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曼萤火虫和谢尔曼的区别(谢尔曼萤火虫)

时间:2023-10-10 16:10:47 来源:网络 编辑:万物皆甜

二战英国坦克之“谢尔曼·萤火虫”坦克

二战期间,英国对美国研发生产的M4系列中型坦克改造最成功的是安装了17磅(76.2mm)高速火炮的“莹火虫”系列坦克。该型火炮的安装弥补了美军M4火力不足的缺陷,加上原M4坦克的厚装甲,使得“谢尔曼·莹火虫”坦克具有了能够与德军坦克抗衡的能力。“谢尔曼·莹火虫”坦克以装上英式17磅火炮的原型车的型号作区分,有“谢尔曼·莹火虫”MK.ⅠC(M4中型坦克改良型)和“谢尔曼·莹火虫”MK.ⅤC(M4A4中型坦克改良型)。“谢尔曼·莹火虫”自生产后一直供不应求,具体生产数量各资料目前也未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生产数量应在2000辆上下,该款坦克除大量装备英军外,也有不少装备了波兰第1装甲师等盟国其它军队。

1945年夏季,洛雷托地区,波兰第2装甲旅第6装甲团第1中队的一辆编号为“T26537”的“谢尔曼·莹火虫”MK.ⅠC坦克。

1945年8月荷兰战场,波兰第1装甲师第24团的一辆“谢尔曼·萤火虫”MK.ⅠC坦克。

1945春意大利战场,波兰第1枪骑兵团第3中队编号为“T269854”的一辆“谢尔曼·萤火虫”MK.ⅠC坦克。

“谢尔曼·莹火虫”MK.ⅠC坦克

该型坦克是以美国M4中型坦克为主体,换装英式17磅火炮而成。17磅炮采用采用新式防盾,炮塔侧面的机枪射击口被封闭焊死,车载无线电装置也被移至炮塔后部的装甲盒子内。“莹火虫”坦克使用的是钝头被帽穿甲弹,在入射角为30度,它可以在500m距离击穿140装甲,1944年8月后,配备了高速脱壳穿甲弹,此弹可在500m距离击穿200mm厚装甲,由此可见,该型坦克的17磅火炮已可以在500m距离击穿德军重型坦克的装甲,尽管高速脱壳穿甲弹威力大,理论上也可以在远距离 (1000m外)击穿德军虎式坦克装甲,但由于其射击精度不高,远距离根本无法准确射中目标,因此英军要求只有近距离才使用此弹。

除火炮作了改装外,“谢尔曼·莹火虫”MK.ⅠC坦克与M4中型坦克参数基本是相同的(车重会比M4稍重一些)。

“谢尔曼·萤火虫”MK.ⅤC坦克三视图

1944年6月诺曼底战场,英军第7装甲师伦敦第4郡约曼利团的一辆“谢尔曼·萤火虫”MK.ⅤC坦克。

1944年8月诺曼底战场,波兰第1装甲师第2装甲团的一辆“谢尔曼·萤火虫”MK.ⅤC坦克。

“谢尔曼·莹火虫”MK.ⅤC坦克

该型坦克是以美国M4A4中型坦克为主体,换装英式17磅火炮而成,它是“莹火虫”坦克的主要量产型号,它的公路最大车速是40km/h,战斗全重为32.2t。

坦克其它参数与美制M4A4中型坦克基本相同。

实战发现,尽管“谢尔曼·莹火虫”坦克的火炮有优秀的反坦克能力,但对付如步兵、建筑群和轻型装甲车等“软”目标时,战效要比原型车差。

战场上的“谢尔曼·莹火虫”坦克

“谢尔曼·莹火虫”坦克在1943年开始装备英军后,由于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就一直成为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由于生产跟不上,到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时,英军仍只能每个坦克排(分队)分配一辆“谢尔曼·莹火虫”坦克,其它为装备75mm火炮的M4系列原型车,直到1944年8月后,欧洲战场上各装甲单位装备的“谢尔曼·莹火虫”坦克才逐渐增加,达到了与其它坦克(“克伦威尔”和“谢尔曼”)1:1的配备。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德军第21装甲师突入海滩被英军伏击,德军损失了13辆坦克,其中有7辆是被英军斯塔福德郡义勇骑兵团的“莹火虫”坦克所击毁。在卡昂战场,也是靠“莹火虫”坦克挡住了德军的去路。在1944年6月在守卫兰热夫雷村的战斗中,英军一龙骑兵团的“莹火虫”坦克击毁了德军第130装甲教导师的5辆豹坦克。在7月中旬,英军的一辆“莹火虫”坦克首次击毁了一辆隶属德军503重装营的虎式坦克。而德国著名坦克手魏特曼的坦克被击毁致魏特曼本人死亡,也有资料说是受英军“莹火虫”坦克伏击而造成的。

1944年6月,在法国诺曼底战场,英军斯塔福德郡义勇骑兵团的一辆“莹火虫”坦克正隐蔽在灌木林中,准备伏击德军坦克部队。

1944年7月,在法国奥恩河畔集结的英国第1皇家坦克团的“莹火虫”坦克。

1944年7月,在法国奥恩河畔集结的英军第11装甲师第3坦克团的“莹火虫”MK.ⅤC坦克。

1944年法国战场,英军一辆“莹火虫”坦克的乘员正在给坦克装弹,作下次战斗的准备。

1944年6月,波兰第1装甲师第2装甲团的2辆“莹火虫”MK.ⅤC坦克与2辆谢尔曼(M4A4)坦克在英国基地作配合作战训练。

1944年11月,波兰第1装甲师第1装甲团的“莹火虫”MK.ⅤC坦克攻入荷兰一城镇。

1944年10月,波兰第1装甲师一辆“莹火虫”MK.ⅤC坦克进入一个刚收复的比利时城镇。

星条旗下的铁骑,“谢尔曼”系列坦克,二战美国产量最多的中坦

在大部分读者的印象中,二战中美军装甲部队的经典形象,就是一大堆戴着M1钢盔的美军士兵,坐在“谢尔曼”坦克上,沿着欧洲大陆的道路,徐徐朝德国本土挺进了。作为二战期间美国产量最大的一款中型坦克,“谢尔曼”中型坦克,自然也成为了二战美军的象征之一。

“谢尔曼”已经成为二战美军的象征之一

回顾历史,在二战爆发之初,当时的美军装甲部队,还是一支M2A1中型坦克作为主力装备的装甲部队。从M2A1中型坦克到M3中型坦克再到后面的“谢尔曼”中型坦克,美国二战时的中型坦克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之中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曲折和意外。今天,本文就为各位读者大致介绍下美军“谢尔曼”中型坦克的诞生和发展之路。

M4太晚M3来凑——承载美英装甲部队希望的T6坦克

在二战爆发之初,美国装甲部队急需装备一款性能堪用的新型中型坦克。而此时的英国装甲部队大部分的坦克也都在法国战役中损失殆尽,美英两国装甲部队都对新型中型坦克存在着切切实实的需求。

根据二战爆发初期欧洲大陆爆发的装甲战斗表明,新型中型坦克必须同时兼顾速度、火力和防护三大要素,才能够获得较为出色的总体性能。因此,新型中型坦克必须使用传统的单炮塔布局,美英两国装甲部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临时顶班的M3中型坦克

但是全新的单炮塔坦克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生产并进入现役,不得已之下,美英两国只好先用各种M3系列中型坦克凑合着用。虽然M3系列中型坦克在北非战场初期确实对德国非洲军团的3号坦克和短管4号坦克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非洲军团开始在北非战场投入长身管4号坦克,英国装甲部队手上的M3系列中型坦克就不够看了。

非洲军团装备的短管4号坦克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在1941年的4月份,美械局最终确认了新型单炮塔坦克的大体设计。新型坦克针对M3系列中型坦克主炮安装位置不佳、车体过高易被发现和命中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为了方便进行大规模生产,新坦克要求要尽量能够使用现有M3系列中型坦克的零部件。

1941年6月,新型中型坦克的全尺寸木质模型被制造出来并获得美械局的确认通过,得到了T6的项目编号,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原型车。

T6中型坦克

T6中型坦克的底部车体仍然是M3系列中型坦克的下部车体,上部车体高度降低,车体侧面安装有逃生舱门,车体前部安装有3挺机枪。此时的T6坦克因为使用的炮座是M48炮座,是用来搭配长身管的M3型75毫米火炮的。因为T6只是原型车,所以配用的是M2型短管75毫米火炮,所以炮管前方增加了配重块,用来进行火炮配平。

T6的外形还是很好辨认的

随后,T6中型坦克被运往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模拟测试,并根据美英双方的意见进行了小范围的修改。比如换用新的车载电台、使用新型双开门炮塔、取消车体侧面舱门等。1941年11月,T6中型坦克最终通过军方的测试验收,并获得了M4的正式编号,“谢尔曼”中型坦克自此诞生。

种类繁多的改进型号——从M4基本型到M4A6型

从“谢尔曼”中型坦克还在研发的时候,美械局就已经成功研制并生产了使用铸造车体的M3A1中型坦克和使用焊接车体的M3A2中型坦克。因此,“谢尔曼”中型坦克在定型之初也直接分为了使用铸造车体的M4A1和使用焊接车体的M4型。

英国订购的M4A1型

使用铸造车体的M4A1型优点是外形流畅,容易改变敌人炮弹的入射角度,缺点就是铸造车体需要工时比较多,耗时费力。M4基本型的焊接车体胜在重量轻便,且有利于大规模快速生产。因为可以直接使用原有M3中型坦克的部分零部件,英国将原来的100辆M3订单换成了M4A1。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美军装甲部队也装备了M4A1型“谢尔曼”,但是美军自用版的M4A1直到1942年的5月份才开始投产。因为生产工艺的不同,美军自用版的M4A1使用平直的装甲板来制造车体,车内空间比英军版更大,特征则是坦克前部车体更加平整。

美军版的M4A1型

除了车体外形,美英两国装甲部队还对各自的早期“谢尔曼”进行过小范围的改进。比如英军版的车体上的机枪从三挺到一挺都有,美军只有一挺。美军会在炮塔上加设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用于防空作战,英军则将所有的防空机枪都拆掉了。

红圈处即为加装的防弹钢板

因为悬挂系统的更新,基本型M4和M4A1使用过好几款负重轮和牵引轮,有部分批次的生产型号还装有改进后的VVSS重型悬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实战中多次发生M4被击穿后引发了殉爆,所以后续几个批次的M4/M4A1在车体两侧加装了防弹钢板,以增强车体的防护能力。

随后的M4A2则是柴油机型号,使用了M3系列中型坦克已经采用的6046型柴油机,并且使用了焊接车体,所以M4A2型看起来棱角分明,比较好辨认。

这两辆M4A2的车体焊接角度就不同

因为战事的吃紧,当时美械局同时将好几个订单分给了不同的厂商进行生产。这些制造厂商因为各自工艺的不同,将一些原本的铸造件改成了焊接件,并且车体焊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因为只是小细节调整,因此美械局仍然将这些“谢尔曼”统一归为M4A2型,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M4A3是“谢尔曼”系列中服役时间最长,变种型号最多的一款。原因是该型车使用了福特公司的GAA汽油发动机,不仅动力强劲,而且故障率很低,可以长时间高强度工作。

不同型号“谢尔曼”发动机舱盖也不同

除了使用全新的福特GAA汽油发动机之外,M4A3型外观上并不好分辨,最可靠的分辨方法,是观察其车体后部的发动机舱盖。因为GAA汽油发动机的体型较大,所以M4A3型车身后部的发动机盖也显得宽大一些。

M4A4是“谢尔曼”系列中外形最难分辨的一款,因为M4A4除了使用克莱斯勒汽油机之外,其他方面几乎照搬了其他M4“谢尔曼”坦克的车体。只不过同样因为汽油发动机体积的缘故,M4A4型“谢尔曼”的车体长度比其他型号“谢尔曼”稍微长一点。但是差距并不大,只长了28公分。除非是将两辆坦克并排放在一起比较,不然很难看出来。

M4A4的车体更长一些

紧跟在M4A4型后面的,并不是M4A5型,而是M4A6型。作为“谢尔曼”中最后一种大规模量产型号,M4A6型使用了此前几个“谢尔曼”上的成功经验,算是集大成的一个型号。不过,M4A6最大的不同,在于使用了D200A型发动机。

D200A型发动机最大的亮点,在于既可以使用柴油驱动,也能够使用汽油驱动,能够兼容从原油到100号汽油的所有化石燃料。也就是说,在紧急情况下,M4A6型谢尔曼可以直接把油田提取出来的原油灌进燃料仓中使用。

M4A6型“谢尔曼”

如果非要从外观上来区分M4A6型和其他“谢尔曼”型号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观察其车体前部是否有安装支撑75毫米火炮的炮架。

从火炮到装甲——“谢尔曼”们的进一步升级

和当时其他国家不同,随着美工工业产能的快速增长,美械局并未简单的将“谢尔曼”中型坦克划分为上文提到的几个型号,而是挑选其中几个改进潜力比较大的型号,比如M4A1、M4A2、M4A3等进行重点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其战斗力。

M3型75毫米炮及其配套的穿甲弹

升级的重点首先放在了火炮上,原本的“谢尔曼”中型坦克使用的是M3型75毫米长身管火炮。M3型火炮搭配专用的穿甲弹时,对抗德军的4号坦克时还算有一战之力。但随着德军新型坦克的逐渐服役,M3型75毫米火炮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美军装甲部队的使用需要。

最先选中的是M7型(后面改叫M1型)76毫米加农炮,这门火炮为57倍径身管,穿甲能力更强,比原来的75毫米火炮超出了25毫米。除了通过提升火炮身管来增加穿甲能力外,美械局还想过使用大口径火炮发射高爆弹来执行反坦克任务,最终的结果就是M4型105毫米榴弹炮。

几种不同的火力增强型号

当然,并不只有美国人在想如何增强“谢尔曼”坦克的火力,英国、加拿大都有各自的“谢尔曼”坦克火力增强方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的“萤火虫”坦克,通过加装17磅反坦克炮,英国装甲部队的“萤火虫”拥有了和德国装甲部队正面交手的能力。

英军的“萤火虫”坦克

除了火力方面,美国也在增强“谢尔曼”系列坦克的防护能力。早期的“谢尔曼”坦克车组成员为了增强“谢尔曼”车体的防护能力,往车体上堆叠了沙袋、履带等各种杂物,甚至还有往车体上直接浇灌混凝土的案例,这种情况在德国“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大规模使用之后变得更加普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英两国曾经在“谢尔曼”坦克的车体上,研制过一款T14突击坦克。T14突击坦克强化了防护水平,正面装甲倾斜角为60度,装甲板厚度也达到了102毫米,侧面则是30度角布置的51毫米装甲板。同时,为了防止聚能对行走装置造成破坏,T14突击坦克还安装了13毫米厚的裙甲,颇似现代主战坦克。

T14突击坦克

不过美国陆军对T14突击坦克兴趣不大,而是自己以M4A3型“谢尔曼”为基础,通过在主车体和炮塔周围安装HCR2塑性装甲来强化坦克的防御能力。通过使用缴获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实弹射击,证明这种改装有效提升了“谢尔曼”坦克面对聚能破甲时的生存率。

HCR2塑性装甲的M4A3型“谢尔曼”

不过此时美国装甲部队在总体形势上已经占优,再大规模生产这种强化防护的“谢尔曼”坦克有些得不偿失。因此,以上这两款装甲强化版的“谢尔曼”最终都没有进入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阶段。

几款主要的“谢尔曼”坦克车体

总体上来说,因为强劲的动力和宽阔的车内空间,“谢尔曼”系列中型坦克不仅改装出了火力增强型和防护增强型,也有其他种类繁多的改装型号。比如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场推土机、欧洲战场上的喷火坦克和火箭弹发射车等。

总体评价——数量和综合国力的胜利

在谈及数量与质量时,很多人喜欢拿二战时的德国装甲部队和苏联装甲部队作对比,性能优良的德国“虎”、“黑豹”坦克,最终淹没在苏联装甲部队的“T-34海”之中。但实际上,在当时的西线战场,德国装甲部队和盟军装甲部队也是同样的情况。

T-34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特别是在加拿大也加入“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行列之中后,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的明显。即使一辆德军坦克在被击毁前能够击毁四五辆“谢尔曼”,美国也完全有能力快速补充上相应的战损。更何况随着后期“谢尔曼”坦克性能的提升,“谢尔曼”和德国坦克之间的性能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战争后期,美军装甲部队在遭遇“黑豹”坦克时,甚至能够安排多达8辆不同型号“谢尔曼”坦克来协同掩护进攻。

8辆“谢尔曼”围攻一辆“黑豹”

“谢尔曼”在二战中的胜利,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胜利。在美国进入“总体战”之后,其庞大的工业产能为“谢尔曼”坦克注入了充沛的血液,及时没有数量优势,美械局也可以将“谢尔曼”坦克改进到能够和德国坦克对抗的程度。

谢尔曼坦克经过改装,居然成就了萤火虫坦克的高光时刻

一直以来,美国在二战期间的谢尔曼坦克总被人津津乐道,它是美军二战期间装备的数量最多的坦克,不过由于其容易着火的特性,也被人们戏称\"朗森打火机\"。

虽然谢尔曼坦克成为美国最仰仗的装甲力量,可75毫米的火炮在二战后期对德国的虎式坦克根本造不成威胁,正当美国人一筹莫展之时,英国人将谢尔曼进行了改造,这一举动反到成就了二战实力上最著名的谢尔曼改造体—萤火虫坦克。

谢尔曼萤火虫坦克是二战时英国将美国提供的M4谢尔曼改装主炮,换成更具威力的QF17磅炮的战车。起初英国正在研制其他使用此炮的坦克,但不太顺利,所以萤火虫是使用QF17磅炮比例最高的。

不过,由于17磅炮的长度不适合直接安装在谢尔曼坦克炮塔上,这成为了当时唯一的难点。好在聪明的英国人找到了解决办法,将17磅反坦克炮的闭锁机构翻转90度,安装在稍许修整后M234A1型75mm火炮炮架上,与此同时为了容纳17磅炮的大型炮尾及扩展车内战斗空间,将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移设至焊接在炮塔后部的装甲盒中,此装甲盒也起到搭载长身管重型火炮后车体的平衡配重作用。

\"萤火虫\"式坦克虽然是一种在战时紧急情况下,临时拼凑起来的\"混血\"武器,但却比其改造母体\"谢尔曼\"式坦克或17磅反坦克炮受到了坦克兵们更大的拥护。在1943年当时\"萤火虫\"是唯一能够以较远距离在正面摧毁德国虎式、豹式的西方盟军坦克。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10/16962447053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