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简介(王允)

时间:2023-11-17 13:40:10 来源:互联网 编辑:及時行樂

计除董卓,一心匡扶汉室,历史上的司徒王允是个怎样的人物?

一出美女连环计,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除掉了天怨人怒的董卓。

看三国电视剧,大家对这个情节都不陌生。作为幕后策划王允,有人对他十分憎恶,因为他的这条计策,毁了美女貂蝉;有人对他非常佩服,因为在董卓一手遮天的朝堂,还能找到机会,为大汉续命。

王允在三国中,出场时年龄就很大了,今天我们从头探讨一下,历史上真正的王允,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少有大志,文武全才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王家在山西是名门望族,历代都在地方担任要职,作为名门之后,王允生下来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富五车,见识不凡,被人评价为“王佐之才”。

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定交。——《后汉书》

我们知道,三国时代的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可是帮助曹操设计顶层战略的人物,而王允在少年时代就能得到这种评价,可见是才华非凡。

此外,王允少年立下大志,他不满足只在山西为官,更希望进入中央朝廷,为大汉立下功劳。

在这个志向的驱动下,王允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练习武艺,黄巾之乱的时候,王允也作为统帅,带兵和皇甫嵩、朱儁协同击破黄巾,所以,王允可不是电视剧中那个孱弱的形象,人家是允文允武的。

性格刚正,宦海沉浮

王允19岁出仕,担任郡吏,不过,虽然他背景深厚,但是他的官途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年轻的王允性格刚正,总是得罪人。

王允刚做官时,朝堂上宦官势力很大,王允却不怕得罪宦官,秉公执法除掉了为祸县里的小黄门。在他征讨黄巾得胜以后,搜到了黄巾军和中常侍张让宾客的来往书信,王允果断揭发,张让怀恨在心,第二年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王允下狱。

后来王允被赦免,但官复原职没多久,张让再次找个由头,又把王允抓了起来。朝中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因为宦官势力确实太大,想整死个人太容易,甚至有人劝王允干脆自尽了吧,省得再次受辱。

但王允十分刚强,昂首挺胸踏上囚车,最后在朝中大臣力保下,好歹是“减死一等”。

敢于和张让这种人对着干,可见王允的勇气以及坚持正义的理念,而触怒了张让还能奇迹般地活下来,则是因为才能出众,才能得到朝中众臣的力保。

当然,这场斗争是王允笑到了最后,大将军何进准备诛杀宦官时,又召回了王允商议大事,从这里开始,王允结束了他的浮浮沉沉,开始一路高升。

委曲求全,计除董卓

董卓立了汉献帝以后,王允官职是司徒、尚书令,朝中所有政事,董卓都托付给王允,这说明董卓也认可王允的才能。

而王允这时候也成熟了,知道自己难以和董卓正面抗衡,于是假意迎合董卓,而私底下联络义士,做除掉董卓的准备。

那突破口在哪里呢?突破口还是在勇猛无敌的吕布身上,在正史里面,是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害怕被董卓发现,至于那个侍妾是不是貂蝉,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王允和一帮大臣结交吕布,最终干掉了董卓。

骄傲自满,以身殉国

王允诛杀了董卓,大汉王朝迎来了中兴的机会,王允被授予大权,可以一展抱负了。

可惜的是,杀了董卓以后,王允似乎变了一个人,完全没有诛杀董卓时的那份心机智谋了,反而是连出昏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隐忍负重了太久,导致性格扭曲了,还是因为自己功劳太大,就可以完全无视他人。

比如,当时著名的大儒蔡邕在编纂汉史,蔡邕曾经被董卓厚待,所以董卓死后蔡邕也悲情流露,王允竟然不顾众臣劝阻,把蔡邕下狱,导致蔡邕身死狱中。一代大儒,名满天下,就这样带着他未竟的事业惨死,而我们今天读到的《后汉书》,是南北朝时期所写,中间隔了这么上百年,很多历史真相早已掩埋……

再比如,董卓死后,他手下的西凉军将领李傕等人仍然握有重兵,王允对这支武装力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到底是改编还是解散,态度模棱两可,最终流言四起,西凉军人人自危,为了活命,这些西凉军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绝地反击,竟然攻破了长安。

最后时刻,王允没有选择逃跑,一如当年他面对权势滔天的张让那样,慨然赴死,保住了士大夫最后的气节,可悲可叹又可惜。

结语

自古以来,骄傲自满是每个人的大敌。王允青年时代经历了这么多大风大浪,伴随大汉王朝走过来至暗时刻,眼看着就能实现大汉中兴,实现自己毕生之理想,结果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尽管在最后关头,他没有逃走,用生命尽忠,但只要他稍微能听进去他人言语,事情就不至于到这一步。

不管是“王佐之才”的评价,还是董卓对他的看重,王允毫无疑问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但是,再聪明的人,也总会有头脑发昏的时候。所以,人还是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在认知方面,每个人都有长有短,取长补短,谦虚谨慎,才能行得长久啊!

貂婵与王允是什么关系?是义女,是歌伎,还是妾?

《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成功地利用美人貂婵上演了一场连环计,离间了董卓与吕布的义父义子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那么为何貂婵这般听从王允的话呢?她与王允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历史上貂蝉真的与王允有着很深的关系吗?不妨先还原真实的历史。

小说三分真七分假,史书七分真三分假。史书《后汉书》记载,貉婵本就是董卓的小妾,吕布利用自身的英俊与武功盖世诱惑了貉婵,并与貉婵私通,后被董卓发现,于是吕布与董卓为貉婵结怨。王允只是利用了这个矛盾,唆使吕布除掉了王允,而貉婵本人与王允并没有什么关系。由此看来,历史的真实是,貉婵与王允没有关系。

后来人们编故事、写小说、编剧本,为了故事情节更吸引人,更有趣味性,就编写了更具吸引人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的前身是《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这段话,是貉婵本人对王允说的,这段话说明了貉婵原是吕布的妻子或妾,只是在临洮关相互间失散了。失散后遇到王允,王允将貉婵收留。为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先设计用貉婵为诱饵,使董卓先睡了貉婵,再让貉婵与吕布偶遇重逢,使得董卓与吕布为争美人而产生矛盾,并使吕布怒除董卓。从《三国志平话》这段故事中可以分析出,原为吕布妻子或妾的貉婵能如此听从王允安排,并隐瞒吕布去做王允安排的事,可见貉婵已有很深的感情,因王允是“收留”貉婵,不可能是义女关系,貉婵应是王允的妾,而且王允对貉婵这个妾可谓恩爱有加,不然怎使得貂婵去瞒着原夫吕布呢。

关于貂蝉与王允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三国演义更丰富多彩。《三国演义》第8回写道:“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貉婵也。其自幼进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侍之。”这段话好似告诉人们,貉婵幼年时就被王允收进府中,起初是当作歌伎收养,只因王允喜爱貉婵,把貉婵当成了亲女儿一样,这样看来王允与貉婵好似是养女与养父的关系。其实不然,书中接着写道:是夜允听良久,喝曰“将有私情耶?”貉蝉惊跪答曰“妾身安敢有私!”王允与貉婵的这段对话中,王允喝斥貉婵为“”,责问“将有私情”,貉蝉自称“妾身”,可见貉婵不可能是王允的养女或义女,父女关系怎可喝骂“”,怎可称“妾身”,只能说貉婵是王允的妾,而且是非常疼爱的妾,此时貉婵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身体上已属王允。

从《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再到《三国演义》,貉婵与王允的关系,完成了没有关系到夫与妾的关系,再到夫与最爱的妾之关系。如只论《三国演义》,貉婵不是王允的歌伎,也不是王允的义女,而是王允深爱且深知的妾。

东汉王朝最后的忠臣——司徒王允

王朝通史论东汉:第十三期——汉末忠贤王司徒

公元192年,洛阳城内杀机四伏,战神吕布慌忙逃出城去,不知所踪。一批批凉州兵前赴后继向宣平城楼奔去,像是有一出好戏不容错过一般。宣平城楼之上,汉献帝颤颤巍巍地望着跪倒在身前的司徒王允,叩拜完后,王允被李傕、郭汜所率领的凉州兵,当场斩首。

王允,这位生于世家大族,穷一生之力为大汉效忠的大司徒兼尚书令,最终死在了大汉最后一任皇帝的眼前,时年五十六岁。其最为人孰知的功绩,在于设巧计诛杀董卓,然而其余事迹却鲜为人知。更为人所不知的是,司徒王允毕生为汉尽忠,论鞠躬尽瘁不输孔明。然时事弄人,东汉至此,王允亦是无力回天。

豪气干云,王司徒少年怀大志;鞠躬尽瘁,汉灵帝不识真英才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

王允出生于豪族世家,少年好学,素有大志,同郡人郭林宗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王允就已经是一匹学富五车的千里马,这也成为了其十九岁便入仕郡中的先决条件。而素来怀有大志向,绝不委曲求全屈的王允,在郡中却接连犯下了两件滔天大事。

王允时年十九岁,满腔正气和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下,入仕便招惹到了小黄门赵津和太守王球。其时之大汉天下宦官当道,各地多有阉党势力之触手,王允所在之地亦是如此。当时小黄门赵津寻衅滋事,十里八乡内为非作歹,实为县之祸患。没人敢招惹赵津,因为阉党势力极大,故而赵津愈发放肆。王允顺势杀出,率人逮捕赵津,随即斩首示众,百姓拍手称快,宦官却深恶痛绝。

董卓焚宫残留物

如果说宦官在内庭,对于王允干涉不大,那么郡守则至关紧要。很荣幸的是,王允得罪完宦官,便把郡守得罪了。当时天下官吏一般黑,能纵容小黄门闹事的郡守,定非有识之士。与王允同郡有一浪荡子弟路佛,此人无品德无学识,却向郡守买来了补吏一职。买官卖官,在豪气干云的王允看来,属实下作,于是乎王允冲到太守面前吵了起来,差点动手!

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少无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补吏,允犯颜固争,球怒,收允欲杀之。

一个小吏,敢和太守发生争执,还差点动起手来,起因却是郡守买官卖官,由此可见少年王允不仅刚正坚毅,还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此时的王允心中埋藏着的还只是个人的理想报复,对于大汉王朝之天下倒还缺少点情怀。但很快,年岁不满三十的王允构筑起了家国情怀。

当时群雄并起,黄巾作乱,被三公推举入仕的王允被征拜为豫州刺史,领荀爽、孔融为从事,以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前往平乱。

影视剧王允

看遍了百姓的苦难,翻阅了大汉之盛世,通晓了孔孟忠孝之道,王允的忠汉情怀逐渐发展并巩固了起来。怀揣着满腔抱负,一心想平定叛乱恢复大汉锦绣河山的王允,到任之后便大破黄巾军,俘虏敌军十余万。

第一战,王允便击溃黄巾大军,使豫州归治,实属真英才也。当时作战之际,王允身先士卒,与军士齐头并进与敌作战,夺取了胜利,可谓是鞠躬尽瘁。然汉灵帝却不识真英才,就在王允取胜之后不到一年,汉灵帝便将其罢官下狱!原因很离奇,当时大破黄巾军后,王允搜出了一封中常侍张让私通黄巾逆党的信,王允当即交于了皇帝,而这一举动便意味着王允就此结怨于张让。

于是乎:而让怀协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传下狱。会赦,还复刺史。旬月间,复以它罪被捕。

也就是说,因为那封信,张让处处挑唆皇帝惩处王允,而汉帝也将王允的战功抛之脑后,以莫须有之罪惩处于王允,真可谓昏君不识真英才矣!

大义凛然,狱中尽显忠臣本色;蛰伏隐忍,协和吕布诛杀董卓

被张让陷害入狱的王允,早已没有了当年那股刚强之气,却平添了不少忠臣之风。被捕入狱之时,很多人劝他向张让服个软,求求情,保全自己而后另作图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也的确是最好的办法。然真若采取了这种措施,那么王允也就不能称之为王允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般刚直的王司徒,为气节连死都不惧的他,却在董卓入朝后成为了心腹大臣,颇受董卓爱护,而事实上王允却是在蛰伏待机准备杀了董卓。从不惧死亡只为气节,到奉承董卓隐忍不发,王允的变化可以“出奇”二字形容之。而从此次狱中行,更能看清楚王司徒之气节。

影视剧中的汉末权臣

史料记载:司徒杨赐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乃遣客谢之曰:\"君以张让之事,故一月再征。凶慝难量,幸为深计。\"又诸从事好气决者,共流涕奉药而进之。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槛车。

也就是说,被张让再三陷害的王允,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各方势力都在为救出王允而努力着。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些拿着毒药让王允服药自尽之人,意思很明显,即你王允不跟张让求情,那你喝毒酒死去的好,否则进了廷尉府就有辱斯文了。

而此时的王允,贤良中正之忠臣本色可谓是尽显无疑,那一番话何尝不是其一生的写照,所谓身为人臣,生死皆当由皇帝裁决。但王允没有说出来的是,当皇帝大权旁落之时,自己则有辅助皇帝重掌大权的义务,虽然没有说,但他做到了。

献帝继位,王允迁尚书令,代杨彪任司徒,同时兼行尚书令事。不就之后董卓进京,霎时间朝政尽归董卓之手,此时的王允并没有向年轻时那般火急火燎的反对。反而是对董卓一味的顺从,久而久之让董卓将其接纳,让董卓认为王允是自家人,而王允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诛杀董卓使皇帝重掌大权。

王允,从少年时起一直到中年,都是一如既往的刚直,而且眼中揉不得沙子。少年时期看见郡守卖官他敢于彻底顶撞,不惧死亡。中年入仕他恪尽职守,从不阳奉阴违更不会违背为臣之道。被诬陷入狱他不会求情,更不会自损气节。但在董卓掌权后,他为何不仗义执言,为何不顶撞董卓,为何阳奉阴违一反常态呢?

蔡邕之女蔡文姬归汉图

不了解东汉末年那段历史的朋友,不了解王司徒生平的朋友,乃至于以一部小说看待历史人物的读者朋友,定然会被影视剧所诱导,将王允看作小智有余而大智不足、居功自傲的人,但结合史料和王司徒对待董卓一事之前后反差,我们能得出清晰的结论:王允者,东汉最后一位忠臣也!

董卓势力庞大易擅权,在迎其入京前王允便有预料,只不过迫于形势他也无可奈何。而董卓一到任后便失控,这更让王允感到大汉王室面临的巨大危机。所以此时的关键在于铲除董卓,以确保汉室安定,而只有投入董卓阵营才是最好的办法。相比于个人气节,王允更愿意保全大汉天下,故而一反常态投董卓。当然,然最终结果已是人尽皆知。

初平三年四月,王允以吕布为内应,率军击杀董卓,最终董贼死于吕布刀下,王允名垂青史。而这一战也成为了分水岭,人们普遍以为杀了董卓之后,王允便成为了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之人。当然不排除王允的傲气,但这种傲气也是人之常情,试问年逾半百还挽救了一个王朝,谁还能没点傲气呢?更何况,王允极力处置李、郭二人,也是为了局势快速稳定,唯有手段不周而已。这一点,断不能成为黑王允的例证。

将死之时,一番忠心天地可鉴:死去数年,汉朝献帝仍在悼念

将王允划归到骄横跋扈队列当中的例证,无非其对吕布的不屑和对大文学家蔡邕的处置,的确这两点是事实,也的的确确是王允所为。但就因为这个,便能冠之以骄横跋扈之名吗?绝对不能。王允确实在处置蔡邕的时候用错了方法,因为蔡邕曾被董卓礼遇,在董卓死后,蔡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未被诛杀的董卓余党。而王允千方百计的处置蔡邕,却是会让那些真正的董卓余党心有余悸!但谁能知晓,蔡邕也是自作孽呢?

在蔡邕被处置之后,坊间传开了王允将要对凉州兵马动手的小道消息,这种消息究竟是何人所传,究竟是源于何人,至今已无从考证,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王允就此走向了覆灭。于是乎,便有了开篇那192年的宣平城楼之事。

很多人将灭亡大汉的罪名,强加在了王允的头上。吾不知其所想,何以为先!要知道,王允是真正意义上忠于汉室的最后一人,其后绝户矣!就连汉献帝,也对王允十分悼念,迁都许昌后,汉献帝派遣虎贲中郎将前去祭奠王允。

王允的最后一刻

结语

最为东汉末年卓越的政治家,王允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为了大汉社稷,王允从一开始的刚毅不屈,逐渐转变为了一个懂得蛰伏待机的阴谋家,这是何等的毅力!后世史学家对于王司徒,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罗贯中先生眼中的王司徒: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

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

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7/169626191112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