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哭5怎么联机(远哭5)
《孤岛惊魂:新曙光》中“远哭5”阿布彩蛋形式曝光!
各位玩家们在玩《孤岛惊魂5》时肯定对里面一直陪在身旁的乖巧汪星人队友“阿布”印象深刻,但是在游戏的最后因为核爆,而且在核爆过后还过了17年,一只狗狗寿命不会那么长,所以在新作《孤岛惊魂:新曙光(Far Cry New Dawn)》中,阿布只能以彩蛋的形式出现。
《孤岛惊魂:新曙光》中,地图南方,你将找到一座教堂,在教堂地下有一个通道,在通道尽头有一个奇怪的墓碑,上面盖着木板,如果你打碎木板,就会看到这其实是阿布的安息之所。
很高兴制作组给阿布制作了这个墓碑,因为《孤岛惊魂:新曙光》对汪星人并不友好,本作中的反派不仅吃狗肉,而且还往狗身上绑炸药,让它们进行自杀袭击。至少,阿布没有活在这个残忍的世界中。
阿布的圣火传给了新一代狗队友。当然,更多玩家会选择可爱的猪队友。
微微一笑这是什么操作?居然能用这玩意打窝子钓大草鱼!大写的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飞行导师微微一笑。
图文版里用黑字加粗的形式把几个知识点做了更详细的阐述,看过视频版的朋友也一定不能错过。
大暑模式降临,草鱼季正式拉开了帷幕,越热的天气 越是草鱼吃皮的季节。
去年,我教了大家一种用竹竿扎草窝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太累,扳玉米叶子有被乡亲追打的风险。
这是我爱徒 小马儿 号称 人肉割草机
自己捆草 捆扎 划船打窝又嫌太累,一个人不容易搞定,就算好不容易累死累活弄好了,旁边钓友看到你草窝子发窝,都抢着来伸一根竿蹭窝子。
搞得很多钓友心有戚戚,干脆放弃。
今天,我就教大家一种单人作钓都可以打草窝的方式,而且打的窝子更加隐蔽,信号也非常明显!我上次在朋友圈发这个照片,让大家猜豇豆是拿来干啥用,500多条回复,大概有30%的人蒙对了,拿出你们的小本开始做笔记。
其实啊,菜市场里绝大部分蔬菜,草鱼都吃 它不挑食。但我为什么用豇豆?因为它价格便宜!这一大堆才10多块钱。耐草鱼撕扯,又方便捆扎造型。当然 还有个更大的特性,豇豆不同于其他蔬菜,它内部的空间 就像一根空心管,这个在作钓的时候用处就太大了。
我们在捆扎的时候,一定要以一小把 一小把的分开捆。然后再把每个小捆串成一大捆。有些同学会觉得太麻烦,不如找根长点的绳子,一大包直接捆成一坨。千万不要偷这个懒,这个小聪明我早就吃过了大亏。
这是个知识点 等会要考!
如果你捆成一大捆,当大捆被鱼蚕食扯松了以后,整捆就会散掉,想象一下满湖湖面漂满豇豆的酸爽场景。这种事儿我就犯过傻!整成一小捆一小捆,就算散,也只散那么一小捆,不会粮仓失火。
下一个重点,就是捆扎好的豇豆窝子,一定要用重一点的石头当坠子,带着窝子锚在水底,一块板砖那么大的石头肯定不行。起码得五块砖那么重。千万不要低估草鱼扯草的力气,我在这上面 同样吃过教训。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大草鱼拎砖头那么大的东西可以甩7 8米远,跟闹着玩似的。当你的窝子被扯很远,你看到豇豆往上冒,却够不着的时候,就慢慢哭吧。
这种沉底的草窝,因为你打不远,就必须得找一道坎是陡坎的钓位。
下面是一片平整的大田为最佳
不能是陡坡
也一定不要打得太深,2-5米以内,越热的天气越应该打浅,浅水溶氧量高一些。
打了窝子以后,人就躲远一点,1个小时以后,偷偷摸摸的来巡查看看发窝没有。如果有草鱼 鳊鱼进窝,它们会撕扯豇豆,豇豆的特性就会在这个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它是中空,一旦被扯断,不是每一根都能被鱼吃掉,哪一口没衔住,断节便会悠然而然的上浮,飘出水面。
当你来巡查窝子,看到水面漂浮的豇豆残节的时候,便是你盘旋降落的信号。
挂什么饵钓呢?
还是豇豆
有些自学成才的钓友问我为撒子他黑漂钓不到鱼?我仔细问了下他的操作流程,原来他是这么挂了一根豇豆在钓鱼,我一个大写的 服。
只需要剪一小节,保证草鱼一口能完整全部吞下去的长度为准,传统钓的话 需要加大吃 铅 和钩号(10号金海夕),铅坠离钩子5-10cm为佳,豇豆这种要浮不浮 要沉不沉的状态,会随着鱼尾搅动的水流翩翩起舞。
草鱼最受不了这种挑衅,无论是吃它 还是揍它,都会狠狠的给它来一嘴,第一口黑漂不要抓,又是重点 做笔记。
(草鱼有扇饵 试饵的习惯,很多时候第一口黑漂可能是鱼尾在扇饵或者会被草鱼很快吐出来)
要沉住气,抓第二口。
我们也可以打2根小矶杆,用死坠,闷竿,
子线30-50cm长 打在窝点的2侧,等死口。
这个视频本来应该2个月前就做好了,因为一点小事故,导致这个视频不完整,本想不做了,但前半部分怎么做这个豇豆窝子还是很具体细致的,就差上草鱼的镜头了。但做钓鱼视频,上大鱼,就像佛家里显神通。我其实有很多抱大鱼的镜头,以前起一个大鱼就赶紧发朋友圈,这几年越来越没动力显摆,看的人都看腻了,大家觉得你是高手,钓爆护,整大鱼理所当然,后来点赞的都没几个了。
现在宁愿钓个龟,断个线,跑个鱼,让大家其乐融融一下。
吾心吾乡丨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禄……
“焦书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河南省兰考县凤鸣湖湿地公园(2021年6月23日摄) 李安摄 / 本刊
◆ 不断被打捞、挖掘的细节,呈现了焦裕禄吃苦耐劳惯常形象之外的另一面:他曾在大城市工作、学习,多才多艺,乐于求教、善于创新……
◆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
7月4日,河南兰考,新华社河南分社干部教育基地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挂牌设立。
半个多世纪前,同样是在这片土地,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等带领河南分社记者采写推出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把焦裕禄写进了干部群众的心里,也把“勿忘人民”写进了新华精神,教育影响着一代代新华社记者。
挂牌仪式上,焦裕禄的二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动情地说:“新华社的报道把我父亲这个典型推向了全国,影响了全国几代人……”
言简意丰,语短情长。
作为新华社接力焦裕禄报道的首位80后记者,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多次参与新时期的焦裕禄报道,因此格外懂得焦家后人这短短几句话的分量。
几代新华社记者传承焦裕禄报道,弘扬焦裕禄精神——这是跨越时间的业务传承,更是历久弥新的精神交响。
震撼 穿越时空的精神交响
在兰考焦裕禄精神展览馆,众多参观者在一块展板面前驻足停留,凝神细看。
这是一份放大的手稿作品,上面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修改痕迹,小到标点符号的调整,大到整个段落的增删。由于年代久远,蓝色的钢笔字迹已经有些褪色。
讲解人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口播,焦裕禄的事迹传遍全国……”
展板上的作品,正是穆青当年修改的手稿清样复印件。
因为采写出中国新闻史上的传世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半个多世纪以来,穆青和焦裕禄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记者和他笔下的报道对象,两者彼此映照,在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时光回流至1965年12月。
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国内部记者冯健前往西安出差,中途路过郑州,并在河南分社召开一线记者座谈会。会后,分社记者周原按要求到豫东灾区寻找采访线索。10多天后,穆青一行从西安返回郑州,周原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除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积劳成疾后因病逝世的事迹作了汇报。穆青听后非常感动。
此时距离焦裕禄逝世已经过去一年多。《人民日报》早前发表过由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鲁保国等人采写的相关报道,《河南日报》也配发社论转载。尽管如此,穆青仍然决定带队深入兰考采访,再写焦裕禄。
12月17日,穆青一行来到兰考县委大院。
时任兰考县委通讯干事的刘俊生回忆说,当他介绍到焦裕禄去世后,几十位兰考农民自发赶到郑州烈士陵园焦裕禄墓旁哭坟时,穆青站了起来,低着头来回踱步,不时掏出手帕擦泪。
在《穆青自述》里,穆青详细回忆了当年采访时的心境:“一看到焦裕禄那些遗物,补的袜子呀、坐过的藤椅等遗物,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说县长张钦礼、通讯干事刘俊生、跟随焦裕禄工作的卓兴隆、李忠修等,一说起焦裕禄都痛哭流涕,不是一般的感染呀!我当时真是泪流不止……特别是有人讲到焦裕禄走近梁进财家那低矮的茅屋,看望病中的老人,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这不是一般的感情呀!我几乎哭出了声来。这一下撞击到了我和焦裕禄心中的契合点。我也找到了定位:‘一个的县委书记的榜样!’”
采访结束,先由周原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初稿。穆青一行回到北京后,稿子由冯健修改,接着穆青再改。《穆青传》披露过穆青回忆修改稿子时的情景:“满脑子都是他(焦裕禄),耳朵里回响的是他的声音,眼睛里看到的是他的形象,如醉如痴一样。”
历时数月,七易其稿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终完成并向全国播发。这篇通讯“犹如一颗精神原子弹”,在神州大地华夏儿女的心头炸响。
刘俊生回忆说,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哭着播报通讯时,整个兰考都哭起来了。正走路的,就停下来了,说广播正播咱焦书记的文章呢;正劳动的,听到这广播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正吃着饭的,这馍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含在嘴里就哭开了。
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短暂工作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这篇通讯则将焦裕禄精神如火炬高高擎起,引发的冲击波穿越时空,绵延至今。
温暖 不绝如缕的琴声悠扬
当年的手稿历经沧桑,英雄的事迹常写常新。
2009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日。新华社河南分社提前组织策划报道,我提前一周赶往兰考,晚上查资料做功课,白天扎扎实实密集采访。
有关兰考、焦裕禄、焦裕禄精神的更多细节和事实,一点点浮现出来:
——年事已高的刘俊生介绍,焦裕禄在兰考期间不爱拍照,仅有的一些照片或是下乡时被工作人员抓拍的,或是在工作间隙留下的,包括那张双手叉腰与泡桐苗的合影。如今,照片中的“小麻杆”已成参天大树,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焦桐”。
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资料照片)刘俊生摄
——为了治理风沙,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广栽生长迅速的泡桐树。多年后,这里的木材加工产业越做越大,随处可见的泡桐成了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
采访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时,当我得知她的儿子也是80后,就问,平时是如何向孩子介绍这位没有见过面的外公的?由此“意外”获知:生活中的焦裕禄不但是一位慈祥、有爱心的父亲,而且喜欢文体活动,拉得一手好二胡。
焦裕禄去世时,焦守云才11岁。尽管年龄小,但对当年的点点滴滴记忆尤为深刻。
焦守云说,生活中的焦裕禄是个爱好广泛、很有情趣的人,“父亲其实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按照母亲的评价,我们兄妹这么多人,就综合素质而言,还没人能超过父亲。”
焦守云介绍,焦裕禄生前特别爱唱歌,舞也跳得好。因为个子高,1.76米,跳起舞来,舞姿很好看,就连一起工作的外国专家都由衷赞叹。此外,焦裕禄爱打篮球,二胡拉得也特别好,“母亲就是循着二胡声追到他跟前的”。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北崮山村。在历经少年时期的贫苦、日伪统治的险恶后,他加入了革命队伍。赴任兰考之前,作为一名地方干部,31岁的焦裕禄从郑州被选调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了9年,期间还曾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
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半年时间,他不怕底子薄,经常争分夺秒地看书,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如饥似渴地汲取机电专业知识,为后来参与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大型卷扬机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的一项空白。焦裕禄经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喜欢搞创新。
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我和同事又辗转多地,采访了焦裕禄的诸多工友和同事。
曾和焦裕禄共用一张办公桌的洛阳厂同事郭玉慧回忆,工作之余,焦裕禄有时会找人下棋,一边下一边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我不太会下棋,每次都一样的走法。他看了就笑,一边教我一边说,‘干啥都得动脑筋,你看你每次都这样下,人家都知道你的路数了。你得换个战术啊。’”
1958年春,机器厂一金工车间接到重要任务——制造一台大型卷扬机。面对少设备、缺技术等诸多难题,时任车间主任的焦裕禄带领工友以厂为家,一干就是50多天,最终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
不少工友和同事认为,焦裕禄曾做过苦工,也参加过战争,后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和年轻时的历练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焦裕禄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躲避,除了拼命苦干,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当年曾和焦裕禄一起加班、睡在车间走廊的赵广宜回忆说:“那时候的机器零部件说明书大多是俄语。不懂俄语,连图纸、工艺文件都看不明白。当时我是技术员,焦主任就利用值班时间跟我学俄语,练得舌头都麻了。”
这些不断被打捞、挖掘的细节,呈现了焦裕禄吃苦耐劳惯常形象之外的另一面。
一位读者曾留言:“了解让人更亲近,即使素昧平生,即使隔着时间的洪流。感动之余,我也加入‘刷屏’大军,希望更多的朋友看到不一样的焦裕禄,一个有呼吸、有温度的普通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循着老社长穆青的足迹,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记者坚持在焦裕禄精神的报道中守正创新,让昔日的老典型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永恒 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荫。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回溯时间的河流,重温焦裕禄事迹,那些散落众人口碑里的记忆依然感动、震撼,发人深思。
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里,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任务的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后,时任兰考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仍然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曾回忆:“在焦书记眼里,群众的灾情等不得,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为了关心群众,他恨不得把一分钟的时间掰成两半使。”
然而,就在焦裕禄奔走兰考大地的时候,积劳成疾,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1964年5月14日,在被送医后不久,焦裕禄病逝。生命的时钟在42岁这一年定格。
焦裕禄纪念园里,松柏苍翠,柳丝低垂,2米多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庄严肃穆。
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人次超过百万。每到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
我和同事们总向人们追问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曾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鲁献启在退休后发起成立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编纂了《今天我们怎样学习焦裕禄?》等学习读本,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次阅读。
“从焦裕禄去世后人民的深切哀悼,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呼唤焦裕禄,再到21世纪的今天深情缅怀焦裕禄精神,这并非偶然。”他说,“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代表着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代表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座丰碑依然屹立不倒,这面旗帜依然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不过时。”
交响 跨越世纪接力传承
焦裕禄曾这样表达过决心与信心:“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从“兰考之问”“兰考之干”到“兰考之变”,今日兰考已呈现出一派泡桐成林,绿树如海的美好与繁盛。
目前,兰考已逐步构建起“3+5”产业体系,即现代家居、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以民族乐器、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五大特色产业。昔日的穷沙窝,正在悄然蝶变为林木覆盖率超32%的绿化模范、GDP超400亿元的经济大县、80多万人口的幸福家园。
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表示,焦书记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也留下了一座精神宝藏。兰考创造了奇迹却并不是神迹,它是焦书记带大伙儿走过的路,也实证了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见证和参与了兰考的发展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焦书记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开完工作会刚回到办公室,温振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话题。
12年前,我在兰考胡寨村采访调研时认识了温振。1986年出生的温振,受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村里;12年后,昔日稚嫩青涩的大学生“村官”,经过多个基层部门的摔打历练,已经成长为一家县级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温振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多年来,新华社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记录着兰考大地的蝶变与新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常青》《致敬,“焦桐”!》《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写在河南兰考脱贫之际》《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等系列报道,也见证了焦裕禄精神洗礼下,兰考干部们的奋斗和成长。
“长期以来,新华社一直关注关心兰考发展,推出了许多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宣传报道,为兰考写下不朽的新闻经典,有力提升了兰考的知名度、美誉度,更有力推动了焦裕禄精神在全国的宣传弘扬。”陈维忠说。
在讲述焦裕禄故事,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过程中,新华社记者也在代代接力,薪火相传。
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办公大楼16层,有一面简洁朴素的文化墙,最高处的红色展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新华精神:“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今年4月,沿着老社长穆青的足迹,从兰考到辉县,河南分社采编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一次红色之行,也是一趟初心之旅。
交流会上,一位青年记者说,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采写焦裕禄报道的老一辈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给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标杆。作为新时期的新华社记者,要秉持新华精神,沿着老一辈新闻人的足迹,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继续做好新时代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工作。
两个多月后,新华社河南分社干部教育基地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挂牌设立。
河南分社社长唐卫彬表示,这里既是党性和思想的教育基地,也是新闻业务和实践的教学基地,我们要从光荣传统中体悟精神品格,从不朽名篇中汲取奋进力量。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兴军 《瞭望》2023年第36期 )
来源:《瞭望》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5/16949482692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