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一统寰宇全文免费阅读(三国之一统寰宇)
2019海峡两岸(东山) 关帝文创设计大赛 期待您加入
东经117°18′~117°35′
北纬23°33′~23°47′
从地球上看,它是一个渺小的点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其中乾坤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与灵感来一次相遇
//
不一样的东山关帝文化
//
一个称关公为“祖”的地方
东山人呼关公为“帝祖”,将之认为自己祖先,这是为什么呢?
东山关帝庙《公立关永茂碑记》载:因以前铜山(今东山)曾作为郑成功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主要军事基地等原因,清初朝廷不把铜山人纳入户籍,铜山人成为弃民。后来,几经艰辛周折,铜山人统一认关帝为祖,以虚拟的“关永茂”为户主入籍,获准后聚众于庙内订公约,立碑石。虽为公约,字里行间却隐藏着铜山人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一个搭起两岸连心桥的地方
1988年,高雄文衡殿赠奉的“追源谒祖”匾 廖一杰摄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近千所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据史载,明嘉靖年间,朝廷复设澎湖巡检司,东山关帝庙的香火就随之传入澎湖。清康熙三年(1664年),明宁靖王朱术桂从铜山东渡入台后,又在台南王府中仿造东山关帝庙,供官员祭祀,称为祀典武庙,俗称“大关帝庙”,这是全台湾关帝宫庙的“龙头老大”,是南明最后在台湾建祀的“皇家武庙”。此外,高雄文衡殿、台中圣寿宫、宜兰礁溪协天庙等台湾“老字号”关帝宫庙,也都是闽南百姓和铜山军民从铜山关帝庙分灵过海,或为铜山军民入台所建。
一个有着特殊关帝信仰的地方
东山人历代都很崇拜关公,家家户户家中大厅堂都悬挂关羽神像和楹联。外甥结婚,舅父必要赠送一套“母舅联”和关帝神像,形成一种特别的民间风俗。除夕夜到关帝庙钻桌子、拜正(新年)、住庙角也是一项传统习俗,是过年风俗中最具特色的祈福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个关帝文化旅游节举办届数最多、最具影响的地方
第二十七届关帝文化旅游节
借“关帝”为桥,以“文化”为媒。自1991年起,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圣诞日,东山都会举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7届,每一届都有大批台湾香客信众前来东山关帝庙谒祖祭拜,与大陆民众共叙发展,畅聊未来。
//
不一样的东山关帝庙
//
刘汉添摄
经历了6个多世纪的东山关帝庙
拥有“全国四大关帝庙”的称号
走进它、了解它,你会发现
东山关帝庙就是一个聚“古”宝地
正殿匾额
关帝庙正殿赫然挂着清朝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匾额,意为关帝的品质是千秋万世为人的准则。
黄道周题联
明武殿大学士黄道周曾为关帝庙题写联书
上联是: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
下联是: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
这副联,也成了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香缘祖庙的有力证据。
“雕”的艺术
东山关帝庙是集剪瓷雕、鎏金雕、木雕、石雕为一体的闽南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其古老的历史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成为史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的对象。
周仓座像
奇怪的是,在其他关帝庙,关帝座前的周仓神像都是持刀站立的,唯独东山的关帝庙与众不同,除了持刀的周仓外,其身后神龛里还坐着另一身周仓,上一匾额书“在帝左右”,而且是白净脸庞五绺领,这在全国关帝庙宇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当中还有一个奇妙的传说,以后小编再向你娓娓道来。
一方风景,一方文化
在旅人眼里,这里是如画的景致
在文创人眼里,这里处处是创作素材
“玩偶、帆布包、明信片、挂件”
未来关帝文化将变成有趣的“伴手礼”
走向全国各地,展现东山特色
2019海峡两岸(东山)
关帝文创设计大赛
#大赛赛程#
4月28日—5月28日 作品征集
5月31日—6月10日 评选活动
6月14日—6月16日 作品展示
6月16日 颁奖典礼及研讨会
作品征集倒计时6天
#文创作品征集类别#
1.概念设计类
你可以没有实物,但请一定要够有创意
用特色和脑洞惊艳我们大赛的评审哦~
2.实物产品类
创意的本质应该源于文化,落于生活
如果你的设计可以通过实物展示
它一定会为你的文创加分哦~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董冰(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6月22日,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把握时代潮流缔造光明未来》。文中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界经济增长合力。”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出自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其大意为:正因为泰山不拒绝微小的山石颗粒,才能变得如此高耸;河海不挑拣一条条细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其深层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文化及其思想的发展从未走向文化独断和排他,反之,在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借鉴、吸纳和融通中,以开放包容见长的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丰富,更加博大深邃、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并不独见于思想学术领域,而是展现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文明原生的文化品质。其内涵主要包括:
“天下一家”的整体观。我国自古就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追求一体与包容多元形成完美张力。古人对天下的理解极为宏阔,“普天之下”包括一切可及和不可及之处,且天下无外,是一统寰宇的超越性概念。《礼记·礼运》集中论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提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认为圣明的人视天下人为一家,并能消除隔阂使天下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中华文化“天下一家”的整体观不是寻求地理空间上的开疆拓土,而是通过宣德怀柔、“修文德以来之”、以文“化成天下”,形成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认知,消解对“他者”的仇视和敌对,构筑“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文明型伦理秩序结构。
“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天地为最大,天地相合则生育并包容万物。天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地道坤厚,胸怀宽广、厚德载物。《尚书·君陈》曰:“有容,德乃大。”厚德为大德,有大德就有对天下万物的包容,德之厚重指向对人与事多样性、差异性的认可和尊重。《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帮助他人而不与其相争是最高的德性。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就是宽恕、包容他人。《论语·里仁》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忠恕之道以忠诚、宽容为底色,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他物,而是顺应他人、他物的本性“立人”“达人”。以厚德为价值内核和道德支撑,赋予了开放包容精神最大的善意和诚意。
“和而不同”的辩证智慧。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尚“和合”,反对同流合污、无差别的苟同。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和”的概念,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可见,“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调适达致平衡、均衡之态,不同事物相辅相成才能相生相长。那么,不同的事物如何相互对待呢?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智慧无疑是精妙的。《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周易·系辞下》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礼记·乐记》更是主张:“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天下万物各有其本性及生存的权利,理应和平相处,如果存在共性,就增加相互之间的亲切感;如果不同就接受差异、相互尊重,最终实现兼容并蓄的和谐状态。
古老的开放包容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数次民族大融合中不断壮大,使中华文化在历次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繁盛,并形成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性挑战持续增多,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甚嚣尘上。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用以指导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他多次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倡导不同国家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强调“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坚持携手共进、互利共赢,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全球提供公品等,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赞同,在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7/169625914710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