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镜碎片怎么获得(灵魂之镜)

时间:2023-10-16 22:58:41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万物皆甜

灵魂之境!

DAY SIX第六天4

阿诺德·勃克林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1827-1901年)可能是19世纪瑞士最知名的画家,我在“中欧之行”系列中介绍过他。

勃克林以创作小幅浪漫主义高山风景画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但在意大利经过一番漫长而孤独的寻找后,他才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勃克林的兴趣在于激发自然和生命的力量、人类的恐惧和梦想,他在唤起人们回忆的风景画中描绘这些内容,这些风景画里都是各种寓意般的生物,一部分是人类,一部分是野兽,还有一部分是借鉴了神话和传奇的人物原型。

1870年左右,勃克林最终抛弃了朴实的写实主义,任由想象力自由挥洒,纯净的色彩、大自然给人的那种简洁大气、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平衡在《春之苏醒》这类梦幻作品中,点燃了人们的想象力。

《春之苏醒》,阿诺德·勃克林,1880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勃克林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每隔几年就从意大利搬回北方,然后再返回南方。他也曾到苏黎世旅游,1885至1892年期间在这里工作。勃克林在苏黎世再次遇到老友科勒和其他艺术家,并和诗人戈特弗里德·凯勒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在诗人最后一个生日时,勃克林将《凯勒画像》送给了他。毋庸置疑,勃克林受到凯勒诗意写实主义的影响,创作了许多源自简单直白风俗画场景的作品,但其中浓厚的艺术效果又为这些作品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以《花园里的蔓藤架》为例,这幅画描绘了人在暮年时所拥有的田园诗般的宁静和尊严,同时也表明了暮年生活的局限性以及人终将一死的命运。

《凯勒画像》,阿诺德·勃克林,1889年,戈特弗里德·凯勒基金会藏

《花园里的蔓藤架》,阿诺德·勃克林,1891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莉迪亚·韦尔蒂·赫舍尔肖像》,卡尔·施道费尔·伯恩,1886年,戈特弗里德·凯勒基金会藏

我也不知道卡尔·施道费尔·伯恩(Karl Stauffer Bern,1857-1891年),他也画过一幅《凯勒画像》,风格很精妙。可我更欣赏伯恩的《莉迪亚·韦尔蒂·赫舍尔肖像》,主人公的整个装束是白色的或浅黄色的,背景也几乎是白色的,却能画出各种层次和细节。

伯恩比勃克林小30岁,却比勃克林早逝,性格也迥异。历经艰难的起步之后,伯恩才在1870年代初期的柏林有了一份作为肖像画家的事业。伯恩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所绘肖像头部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借助于相片,以精湛的技巧捕捉到这种生动与直观,然后展现在画布上。

5

乔凡尼·塞冈提,摄于1890年

瑞士另一位19世纪伟大的画家是乔凡尼·塞冈提尼(Giovanni Segantini),我在“中欧之行”系列中也详细地介绍过他和他的作品。

瑞士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有塞冈提尼美术馆,我曾考虑特意去一次,但时间实在太赶,放弃了。

塞冈提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小镇(当时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在瑞士创作了大部分成熟作品。塞冈提尼年幼时成为孤儿,被送至米兰,在悲惨的环境中度过青春岁月。

和法国前辈米勒一样,塞冈提尼试图表现山区农民和牧羊人卑微平凡生活中的神圣部分。在这些纯朴之人和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里,在只能提供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贫脊的土地所体现的艰苦中,在毫无瑕疵的技巧所散发出的光泽中,塞冈提尼远离现代城市的肮脏与虚荣,发现了一种泛神论的和谐。

《我的模特》,乔凡尼·塞冈提尼,1888年,苏黎世艺术之友协会藏

苏黎世美术馆的名作《我的模特》证实了塞冈提尼的艺术所蕴含的真诚与真实。我们没看到画室道具常见的凌乱,地上的干稻草让我们想起了这位艺术家根据实物所描绘的动物。烛光场景借鉴了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技巧,而穿透这幅艺术品的光线与向他或她本人揭示旁观者的光线是同一束。

我们在“中欧之行”系列中讨论过塞冈提尼的“邪恶的母亲”主题绘画。《欲望的惩罚》中的人物因为排斥生育和天生的生育能力,在万物冻结的寒冷高原上为此事忏悔。然而,在《邪恶的母亲》中,她们却为自己未出世的孩子敞开胸部,为自己的赎罪铺平道路。

这次阅读《苏黎世美术馆杰作》,知道塞冈提尼也受到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查拉斯图拉》的影响。

《邪恶的母亲》,乔凡尼·塞冈提尼,1896/1897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欲望的惩罚》,乔凡尼·塞冈提尼,1896/1897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6

《自画像》,费迪南德·霍德勒,1892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2018年是费迪南德·霍德勒(Ferdinand Hodler,1853-1918年)逝世100周年,日内瓦美术馆与伯尔尼美术馆联合举办了霍德勒特展,苏黎世美术馆没有特展,但它的霍德勒的展室极其气派,藏品也多,完胜另外两个美术馆的联合展。

我在慕尼黑新美术馆曾看到过霍德勒的作品《失望的人们》,也在《飞越柏林慕尼黑》中做过点评。但也就这一幅作品而已,没像勃克林与塞冈提尼那样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看了霍德勒大量的作品后,确认他是大家。

与勃克林与塞冈提尼类似,霍德勒的作品貌似写实,其实还是象征主义的调调。对1890年代的霍德勒而言,相同的精神渗透于万物之中的泛神论观点得到了在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平行线的证实:森林里的树木、湖泊上空云朵的线条,这成全了他的“平行主义”理论。

《日内瓦湖夜景》,费迪南德·霍德勒,1895年,戈特弗里德·凯勒基金会藏

正是在《日内瓦湖夜景》里,霍德勒第一次将象征主义元素融入画中。过去的德国浪漫主义大师弗雷德里希曾做到了这点,霍德勒再次达到了浪漫的灵魂之境,对称、有韵律的线条和形式让观众融入于沉思冥想的多姿多彩又富有情调的空间。

《圣日》,费迪南德·霍德勒,1904-1907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霍德勒的一些人物壁画尺寸都很巨大,如《圣时》和《圣日》。所有的生命和与生俱来的奋斗体现在画作的垂直方向上:《圣日》体现在意识觉醒的向上延伸方向,这种觉醒在中心光芒四射的形象上达到顶点。这幅画就像一座灯塔,预示了这位艺术家在1900年左右欣然接纳了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席尔瓦普纳湖》,费迪南德·霍德勒,1907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比起霍德勒人物画的生命舞动,他的风景画则是梦想与恬淡。《席尔瓦普纳湖》是霍德勒艺术抱负的缩影,作为霍德勒风景画的两大主题,群山和湖泊在这幅画中合二为一,湖面映照出的双重对称性和山谷的两侧展现了秩序井然的大自然,左右两侧连绵的群山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这是因为人们的视线为画面中心处的光晕所吸引——平面和深度在此达到完美的平衡。

《日落时分的日内瓦湖》,费迪南德·霍德勒,1915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霍德勒说过:“你明白那里的万物是如何分解成线条和空间的吗?这看起来不像是你镇定自若地站在地球边缘,随意地和宇宙交谈吗?”1915年的《日落时分的日内瓦湖》是霍德勒把注意力转向日落后的湖泊风景的典型,无数蓝色、淡紫色、橙红色、橙色和黄色的水平线条在水中和水面上方摇曳。

在1918年5月霍德勒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他创作了最后一些风景画,这位疾病缠身的艺术家在黎明时分遥望窗外,绘制日内瓦湖远处勃朗峰的景色(《初看之下的日内瓦湖和勃朗峰》)。在那里,已经能看到新的一天的第一缕光芒,随着天空中映衬着淡红色和湖泊里出现的倒影,岿然不动且覆盖着有韵律的山峰轮廓的蓝色群山仿佛失去了意义。

《初看之下的日内瓦湖和勃朗峰》,费迪南德·霍德勒,1918年,苏黎世美术馆藏

反转到最后一秒,网飞新剧太猛了

#娱评大赏#

网飞又放大招了。

一部新出的德剧,拍出了骇人听闻的犯罪故事。

尺度炸裂,情节高能,反转不断。

上线就拿下非英语剧集收视冠军。

很多人看后大呼惊喜。

「精致而令人毛骨悚然」

「最后一集还有转折,绝对今年剧集十佳之一」

鱼叔一口气刷完后,也迫不及待来分享——

《亲爱的孩子》Liebes Kind

深夜,边境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

一个30多岁的金发女人被撞,司机肇事逃逸。

女人伤势严重,昏迷不醒。

现场还有一个小女孩,自称是她的女儿。

这不像寻常的车祸。

母女俩都穿着睡衣。

可事发地周围全是大片树林,没有人烟。

不知她们从哪冒出来的。

两人也不像寻常的母女。

尤其是小女孩,言行举止都很怪异。

急救时,女人内出血严重。

女儿镇定地告诉医生,母亲是稀有血型。

还说出一连串晦涩的医学术语,不像是这么小的孩子会随口说出的话。

而且,事后医生发现,女孩说的并不是事实。

医生一时疏忽,没有确证就听信了女孩的话。

结果输血后因血型不合,造成异体血液排斥,险些要了母亲的命。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女孩能说出母亲的血型,却说不出母亲姓什么。

她只说,母亲叫莉娜,她自己叫汉娜。

被问及姓氏时,她就沉默了。

医生试图从女孩汉娜口中了解事故的具体情况。

没料,女孩反而替肇事司机说话。

表示车祸是母亲的大意造成的。

再追问下去,女孩说出了更让人毛骨悚然的话。

她说,她住在一个没有窗户、长期被上锁的房间里。

家里的地板上经常有血渍。

现在弟弟还在家里。

更有一句「妈妈想杀害爸爸」,吓得医生连忙通知了警察。

而另一边,警察也十分重视这起车祸。

因为13年前,曾有一个名叫莉娜的女孩离奇失踪,至今未找到。

从名字、年龄,到金发、手上的疤痕,都和这次车祸受伤的女人相符合。

这几乎已经是铁证了。

奇怪的是,莉娜父母来看过后却坚称,出车祸的女人不是他们的女儿莉娜。

可当他们看到汉娜后,都愣住了。

他们又坚信汉娜就是他们的孙女。

因为她长得和莉娜小时候一模一样。

难道说,病床上的女人不是莉娜?

可她苏醒后,依然说自己叫莉娜。

女孩汉娜也坚称,这就是自己的母亲。

到底是谁在撒谎?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真相是一点点浮出水面的。

女人身体好转后,在警方的安抚下,才说出了真相。

**下文包含剧透**

她的确不是莉娜,她的真实姓名是贾斯敏。

贾斯敏是和莉娜一样的失踪案受害者。

5个月前,她遭人绑架,被囚禁在一间房子里。

不仅遭虐待,还被罪犯逼迫做汉娜的母亲。

她的头发被染成金色, 手上烫出同样的伤疤,不断被罪犯自己名叫「莉娜」。

得知犯罪事实后,警方迅速排查了车祸现场周边。

在一个废弃的禁地里,找到了犯罪地点。

救出了汉娜的弟弟。

房间里有多双女性的鞋子,床头有专门挂手铐的铁环。

附近的树林里,也发现了多具女性尸体。

只不过,幕后真凶也已经成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体,倒在房间里。

而且没想到,房间里还装有定时炸弹。

警方搜查时意外触发,罪恶之地顷刻间被炸毁。

警方无法得到有效信息,凶手身份也一时难以查清。

但根据所有线索,可以大致拼凑出来龙去脉。

13年前,罪犯绑架了第一个受害人——已有身孕的「莉娜」。

她生下一个孩子后,又被迫与罪犯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因产病去世。

莉娜去世后,罪犯先后找了好几个替代者养育孩子。

她们先天长相与莉娜相似,后天又被染发、被逼穿莉娜的衣服。

其中一个替代者就是车祸中受伤的贾斯敏。

案件看似已经真相大白。

凶手已经死了。

据贾斯敏说,是她逃跑时为了自卫,失手杀死了对方。

汉娜和弟弟,还有贾斯敏都被救了出来,回到家人身边,接受心理治疗。

警察也会每天上门确认他们的安全。

这部剧最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一波三折。

最后一秒还在反转。

本以为故事已经结束,却没想到,某天半夜,汉娜和贾斯敏消失了。

警察这时也才查到,贾斯敏撒了谎。

房间里的死者是肇事司机,他刚从海外归来,并不是凶手。

真正的凶手,此刻正和贾思敏、汉娜在同一辆车上。

他们就像普通家庭一样,自然地坐在一起聊天 。

谋划去另一个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她们都在长期的囚禁中,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汉娜一出生就被困在房子里,将罪犯当作父亲,习惯了简单的生活。

贾斯敏也在遭长期打压和虐待后,下意识做出顺从的反应。

她曾因为不承认自己是「莉娜」, 双手被绑,挨饿、挨打多日,导致她后来一听到「名字」就条件反射地说出「莉娜」。

但不同的是,贾斯敏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她没有放弃过逃跑的念头。

难得找到机会砸晕罪犯后,她一口气跑到树林旁的公路里。

一看到有车驶过,就拼了命地冲上去求助。

车祸就是这样发生的。

之前,经常有女人逃跑,最后都被罪犯杀掉。

可这次,汉娜觉得这一个「妈妈」很会讲故事,所以不想失去她。

汉娜一开始就跟着贾斯敏跑了出去。

在车祸现场,她朝弯腰查看情况的司机的颈部致命一击,当场打死了对方。

汉娜以此当作给「父亲」的投名状,央求他替「妈妈」叫救护车。

她好像很清楚「父亲」在怕什么,她承诺自己会按照「父亲」的规则行事。

结果就是,真正的罪犯开走了肇事车辆,将司机毁容后丢在房间里误导警方调查。

汉娜表面上是陪「妈妈」逃跑,实际上却一直在帮「父亲」盯梢。

贾斯敏为什么最后又回到罪犯身边,其实也是汉娜所为。

在病房时,她提醒「妈妈」,「父亲」在看着她。

刚刚被救出来的弟弟也在她的指令下,不敢与外界交流。

不过,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汉娜居然又一次反水。

她给贾斯敏玻璃碎片,助她反杀了罪犯。

原因也很简单,她想看看大海,贾斯敏曾许诺带她到海边玩耍。

为此,她背叛了最爱的「父亲」,在「父亲」死后,迅速和贾斯敏站到同一阵营,奔向了自由的沙滩。

真相这才终于大白。

真正的罪犯,是家庭结下的恶果,他是父亲亲生女儿后生下的。

他的生母生下他就逃走了。

母爱的缺失和身份认同的混乱造成了他心理的扭曲。

13年前,他看到了和母亲长相极为相似的女人莉娜时,彻底起了邪念。

他的职业是一家大型安保公司的老板,他拥有附近几乎所有的监控使用权限。

不仅能监控绑架的受害者,还能在她们出逃后,随时锁定她们的地理位置。

特殊身份掩护了他的罪行,他变得越来越大胆,接连犯罪,给两个孩子不断找妈。

最终酿成了如此残暴、诡异的恶性罪案。

这一案件中,最令人揪心的是受害者所遭受的看不见的心灵创伤。

汉娜的处境像电影《房间》中的小男孩一样,因为成长环境的封闭,思维习惯不同于常人,难以融入社会。

这部剧用层层反转的情节强化了这一冲突。

汉娜被救出去后,精神世界仍被困在那个世界里,无法和别人沟通。

一见到人,第一反应是警惕地伸出手,以示没有武器。

无法理解日常中的事物,只能机械地说出字典上的定义。

她对规则的信赖凌驾于自然人性之上。

她可以无动于衷地杀掉司机,对着手术台上的「妈妈」没有一点波澜。

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但她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正常」。

而成年女人贾斯敏,更是长期被脑海中恐怖的指令声折磨。

对染发剂和牙膏等寻常的物品产生了PTSD。

长期的囚禁生活让她无法信任警察,最后还是选择亲手杀死罪犯。

实际上,现实中类似的例子很多。

但,很多拐卖、囚禁的案件中,舆论的焦点大都在于当事人被拐、被囚禁的过程,以及最后是否被救出的结果。

忽视了漫长的「后遗症」。

很多受受害者被救出后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久久无法治愈。

还有很多年纪小、被拐时间长的受害者会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对罪犯产生依赖,将其视为亲人,就像《嫁给大山的女人》的原型郜艳敏。

2011年举国哗然的「洛阳人奴案」中,主犯李浩从不同地方拐骗了6名女性。

整整两年间,他将这些女子囚禁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地窖中,不仅自己施行进行害,还逼迫她们做直播替自己赚钱。

但没想到,被囚禁其间,几名女子居然为他争风吃醋,产生内讧。

她们被成功解救之后,李浩被判死刑。

但其中还有不少人替李浩求情,称其对她们「照顾有加」。

这一案件曝光后,媒体、大众关注的都是类似种种博眼球的细节。

根据这一案件改编的电影《监禁风暴》,只取了真实案件的噱头,将重头戏放在诱骗、囚禁、施虐的片段。

缺乏对犯罪动机和受害者心理的深入表现,导致很多人看后依然无法理解受害人有悖常理的反应。

这部剧虽然充满了猎奇、博眼球的元素,却没有奇观化展现,而是将重心放在汉娜和贾斯敏被救出后的生活。

这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受害者群体的关怀。

悲剧不该只在新闻上翻篇,更需要在当事人的内心瓦解。身体创伤可以愈合,但精神创伤却是会伴随一生的烙印,会潜在地扭曲人们的思维、习惯,改写全部的人生。

正如剧名「亲爱的孩子」这一声温柔呼唤。

那是拥抱受伤心灵,重建明日生活的恳切希望。

魔兽WLK:4件优质饰品加入5人英雄地下城,法系DPS提升最大

暴雪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5人英雄地下城后续会有一个升级方案,当P2阶段开放之后,5H本将会增加10人NAXX的战利品,这将大大提升这些副本的持续吸引力。不过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10人NAXX仅仅会掉落200装等的装备,这些物品的实际价值仅仅和5H原来掉落的紫装一个水平而已,因此5人地下城的掉落并没有真正变好多少。就算10人NAXX属性最好的饰品,相比其他P1前夕装备也没有明显优势,只有1件法系饰品是例外。

退击护符原本掉落于10NAXX塔迪乌斯,掉率20%。这件饰品的亮点是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命技能,3025点额外生命上限用来应对高压场合还是不错的,可惜WLK版本的坦克们都有大一堆的保命技能,因此这个特效略显鸡肋,而且主属性还是防御等级这种收益较低的属性,导致这件饰品更加尴尬,

P1阶段退击护符仅逊色于蛛丝精华(蜘蛛本蓝装)和防御者的准则(25NAXX),但是优于前期的其他坦克饰品,玩家在前期还是可以入手的。

治疗们饰品是灵魂世界之镜,原本掉落于格拉斯(4.3%)和收割者(10%),它无论主动特效还是被动常驻都是精神属性,如果放在前面几个版本,这件饰品一定会成为牧师和小德的神器,但是WLK版本就尴尬了,纯精神装备的价值并不高。

因此小探不推荐大家入手灵魂世界之镜。像护魂者、幻象卡牌、蓝宝石猫头鹰和水银炼金石这些前期饰品都优于它。

物理DPS饰品是洛欧塞布之影,洛欧塞布有20%的几率掉落。它拥有常驻84暴击等级和670点AP的主动特效,看起来是很美好,但是与其他物理饰品一比就尴尬了,不要说和伟大卡牌或者牌子装真实之镜比,就算是蓝色饰品陨星磨石(乌特加德之巅掉落)或者红龙血珠(魔枢掉落)也可以跟它平分秋色。

当然5H本掉落洛欧塞布之影还是不错的,它毕竟是一件及格水平的装备,对新人还是有一定的提升。

整个10NAXX真正有价值的装备其实只有一件,那就是迈克斯纳掉落的“蜘蛛的拥抱”,这是一件非常优秀的法系饰品。属性仅仅略微逊色于龙图魔典(25人黑曜石圣殿掉落)和消逝的诅咒(25人NAXX)。由于龙图魔典和消逝的诅咒竞争很大,玩家可能需要花费重金才能入手,从综合性价比看还是蜘蛛的拥抱更佳,几乎免费的它可以和P1最强法系饰品扳手腕,还是很不错的。

总的来说,10人团的装备价值很有限,WLK怀旧服后续的英雄地下城很可能是这个节奏:P2掉落200装等的NAXX装备,P3掉落219装等的ULD装备,P4掉落232装等的TOC装备,可以看到虽然地下城装等有提升,但是距离大部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团本没人打,大家都去打5H了,事实上英雄地下城无论怎么折腾,只要不开大秘境,都不会影响团本的核心地位,5H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补充而已。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6/16962517896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