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沙尘暴什么时候来(饥荒沙尘暴)

时间:2023-10-21 20:51:53 来源:互联网 编辑:追梦抓梦

惨不忍睹!一位美国摄影师,1946年拍摄的湖南大饥荒

阿瑟·罗思坦代表作:《沙尘暴》(The Dust Storm,1936)

阿瑟·罗斯坦(Arthur Rothstein),是美国顶级摄影大师,纪实摄影的鼻祖!

早在1930年代,阿瑟·罗斯坦就与沃克·埃文斯、多萝西娅·兰格一道,以摄影记者身份加入美国农业管理局(F.S.A.),拍摄大饥荒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

这场大规模拍摄活动,是世界纪实摄影正式诞生的标志,这群摄影记者也都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

阿瑟·罗斯坦的摄影代表作是《沙尘暴》,照片拍摄于1936年:一个农民带着孩子们,跋涉于尘沙漫天的荒芜景色中。照片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受到人们的认可。

阿瑟·罗斯坦镜头中,湖南衡阳的饥民靠街头乞讨为生

1940年,阿瑟·罗斯坦以美国陆军摄影师的身份来到中国。1945年,他退役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任摄影师,拍摄在中国的救助活动。

1946年,阿瑟·罗斯坦来到湖南衡阳拍摄大饥荒。当时的中国,虽然抗战已经结束,但战乱给人们带来沉痛苦难,十室九空,又遇上自然灾害,湖南衡阳出现严重饥荒。

一位饱经沧桑、瘦骨嶙峋的湖南大爷,他的表情诉说着一生的苦难。

背着小竹篓的孩子,跟乞丐没有区别。不知道在捡什么?

街头上,一位奄奄一息的路人,只能坐以待毙。背景中,另一位瘦骨嶙峋的路人,若无其事地走过。

战乱之后又遇到大饥荒,真的是“路有饿死骨,千里无鸡鸣”。两位大爷在安葬夭折的孩子。

这张照片令人触目惊心,面对一位即将饿死的路人,路人们的表情,就像看着一具动物一样。

街头的一位乞丐,和其他削瘦的饥荒者不同,这个孩子长得挺壮实的,碗里也有比较“丰盛”的湖南米粉,大概是刚刚破产的地主家的孩子。

这张照片,就像纪实摄影经典中的非洲大饥荒照片,这个姑娘瘦到只剩下皮包骨头。

当孩子不幸死去,绝望的父母连棺材也买不起,只能地上挖一个坑,草草地埋葬了。

一个可怜的家庭,一家人都沦为乞丐,找吃的活下去,是一家人最艰巨的任务。她们的表情,似乎在向这位拍照的美国摄影师诉说着什么。

古人如何应对沙尘天气?从北朝入手,看看古政府是如何救灾的?

我国北方是世界上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仅特大沙尘暴就发生了八次之多,那么,一千余年前的北朝政府又是如何应对沙尘天气的呢?今天就从当时沙尘天气的形成和影响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北朝各代政府做出的防救措施。

一、 北朝时期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

北朝沙尘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特殊地质地形及风力原因,其二,大尺度气候变化原因,其三,频繁的人类活动原因,现在进行分类探究和讨论:

其一,特殊地质地形及风力原因。

通过观察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一部份区域的地形图,我们发现,北魏的政治中心大体上是沿着太行山脉、吕梁山脉向秦岭东部进发,而这一条迁徙线恰巧是黄土高原的东端与南端。每年冬春季节,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向我国北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强劲冷空气。

而其经过的内蒙古高原南部与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又因为特殊的黄土土质(晋、陕、陇三省的黄土颗粒中粉砂占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四,极细砂约占百分之二十四),极易在大风天气中被风侵蚀而悬浮于空气之中。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也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助力。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达等特质,形成了以沟谷地貌、沟间地貌、潜蚀地貌为主的黄土地貌。

沟谷的存在有进一步加大了风力的影响,小尺度范围内的“狭管效应”增强了风的侵蚀力度,土壤表层的尘土被带入了流动的空气系统之中,并在上升气流的影响下进入对流层中低部,逐步演变成为沙尘天气。

其二,大尺度气候变化原因。

在北朝时期,我国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小冰期时代。寒冷期的来临导致了天气的异常,总体特征由暖湿转为冷干,进一步产生了频繁的水、旱灾害,整体的温度降低将北朝时期的带北界向南方推移,同时加强了亚洲高压的威力。

大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是人力难以抵抗的,我们也无法期待北朝各代政府会在这一方面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事实上,这一段时间的普遍降温也促进了北方人民的大规模南迁。

同时在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乱背景下,中原地区涌入了大量原本居住于草原的游牧民族,这也注定了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政府不得不在降温的自然因素影响下还要面对人口与耕地的矛盾问题,于是这又引发了下面一个原因。

其三,频繁的人类活动原因。

在上一段中讲到,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激化了人地矛盾问题,而北朝政府建立初期不得不采取了最为简单、最易见成效的方法,即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

“大和十二年五月,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大规模的垦荒短时间内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但是破坏了黄河上游末端与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树木的毁坏一方面使得地表缺少了减缓风速的屏障,另一方面也使得脆弱的土层缺失了树木的保护,为沙尘天气提供了沙源。

还有,北朝时期,发展迅速的采矿冶铸业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矿产开采所造成的浮尘也是区域沙尘的重要来源。

二、 北朝时期沙尘天气的严重程度及影响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公元四百五十一年)到隋开皇二十年(公元六百年)的一百五十年之中,北方较强沙尘天气发生次数多达十一次,而据正史记载,北朝发生有史可考的沙尘天气共十六次,且发生地点中,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今大同)、后期都城洛阳赫然在目。

1、 沙尘天气的肆虐极大的影响了北朝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

“己丑夜,阴雾四塞,初黑后赤。”沙尘天气特有的大风与沙尘结合,一方面降低了空气的洁净度,限制了百姓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带有细沙粉尘的强风对地表土壤产生了极大的侵蚀,掠夺了当地的土壤资源,破坏当地的土壤结构,同时沙尘遮盖住了植物叶片,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业减产,甚至在一些地方产生了饥荒。

2、 沙尘天气的频繁污染了当地水源。

沙尘天气频发,随风移动的沙尘与当地水源相结合,使得河水污浊不堪。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水源占据了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水源的污染不仅限制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连畜牧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减低了土壤的粘结度,使得珍贵的土地资源加速流失,降低了水源的可利用程度。

3、沙尘天气的存在影响了当地的降水活动。

沙尘在对流层引导产生下沉效应,导致对流层中低层水汽混合比减小,从而导致降水的减少。降水量的减少对春耕活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同时也减低了土壤的粘结度,使得珍贵的土地资源加速流失,进一步的重创了当地的农牧业经济发展。

三、 北朝政府的主要防救措施

那么,面对如此严苛的沙尘天气,北朝政府是如何防救的呢?在北朝前期,统治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沙尘天气的严重性,加之当时发生沙尘天气的次数并不太多,未能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反而更进一步的推行大规模的垦荒活动,更深程度的破坏了自然环境。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雍州赤风”,宣武帝景明三年,“暴风昏雾,拔树发屋”,北齐后主天统三年,“大风昼晦,发屋拔树”……频繁的沙尘大风天气危害到了百姓的生活,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正常统治,所以北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1、 北朝政府初期的宏观调控

首先,北朝各代政府都进行了政府的宏观救助,通过迁徙受灾地方的灾民来避开直接面对肆虐沙尘天气的威胁,但是,这种措施一方面只是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接纳灾民地区的粮食负担,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开始积极的鼓励、主持、引导进行“旱改水”工程,大规模的兴建水利设施,以期通过把旱田改为水田来缓解严重的沙尘问题,但是,在前文中提到,此时沙尘的来源多来自于黄土高原北部于内蒙古高原的荒漠地区,水田的防护作用虽较之旱地有提升,但比之树木仍差之较远。

更何况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本就不足,如此大规模的“旱地改水田”工程反而进一步的破坏了自然环境,使得沙尘天气愈演愈烈,并没有达到北朝政府理想中的预期效果。

2、 植树造林以应对沙尘

后来,在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统治阶级终于认识到了有效应对沙尘天气的方法。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 课莳余, 种桑五十株, 枣五株, 榆三株。非桑之土, 夫给二亩, 依法课莳榆枣。奴各依良, 限三年种毕。不毕, 夺其不毕之地。”

此时皇帝下诏令组织百姓进行植树活动;北周大统三年,宇文泰也曾组织过一场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北周韦孝宽在雍州刺史任上时也得以影响文帝“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 十里种三树, 百里种五树焉”……

植树造林终于还是稍微的缓解了严峻的沙尘天气形势,终于,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政府、民间的生态环境知识得到了大发展,这一发展又同时为生态治理沙尘起到了大的帮助。《齐民要术》中关于树种的选择以及种植的方法也佐证了这一点。

3、 土地耕作制度的改进

针对沙尘天气对有限土地资源的破坏,北朝政府终于认识到原有粗放式垦荒带来的危害,转而开始进行精耕细作制度的推广,并且因地制宜的开始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产量,这一行为当然是有增产增收的目的。

但不可否认这一措施对日益遭到破坏的土地资源有着极大的好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垦荒的趋势,对维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4、 相关政府机构的设置

除上述措施之外,北朝各代政府还设置了相关的政府官僚机构,北魏有虞曹郎中;北齐设置了虞曹郎中与主事;北周设虞部下大夫、小虞部上士、山虞、泽虞、川衡、林衡中士和下士。

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部门使得整个国家应对沙尘有了相关的官僚可以进行针对性工作,同时也规范了百姓对于自然环境的对待行为,体现了北朝政府后来对于应对沙尘天气,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

四、 总结以及对后来的影响

北朝应对沙尘天气采取的诸多措施,虽然在总体上的收效甚微,但是我们并不能轻易否认其在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地位。北朝政府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应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而其在植树育林方面的研究也为后世的树木种植提供了相当有效的帮助。

北朝在环境保护方面设置的相关官职也为后来的隋、唐提供了有效帮助,甚至在今天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虽然在大尺度气候的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如此严重的沙尘天气灾害,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就此忽视了人类活动的重要助推作用。而在今日全球变暖格局下的人类世界,我们也同样不应当只把全球变暖单纯的推诿到自然变化的层面而忽视了人类活动在这一变化中充当了“助推剂”的事实。

参考文献:

南北朝自然灾害统计与初步研究

浅析唐代沙尘灾害的时空分布

清代辽西地区沙尘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2023年沙尘暴、冰雹、三月份暴雪,天气为何这么反常?

今年的天气为什么这么反常?

这都以三月下旬了,江西出现特大冰雹,河南下大雪,多地冬雷滚滚,不仅如此,北方城市被沙尘暴侵扰,长春下起了泥巴雨,北京还出现了蓝太阳。

几乎在同一时刻,澳大利亚出现罕见高温,2023年3月18日,根据澳洲ABC的报道,多地出现35度至40摄氏度高温,对比平常年份的同一时期,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这一切反常的现象究竟预示着什么?

2023年会有更多的极端天气吗?

回顾过去的2022年,地球上一半干旱,一半洪涝,北半球的夏天大部分地区经历了百年难遇的高温和干旱。

据媒体报道,因为干旱天气导致索马里发生大饥荒,造成43万例超额死亡。

在我国夏季长江众多支流断流,主水道部分区域水位降低。不过江我国第1大淡水湖鄱阳湖干涸见底。

但就在这同一时刻,我国西南部的邻国巴基斯坦却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1/3国土被淹没,数以万计的百姓失去家园,经济财产损失无以计数。

北极冰川持续融化,冰盖越来越小,万年冻土层中的古老病毒是否能被释放出来。因为人类活动的需要,对大自然资源的无止境掠取,我们的地球已经千疮百孔,它需要一个喘息修复的机会。保护地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全球人类共同行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1/16962445973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