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象征意义是指(岁寒三友象征意义)
“岁寒三友”见精神
张德敏(三河)
有一首诗赞美岁寒三友。诗曰: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岁寒三友”松、竹、梅。它们在时艰中同生,在岁寒荣,自古都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坚毅苍劲的青松,挺拨摇曳的翠竹,迎风傲雪的冬梅,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寒的高洁风格。
“岁寒三友”是无数文人墨客赞颂之物,也是现代人喜爱的植物。每到寒冬腊月百花凋零的时候,它们却依旧蔚然长青,给世间带来生机。人们独爱青松坚毅不拔的品格、梅花傲雪挺立的精神和翠竹宁折不屈的气节,爱其与众不同的风姿和高雅的形态、品性。其不畏严寒的品性,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要奋起,不言败。
松——坚毅不拔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高大挺拔,表达了一种永不低头的精神。
青松,虽没有婀娜的身姿,但它刚毅不阿,风霜不会使它苍老,只能使它逾显苍劲,更加坚毅挺拔。凛冽严寒雪地上的松树,身上披上厚厚的雪花,但依然屹立在风雪中,飒爽英姿,岿然不动,成为凌冽寒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冬日里,挺立的松树,无畏寒冷,接受着隆冬的考验,迎接着风雪的挑战,成为冬日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时值隆冬,万物萧疏,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的昂扬精神。
竹——筛风弄月要有竹
古时,文人墨客都有着深深的竹子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把竹的高尚节操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因为,竹本身的虚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点,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情怀。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他对竹最经典的评说是:“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然而,苏东坡并不因为竹之雅,就断然排除吃肉,他又说:“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竹笋烧肉”的“东坡肉”,成为他的最爱。肉与竹,代表了他的豪放,也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优雅、超脱。
苏东坡一生爱竹,他认为竹的奉献太多。他年轻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就是他的理想;到了中年,少了年轻时激进豪迈的心态,欣赏的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情景;到了老年时,又成为“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从容了。勾画了“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这条由竹勾画的人生轨迹。
翠竹,不畏严寒,性直以立身,临风不折,挺直向上,不坠青云之志,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竹在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就傲然的挺直腰身和脊梁。梁代刘孝先在颂《竹》诗中说:“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竹全身都是宝。郁葱之中掩埋着朴实,尽善尽美地奉献着而毫无怨言。
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今也赋《颂竹》一首:“高节有自珍,风雨且无尘。岁寒为君子,碧绿展新春”。
梅——裁冰剪雪寒如芬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冬日里,百花凋零,惟独只有梅花依然傲雪挺立,在皑皑白雪中盛开朵朵小花。
它在风中挺立着,任凭风吹雨打,依旧剪雪裁冰,凌寒独放。王安石有诗赞美:“凌寒独自开”。宋人林和靖有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伟人也赞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冬日里,任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百花凋谢之时,独有梅花生机勃勃,笑傲严寒,剪雪裁冰,凌寒独放。象征着一个人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
冬梅,虽没有杨柳的轻盈,荷花的丰姿,但它傲骨秀逸,冰肌傲骨,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残不能移”的盎然之气,是美丽、坚强、高傲的花。在寒冷的季节,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她活的最有品味、最有灵魂、最有骨气。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人们爱梅花默默无闻、坚强不屈、别具一格、铮铮铁骨、玉洁冰清;爱她傲雪斗霜的精神、谦逊的精神、高风亮节的气概;爱她不怕苦难、于无声处、甘愿幕后、傲然挺立、无私奉献的心;爱她风雪中傲然怒放、神清骨秀、清香弥漫、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梅,在严冬绽放,花开在人们的心里。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岁寒三友”不仅是其清雅俊逸的风度,更以她的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松竹梅不畏严寒的品性,是无数文人墨客赞颂之物,也是现代人喜爱的植物。每到寒冬腊月百花凋零的时候,它们蔚然长青,带来勃勃生机。鼓舞着人们在困境中永不言败,奋然前行!
“岁寒三友”:品性高洁令人敬 诗词歌赋寄深情
寒冬时节,天气严寒,几乎所有的花木都纷纷凋谢,唯有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依旧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傲视风雪、凌寒而立,品性高洁,托物言志,逐渐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品性高洁人格品质的寄托。
松 最为常见,广泛生存于中国南北各地,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在万物萧疏的隆冬,其他花木均已凋零,唯有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因此被人们视为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品质的象征。
魏晋时期的诗人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一诗中,对松树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意思是说:“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竹 主要分布于南方,古人多喜欢在庭院和园林中种植,故有“无园不竹”的说法。竹子历来被当作高雅、虚心、有气节的象征,又因为竹子做成的笙箫琴笛可发出丝竹之乐的“清音”,因而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并有“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美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代郑燮的这首《竹石》题画诗、咏物诗,生动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却又坚定乐观的性格,深刻表达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
梅 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只见于南方,因其在寒冷的冬天开放,尤其是漫天雪花之际,唯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因而被人们视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象征。
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成功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而历史上,还有两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词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北伐主张失败,遭受投降派打击、消极颓废的陆游在这首《卜算子•咏梅》词中,以梅花的凄凉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无可奈何。陆游虽然消沉,但并不改爱国气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就是其心声的写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开国领袖主席的这首词,受陆游同名词启发,“反其意而用之”,描绘了梅花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抗冰斗雪,刚毅不屈;二是居功不傲,谦逊自处,其意境和格局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松、竹、梅具有共同的凌寒而立的习性,故古人经常将三者植于一盆,寓意“志同道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0/16962467114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