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是什么病(ptsd是什么)
“涨姿势”啦!PTSD是个啥?人防心理防护做点啥?
近年来,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心理学名词逐渐被大家熟知,网友们更是发明出各种“XX”PTSD的新词,用来形容某些字眼、人或事物对自己造成心理阴影、留下“后遗症”。
调侃归调侃,我们还是回到心理学层面,来说说到底什么是PTSD。
什么是PTSD?
既然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首先应该对“创伤”作出定义,它是指那些会对我们的生命和躯体产生实际伤害或者威胁的事件。如果我们目睹死亡或者伤害、身体受到攻击、参与了战争、受到、经历了一些意外事故——比如车祸、自然灾害、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受到虐待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创伤事件。
一个人在经历创伤一个月后,如果还有非常强烈的应激反应,还会感到非常痛苦,症状不仅没有消失的趋势,反而更加严重,那么就有可能是患上了PTSD。
PTSD有哪些症状?
PTSD的一个核心症状叫做闯入再体验。也就是说,患者会经常觉得重新回到了创伤发生的时候,同时伴随有非常严重的应激生理反应,如手抖、心跳加速、脉搏加速、出汗、紧张等等。在睡眠中会做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或者大脑中会经常出现创伤场景的闪回。
由于一些关于创伤的刺激物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患者就会出现一些回避的症状,极力地去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事、物,甚至地点和想法等等。
因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患者会经常失眠、焦躁,甚至出现一些对其他人的攻击行为。
患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出现非常消极的改变,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再安全,觉得自己是有罪的,长期处在悔恨之中等等,慢慢变得愤怒、麻木。
PTSD与战争
创伤性心理研究最早起始于美国。越南战争后,归国的退伍军人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场面不断在脑子里盘旋,很多人出现精神麻木的状态,性格变得孤僻、暴躁,甚至工作、学习和人际功能严重受损,这些症状当时被称为“炮弹休克”或者“战争神经症”。美国社会动员了大批心理学者对这些退伍军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创伤性心理伤害的研究开始兴起。
PTSD与人防
中国是个多灾国家,自然灾害的种类、强度、频率均是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灾害,还有车祸、火灾、化学事故、爆炸等人为灾害。据统计,经历创伤事件后20%的女性和8%的男性会逐步发展成PTSD。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PTSD就会变成伴随他们终身的疾病。因此,在防灾救灾的过程中对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进行心理状况筛查和干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对于PTSD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最早的灾后心理创伤研究和救援行动开始于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之后。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害心理和灾后心理援助受到高度重视,灾害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随之大量涌现。但针对灾后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康复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工作较少,创伤治疗人才也比较缺乏。
近年来,各地人防部门陆续组建了心理防护专业队伍,在防空袭和抢险救灾行动中,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安抚好、稳定住群众的情绪,消除战争与灾害对群众心理的影响。
在组建心理防护专业队时,要确保参加人员的专业性,成员必须经过系统正规培训并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具备丰富的心理测量与咨询实践经验。可由人防部门牵头,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心理咨询协会为平台,以各科研院所心理专家、各大医院心理医生为骨干,组建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
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的主要职责有三项:
加强对策研究
根据应对现代战争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需要,选择若干课题,进行专门研究,提出对策方案。
加强心理学知识宣传
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战时防空需要和平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编写心理防护宣传教育资料。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积极参与专业队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类人群普及心理学知识。
参与处置突发事件
针对战争和灾害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加强研究、组织演练。战争预警时,主要解决恐慌心理;战争(灾害)发生时,主要解决伤残带来的精神痛苦;消除战争(灾害)后果时期,主要解决亲友伤残离散和财产损失带来的精神创伤。
当下,国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大规模持续发展;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局地仍不时出现病例。年初疫情凶猛时,很多人身遭不幸,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严重,更多的人紧张、焦虑甚至恐慌,茶不思、饭不想、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导致恶性循环。面临疫情,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简单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正确认识情绪
面对肆虐的疫情,有些人可能会表现出害怕、恐慌、担心、生气、烦躁、发脾气;有的人可能会花大量时间看疫情的相关新闻,反复跟他人讨论;而有的人则可能表现为话少、状态消极,食欲差、睡眠差等。
这些都是人体自然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轻到中度的情绪应激反应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逐渐消失。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
若应激反应明显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比如很多人长时间“宅”家,在反复刷微博、微信后,出现胸闷、头晕、心里难受、失眠、做噩梦等症状;有时仅是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普通感冒症状,却总是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则需及时进行心理调整或者心理危机干预。
学会情绪调整
控制刷屏时间。每天固定时间点了解疫情信息,时间不超过 1 个小时,且不要安排在睡觉前。睡觉前刷屏容易超时,导致失眠,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心情。
关注积极信息。负面及虚假信息传播快、覆盖广,让人难辨真假,很容易忽略正面的积极信息,要提高信息判断能力,不要仅看信息表面,而要根据信息发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证据和逻辑做出科学研判,避免受谣言误导。因此,我们应该查看权威信息平台发布的消息,比如:国家卫健委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
转移注意力。做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比如:与家人聊天、与朋友视频;做家务;陪孩子做作业、做手工;阅读、追剧、听音乐;坚持每天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睡眠节律,早睡早起,半夜不要看手机。保持健康饮食,饮食清淡丰富,补充维生素C,保持自身的免疫力。即使不能出门,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学会放松自己。我们可尝试正念呼吸放松法,只需纯粹的坐下,留心观察自己的呼吸,感觉当下的生命。
正念呼吸放松法:吸气,缓慢并深深地按“1—2—3—4”吸气,约 4 秒钟使空气充满胸部。呼吸应均匀、舒适而有节奏。屏住呼吸,把空气吸入后稍加停顿。感到轻松、舒适、不憋气。呼气,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气呼出来。此时,肩膀、胸,直至隔肌等都感到轻松舒适。同时想象着将紧张、恐惧、压力都随着呼气慢慢地排除,感觉到身体越来越放松,心情越来越平静。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不良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产生失眠、头痛等躯体不适,可随时拨打当地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心理救助。
作者:上海市民防科学研究所 秦苗苗
上个班还能“应激”了?没那么夸张
随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这种精神疾病名称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词汇,近几年常有人称因为某事自己PTSD了,比如“上班上到PTSD”。上班真的会导致应激吗?真正的PTSD患者表现是怎样的?如何判断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患上这个病?确诊后我们又能做点什么?
能说出自己“应激”的 一般不是真障碍
能说出“上班上到应激障碍”的人一般不是真的PTSD患者,因为如果确实患有PTSD,创伤带来的巨大痛苦让当事人很难再向旁人做出表达,因此这种说法更多只是一种调侃。
不少真正的PTSD患者曾经经历、目睹死亡,或者受到过死亡威胁,又或是曾经严重受伤、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常见于退伍军人、战争受害者、自然灾害受害者、重大犯罪事件亲历者等。特定事件导致患者痛苦超过一个月才可能被确诊为PTSD。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事件,如家庭暴力、情感忽视、遭遇、亲人的突然离世等同样可能导致应激障碍或者埋下患病的种子,在日后受到刺激时引发应激,需要引起重视。
真正的应激障碍 有四个典型表现
能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有四种表现,即闪回、回避、警觉性增高、负性自我评价。
闪回某些场景会导致痛苦记忆重新浮现在眼前。比如:看到家暴相关的新闻之后,童年被虐待的经历总是浮现在眼前;提到过世的亲人,就会不断回想亲人在自己面前死去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某种特定刺激后,夜晚会梦到某个特定的痛苦经历或场景,也是闪回的一种表现。
回避避免接触和自己的创伤相关的一切东西。比如:刻意避开自己曾经目睹过车祸、跳楼等意外的场所,哪怕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警觉性增高过度警觉,对某些细节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或是突然情绪激动、暴躁。有些PTSD患者每次听到电话铃声响都会惊跳而起,还有些患者在朋友拍他肩膀想打招呼的时候突然暴跳如雷。
负性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评价很糟糕,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优点,不值得别人同情、不配活下去。
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可能就是患上了PTSD。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符合以上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经过相应的检查评估后方能确诊。
药物+心理治疗 PTSD患者有望痊愈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患有PTSD也不必惊慌,只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有希望痊愈。
对于PTSD患者通常可采用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方式,服药至少持续一年以上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症状,心理治疗的次数和频率视情况而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予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更多或者更高质量的陪伴,保证患者日常生活规律,在患者情绪相对稳定、与外界沟通相对顺畅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尽量让患者的生活保持在可控、规律的状态。
文/潘伟刚(北京安定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4/16962505596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