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沙冲锋枪(波波杀)

时间:2023-09-21 14:07:41 来源:网络 编辑:凉话刺骨

造出二战名枪“波波沙”的苏联,早期冲锋枪发展史,竟如此不堪?

《军武次位面》作者:海东青

二战期间,苏联的PPSH41和PPS43两款冲锋枪可谓是大名鼎鼎,不仅在苏德战场上痛击了德军,还被新中国所仿制,分别命名为50式和54式冲锋枪,前者为抗美援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者则作为雷手中的钢枪而为一代人所熟知。

▲苏联PPSH41冲锋枪,其标志性的71发弹鼓虽然重量较大,但是却提供了优秀的火力持续性,配合其900发/分的高射速,战斗中经常能把德军的MP40压得抬不起头。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尽管二战苏联造出来最优秀的冲锋枪,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冲锋枪能达到如此高度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而苏联早期冲锋枪发展史可谓是不堪回首。

说起苏联冲锋枪发展史,就得从一个非常经典的误解说起——不少人都认为苏联一直以来都不重视冲锋枪,直到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用索米冲锋枪迎头痛击,才认识到了冲锋枪的价值,然后照着索米硬抄并加以简化才得到了PPSH41。

但是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且不论PPSH41和索米除了长得相似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早在20年代的时候苏联人就已经接触到了冲锋枪这一新兴武器——1924年苏联内务部就依靠墨西哥这个中间商买到了一批汤姆逊M1921冲锋枪,对于这种火力凶猛的近战武器,苏联人非常欣赏,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并且随后就开始了国产冲锋枪的研制工作。

▲索米冲锋枪和PPSH41唯一有那么一点关系的也就是那个弹鼓了。

苏联人对冲锋枪这种火力凶猛的近战神器喜爱有加并非没有原因,在内战时期,苏军就大量装备了一种近战武器,也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毛瑟C96手枪,毕竟斯拉夫人的性格大家也清楚,莫辛纳甘这种慢慢瞄的慢性子步枪哪有直接冲上去近战莽痛快。

苏军对于火力凶猛的近战枪械的需求是非常急切的,毛瑟手枪正好对上了苏联人的胃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联其实是仅次于中国的毛瑟手枪第二大使用国,毛瑟手枪对苏军的影响非常深远,毛瑟7.63X25mm子弹也是苏联后来的托卡列夫7.62X25mm子弹的原型。

不过毛瑟手枪再怎么样也就是个手枪,在接触到冲锋枪这种全自动的子弹喷筒之后苏联人立刻就移情别恋了,在接触到汤姆逊冲锋枪之后,苏联很快就开始了国产冲锋枪的设计工作,而负责这一项目的正是苏联枪械设计大师托卡列夫,1927年托卡列夫就拿出了样枪设计。

▲这支精致的毛瑟手枪乃是苏联著名将领布琼尼的配枪。

不过,枪械大师出手并不代表十拿九稳,实际上托卡列夫的冲锋枪样枪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在试射中基本无法完整打完一个弹匣(21发),因为必定会卡壳,更离谱的是在该枪的所有问题里面,卡壳几乎是最轻的那个,该枪甚至发生过子弹卡枪管里面没射出去的离奇事故,可以这么说,这支枪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业垃圾。

1927年型试验冲锋枪之所以表现如此拙劣,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子弹上面,苏联高层强行要求该枪必须发射纳甘M1895转轮手枪的奇葩埋头子弹,这为该枪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哪怕是托卡列夫也无力回天。

然而最离谱的是,尽管这支试验型冲锋枪表现一塌糊涂堪称工业垃圾,但是苏军可能是想要冲锋枪想的入魔了,居然觉得这支枪还可以接受,张罗着要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托卡列夫1927年型试验冲锋枪,长得倒是中规中矩,使用21发弹匣供弹,还带有一个奇怪的前握把。

托卡列夫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傻眼了,如果真的让这种工业垃圾批量装备部队,部队会是什么反响不用脑袋都可以猜出来,到时候最轻的结果也是自己前途夭折、卷铺盖回老家,严重的搞不好自己就得去西伯利亚挖土豆去了。

因此托卡列夫拼命解释,称自己的冲锋枪还非常不成熟,必须继续改进,终于让苏军放弃了列装托卡列夫1927型试验冲锋枪的计划,转而开始筹备新一轮的冲锋枪竞标。

在托卡列夫看来,1927年型冲锋枪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被子弹拖了后腿,因此要想设计出靠谱的冲锋枪,研制新型子弹势在必行。正如前文所述,苏军曾大量装备了毛瑟C96手枪,托卡列夫对毛瑟7.63X25mm子弹非常欣赏,这种子弹弹头轻、初速快,弹道比9X19mm帕拉贝鲁姆子弹更加平直,是理想的冲锋。

▲纳甘M1895转轮手枪配套的7.62X38mm埋头弹,其独特的造型是为了解决转轮手枪的漏气现象,但是这款奇葩子弹把托卡列夫1927型冲锋枪坑得不轻。

因此托卡列夫对毛瑟手枪弹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进,把7.63mm改成了俄式单位的三线也就是7.62mm(一线=0.1英寸,约等于2.54mm),诞生了托卡列夫手,成为了苏军的制式手,由于改动比较小,理论上来说两种子弹可以互相通用。

不过,尽管托卡列夫为苏联冲锋枪的发展铺好了最关键的一块路砖,但是其本人设计的冲锋枪却在新一轮的竞标中败下阵来,输给了苏联另一位枪械巨匠捷格加廖夫的设计,后者的设计在被苏军装备之后命名为PPD34,拿下了苏军第一款大量装备的国产冲锋枪的桂冠。

▲PPD34冲锋枪长得很像PPSH41,通过枪管散热孔可以进行区分,实际上只要知道PPD34的存在就能明白PPSH41抄袭索米的说法是多么荒谬。

虽然PPD34被时代所限制,没能逃开那个年代冲锋枪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共有缺陷,导致其装备数量始终上不去。但是经过托卡列夫和捷格加廖夫两位大师的铺垫之后,苏联冲锋枪该有的积累也差不多完成了,用不了几年这些积累就将结出领先世界的硕果。

二战名枪波波沙为何没能成为AK47一样流传多年的经典

作者:军武菌

冲锋枪这种东西之所以大行其道,本身就是步兵突击战术中对自动火力的要求与全威力步枪弹难以长时间无依托全自动射击之间的矛盾所带出来的产品。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西线战场,交战双方的步兵突击战术普遍是炮兵火力准备——前沿步兵进入攻击出发阵地——堑壕火力支撑点以重机枪火力掩护——步兵分队上刺刀后向敌军前沿阵地发起密集冲锋——夺取敌军前沿后转入白刃格斗。但是接下来,步兵的扩大突破口、清理堑壕、向二线纵深发展进攻往往会苦于两个因素——一是重机枪阵地难以移动,因此步兵分队的发展进攻往往会立刻陷入无火力掩护、自身又掉进敌军纵深火力支撑点火力覆盖的窘境中;二是堑壕清扫时空间狭窄,各种杂物很多,长度很长的老式手动步枪容易勾住挂住,而较慢的射速也不便于瞬息万变的近战。二者结合起来,带来了两个东西——一种是使用全威力步枪弹,但是可以“扛在肩膀上跟着步兵分队突击”的自动步枪,也就是后来的步兵班组一级的伴随支援火力轻机枪,比如法军后期装备的怪模怪样的“绍沙”式轻机枪;另一种就是使用后坐力较小的手枪弹,可以由单兵手持,十分便于在堑壕、房屋等狭窄区域实施近战火力压制的“自动手枪”,也就是所说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的精锐“风暴突击队”就大量装备了MP-18型冲锋枪,并同装备手动步枪的步兵分队实施混合编组,在“皇帝会战”等攻势中,深度实践了自动武器广泛参战的步兵突击战术——冲入第一道堑壕后由冲锋扫荡堑壕并扩大突破口,炮兵徐进弹幕掩护射击掩护步兵分队向纵深扩大战果。这种相对较新的作战形式在一战后期的战场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苏、德两军不仅面临着装甲突击中近战火力压制的问题,还面临着城市争夺战中房屋争夺的问题,因此各种冲锋枪不可避免地也被大量投入战场。诸如德军的MP-38/40冲锋枪,还有苏军著名的PPsh-41冲锋枪。尤其是波波沙冲锋枪,其弹鼓可以携带71发子弹,且射速极快,近战火力极为猛烈,几乎相当于一支手提式机枪,受到红军战士的广泛欢迎,就连纳粹德军都曾经下发过手册,教会自家士兵怎样使用缴获的波波沙,可谓双方都爱的战斗利器。

但是,随着战后中间威力步枪弹的逐步投入使用(尤其是以苏联的B43型短弹与美军的SS109子弹为代表),加之步枪设计水平的逐步提升,步枪不再是难以单兵长时间自动射击的武器了。战后苏军很快就推出了“可以自动射击的步枪”——AK-47突击步枪,而北约方面也连续推出了可以半自动射击,也可以自动射击的FAL、G-3等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美军在M14项目上挣扎了好久之后,也终于换装了M16/AR15型自动步枪。在这种情况下,冲锋枪可以自动射击的优势不再凸现出来,而它威力小、射程近的劣势又被自动步枪的优势比了下去,这种情况下,冲锋枪很快就脱离了正规军单兵武器的作战序列,除了少量装备给战车驾驶员或飞行员等技术兵种,逐渐成为警察或者特种部队使用的装备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1/16949489002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