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平原(泛滥平原)

时间:2023-07-13 13:25:58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浮生如梦

謝谢小秘书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出生在河北,隶属华北地区。现定居在寒冷的东北,家里种植水稻。争取我的回答解除你的疑问。下面我分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1、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主观原因

打深水井虽然耗资比较多,但它是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投资项目。打一口深水井最少能供30至50亩水稻田用水,这在华北平原地区,一家一户没有这么大的地块种水稻。给投资造成了浪费。

客观愿因

就算有农民朋友想租用闲置的土地改种水稻,有些农民朋友受传统的封闭思想限制,怕自己与他人土地之间的界限被打乱,宁可土地在那闲着也不想租给他人。这也是形不成连片种植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寒冷的东北地区反而可以种植水稻?

受老一辈垦荒人的传帮带,在以前只能种小麦才能成熟的黑土地上,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成功的种植了水稻,从水田直播种植,逐步改变成水稻旱育稀植的栽种方法。

总之不用有任何纠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党的好领导给农民带路,华北平原地区不种水稻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米吃,寒冷的北方也从原来的进京要经过长达几十个小时,变成了现在的早晨走,经过不到十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北京的便利条件。

清末淮军屯守天津小站地区,把盐碱滩改造成肥沃的稻田,培植出优良品种小站稻。唐山丰南柏各庄地区盐碱地也被部队军垦改造成稻田,种植优质大米。北外1967,1968两届各系毕业生就在4610部队柏各庄农场种了2年水稻。华北的气候不是不适合种水稻,关键是种植水稻必须有水。

邢台市任县有一户农民多年来一直每年种植一亩多水稻,比种植玉米小麦多浇二水。基本成了水、旱两用稻子了,亩产不高就是500多斤的样子,这就足够他们食用了,不用去超市购买大米了。而且,自己种植的稻谷,碾出的大米新鲜,比买的大米好吃。所以说,水稻不限于某些地区可以种植,只要有水利条件的,不论江南塞北,都可以种植。可能因为地域气候等,稻谷的产量、品质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江南可以种植春、晚两季稻谷,而东北仅能种植一季。

这个问题本身有一定的误导性。

严格来说,应该是,为什么华北地区和水稻种植面积远不如气候寒冷的东北?

因为华北一带也有水稻种植,比如有答友提及的天津小站大米,知名度也很高。

但从普遍性来说,华北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东北地区相比,确实相差非常大。

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整体水稻种植面积现在应该在1.5亿亩左右,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三分之一(详细数据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比例),其中最多是黑龙江,其次是辽宁,吉林最少。黑龙江省一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逼近1亿亩,保守估计也在8000万亩以上。为什么黑龙江这么高,因为整体土地面积很大,46万左右平方公里,差不多辽宁和吉林加一起那么大,全省目前耕地大概2.3亿亩。

东北水稻虽然是一年一季,但亩产量不低,而且商品粮率非常高,可以说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以黑龙江大米为主的东北大米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来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到正题。

水稻,只要温度土壤水份适合,我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个别地方)都可以种植,但能否大面积推广,取决于一点:经济性。

那就是,同样的地质条件、日照、降雨量下,种哪种作物是最有收益的。

水稻种植第一个制约要素是温度,甚至比水都要重要,因为可能很多人误解以为水稻必须泡在水里,其实不是的,现在也有很多品种水稻,和小麦一样,可以旱播旱管,不用大量的水。但温度这关是过不去的。日照数不够,水稻不能成熟。目前黑龙江的寒地品种水稻,极端条件下,一年2000个小时日照数也能勉强成熟。但这要用很多技术加持,包括提前育种和施肥催熟等。但普遍来说,年日照数不超过2300个小时的地区,水稻种植的技术要求特别高,投入产出比较低,农民一般不会种植。像黑龙江的话,这样的地区主要是种植大豆和玉米。

对于华北平原来说,温度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这里没有推广水稻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第二个重要因素,水。

一亩水稻需要多少水呢?其他地方我不太了解,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黑龙江这边种植一亩地水稻,平均需要用水(从泡田到最后晒田)大概在500至750吨左右,当然如果用了较好的滴罐或者其他控水技术,或者降雨量较大,就用不上这么多,但这种情况较少。

这么大量的用水量,要么靠老天,降雨量 要差不多,要么靠地面径流和地下水,这两方面黑龙江这边比较幸运,有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河流,地下水也比较丰富(这几年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很快,是一大隐患)

而且,这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土壤条件,也就是地里能不能存住水,不能今天灌溉了,明天水就下渗没了,严重的可能这边灌溉,那边就下渗了,那就要不停地灌溉保证水深(水稻田的水要根据水稻不同的发育期,保持一定的深度,比如插秧、缓苗、分蘖、扬花、灌浆,各个时期用水量不一样)。

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土质,恰好可以存水,我老家是松嫩平原核心地区,同是黑土地,好多地方也存不住水,学文科的,具体的土壤学常识不太懂。

而华北地区恰恰就是水的问题。一个是降雨量,一个是地下水和河流,水量方面不理想,再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地方是沙性土质,存不住水,这个非常麻烦,哪怕降雨量和地上地下灌溉用水足够,如果存不住水,也无法种植水稻。虽然可以用技术手段灌溉,但成本肯定要提高不少,那就不如种小麦这样的作物。

东北地区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历史不长,大概也就100多年。第一次较大的普及是日本人侵华前后,大量日本人和朝鲜人到东北屯垦,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他们带来了很多东西。第二次普及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育种技术和育秧技术的提高、化肥等广泛的应用,水稻才大面积推开。像黑龙江,原来主作物是玉米和大豆,这十几年因为经济效益较好,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特别快。

水稻种植是耗水农业,对气候要求较高,在生长期需要一定的积温和日照。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选择优良品种,推广室内薄膜育秧,水稻在全国各地都能裁种,就连盐碱地也可种海水稻。南方可种两到三季,北方就只能种一季,主要是受水利条件的制约。华北地区相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河流较少,气候干躁,土地也没有东北黑土地肥沃,不具备裁种水稻的水利条件。但华北平原有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山区和沿海地区仍种植水稻。如河南的信阳、天津地区等。东北地区虽然天气寒冷,但也有几个月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可种一季稻。土质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肥力足,病虫害少,水源丰富,白长夜短,光照足,适合植物生长。且产量高,质量优,环保、无污染,是绿色食品,成为了人们争抢的食物。东北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的粮仓,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华北地区能不能种水稻不清楚,但皖北有些地方不能种水稻,不是因为缺水,而是因为这些平原是黄河、淮河的冲击平原,不少都是沙土地,漏水,五十年代末公社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要求生产队实验种水稻,结果头天在田里灌上水,第二天漏的精光。这些土地只适合种红薯、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等。当然现在一些不能种水稻的地方兴修了水利,利用灌渠的水反复向田间灌水,据说有些地方也可以种水稻了(一些不能种水稻的地方还是有水塘的,因为低洼,逐渐形成了不透水的塘泥。)。除了上面讲的情况外,北方及西北一些地区年降水量偏少,一些地区经常干旱,所以,淮河以北到河南、山东等地人都喜爱吃面食,可能与此种情况有关。

华北地区的气温适合种水稻。

历史上华北地区很多地方种植水稻。

天津小站米曾是贡米,就是建国后还名声在外。

著名革命老区西柏坡,过去滹沱河两边每年都种植水稻。

70年代在大沙河的河滩上我曾见过大片丰收的水稻。

80年代曾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过旱稻。有一畦是水稻,长势也很良好!

华北的气候,土壤也适合种水稻。

华北不种水稻,关键是缺水,蒸发量太大。因此种小麦玉米更合适一些。

根据华北的缺水状况,如果有节水作物应该更合适一些!

为什么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寒冷的东北地区反而可以种水稻?

华北地区除了水稻的生长期比较长,影响一年两季或两年三季的收获外 ,种植农作物”水稻”的关键在于水,华北地区长年干旱缺水,不具备种植水稻最起码的条件。

济南东有种水稻,天津也有种植水稻,,水位高地,可种植水稻,渗水快地不行,

东北在河套地带种植水稻。黑土层下丘尼层。保水,。

不是不能种,而是没有水源。全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就是华北。

据老人讲,在我的家乡,以前也种水稻,现在却不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水。四十年前,家乡水井五六米就有水了,现在二十米以上才有水,村里的坑塘全部是干涸的。没有水资源,就无法种水稻。邻镇就是安徽省,也曾大力推行水稻,无奈现在全部放弃,灌溉成本太高,水源有时也不充足,不得不改种小麦。

而东北就没一样,东北的水稻主产区是三江平原,水源充足。而且早年的北大荒本就是沼泽地,水位浅,种水稻不是问题。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东北的水稻是一年一季,只能种一季。而华北平原是种一年两季,小麦的生长期长,无法兼顾。以华北的气候来看,如果种水稻只能种一季,这远没有种两季的小麦与玉米更有效益。所以华北一般不会种水稻。

华北也有大面积的水稻,比如河南原阳,大米品质也很好。因为原阳地处黄河沿岸与黄故道,水源相对充足。而且,靠近河滩有大量的河滩地,在耕地稀少的中国,那一带的河滩地可以说是他们的意外收获。所以他们有条件种水稻。

中国四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35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平原为关中平原(约4万平方公里),经济最为富庶的为长江中下游平原(16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平原为华北平原(31万平方公里)。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Northeast China Plain)或

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地跨黑、吉、辽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均温-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

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

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1/5。

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形成连片的大平原,与此同时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大平原轮廓日趋鲜明。新生代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局部沉积竟达千米。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一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一湖积平原、海积一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黄河冲积扇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海河中下游平原;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在黄河冲积扇前缘与鲁西南山地之间分布。

华北平原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

长江中下游平原

ze Plain,Middle and Lower ;Ch'ang Chiang Chung-hsia-yu P'ing-yuen)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水陆交通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 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而形成。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关中平原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关中平原

Plain)、渭河盆地、关中盆地,是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构成渭河盆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

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长约300余公里,海拔约323~800米,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属于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关键主体部分。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地市的27个县市,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为陕西省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40%以上,棉花产量约占90%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713/1652488090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