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2控制台怎么开(维多利亚2控制台)
维多利亚:身高1.5米的小个子,怎样让英国成为19世纪世界霸主的
维多利亚女王,汉诺威王朝第六位国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基成为英国女王。
在女王后来的日记中,她写道:
“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量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
18岁的维多利亚
直到1901年去世,维多利亚在位63年,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度到垄断资本主义,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帝国。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时英国在世界上国力最强,领土面积最大,最有话语权。
维多利亚女王
1865年,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在全球的霸权达到顶峰:
北美和俄罗斯是他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他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他们种树;澳大利亚为他们牧羊;阿根廷为他们养牛,秘鲁进贡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和中国是免费茶园;地中海是免费果园;美洲南部是免费棉花种植园……
世界各大洲的英属殖民地国家都是这个女人的奴隶。
大英帝国在维多利亚巅峰时期,被称为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经济占全球的70%,包括殖民地在内领土33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是世界殖民地总和的1/2,是人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维多利亚巅峰时期大英帝国版图
那么,什么是殖民地?为什么要开展殖民地?
世界殖民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诸城邦为了贸易需求,在地中海沿岸和西班牙以及北非沿岸,圈定一个区域,让区域内人民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开展贸易。古希腊圈定的这些地区,其实就是世界殖民地的雏形。
但真正海外殖民地建立是在1415年,葡萄牙占领非洲摩洛哥。是的,西方殖民地国家第一个吃螃蟹的不是英国,而是葡萄牙。
葡萄牙舰队
在16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开辟了两条航海战线:
一条是经过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穿越印度洋,到达亚洲的“东方贸易路线”;一条是经过大西洋群岛,到达南美洲的“西方贸易路线”。
葡萄牙人靠着先进的船只到达了很多人未曾到达的地方,又通过武力,征服了殖民地国家,通过殖民剥削,葡萄牙强大了起来,最厉害的时候葡萄牙帝国领土面积突破一千万平方公里。
那么,为什么葡萄牙是第一个开始殖民扩张?
中国有句老话“穷的思变,变则通”。葡萄牙开始殖民扩张,其实是被逼得。
因为葡萄牙的地理位置很特别,它的西部和南部都是大西洋,领土面积小且狭长,作为一个临海小国,葡萄牙时刻面临着隔壁西班牙的威胁。
15世纪,航海家亨利王子成为葡萄牙国王。
亨利王子
他设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准备去海外“寻找机会”,跟晚清咱中国人“下南洋”寻求生存,如出一辙。
1415年,葡萄牙船队占领非洲摩洛哥尝到了甜头,从此,葡萄牙海外殖民扩张的野心一发而不可收拾:
先后在非洲西海岸几内亚一带,疯狂掠夺黄金、象牙,之后又占领了马德拉群岛等,所到之地,不仅抢掠,还抓捕黑奴做免费劳动力。
靠着殖民扩张,葡萄牙一下子成了暴发户,回国后一会儿建海军,一会儿打造舰队的。很快,招惹了隔壁西班牙的嫉妒。
眼看曾经不如自己的兄弟发财了,葡萄牙旁边的大哥西班牙眼红的不得了,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指令下,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组织了一支5艘船组成的船队,海外探险。
麦哲伦航行路线图
之后,西班牙王室又赶紧组织了一只更厉害的航海舰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每次西班牙无敌舰队航行,都是150艘以上的大战舰,配3000门以上大炮和数以万计的士兵。
最鼎盛时期,西班牙无敌舰队有千余艘。
凭着这只无敌舰队,西班牙很快就压过了葡萄牙,坐稳了西方殖民地大哥大头把交椅。
万万没想到,西班牙刚得意没几天,对岸的英国又不干了。话说欧洲国家中,很多王室都是亲戚,英国的维多利亚号称“欧洲的外祖母”。
欧洲的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
什么意思?很多欧洲小国的国王都是她的外孙。
眼看着自己的孙辈都爬到自己的头上去了,这可不行。所以,英国后来就跟西班牙开战了很多次,最后姜还是老的辣,英国终于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坐上了世界航海霸主的宝座。
英国开始殖民地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晚,为什么能在维多利亚时代反超,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殖民地帝国呢?
这原因有三点:
1、经济基础。
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航海技术和军事力量很强,打败西班牙志在必得。
2、统治阶级野心。
什么意思?统治阶级的方向很重要。比如当时法国开垦殖民地重心只放在欧洲,眼界上就输了;而中国呢?虽然航海技术很先进,但是因为朝廷闭关锁国,也决定了不可能对外扩张称霸世界。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殖民相对人道。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殖民地国家开展奴隶贸易,完全不讲人道,黑奴反抗,立马镇压,所以与殖民地国家矛盾极大,英国发现这一问题后,在殖民方式上人性了很多,他们保障了殖民地国王和权贵阶层的部分利益,将矛盾减少到最低,一下子得了“民心”:原本很多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暗中都投靠了更强大人性的英国,英国的地盘一下子大了起来。
大英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人生不怕晚,只要会玩有手腕,早晚是大哥。
英国之后,其他西方列强也看到了亚洲、非洲、美洲等大量的金银等重金属及其他宝贵资源,于是掀起了西方殖义的高潮。
维多利亚即位的时候还是少女,即位第三年,她办了两件大事:
1840年2月,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亲王结婚;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婚礼现场
1840年6-8月,她发动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中英战争。
这个身高不到1米5的小个子女人,在21岁的时候,脾气很大。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不能通过贩卖,“名正言顺”地赚取清廷的白银了,她宣布:
清政府(道光年间)没有资格销烟。
紧接着就下令发动了第一次战争。
清政府果然大败。
落后就要挨打。之后,愚昧的清廷孙子一样乖乖地签订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条约,中国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8月29日,南京,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4年7月3日,澳门,中美《望厦条约》签订。1844年10月24日,广州,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为什么清廷会败?因为当时的清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知道侵占自己的英国到底有多大,英国女王到底是谁的地步。
如此无能腐朽,能赢,才怪。
而维多利亚从登基时开始,就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她为了国家,放弃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俄罗斯尼古拉一世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
她听从了母亲和舅舅的建议,嫁给了自己的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
除了放弃爱情,维多利亚失去的其实很多:
因为近亲结婚,她和阿尔伯特亲王婚后的9个孩子,四个王子和五个公主全部都是血友病患者和血友病基因携带者。
作为一个母亲,她无疑是心痛的。
但她的一生充满责任感,是位好母亲,也是位好妻子,她一生作风严谨,受人爱戴,作为女王,她把英国带向了巅峰。
可惜,英国大国崛起的历史,也是清朝大国衰亡的历史。至今中国香港都有一个地方,叫维多利亚,时刻提醒着国人: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参考资料:《不列颠诸王史》、《殖义史》、《西班牙无敌战队》等。
微信公号:人物档案。
评展|艺术与科学融合的迷人之处,有的在展览之外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黑暗中的生命” 都从艺术和科学融合的角度,剖析博物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演变。北京中间美术馆的“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以庞薰琹之女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重访与研究的案例之一。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展期:2018年7月17日 - 10月21日
票价:免费
点评:展览实际聚焦的是19世纪 70年代出现的亚洲文会博物院这一支的历史,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竭力复原其鼎盛期的收藏面貌。展览只是一个引子或序曲,更多的内容在展览之外。
评星:三星半
溯源中国博物馆早期发展史,比较统一的认知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诞生于上海。徐家汇博物院与亚洲文会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最早的两座博物馆(至于谁先谁后,学者们仍难有定论)。前者由法国来华耶稣会神甫韩伯禄(Pierre Heude)于1868年在法租界创建,1930年后迁入震旦大学更名为震旦博物院,1952年因机构调整而关闭。后者始建于1874年,是英国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在上海创设的博物馆,以收藏自然历史类标本和艺术人文类文物著称,1952年文会关闭,藏品移交上海市文化局。南通博物苑则被定位为“我国博物馆史上最先的一页”,由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其身为“第一座国人独立创办的博物馆”地位难以撼动。
亚洲文会博物院开幕展览现场
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如其展览名称所言,饱含着美好的初衷和巨大的“野心”,希望对中国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史进行溯源,然而它实际聚焦的是19世纪 70年代出现的亚洲文会博物院这一支的历史,所做的努力也是在竭力复原其鼎盛期的收藏面貌,观者可以从中接收到那个时代隐约传递出的西方的科学和博物理念的启蒙思潮。不过对于中国早期博物馆多点发生的复杂面貌展览似乎无力也无意触及,作为一名观众,觉得该展的意义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引子或者序曲,引出人们对于该话题的关注与思考,具体想要研讨或解答什么问题,还是要寄希望于其后展览配套的学术研讨会。
商 兽面纹鼎
另外作为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跨界合作的一个展览,希望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方面有所呈现和突破,但是就展览本身呈现出来的效果而言,除了展览主线可以统一在亚洲文会的馆藏和历史这一脉络之外,“科学”和“艺术”似乎并未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三个展厅,还是自然标本的归自然标本,考古艺术的归考古艺术。
大熊猫生态景箱
不过作为接收了徐家汇(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自然标本主体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而言,其精选的展品自然也是不乏看点的,更有诸多创下多个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展品——世界最早的白鳍豚完整的骨骼标本、中国最早的兽类标本——采于1871年的金钱豹标本;中国收藏最早的大熊猫标本,以及采用当时世界最前沿的展示方式——生态景箱;不过相较上海博物馆灿若繁星的古代艺术珍藏而言,该展上的展品更多只是为了配合复原当年亚洲文会博物院的旧藏而挑选的展品,限制颇多,并且最终只找到五六件当年亚洲文会的旧藏,其余是根据史料找到的比较接近的文物。(小犀/文)
地点: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
展期:2018年7月13日-2019年1月6日
票价:11.5镑
点评:“黑暗中的生命”展是一场现代沉浸式装置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馆藏生物标本的绝妙结合,从碧雅翠斯·波特式的狐狸和猫头鹰,到尖叫的蝙蝠和洞穴巨蟒,如此画风突变只留下你呆愣着宛如一条深海鱼。
评星:四星
当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策展人们还在布展的时候,他们关注的只是如何向观众展现一段探寻地球上最极端生态环境的旅程。然而,展出时间恰逢12位泰国少年与他们的足球教练被成功救出,这使展品之一的一件洞穴潜水员模型顿时成为了一尊当代英雄雕像。展览向观众展示了在解救野猪足球队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业尖端设备。洞穴历来被认为是地球上鲜为人知的地下王国。其中,只有近10%的洞穴在雨水侵蚀石灰岩的作用下显出地表为人知晓。正因如此,洞穴潜行的难度和冒险程度堪比太空航行。
展览中展出的潜水员形象
“黑暗中的生命”展是一场现代沉浸式装置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馆藏生物标本的绝妙结合。曾经,这些或是腌渍或是填充保存的生物被展出在美轮美奂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中。后来他们多被存放起来或者仅能通过幕后游览观赏。但为了此次展览,生物们被释放到人工的野生环境中。
展览进口处的布置具有碧雅翠斯·波特的风格,獾、狐狸和猫头鹰标本营造出轻松娱乐的夜间自然场景。随着脚步渐渐深入,穿过黑色山洞里尖叫的蝙蝠和装满墨西哥利乐鱼的水箱,最终到达鲸鱼生活区域之下的深海最底端。
碧雅翠斯·波特风格的猫头鹰标本
如果洞穴探险已经足够神秘和刺激,深海仍是地球上最脱离尘世的生态环境。展方将带有多媒体特效的兵工厂改建成海底深渊,使人仿佛置身于BBC纪录片《蓝色星球》中。一束束炫目的灯光在黑暗的环境里摇曳闪烁,抬头看让人感觉像是漂浮在深海,被一群群生物性发光的生命所包围。
展览现场
此展在营造自然纪录片般绝妙效果的同时,其科学性也不容忽视。诱人的摄影作品和壮观的鱼群盛宴影像让人不禁对背后的拍摄者浮想联翩,更不用提这些美丽景象背后的意义。在这里,所有的图像资料和玻璃罐里的生物都货真价实。潜水器拍摄下的录像片段未经任何处理: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录像里的海水充斥着尘埃和浮游生物,甚至还可以听到机器人控制台叫道:“我的妈!一头鲨鱼!”
展览现场
自然历史博物馆不只是适合家庭游玩的景点,更是前沿科研基地。正如这次展览所呈现的,博物馆的研究员们近来在研究上实现了惊人的突破。奇形怪状的深海热泉和栖息在此的白色无视觉甲壳纲动物群落看上去仍保持着远古形态。然而,研究员在对远古热液动物群和如今寄居在此的生物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些生物的形成远比想象要近,且它们仍在不断进化中。
艺术和科学在这次展览上得到了完美结合。看完后的你定会像深海鱼一样,长着嘴,呆瞪着眼,为生物发光所深深着迷。(胡怡嘉/编译)
地点:中间美术馆(北京)
展期:2018年7月14日-11月11日
票价:10元
点评:具有回顾展意味的“厐壔新作展”呈现了84岁艺术家跨越七十年的创作,作为“艺二代”(庞薰琹和丘堤的女儿),又作为中央美院的教授,厐壔在特殊家族史和学业史背景下塑造出的个人艺术和设计才能。但从策展角度而言,展览追逐了自己的叙述逻辑与美学展示,而忽视了针对观众的艺术家简历式导览。
评星:三星半
纵观展览,厐壔真正的新作只有2017年创作的10幅左右的“色阶的变化”系列,以及2018年的一件视频作品《跃动的音符》(和展览同名),这在跨越艺术家70年创作的、涵盖60余幅体量的展览中,仅仅是一小部分。我想,这里的“新”应该是将艺术家80年代以来的作品都视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新的自我突破。作为体制内的油画家,厐壔在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还因一张绘制漓江风景的略微有抽象意味的绘画,受到美院内保守力量(如江丰)的批评,指责她脱离了现实主义。回首起来,80年代的艺术史好似被年青一代力量汇聚而成的“85美术新潮”所定义,但是在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不同群体亦在不同环境和压力下做着个人的努力——而无疑,彼时中年的、在美院任教的厐壔便是突破者之一,做出了新的尝试。
1981年遭到江丰批评的《漓江行之二》
受父亲庞薰琹的影响,厐壔自幼除了油画,还受到了设计和音乐的影响。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之一便是一层的设计展厅。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厐壔设计的衣服,她本人身着衣服的照片;还有她设计家具、橱柜的手稿,以及自制的椅子等等。此外,她的色彩和她热爱的音乐汇在一起,给展厅带来悠扬的旋律,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完美和艺术作品融在一起,真实还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的不可分离。
设计展厅,展示了衣服、家具、油画、视频、手稿、照片等
本次展览的叙事顺序也值得玩味。对于回顾展,我自然期待着类似于“童年教育”、“青年学习”、“中年变法”、“老年熟成”的时间顺序,但此次展览以对称、折叠的展厅空间展示艺术家跨时段的创作。这对不熟悉厐壔的人阅读她的一生是一个挑战,但是或许,一些艺术家的创作生涯确实自然天成、混而为一,并不适合研究者强硬割裂出的分期?
普通观众对个展的期待,总是离不了艺术家的人生分期和一刀刀切下去的时段与其中的线索。但是,厐壔个展从策展角度而言,追逐了自己的叙述逻辑与美学展示,而忽视了针对观众的艺术家简历式导览,以介绍其人生与成长经历。如何在美学中孕育教学,如何平衡展览的叙述条理以及展览的形式呈现,当是我们可以反思的问题。(小羊/文)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01/16949476171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