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的拼音(客栈)
知识分享——客栈
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转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说文解字》中把“栈”说解为“棚也。竹木之车曰栈”。本义是简陋的棚屋,竹木造的车叫“栈”。可以看出,带“栈”的词本义常常和木有关。如“栈车”指的是用竹木造的车,“栈道”指的是在悬崖绝壁上用木头修建而成的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客栈是以前人们对旅馆的一种称呼。因为古时候人们远行主要是靠步行或乘马车,因此,客栈主要出现于道路两旁。起初客栈设备比较简陋,只提供基本的食宿,让旅客可以有落脚的地方。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有客人来时,客栈的小二通常会问一句:“客官,请问您是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指的是稍事休息,吃些食物酒水,而住店则是在客栈中过夜,可见“食”与“宿”是客栈提供的基本服务。当然,随着客流量的增大,客栈也逐渐增多,而且增加了很多功能,既能供客人消遣,还能为往来的商人提供货物的储藏、转运等服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据考证,中国的旅馆早在商朝就出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旅馆有不同叫法。《周礼》中记载,在都城以外的大道上,每十里设“庐”,每三十里设“路室”,每五十里设“候馆”,供过路的宾客休息或食宿。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的官员居住。晋朝的时候,京城到各州的驿道每四十里有一个“驿”,每二十里有一个“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些几乎都是官办的旅馆,当然也有民办的旅馆。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是供客商食宿、存货或交易的场所。到了宋代,旅馆多称为“馆”,如“四方馆”“同文馆”……并出现了专为客商存货的货栈。明代时,北京还设置有“四夷馆”,招待国内各民族和外国使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在古往今来的客栈中,最著名的客栈当属“悦来客栈”了,在金庸、古龙笔下的许多武侠作品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有人戏称它为“武林第一大连锁客栈”。
古代店小二问“打尖还是住店”到底何意?古装剧常用错,观众懵圈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近几年来古装剧是越来越多了。有正经讲历史的,比如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大秦赋》;也有各种以古风为外壳的青春偶像、玄幻、穿越剧等,比如最近大火的《千古玦尘》,以及前两年很火的《庆余年》等等。
不管是哪种类型,它们能火至少说明观众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是很有兴趣的。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古装剧被发现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一:一些很明显的错误
随便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大秦赋》里,关于秦代兵器的一些刻画都是与历史有出入的,不少学考古的朋友看完表示:很多兵器至少要晚好几百年才出现。
而另一些剧,则往往搞不清楚古人的时间计算方式。比如咱们经常看到剧中两人比武,约定好时间为“一炷香的功夫”,最后两人还没打两招,就停了下来,说时间到了。但事实上,古代“一炷香的功夫”远不止这么点时间。
所谓“一炷香”,起源于古代僧人打坐的时间。僧人打坐是要严格记录时间的,于是他们想到以香燃烧的时间来计时。古代的香都是手工制作,而且在室内受风速等影响也比较小,因此一炷香燃烧完的时间基本上是一样的,大概是半个小时。当然,对此目前还有其它说法,有人认为长香可能能达到一个小时。总之,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不太可能是武林高手打一两招那么快的。
二:“打尖还是住店”更是常被用错,观众也是越看越懵圈
除了搞错古代的时间计量方法,很多古装剧还长期乱用古人说的话,“打尖还是住店”就是经常被用错的。
古代商业不发达,出远门的人自然是比较少的。路上行走的要么是公门之人,要么就是地位较低的商人。路上人本来就比较少,再加上贼寇也不少,因此一般很少出现走夜路的情况,所以一般下午4-5点左右路人就会选择住店。这一点,不难理解。
那么“打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显然,它的意思是和住店相对,客人进到客栈里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做选择。关于它的意思,有两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第一种认为,所谓“打尖”其实就是压压舌尖,本意是指在正餐之前随便吃点儿东西,后引申为随便吃点儿东西,吃完就走了,不在你们店里住了。
第二种认为,所谓“打尖”其实就是古代对马的一种处理方式。古代出行基本上都靠骑马或坐马车,一般到了一家客栈,店小二首先就得问客人要把这马怎么处理。如果客人不是住店,仅仅是吃顿饭就要马上走,那店小二就会把尖尖的棍子往地下一插,然后把马栓在上面,再去取草料喂它,这其实就是“打尖”的过程。如果客人要住了一天或一阵子,那就不需要“打尖”了,直接拉到马厩里去照料。
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说法,都说明“打尖”是不会在店里住的。但现在古装剧里常出现一些很让人不解的情节,让观众看得很懵圈:
第一种错误是,“打尖”这个词出现的朝代不对。这两个字出现的时间是在清代的小说里,而且是一种俚语的形式,唐、宋时期没有关于它的文字记载。因此,孔子要是出门远游时,小二问他是不是打尖,那店小二大概是穿越了。
第二种错误,“打尖”这个词出现的时间点不对。古代店小二是很机灵的,一般到了下午4-5点之后,都不会再去问人家是打尖还是住店的,因为古人真没有赶夜路的习惯。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照清代的小说,都是找不到晚上还问客人是不是打尖的情况的。
第三种错误,客人明明已经在往楼上客房走了,小二还在问是不是“打尖”,这显然也是没道理的。除此以外,客人已经说了“打尖”,小二还把它的包袱往上拎等,则更是错得离谱。
小结:除了本期笔者跟大家说的这些错处外,古装剧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小细节。比如剧中人不管拿了什么东西,都要往袖口一放,真把那大大的袖口当成了口袋;比如剧中人的每件衣服都拖地,就连普通宫女都这样,把每个人的裙子都当成了“拖把”。当然,有时候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咱们可以这样操作,但笔者是希望:一方面,古装迷自己要明白,很多事真不是这样;另一方面,如果是拍如《大秦赋》这样的正史剧,还是应该更讲究一些。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1/169625930410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