。这段路线中,有12处需要通过设备定位、打卡查看的地点。当班的日子,每两个小时就要巡视一轮,李德宏每天要走上三四次,白天走,夜里也走。
整个茂陵配备了38个覆盖各个角落的摄像头,“线下”巡视完了整个园区,李德宏得回到监控屏幕前,在“线上”锁定画面中的风吹草动,白天看,夜里也看。
还有一些工作是季节性的。李德宏说,护陵员中流传着一句老话,“春扫院落,夏打草,秋搂落叶,冬除雪。”这是体力活儿。他最怕春夏两季里下雨打雷的天气——高大的树木易引雷电,而且陵园里的古树太多了。
8月14日,李德宏巡视茂陵里的古树。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巡视、值守,日复一日;防火、防汛,年复一年。工作是循环往复的,靠脚力、眼力,也靠耐力与恒心。看似同样的几件事重复15年,李德宏知道,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生活古板、乏味。他不善于表达,对于工作的个人感受,最常用的词汇,就是“习惯”,“年轻人肯定觉得犯怵、怕累,我年纪大,习惯了。”
陵园长大的人,祖辈们口口相传陵园故事
明十三陵几乎所有陵寝的周边,都坐落着与陵寝同名的村庄。如果从空中俯视,与茂陵仅有一条公路之隔的茂陵村,至今仍保留着十三陵中最完整的明代陵监方形格局。曾经服务于明朝陵寝管理体系的陵监,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化成为了村落,成为了历史遗迹的一部分。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里巡视。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德宏就出生在茂陵村,但成长中大多数美好的记忆,都是在陵园中。彼时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还未成立,相对开放的陵园区域是曾凝聚他与伙伴们童年志趣最多的地方。掏鸟窝,捉迷藏,扮演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孩子们最爱在明楼前的缓坡上“打出溜”。
李德宏记得,小时候的体育课也要在陵园的空地上进行,“而且下午放了学,我那些伙伴们还要到园子里再疯跑一圈。农村的冬天,烧火做饭没了柴火,孩子们就到陵园里拾地上的枯枝和落叶。”
8月14日,在茂陵附近长大的李德宏,坐在茂陵里回忆儿时的时光。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明楼后的宝城上树木最密,那也是李德宏捡枝叶最常去的地方。用村民的话讲,宝城即是坟头,宝城之下,即是茂陵整个地下陵寝的所在。这里埋葬着成化帝与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及一位妃嫔,是一座合葬陵寝。很多年后,有朋友对李德宏聊起过他守陵员的这份工作与儿时的经历,“他说‘你做的这个工作,我干不了’。”李德宏明白朋友话中的含义,“但我没这些讲究。”
在人们一以贯之的生死观下,会习惯性地避讳“死亡”与“陵墓”。李德宏说,十三陵中,每个陵都在最后一进院落的院门和石五供之间存在一座“棂星门”,在古人对于陵寝祭祀的讲究里,这座门划分阴阳两界,“听说明朝的皇帝祭拜祖宗,走到这座门前也是要停下,再往里就不去了。”他懂这份避讳,可从小成长在陵寝边,伴随着村庄里老护陵员们对茂陵的讲述,他又被这些古代遗迹所承载的故事所吸引。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城墙上巡视。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2003年,随着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年已经结婚生子的李德宏原本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铺,偶尔也做些零工,看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他就开着那辆为了给小卖铺进货而买的“昌河小面”,带着游客,往返在当时已经开放的陵园景点之间。他不善言辞,多数情况下一路上都在听别人讲起陵园里的轶事传说,也听得津津有味。
2008年,听说有老护陵员到了年纪准备退休,李德宏由村里的前辈们引荐,加入了护陵的队伍。在他的回忆中,这其实是一场“胸有成竹的毛遂自荐”,“当时我有这个意愿,按村里的辈分,引荐我的老护陵员算得上是我的姐夫、哥哥辈儿的,彼此间都很熟悉。”
其实,何止是熟悉,李德宏对于陵园的许多认识和理解,也正是通过这些前辈们、长辈们的口口相传,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文物大修重现风采,他为“老朋友”高兴
推开厚重的陵门,绕过围墙颓圮的祾恩殿,人们一抬头,目光就能撞见了红墙黄瓦的明楼,光景通透的朝暮,琉璃瓦会被映射出金灿灿的流光。明楼是十三个明朝陵寝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15世纪末,明宪宗成化帝去世后,明孝宗下旨修建茂陵,四万余军将以7个月的时间打造。到当下,茂陵的这座明楼已在此屹立了500多年,风华灼灼。
如今茂陵明楼风采得以重现,靠的是曾经历时两年的大修。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明楼前巡逻。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那是李德宏当护陵员的第二年,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茂陵迎来了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在这之前,占地2.56万平方米的茂陵地上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建筑外墙被雨水腐蚀,坍塌的墙体也亟待补砌。
明楼的修缮工作量,是整个茂陵中最大的。实际上,完整明楼的形象从未出现过在李德宏此前的记忆中。他讲起儿时印象里的明楼,木质结构的顶端已零落颓圮得“不像样子”,后来1976年唐山地震,北京震感强烈,明楼楼体的上半部分也在地震中塌落。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茂陵的这次修缮尽管部分原材料不得不被替换,但文保人员在运用新材料时,仍竭力向明朝的制作工艺和用料贴近。修复投入了约1200万元,堪堪用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8月14日,看着茂陵明楼恢复往日风采,李德宏由衷为这位“老朋友”开心。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2010年,那年李德宏46岁,在茂陵边住了快半辈子,陵园完成修缮之后,他才第一次见到了茂陵明楼“原本的样子”。这一年的他,几乎已经见全了十三陵中所有明楼的模样,茂陵的这座,其实与大多数陵寝前的明楼并没有太过明显的不同。但在李德宏的眼里,它亲切、和煦,如亮出庐山真面目的“老朋友”,看到它这么好,自己也为它由衷的开心。
以行动保护文化,用脚步丈量历史
夏季是茂陵最热闹的季节。这一季里,有倾落的雨,轰鸣的雷,园区里的杂草长得飞快,李德宏每隔个把月都要拿着那台简易的燃油除草机去草丛中干活,机械轰响,树上的蝉叫得热烈,仲夏也更聒噪了几分。
在每个当班的昼与夜,李德宏都穿着一身背面写有“安全保卫”四个字的深蓝色制服,戴着帽子,拿着警棍、手电,或是扫帚,一遍一遍地走在茂陵中。
8月14日,李德宏穿着写有“安全保卫”的工作服,在茂陵里值守。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日子长了,对于护陵员的职业,李德宏有自己的理解。当被问起这份职业与保安的区别,不善言辞的他能给出坚定而清晰的回答,“保安要是保护一块玻璃,玻璃被人砸了,咱能再买一块儿安上。要说有人把这陵园里的石头、建筑物损坏了,再造个一样的,它也不是这个东西了,对吧。”在茂陵里,李德宏觉得,建筑砖石是文物,古树土壤也是文物,而保护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它们,是李德宏所认为的,护陵员区别于保安的价值与意义。
但他还是很难说清,到底什么是文化。他确实不懂这片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意味着什么,说不清陵园里那些传统建筑所展现的艺术,更无法解读,历史与文化所交织出的风采。一问起这些,李德宏会思忖好一阵,然后那张不说话时显得严肃坚毅的面庞,就会带上些有点抱歉的笑意,“我也说不好。”但回头望向生命中的许多个时刻,李德宏还是会不自觉地被有文化的人、与文化相关的事所吸引。
8月14日,李德宏在茂陵巡视,他总会被各种文物所吸引。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有一份来自1997年,由老护陵员整理撰写的十三陵简介,纸张已经发黄、变脆,还是被李德宏保留至今。聊到兴头上,他喜欢讲老一辈护陵员们的轶事:十三陵所有陵寝的关系传说,与茂陵相关的种种“周边”故事,他们能够如导游般娓娓道来——成化皇帝钟情于年长自己17岁的万贵妃,虽死不同穴,但埋葬万贵妃的“万娘坟”与茂陵仅仅相隔5公里;9年前被拍出2.8亿高价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正是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也曾见证成化帝与万贵妃的“年下之恋”……本想探访茂陵吃了闭门羹的游客,听到如演讲般的介绍,依然能尽兴而归。
“这个我就做不来,我没这样的口才。”李德宏更喜欢听,也更善于记下。那些真实存在、又已成历史的往事,好像总能跨越时空,传递给他一些来自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温度。
今年是李德宏在茂陵里度过的第15个夏天,上一任的老护陵员们都已经去世,曾经听故事的人,慢慢也变成了讲故事的人,陵园里那些伴着他长大的古树建筑,如今似乎也在见证他一点一点老去。个体所能触及的时间总是短暂,护陵员守护这里的时光,是他们的大半生,但也只是茂陵过往中的一瞬。
8月14日,李德宏像往常一样在未开放的茂陵巡视,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未来几年,茂陵仍无计划对外开放。李德宏从不为守护成果无人所知而失落,他说自己人生中最怕一件事——“在自己手里,把事搞砸。”在他看来,护陵员存在的意义,本身不在于结果如何,自己能做的,是拿好这支“交接棒”,把看得见的文物留住,把自己无法读懂的文化保存下来,留给未来任何一个想要读懂这里的人。
文化的守护者,一定要触及文化本身吗?李德宏不知道,只是,每当他选择守护的时候,每当他一圈又一圈地行走在茂陵的时候,他在用双脚感受着“文化”,与“文化”的距离,似乎就又近了一分。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郭延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6/169625832810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