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最终赢家的结局(玄武门之变最终赢家)
李世民玄武门杀兄,到底谁是真正赢家?
唐高祖武德9年6月,李世民与李建成在李唐王朝皇宫的玄武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李世民还亲手弑兄。由于是玄武门之变最终赢家,唐太宗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就如同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玄武门之变。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权的方面主要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得到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二是开拓疆土,成为全天下的君主,对内部的争权者杀之无话可说。对于外部的不服就打。在整个用权的过程中均采用的恩威并重的方法。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皇位斗争都是最激烈,最残酷的,特别是在嫡长子或者皇太子实力不行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大哥世袭皇位的最强竞争者,而其父亲唐高祖李渊又是一个特别保守的人,一直认为嫡长子才应该继承自己的位置。李世民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嫡长子的位置是没有办法去争了,但是可以另辟蹊径,从能力,业绩威望等方面全方面来超越,于是李世民私下里学习刻苦,注意自身修为,而且还广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势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军权,善待手下将领和士兵,对老百姓也很好在军队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唐朝为稳定局势而进行的六次大规模的征讨活动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战争使得李世民的威望和实力达到了极致,据说他回到长安时,受到军民以皇帝的礼遇。这种情况让大哥李建成很是担心。当然李建成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朝臣搞好关系。另外他给四弟李元吉许多承诺,两人关系很好,关键时刻能确保这个弟弟站在自己这一边,基本上宫里宫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虑到李世民在领军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隐忍其实力的发展。但现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该解决内部矛盾了,于是他向老爸李渊建议由四弟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这是要夺取李世民的军权。李世民虽然年年在外打仗,但并不是对朝内一无所知,其实他早在李建成周围安排了很多卧底,对李建成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没有沉迷于当时的成绩,更觉得有必要解决自己权力路上的障碍。当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动态后,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到底如何处置这个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将士们都很有顾虑,这毕竟是老板的亲大哥呀。李世民这时表了态,有什么计策,你们尽管说有我来决定是否执行。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将皇太子及主要同党囚禁起来不让他们再干预,但李世民当即反对,他认为李建成已经鬼迷心窍,囚禁起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众将士都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进宫。但在途中进行截杀的办法,李世民这才同意,但有谁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亲自来完成这个任务,并带上了对自己最为忠心耿耿地尉迟恭。事情的进展顺利进行,而李世民最担心的一幕也确实出现了,公元626年7月2号晚,玄武门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时,手下将士都不敢下手,包括这个尉迟恭。不能让大哥跑掉,否则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就全部白费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当场毙命,而尉迟恭也立即射死了李元吉。
唐高祖李渊知道此事后震怒,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眼下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而且兵权已经在他手里,因此不得不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自责和无奈当中的李渊将皇位留给了次子李世民。李建成如今一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个酒色之徒,真是可怜。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比他更好色,而且从来不注意影响,于是纳谏之外留下唐太宗好色的美誉。
大唐4次玄武门之变3次成功,为什么只有太子李重俊一败涂地
被后世称道的盛世大唐仅仅开国九年,就爆发了震铄古今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是这场的最大赢家,他杀死政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他俩的10个儿子,迫使太祖皇帝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并最后登上九五之尊,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然而,这场也成了大唐的梦魇,从初唐到中唐,皇室宗亲只要想夺权的就去攻占玄武门,拿太宗说事儿。前前后后,一共爆发了4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自己当上了皇帝;武周时期五大臣发动的神龙,扶持中宗李显重新登上了皇位;唐隆元年李隆基发动的,也让自己的父亲李旦花开二度再登九五;唯独神龙三年太子李重俊发动的,以事败身死而告终。
让我们重新回放一下李重俊的始末:
中宗共有4个儿子,李重俊排名第三,非嫡非长,本来是没有资格当太子的,可是由于长子李重润已经因得罪二张而被武曌逼杀,次子李重福又因韦后馋毁被贬出东都,所以储君的冠冕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头上。
李重俊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因为他不是韦后亲生,所以受尽了韦后的白眼。乾纲独断、气焰熏天的武三思与韦后相好,也对他颇为忌恨。骄纵任性的安乐公主更是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经常和驸马武崇训一起肆意欺凌他,甚至当面呼他为“奴”!而负责诏命的上官婉儿也是武氏,这不由太子李重俊对自己的未来不忧心忡忡。在朝中时常受到的排挤和污名,让他感受到武氏对自己的重重威胁。当安乐公主公然向中宗提出要求立她为“皇太女”时,李重俊被末日将临的恐慌彻底笼罩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也许不会很多了,于是他决定效仿先祖,造反逼宫!
李重俊联络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和右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掌握了相当的禁军力量。于神龙三年七月初六,伪造了一份皇帝诏书,调集300多名羽林军士兵,一举扑杀武三思和武崇训父子后,又率兵杀进皇宫。在玄武门下,当他直面自己亲爹的时候,太子犹豫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想好与皇帝开战,杀气腾腾的一场血战忽然演变成莫名其妙的阵前对峙。这一厢,太子还没想好下一步到底咋办,那一厢,忠勇宦官杨思勖已经斩太子手下猛将野呼利于马下!中宗皇帝登高一呼,变军士兵登时阵前倒戈,李重俊兵败逃亡,死于终南山。
同样是手握重兵,李重俊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
1、缺乏一个高端的政治目标李重俊等人发动的目的仅仅在于清除武氏,为自己赢得更安全的生存空间,根本就没想过抢班夺权。李重俊在玄武门下游移不前,是因为他只想捕杀武氏党羽、上官婉儿,而不愿意与皇帝刀兵相见,这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致命错误。他没有意识到,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任何挑战都是十恶不赦的大逆之罪,皇帝老子下起手来可是不分亲后的。如果李重俊具有成熟的政治头脑,在举事之始就应该以“控制皇帝,夺取”为的根本目标,只要这个目标实现,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清君侧”,干掉他认定的任何“奸党”。也就是说,即便他没有篡位的想法,也得把皇帝控制起来,授命太子监国,让皇帝下诏清除所有政敌。惟其如此,才能完成的目的,也才能防止皇帝秋后算账,更能保得自身的安全。李世民是这样做的,五大臣也差不多,不久的将来李隆基还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成功了。李重俊没想好怎么做,所以陷入了灭顶之灾!
2、没有为自己找出过硬的法理依据和利益驱动模式这场既没有树立起坚定的政治方向,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治纲领,更缺乏理直气壮的政治依据。在征调300名羽林军士兵的时候,居然采用的是“矫诏”手段!假传圣旨,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人所不齿的做法。所以当在玄武门和皇帝面对面的时候,天子振臂一呼,士兵们知道了真相,马上就倒戈相向变成敌人了。而李世民的,先是经过多年征战培植起一整套忠诚的嫡系人马,继而在宫中广布耳目,广植人脉,掌握了政敌的第一手情报信息,时机紧迫之时,是他的子弟兵们义愤填膺,群情振奋,力谏秦王,坚决拥戴他发动。即便是这样,李世民也没有轻率行动,他有意识地拉长了思考和抉择的过程,让弟兄们暴动情绪愈积愈烈,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这场生死决战不仅仅是为了秦王而战,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死而战,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战!李世民曾意味深长地说过“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让他们表演吧,让他们放纵吧,让他们动手吧,然后我们以正义的名义去讨伐他们。这是多么高明的领导模式!
3、决策者和执行者政治素质普遍不高李重俊之败其实首先败在他的自身。他虽然贵为太子,但缺乏人生阅历和政治历练,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在韦后及武氏的欺凌下,他没有卧薪尝胆,在坚持隐忍的同时去悄悄发展自己的力量,而是匆匆忙忙启动了程序。禁军头领李多祚,虽然在神龙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那是因为五大臣指挥有方,他只是一把开山刀而已。《资治通鉴》云,“武后诛唐宗室,有才德者先死”,成王李千里因为“偏燥无才”且向武后“数献符瑞”才得以生存,并非真正大用之才。由此可见,这场的领导者显然都缺乏所需的谋略和智慧,没有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李重俊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隆基,甚至不如张柬之等老成谋国的大臣。没有雄才,难成伟业,他的失败也不足为怪了。
结语:美国政治学家伯恩斯说过:当怀有某些动机和意志的人们与他人产生竞争和冲突,而调动体制、政治、心理及其他力量,从而激发、吸引并满足追随者的动机时,对人们实施领导即告完成。正确的领导力量,是任何事情成功的根本保障,战场如是,商场亦如是。
参考书目:
《旧唐书》《资治通鉴》《领袖论》
世事如棋,李世民在玄武门胜出,就是因为提前布了局
我们看玄武门之变,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李世民等人是怎么事先埋伏在玄武门里面的。要知道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可是李渊的人,不是李建成的,也不是李世民的。而禁军可是一支独立的武装,不可能受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调遣指挥。但是李世民却能够顺利埋伏在玄武门内,原因只有一个,他早就把禁军中的关键人物或多数人物掌握了。陈寅恪先生在法国留学,看到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本李义府撰常何墓志铭,再一查当时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名字,原来当时守卫玄武门的禁军统领就是常何。两下一对照,原来是常何把李世民等人放进来的。
常何此人,新旧唐书无传,他的名字只在《李密传》《马周传》和《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昙花一现。他是如何成为玄武门禁军统领,而又如何被李世民收买从而关键时刻登台亮相的,我们只有从他的墓志中寻找答案了。
常何是河南陈留人,从小家里经济条件很好,蓄养了一大帮豪杰之士,跟徐懋公一样,扶危济困,因此一族中长辈给他起名何,意思他跟汉朝的萧何一样能成大器。隋末大乱,李密在瓦岗山招兵买马,常何就带着一票兄弟入伙了。当时瓦岗军分为徐懋公,单雄信,王伯当三股,常何是王伯当一系。李密死磕王世充兵败后,何去何从难以定夺,常何给他出点子,投降李唐算了。李密听了。
李密带着王伯当造反,常何没有跟着送死,而是一溜烟带着自己小弟投降了王世充。结果不受王世充待见,于是和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一样,又投降了李唐,李渊亲自接见了常何。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常何是李世民的贴身护卫,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洛阳之战后回到长安,又跟随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有功,被李建成信任。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门兵变前两年,常何被李渊调入长安,把守玄武门。(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就在此时,常何秘密深入秦王府,与李世民再次表示忠心。而且这种接触应该不止一次。(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李世民“赐金刀子一枚,黄金三十挺”。通常说的金刀就是钱。颜师古注:“金谓五色之金,刀谓钱币也。”孟郊有《投所知》诗云:“且将食蘗劳,酬之作金刀。”就是说我吃了人家饭,要给人家钱。但是这里的金刀用“枚”计算,却不是钱,而是一把鎏金小剪刀。
现古出土了一把唐代的鎏金錾花银剪刀,长150毫米,厚1毫米,重约25克。正面为珍珠地鎏金錾花工艺,局部鎏金处为朱雀衔灵芝和莲花座纹饰,虽然历经千年,纹饰上的鎏金仍然金光灿烂,耀眼夺目。纹饰的錾花功力娴熟细腻,线条流畅富有弹性。其制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种剪刀是一种辟邪镇妖、消灾避祸的吉祥物,可戳,可剪,可铰,可切,可割,可轧,威力无穷。魑魅魍魉见了小小剪刀立马吓得抱头逃窜,家里永远太平无虞。李世民又给了常何几十枚金刀子,让他送给其他把守玄武门的骁勇头领。让他们感受到秦王的一片殷勤之意。
于是武德九年玄武门兵变前夜,常何这颗李世民安插在禁军中的钉子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令揔北门之寄”。揔,手持之意。寄,托也。诸葛亮《出师表》写刘备托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令揔北门之寄”就是说,李世民手持着玄武门之变的重任交给了常何。常哥,兄弟这百八十斤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
常何当然言听计从,李世民等人顺利埋伏在了玄武门中,但是李建成一无所知。倒是李元吉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小心点,李建成却说没事。因为把守玄武门的是常何,李建成和常何的关系也很好,以为常何是自己人,放心的下。因为常何跟着他平过刘黑闼,也是他的驾前红人。不料常何早被李世民收服了。
常何后来一直被李世民信任,干过禁军统领,还跟着李世民去平过高句丽,直到李治上位才死,活了六十六岁。李世民曾问过常何,李密啥人。常何说李密英雄啊,跟项羽一样。李世民说既然李密这么牛逼,为啥又归顺了我们李唐呢。常何说,因为李密最终没干过刘邦啊。李世民听了很高兴。老常虽然不读书,倒是明事理啊。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5/16962551178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