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尔主义的主张(拉萨尔主义)

时间:2023-10-25 14:08:58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鹰视狼顾

刘志明: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1875年4-5月间为从理论上清算拉萨尔主义撰写的一部着作,它阐明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运动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对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其解放事业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1月31日,《哥达纲领批判》首次公开发表在德国社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这是恩格斯为反对德国社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主持发表的。

写作背景

批判一个极其糟糕的、

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

●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19世纪60至70年代,重新高涨的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一派是1863年5月在莱比锡成立的德国工人的政治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斐迪南·拉萨尔被选为第一任主席。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他从超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所谓的“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导到“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同盟,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农联合起来推翻专制统治,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产阶级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1864年8月,拉萨尔死后,其信徒贝克尔、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相继担任联合会主席,继续推行拉萨尔主义,被称之为拉萨尔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给拉萨尔派领导人写信,对其思想路线和策略原则进行尖锐批评。另一派是爱森纳赫派即德国社会工党,是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1869年8月在德国爱森纳赫成立,其主要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爱森纳赫派在参加第一国际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论建设和斗争策略等方面都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转向德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187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两派工人在政治和经济斗争中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要求两派在斗争策略上加强协调乃至在组织上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爱森纳赫派曾多次向拉萨尔派提出联合建议,但均遭拒绝。但是,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政治上组织上日益面临困境,为了避免垮台,1874年,拉萨尔派主动要求与爱森纳赫派合并。

拉萨尔派与爱森纳赫派在走向合并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合并的指导思想及合并纲领的理论阐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十分清楚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潮对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干扰和对工人运动的危害。为此,他们一再告诫德国社会工党的领袖们,成熟的理论和统一的思想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基础,这是两派合并的基础,它比组织上的合并更重要。但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却热衷于组织上的合并,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代表把拉萨尔观点纳入合并纲领的要求。1875年2月,两派在哥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拟定了合并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于1875年3月公开发表在各自的机关报上。

《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满了拉萨尔主义的观点,表明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实现组织上的合并在原则问题上对拉萨尔派作了重大让步。爱森纳赫派其他领导人倍倍尔和白拉克等人对此表示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极为愤怒。马克思指出,这一纲领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恩格斯认为,这一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在1875年4-5月间抱病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随信寄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白拉克等人。马克思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连同他给白拉克的信,后来被通称为《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主要内容

全面深刻批判拉萨尔主义,

扞卫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同时对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国家制度等都作了系统阐释,扞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了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有得到资本家的雇佣才能进行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针对“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力”等拉萨尔主义信条,马克思指出,“公平”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都认可的“公平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将利润、工资看做是“公平的”分配,而这些对工人阶级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因为资本家占有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既然“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那么“平等的权力”也就难以得到维护。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所谓“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幻想。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阐述未来新社会的分配方式时,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设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这是主义社会的共性特征。但在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所以消费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只有“在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强调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的一帮”的谬论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危害,揭露拉萨尔诬蔑农民是“的一帮”,“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盟”,并强调无产阶级与派小资产阶级、农民等中间阶级结成同盟军的重要性。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派用狭隘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无视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的错误态度,指出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第三,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把资本主义的工资现象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即“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指出,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才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那个超过工资的更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在于工人人口太多,而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而以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说成是“自然规律”,则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作用。因为,按照拉萨尔的逻辑,既然工资规律不是社会规律而是自然规律,那无产阶级就不必进行革命,搞经济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

第四,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立了一些消费和信贷合作社,通过这些合作社相互接济,减轻中间剥削,有助于改善工人一些生活。这种合作社是有意义的,它表明工人在“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但是,这种合作社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可能从中产生社会主义。当国家和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时,工人创建的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资本主义大企业所吞没,就是蜕变为资本主义企业。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的道路并不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而是历史的陈货,是拉萨尔从法国天主教社会主义首领毕舍那里剽窃来的,是要把工人运动“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拉萨尔派将“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作为改造社会的万灵药方,沉迷于改良主义幻想,实质是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彻底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第五,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把“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通篇不谈无产阶级和未来国家制度的严重错误,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因为,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发产生出来。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并运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改造,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革命转变过程,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

现实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对于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

《哥达纲领批判》彻底清算了拉萨尔主义,为国际主义运动奠定了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基础,是各国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克服各种机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虽然距今已经过去130年了,但是它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要以其为科学指南。

在谈到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时,《哥达纲领批判》指出,“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深刻启示我们,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着优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制度自信,但是,当前在诸多机制层面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必须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尤其是坚持我国人民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个框架内,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党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在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时,《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明了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这一科学原理。这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作者:刘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刘志明: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哥达纲领批判》导读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1875年4-5月间为从理论上清算拉萨尔主义撰写的一部着作,它阐明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运动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对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其解放事业具有重要影响。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1891年1月31日,《哥达纲领批判》首次公开发表在德国社会的刊物《新时代》杂志上,这是恩格斯为反对德国社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主持发表的。

写作背景

批判一个极其糟糕的、

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

●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19世纪60至70年代,重新高涨的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一派是1863年5月在莱比锡成立的德国工人的政治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斐迪南·拉萨尔被选为第一任主席。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他从超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所谓的“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导到“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同盟,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农联合起来推翻专制统治,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产阶级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马克思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1864年8月,拉萨尔死后,其信徒贝克尔、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相继担任联合会主席,继续推行拉萨尔主义,被称之为拉萨尔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给拉萨尔派领导人写信,对其思想路线和策略原则进行尖锐批评。另一派是爱森纳赫派即德国社会工党,是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派,1869年8月在德国爱森纳赫成立,其主要领导人是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爱森纳赫派在参加第一国际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论建设和斗争策略等方面都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指导。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从法国转向德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1873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两派工人在政治和经济斗争中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要求两派在斗争策略上加强协调乃至在组织上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爱森纳赫派曾多次向拉萨尔派提出联合建议,但均遭拒绝。但是,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政治上组织上日益面临困境,为了避免垮台,1874年,拉萨尔派主动要求与爱森纳赫派合并。

拉萨尔派与爱森纳赫派在走向合并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合并的指导思想及合并纲领的理论阐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十分清楚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潮对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干扰和对工人运动的危害。为此,他们一再告诫德国社会工党的领袖们,成熟的理论和统一的思想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基础,这是两派合并的基础,它比组织上的合并更重要。但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却热衷于组织上的合并,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代表把拉萨尔观点纳入合并纲领的要求。1875年2月,两派在哥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拟定了合并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于1875年3月公开发表在各自的机关报上。

《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满了拉萨尔主义的观点,表明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为了实现组织上的合并在原则问题上对拉萨尔派作了重大让步。爱森纳赫派其他领导人倍倍尔和白拉克等人对此表示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极为愤怒。马克思指出,这一纲领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恩格斯认为,这一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应当加以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在1875年4-5月间抱病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随信寄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白拉克等人。马克思的《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和连同他给白拉克的信,后来被通称为《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

主要内容

全面深刻批判拉萨尔主义,

扞卫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向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全面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同时对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国家制度等都作了系统阐释,扞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提出了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有得到资本家的雇佣才能进行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因此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针对“公平分配劳动所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平等的权力”等拉萨尔主义信条,马克思指出,“公平”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各阶级都认可的“公平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将利润、工资看做是“公平的”分配,而这些对工人阶级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分配,因为资本家占有的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既然“公平的分配”是不存在的,那么“平等的权力”也就难以得到维护。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所谓“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只能是一种空洞的幻想。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阐述未来新社会的分配方式时,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揭示并具体分析了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设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这是主义社会的共性特征。但在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都还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所以消费品分配只能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只有“在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强调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马克思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的一帮”的谬论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危害,揭露拉萨尔诬蔑农民是“的一帮”,“不过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盟”,并强调无产阶级与派小资产阶级、农民等中间阶级结成同盟军的重要性。马克思还批判了拉萨尔派用狭隘民族主义对待工人运动、无视德国工人阶级的国际职责的错误态度,指出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第三,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把资本主义的工资现象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即“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指出,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使用劳动力的过程才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那个超过工资的更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不在于工人人口太多,而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而以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为依据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把无产阶级的贫困归因于人口的自然繁殖,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说成是“自然规律”,则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作用。因为,按照拉萨尔的逻辑,既然工资规律不是社会规律而是自然规律,那无产阶级就不必进行革命,搞经济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还废除不了这个规律。”

第四,论述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立了一些消费和信贷合作社,通过这些合作社相互接济,减轻中间剥削,有助于改善工人一些生活。这种合作社是有意义的,它表明工人在“力争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但是,这种合作社的价值是有限的,不可能从中产生社会主义。当国家和生产资料仍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时,工人创建的小规模的合作社,不是被资本主义大企业所吞没,就是蜕变为资本主义企业。依靠资产阶级国家帮助的道路并不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而是历史的陈货,是拉萨尔从法国天主教社会主义首领毕舍那里剽窃来的,是要把工人运动“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拉萨尔派将“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作为改造社会的万灵药方,沉迷于改良主义幻想,实质是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彻底变革现存的生产条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第五,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的理论。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把“自由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通篇不谈无产阶级和未来国家制度的严重错误,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理想的具体道路。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向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因为,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发产生出来。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并运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改造,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革命转变过程,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

现实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对于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

《哥达纲领批判》彻底清算了拉萨尔主义,为国际主义运动奠定了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的基础,是各国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克服各种机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虽然距今已经过去130年了,但是它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要以其为科学指南。

在谈到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时,《哥达纲领批判》指出,“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深刻启示我们,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着优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制度自信,但是,当前在诸多机制层面也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必须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尤其是坚持我国人民的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个框架内,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党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在批判拉萨尔主义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时,《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明了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这一科学原理。这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绝不容许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市场化等为名,行私有化改革之实,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作者:刘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卡尔马克思》漫画连载(第三集):领导“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的故事】第三集 领导“武器的批判”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句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还有一句是“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锻造的思想武器再精良,如果不用到战场上,也是一堆废铁。马克思并不是书斋里的那种学者,一旦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到来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从书房奔赴战场,带着自己的思想武器去武装无产阶级,去直接参与现实的革命斗争。马克思参与现实斗争,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个是组建政党,一个是办报纸。这两种方式,都是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凝聚无产阶级力量的现实手段。

缔造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在历史上,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封建土地贵族,无产阶级是跟在资产阶级后面一起斗地主的,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是一种佛系青年的态度——“都行,可以,没关系”;后来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地位太低,于是想和资产阶级商量商量,我们做彼此的天使吧,建设大同社会,佛系青年的态度就变成了就成了儒系青年的态度——“稍等,抱歉,对不起”;再到后来,发现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和你做彼此天使的打算,而且剥削压迫得太过分,无产阶级就搞些无政府主义的密谋行动,发动暴力革命,图一时爽快,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就变成了道系青年的态度——“闭嘴,走开,你算老几”。

道系青年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无产阶级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激进革命组织。像法国布朗基领导的四季社,还有德国流亡者在巴黎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些团体在组织原则上是密谋性质的,碰面接头对暗号,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在理论上也不科学,布朗基、魏特林这些主义早期的领袖,他们威望很高,但是主张用工人的战斗去战胜资本主义,“智力只起着很小的作用,没有就一事无成”。

无产阶级需要一个新的不漏风的活塞,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而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就是这个新活塞。苏凝/画

马克思说这是比较粗陋的主义理论。这怎么能行呢?无产阶级得有自己的政党,来对无产阶级运动进行有组织、有原则、有理论的领导。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政党,无产阶级只能是一盘散沙,看似人多,其实力量并不大。关于政党和阶级的作用,我们可以拿活塞式蒸汽机做个比喻。无产阶级的愤怒好比是蒸汽机里的蒸汽,雾气腾腾看似有很大的能量。但是,如果蒸汽气缸里的活塞老是漏风,那不管蒸汽包含着多大能量,也会跑的干干净净,形成不了一点推动力。无产阶级在当时就需要一个新的不漏风的活塞,这样引导他们的愤怒,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而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就是这个新活塞。

正好在这个时候,1847年,正义者同盟的代表莫尔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他们能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组,并撰写一个纲领性的文献,问马克思什么态度。马克思能有什么态度啊?当然是选择答应啊。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着手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把名字改成了主义者同盟,把正义者同盟之前的口号,“人人皆兄弟”,改成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主义者同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个工人团体,但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产阶级的历史,并为无产阶级谋划了出路,写了一本小册子,作为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这就是1848年2月出版的《宣言》。

1978年,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在太空对接,宇航员携带了《宣言》1975年俄文袖珍版。苏凝/画

 

从1848年首次出版以来,整整有170年了,《宣言》共出版过200多种文字的上千种版本。十九世纪出版的这个小册子,翻译成中文两万多字,几乎席卷了二十世纪所有政治风云,影响力巨大。现在网络上有个段子,说某人牛的不行,就说“你咋不上天呢?”其实,《宣言》真的上过天,不是天空,而是太空。1978年,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在太空对接,当时宇航员携带了1975年俄文袖珍版。

时至今日,《宣言》仍然散发着思想魅力。2016年,美国权威机构调查,顶尖大学学生课外阅读书目top10,其中排第九的是《宣言》。不光在美国,在欧洲大学校园里,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里也受到欢迎。有个英国民间调查机构在其报告中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个幽灵,,在欧洲校园游荡。”就是这样一个对后世影响力巨大的小册子,在当时就是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领导改组的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

莱茵河畔的斗争

《宣言》刚出版,油墨未干,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推倒了欧洲1848年革命的多米诺骨牌,革命浪潮迅速波及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立即停下手头的研究工作,返回普鲁士的科隆,创办《新莱茵报》,投身革命运动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新莱茵报》撰写了四百多篇文章,非常具有论战性和实效性。苏凝/画

  

从1848年到1849年,《新莱茵报》坚持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新莱茵报》详细地记录了欧洲各国旧如何倒台,反对派政党如何上位的历史事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四百多篇文章,文章非常具有论战性和实效性,产生了很大影响。恩格斯曾经说:“这是革命的时期,在这种时候从事办日报的工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样真正像榴弹一样地打击敌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这份报纸虽然是日报,但经常出增刊,因为革命时期每天爆发的事情太多太多。一开始,这份报纸有很多股东,但是后来很多股东发现马克思思想太激进,就纷纷退股。

在报社陷入困境的时候,马克思一个人拿出了7000塔勒来维持报社的日常运营。这个钱主要是当时马克思从母亲那里拿到了一笔遗产,再加上典当结婚的时候燕妮带过来的银器,一共凑了7000塔勒。这是什么概念呢?1843年马克思找到一份工作,主编《德法年鉴》,当时的工资是一年500塔勒。这应该是不少的一笔年薪了,因为马克思有了这个工资,燕妮的家人才放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马克思。马克思一下拿出了7000塔勒来维持这份日报,相当于14年的工资收入总和。这份报纸在一年之后被查封,马克思不得不独自偿还机器设备的款项、工人的工资以及其他的开支,把这个钱都赔进去了。关于赔钱这件事情,马克思在自己的文章和信件中没有提到过,燕妮给马克思的朋友的抱怨让这件事情为大家所知,而当时的事情参与人也印证了这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马克思付出了多少钱,而是表明这么一个事实——马克思为了保卫要塞不惜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

 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有彪悍的一面:他头发蓬松,叼着雪茄,穿着睡衣,摸着口袋露出枪柄的手枪,眯着眼看着前来挑衅的士兵。苏凝/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新莱茵报》拥有6000多份订阅量,成为德意志联邦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由于对当局的犀利批判,报社时刻都有被查封的风险。恩格斯后来回忆说,“编辑部有8杆步枪,250发子弹,以及排字工人头上戴着的红色雅各宾帽,使我们报馆在军官们眼中也成了一个不能用简单的奇袭来夺取的堡垒。”由于情势危急,马克思在当时都是随身配枪的。说当时有两个普鲁士士兵来马克思家里找茬,说《新莱茵报》对他们进行了侮辱,要求马克思出面说明情况。马克思当时什么打扮呢,头发蓬松,叼着雪茄,穿着睡衣,手插在口袋里,摸着口袋露出枪柄的手枪,眯着眼看着前来挑衅的士兵。也许是没想到马克思还能有这种气势,两个士兵纠缠了一会就灰溜溜走了。这个画面,让我们看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彪悍的一面。

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也被查封,马克思用红色字体印刷了最后一期,以示抗议。在最后一期的报纸上,最上面的位置刊载的是一首诗,作者是弗莱里格拉特——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弟兄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将立即披甲返程!

欧洲1848年革命,从性质上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逐渐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派,为了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向封建贵族和金融贵族发起的一次冲锋。各国无产阶级加入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阵营,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在德国的要求》,作为主义者同盟参加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在革命运动中,马克思号召工人起来支持资产阶级的左翼。比如“无产阶级没有权利把自己孤立起来;无论看起来多么艰难,它必须拒绝能把自己与同盟者开来的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没有我们这样不喜欢资产阶级统治……但是我们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说:宁肯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受苦,也不要回到已经过时了的旧社会去,因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以自己的工业为建立一种使你们都能获得解放的新社会创造物质条件。”这是马克思当时的策略。但是这个策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所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的文章当中,很少提无产阶级应该怎么办。

1848年革命结束之后,马克思被驱逐到伦敦。在伦敦,马克思自己开始对这场革命进行总结。“当时,我们认为,工人阶级在资产阶级的解放当中也会得到自己的解放,现在看这是一种幻想”。列宁就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在《社会在革命中的两个策略》这篇文章中,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保证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于中国革命而言,领导权也很重要。在统一战线中,如果不坚持中国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权,我们就可能遭受像“四·一二”那样的失败;反之,坚持了领导权,我们就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迅速崛起。

马克思对这个教训的总结非常精辟,他在1852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同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后来,1864年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著名的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的组建非常困难。英国的工联主义盛行,宪章派势力强大;法国、比利时、西班牙,是蒲鲁东主义的天下;德国是拉萨尔派的天下。各派之间有很多分歧。在工人运动如此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组建一个国际联合组织?这反映了马克思的国际主义思想。他说,工人阶级本质上是国际主义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民族内的工人阶级。马克思有句名言,工人阶级分散的努力,只能导致共同的失败,联合起来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宣言》最后一句话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在第一国际期间,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马克思一直非常关注巴黎公社起义的进展。马克思和巴黎公社领导人之间有过很多通信,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事业有过不少具体的指导,这些信息只能从当时相关人的只言片语才能了解,但无法找到直接的原始史料。马克思把巴黎公社看作是“我们党”的事业。首先因为巴黎工人阶级是运动的骨干。其次,第一国际的巴黎会员是公社中最自觉和最英勇的战士。这也体现了国际和公社之间有着血肉不可分离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对第一国际给予充分的指导。正如时人所说,“国际的幸运在于,它在成立的时候就有一个伟大的头脑给它指出正确的道路。”当时的巴枯宁盛赞马克思是“抵制任何资产阶级思潮和意向对国际侵袭的一道最坚固的壁垒。”当时有人造谣第一国际有大笔经费,但其实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从来没有一个组织,用这么少的钱,做成了这么大的事业。后来,随着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各民族国家内部相继成立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的组织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后来于1876年解散。

 美国《太阳报》记者约翰·斯温顿采访马克思: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法则?马克思想了一会,用深沉而严肃的语调回答:斗争!苏凝/画

1880年,美国《太阳报》记者约翰·斯温顿采访马克思的时候问了个问题:什么才是人生的最高法则?马克思想了一会,用深沉而严肃的语调回答:斗争!那个时候马克思已经62岁了。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他毕生的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恩格斯这番话,是在马克思葬礼上说的,它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话: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原标题:【马克思的故事】领导“武器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漫画连载 第三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卢刚

欢迎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5/16962467624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