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奇御2店小二(天命奇御开封支线任务攻略)
天命奇御2开封传闻奖励有什么?每个章节中的支线或是传闻都是很丰富的,很多玩家怕错过各种任务,玩的非常细心,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天命奇御2开封支线传闻收集攻略,一起来看下都有哪些任务吧。
天命奇御2开封支线传闻收集攻略
虹桥部分:
支线:
1. 扇艺巧匠——在扇摊买扇子,接受挑战。物品栏中使用扇子,然后问油漆器匠原理,调查花瓶,整理线索后完成任务,以后买扇子半价。
2. 一日店长——虹桥菜饭对话接任务。
找肉贩买东西获得情报,去骰子摊对话获得线索,去卖伞的地方对话获得线索。
回去之后开始当一日店长,一个顾客大娘送黄瓜,第二个顾客用话术。
任务完成后获得钱和经验,并且购买物品半价。如果当店长任务失败则没有半价优惠。
3. 小花三娘——完成一日店长任务之后在菜贩那买10个猫食小鱼给琴三娘,获得三娘的簪子和钱。
4. 王八的隐情——和小孩对话接任务,去春枫酒肆进门右转的几个女子对话,从黄五娘处得知王员外和三娘的关系。找到王员外并出示三娘的簪子可以完成任务。
5. 柳词情圣——完成王员外的任务出来后经过一个茶馆,触发少女摔碗剧情。在茶馆和冯庸对话接任务,需要寻找“柳词”。出虹桥往北边走在井边看到一个女子,帮助女子找书,然后点燃地上的书页,获得柳词,交任务给男子,获得茶券。
6. 虹桥女孩的求助——虹桥小女孩对话接任务,去金纸铺旁边找她和她的父亲,帮助他父亲完成厨艺大赛。需要笋子,猪肉块和酱油,先去擂台处报名。秘制酱油老头会给。
猪肉块要去肉贩那里购买“优质猪肉块”(提前买的猪肉块不行),去菜贩那里买绿竹笋,菜贩会告知春枫酒肆的池塘有笋子,虹桥北边有野生食材。
获得情报后要先合成线索“春枫酒肆水池”和“笋子泡水”,然后再钓鱼,可以钓到“上好的绿竹笋”。
去虹桥北边找到“野生的葱”。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可以去擂台开始比赛,任务完成后可以见到之前茶馆遇到的少女(百味阁的大小姐),获得经验和钱。
传闻:
1. 虹桥桥下有个肉贩模样的店主,对话获得蒸野鹅。
2. 卖洗面奶的,前4次免费,第五次要强制收费。
3. 茶馆旁边有推箱子任务,完成后获得2000钱。
4. 厨艺大赛结束后和西坡大厨对话,获得《太平御览》残页,给旁边的炮豚师傅,然后烤猪直接烧没了,完成传闻(也不给东西)。
5. 说书的地方苏巧儿给一本碾玉观音一,虹桥上卖书的有一本碾玉观音二,第三本在(开封)翠玉台旁边的书柜上破坏获得。
6. 虹桥上字画摊老板旁边的小男孩,给一个香糖果子,获得千年一滴露。
开封城部分
支线:
1. 轻功小童——第一次在同德堂药铺的柱子后面,第二次在大相国寺,第三次在琉璃塔,最后一次在俞家宝铺,最后获得“清风宝典”(也可以在甲山林商人那买到)。
2. 开封遇仙人——需要找到“喜欢首饰的女子”,“爱听说话的老头”和“包拯迷”。爱说话的老头需要三本碾玉观音(前文提过了),三本书给老头完成第一个任务。
喜欢首饰的女子(潮女子)在金铺旁边,把之前在长空村获得的玉佩给她可以完成第二个任务(如果长空村没获得可以在京南驿花20000买一个)。
“包拯迷”在遇仙楼后面,需要包拯的东西。这里要先完成主线任务获得开封府令牌,然后用银锭制作假令牌给他。最后去遇仙楼,店小二告诉你他们已经进去了,奖励龙爪手。
3. 叶圆圆的请求(需要京南驿帮助店小二前置任务)——
去救叶盈盈任务还有一个前置,在开封北面京东驿里,有个臭乞丐,接寻找钥匙的任务,然后去京东驿站附近的市集和一个小孩对话,得到线索,在小孩附近找到石头,先点燃,然后推三次。
最后去救叶,叶任务完成后刷新在开封衙门前,门前有个罐子,打破有乞丐的钥匙。此任务给心法和八卦点。
走到太学和开封府衙之间触发剧情,在周围收集线索,发现前面的房子有问题,点燃房门把两个喽啰逼出来触发战斗,获得情报“老巢的位置”。
在京东驿的左下方(如果之前去京东驿点火了可以直接传送过去),到指定地点发现找不到老巢,观察发现树下的有个洞口。进入后进行连战,难度不算高,打完最终boss后任务完成。
4. 端砚风波——开封驿站外面的李直接任务,李直说了很多包拯的坏话。
需要在驿站周围调查收集线索(每个人都说说话),将所有的线索整理之后发现李直有问题,再去之前的位置找他发现人不见了,地上遗留了一张纸条,线索指向青楼。
青楼最里面的箱子,运劲+破坏打开,发现五牛图和后周瓷器,最后回到驿站守株待兔,抓到李直进行对质,原来李直是数十年来的江左大盗,最终伏法。
5. 开封迎春——付钱进青楼,和侍女对话表示需要拜帖,先整理线索,然后和虔婆嘴炮,继续整理线索,然后点击酒架,再点击牌匾,和侍女对话,再整理线索,和虔婆对话触发剧情。
然后去太学买后汉书,再次整理线索。去点墨轩老板旁边的地上捡起一幅字,再回青楼,可以和雯姬见面了(名动京城…吐槽一下立绘),任务完成。
任务还有后续,离开青楼的桥上有一个女子得知青楼的姑娘要自己搬椅子获得传闻,再找青楼对面的登徒子对话获得传闻烧不坏的书。然后去和雯姬见面的地方,推动椅子发现下面有字条,得知雯姬归隐的消息。
去六色花田找她(路途遥远),先跑到聚仙镇才能在地图上看到,然后往南方跑,建议先跑到登峰村点篝火,后面还要来。走到花田触发连续战斗(建议先清脆皮远程),战后和雯姬聊天,发现她和抗天盟的人有关系,离别之前雯姬提到了大相国寺。
去大相国寺和书生对话,发现他的太极坠链不见了,和旁边的小孩对话,出示坠链,发现坠链有磁性,对着池塘边的石头出示坠链可以找到另一只,然后合成玉佩。
再去之前的花田发现有一个老婆婆,聊天之后在周围寻找线索,把锄头出示给老婆婆,然后推开大石头,得到雯姬的衣服,合成线索后推断雯姬在清斋寺,走之前记得把衣服烧了,发现烧不坏的书,获得剑话当年。
最后去清斋寺寻找雯姬,发现她已经易容,收集周围的信息,得出结论,雯姬不方便穿鞋,最后把玉佩给田里插秧的人,任务结束(好长…)。
再次回到青楼,侍女转达“待盟内之事解决,开封一隅(去开封角落找了没见到,可能后续会解锁)相见”,解锁传闻。
6. 大相国寺轶事——大相国寺外有一行字,点燃后触发剧情。找主持对话,获得任务。
首先要接受主持的考验,根据提示先对石狮子运劲触发机关,和寺内小佛像互动,和周围的和尚对话,获得线索再整理线索。得知四个佛像对应四个方位,然后转动佛像使他们的视线交汇,任务完成。主持告知寺内经书失窃,在开阳山有线索。
前往开阳山,清理几个喽啰。上开阳山有轻功要求,我的清风宝典10级了,不太了解要求(不过清风宝典早晚要升级的,跑路神器)。
上开阳山后遇到欧阳春,和他交谈后与周围的东西互动,收集线索再整理,然后再和欧阳春对话(整理线索后欧阳春有新对话选项),给出几本书,将石板和书拼凑线索。
得知石板的生肖,前面线索整理出——龙虎相对,狗蛇相对,鸡马相对。将石灯笼点燃,灯光相对的就是线索中相对的生肖。
灯光相对的生肖一个有字,另一个没字,根据提示放入相对应的生肖石板就成功了。找回楞伽经,回到大相国寺交差,任务完成。
传闻:
1. 裱糊匠:回答“山北”,获得丹药。
2. 史学者:宋朝第一位皇帝——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获得丹药。
3. 琉璃塔:与老和尚和周围的人对话,最后与乞丐旁边的石头互动,选择“琉璃瓶怎么没摔破”,获得“天蚕软甲”(防御力+13%)。
4. 开封府门口队长告诉你上次抓对人了(张姑,她偷走了王婆的砒霜,给阿三酒里下毒),给了一个轻便棉衫。
5. 诗余学士:回答“上片”,获得丹药。
6. 女诗翁:回答“恨别鸟惊心”,获得糖葫芦。
7. 遇仙楼下面的白面书生:回答“独钓寒江雪”,获得丹药。
8. 遇仙楼下面的运货工:给予“新鲜包心菜”和“黄瓜”,(之前菜贩那里可以买)获得丹药。
9. 开封城外西边有个小孩掉到缸里了,砸缸救出获得丹药。
10. 遇仙楼后面一男一女在下棋,可以各挑战一次。
11. 下棋旁边的箱子:运劲,点燃,点燃,破坏,破坏。
12. 城外苦思老人:回答甲姬,获得丹药。(很经典的故事了,囚徒困境)
13. 翠玉台的箱子打开顺序,破坏,运劲,点燃,运劲,破坏可以打开,获得千年一滴露。
14. 点墨坊老板的三幅画——交谈可以购买书法(需要先和青楼的水姬交流书法),将三张画都买下。女史箴图给开封驿站门口的黄员外,如实告诉会给4000钱。
狮子开大口会给个空头支票,继续回答“终晨抚管弦,日夕不成音”获得丹药。
韩熙载夜宴给聚仙阁的掌柜,获得寸虫飞升浆。《潇湘图》给杜家小姐,获得万灵神丹(气血全回复并解除异常)。
15. 玉竹亭冥想——等待一段时间会睡着,前作主角托梦传授无极剑气。
选择“化繁为简”,学会无极剑气-归元(偏爆伤)
选择“千变万化”,学会无极剑气-大千(偏控场增伤)
16. 虹桥四奇传闻——从开封府出来后触发怀湘剧情,找皇城门口卖糖葫芦的小贩对话,再去找虹桥肉贩买猪肉片,最后和旁边字画摊的老板对话,开启“虹桥四奇”传闻。
17. 剑话当年——雯姬任务结束后可以回家对着木桩使用对应招式,顺序是——刺斩,劈撩,劈斩,刺撩斩。好像只有一次机会,失败就学不会了,建议先存档)。
18. 太学的学生甲要看故事书,给他一本《后汉书》,获得《中庸》。
19. 绿瓦观传闻,去聚仙镇旁边的绿瓦观,和几个道士对话,发现地上的脏衣服,推测是学徒道士,结果抓出来之后观长也去赌了- -,还不给奖励。
20. 武远镖局旁边的癸武市集需要入场证,先和守门人对话,再去镖局发现有一个奸商,要你出20000买入场证,直接烧他,掉落入场证,口令选第三个,就可以进去了。
21. 遇仙楼下面有一对父女,女孩一直哭,给他店长的涂鸦,获得一颗丹药。
开封主线:
到开封府触发剧情,提示去开封西北方的江府,到江府见到公孙策和公孙妤(女主出现)。
和后面的小女孩对话获得红色手帕。进入江府内收集信息,触碰书架打开暗门,整理好线索后(拼凑乌瓷和官帽)回到开封府升堂审江万里。
江万里恼羞成怒带走公孙策回到黑火寨。主角前往黑火寨救公孙策,路上可以把附近的篝火先点了。
黑火寨:
解决一些杂兵。进入黑火寨内,门口左边有一条隐藏小路。打破房间内的桌子发现“隐藏笔记”,打破罐头获得“粗糙的钥匙”。
解决完杂鱼之后获得“传阅纸条”,在一个麻袋里发现“奇形棍”,登上高地区可以用来当滑索,打开一个宝箱。继续往前走遇到怀湘送信,提示解读恶人帐需要“解读之物”。
整理线索“山贼的武功”和“黑火寨岩壁”发现隐藏小道,进入隐藏小道获得“分岔木片”。破坏仓库区前面的瞭望塔获得“精致的钥匙”。
在仓库区内对着书架运劲获得“凤凰残羽”,用精致的钥匙打开仓库区的门,和公孙策对话,获得“月形陶板”。
最后去仓库区后面的一堵墙,合成线索“月形陶板”和“分岔木片”,然后出示给墙壁即可打开宝库。获得一些钱和武学“蔽影枪”(好折腾…)。
BOSS房前有个花瓶,出示传闻纸条互动,获得“濡湿的纸条”。
BOSS战的时候可以打开暗格,战斗结束后展昭会传授“阳湖剑法”。
此时得知开封府被偷袭,“千面伶相”赵昊出现,主角和展昭与赵昊交手,赵昊逃逸,并让他们来少林山脚的乐伶庒找他,任务结束。
在这个网络信息漫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
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要是紧急情况,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而要达到800里,则是要分别由40匹品种优良的马,还有体质健康的驿员以接力式长跑的方式,每隔 20 里来完成,古代的一里比现今的500米要短一点点,这也相当于每一匹马每一段都要跑9000多米。
所以人们常常用“八百里加急”的来形容。
(信使)
如图这样一级一级的下发文件,需要传递。
可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高铁,他们传递公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分别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最后就是信鸽。
然车递、马递是每三十里左右会设有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是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如果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代的公文系统的完整性客观上基本上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模式,在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如此。
最出名的就是如唐玄宗,竟荒唐的为了让杨玉环吃到最新鲜的荔枝,讨得她欢心,利用驿丞给自己宠爱的女人运来荔枝。
(玄宗和杨贵妃)
到了明代,皇帝为了使政令通达,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联络“通讯”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三部分组成:驿传(信使)、急递(现在的邮政)和递运(运输)。
围绕北京这个地方,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下共有1936个驿站,驿道总长143700里(合84200公里),每隔60或80里就设一个驿站。
(明驿站系统)
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古代驿站、宣传亭,相对于其他古老帝国,确实是高科技的。
但是随着后来时代在不段的变化,我们的通讯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183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的电报线路和架设在大西方的铁路。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送圣旨的往死里跑的情况下,最短六天可以把圣旨送到广州。
要知道,古代皇帝圣旨作为最高“命令”,一般都是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再用简单点的话说,传一次圣旨到远的地方,死几匹马或者死几个士兵、传信使那可是很正常的。
广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王朝的首都之地,传圣旨是难度颇高的地方,仅次于西南的贵州。
古代的没有什么发达的机械交通工具,那些马车并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而单独一马一人,这才是最神速的组合。为了掌控天下,且保证完整的“信息渠道”,古代对于“信使”而言,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开启“马拉松”的命运,不止是送信的驿站的那些马,死亡率偏高,就连在马上奔波的信使,都有可能劳累过度,造成各种意外死亡。
古代中原王朝的首都往往都是定都在北方,其中长安(西安)、幽州(北京)、开封等都是热门城市。宋代以前,以陕甘一带为主,南宋时,以江南为主,宋代以后,以华北平原的幽州为主。
这里就涉及了不同朝代,传信到广州的时间长短不同,还有跨过的地形不同,旅途艰难程度也是不一样。
定都陕西,圣旨到广州最难
我国封建王朝中,秦代是为最早的朝代,也是最早定都陕西的王朝。
陕甘地区在周代、商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诸夏民族的发源地。而周代时,天子都城在陕西、河南交替,而始皇帝还是选择了陕西。
陕西西安距离广州的直线距离将近1600公里,也就是3200里,但要是从陕西过来广州,绝不是奔着直线冲锋就行的。
陕西位于二级阶梯,通俗一点地讲,南部的秦岭刚好又是南北分界线,从陕西南下,要爬山。不想爬山就得绕路,但绕路还不如爬山。古代的山崖绝不像现代一样有着大量的机械去开发维修,那可是真的“难于上青天”,什么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到了古代都要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借用“荔枝”视线来看从陕西到广州的行程难度。
在汉代,《后汉书》有记载:
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
这是汉和帝时期的记载,由此可见,为了送荔枝跑死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死了继续再找人跑,牟足力气跑。
而再著名一些。就是到了唐代“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实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运的就是高力士老家凉州(茂名高州)的荔枝,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最为相似,也相近。
而对于妃子笑的记载是:
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其味未变,已至于京师。
没有变味,这意味着,并没有超出荔枝5天以内的保质期。而唐代,关于跑驿站的制度是一天必须“六站”,一个驿站相距十五公里。但,送荔枝和圣旨是一个级别,属于跑死人和马都不能停那种,所以大概估计,当年实属跑出了一天五百公里,也就是1000里的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快速到达长安。
唐代驿站制度相对完善了,所以唐代牟足了劲,从首都跑到广州大概四天,汉代因为驿站的补给差距,最长也不会超过六天。唐代与汉代的交通力量相比,只是制度和资源占优,在交通工具上是差不多的。
而之后的时代也是如此。
定都北京、河南,南下有大平原冲刺
河南,作为与陕甘并列的诸夏民族富庶之地。
定都开封、洛阳的王朝不少,正统的与不正统的都极其繁多,地方的财富和文化丰厚。
而北京,在公元十世纪后才逐渐成为中原主角。
但无论是定都河南,还是北京。这两地都有大优势,那就是有着大平原以及密集的城市群用于补给,这对信使本身来讲,是有着极大的铺垫作用的。
就宋代河南而言,从开封拿着圣旨南下,直奔岭南地区,这一路距离并不长,但也在3000余里,但其胜在资源优势上。因为宋代马少,要是想着跑死马送圣旨那也不现实,所以宋代的信使和马稍微有点优待。
大平原地形使交通更加舒适,不再颠簸得厉害。
到了后期,定都北京。北京一样有大平原:华北平原。
当年契丹人南下、金人南下,靠的就是华北平原这个巨大的滑滑板,一路冲刺到河南,威胁北宋。所以定都北京,如元朝、明朝、清朝,当年圣旨南下是要比宋代更要累一些的,毕竟又长了一些路途。
而南宋时期,还有明朝永乐帝以前,定都的都是在南方。
一个是在临安(杭州),一个是在南京。
其实在南方城市南下,相对而言会轻松很多。无论是临安还是南京,南宋时以及明代时,都已经有了强大的经济水平,信使南下广州的渠道非常完善,八百里加急可以做到真的完美无缺。
因为河网密布,补充水资源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这一路过去,贸易商路发达,在路上找到备用马匹难度并不高,这对于千年前从汉首都跑下来苦哈哈的信使来讲,那可真的是幸福得太多了。
而到了清代,本质上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交通效率也只是相对增长,并没有跨时代的进步。就清廷面对着拿着火器都还是信仰八旗的观念来说,依旧没有脱离出“跑死马”的思想观念。
当然,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太强的能力,能够建造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
所以在外国人对于清代的送圣旨的记载中,长达十一天、十五天的送圣旨记录都可以看得到。
古代圣旨传送速度公式:基建+马种+行政要求
其实,古代送圣旨的速度并不是一致的。
也不是从古到今这个时间尺度逐渐上升的。
例如清代,国外人记载的史料中就有从北京到广州传圣旨花了半个月的情况,这相比当年唐代安史之乱,六天从范阳跑到长安的速度比,那更是要慢得太多了。
所以,传送圣旨的速度,也有一套紧密的逻辑公式。
首先是基建,所谓基建,便是对于一些艰难险阻地形的道路的开辟和维护,除此之外,最明显的“驿站”的多少也很重要。目前史料记载最完善的《唐六典》,是对开元盛世前后的驿站数量有过详尽的统计。
全天下将近1700个驿站,而每个驿站距离在15公里左右,这其实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地区了,所以就唐代而言,基建已经相对完善了。
对于信使的更换以及马匹的更换,都有着完整的维护逻辑。
除此之外,还有马的种类。
人有强弱,马更有快慢。
古代常说千里马,这个千里马并不是虚指,而是真的指能跑上一千里的马,可谓马中帝皇。
当然,千里马自然也是珍贵的,属于战略级通讯资源,不可随便动用。因此,在唐代,所征服的中亚马成为了唐代信使“飙马”的最好选择。
中亚马体型更加小,但是爆发力更强,持续力也更强,所以自唐代以后,对良马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当然,后来的时代越来越难获得中亚马。
最后一个因素便是行政要求。
所谓行政要求,其实也和皇帝的“勤政与否”息息相关,皇帝不勤政,圣旨在路上丢了可能都不想管,皇帝勤政,信使自然不敢耽搁。所以,送圣旨的速度,和行政要求强烈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律法以及政策等因素影响。
综合古今来讲,平均送圣旨到广州的时间在8天左右。
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总不能用现在的互联网速度比。
但话说回来了,如果古代有王朝在广州建都,皇帝就住在广州,那就没这些问题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假定京城在北京,按圣旨传递最快的速度“八百里加急”计算,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2100多公里,按2100公里计算吧,按照唐代的传递速度,大概要5.8天的样子,也就是近六个整天。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现在的一里路程是五百米,秦汉时的一里约415米左右,唐代的一里约是450米左右。按唐代的这个标准算,八百里就是360公里左右。因此算下来,基本上就是六天。但前提下,六天中,圣旨一直在路上跑,人累晕了,马跑死了,路断了,桥塌了,山贼打劫了等等,这些情况统统不管,反正圣旨就是一直在跑,跑到头了,圣旨就到了目的地。
每传一次,感觉古代的这个快递系统就像是在生一次大病,在打一次大仗。
确实,以驿站构成的古代的快递系统就是一个类似于军队的庞大组织。
在古代的中国,足足有上千的驿站。遇上紧急军令的时候,全国的驿站都要运作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协助士兵尽快把情报送达。在古代,服务于驿站的平民还有士兵足足有三万人,这么一大群人为了传递消息奋斗在前线。
唐朝是中国的盛世,唐朝的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的规模国土面积最大时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唐代的快递产业也到达顶峰,从业人员据推算有两万人。如果没有便利高速的交通设施和通信机制,根本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
唐朝的高速公路称为驿路,是整个邮驿系统的基础设施,驿路上建有驿站,配置管理人员,安排驿站田产和经费,以及需要的各种交通工具,马、车、船、骆驼、驴等。
唐朝的驿路修建的非常宽阔,“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当时邮驿或快递的效率也非常高,中央的政令从发出之后,两个月就可以推行到全国各地。
驿站的名字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驿站的交通工具一应俱全,陆行有马、驴、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轿,东北边远地区更有特殊用于冰上的驿狗。南方一些水运发达地区主要是水驿运输,有水驿420多处,驿船5920多艘,这些交通设施,构成了元朝在全国的一个很大的驿路交通网。
八百里加急 最快的军情快递。
古代的快递员,就是驿卒,也叫驿夫、邮兵,工作极为辛苦,甚至可以说命运悲惨。
朝廷会补贴一点工钱,驿卒以此在沿途购买饮食补给,也可以如衙役差人自带干粮。不过凭借体力沿路奔波,体能消耗极大,这点钱对驿卒来讲实在很不够吃,更是很难养家糊口,再遇上偶然递送超时被上官责打就更加入不敷出了,所以往往有驿卒饥困交迫致死的情况发生。要是遇到一些风雪天气,保护信件有时候比保护自己性命都要重要,否则信件被雨淋湿,可能就得挨板子。所以,有些地方只有“人穷而为驿卒”。
驿站是专门递送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专门机构,所以责任重大,必须尽快往返送达,如前唐律所规定的,绕道会被实施杖刑,若送达太慢也会受到严厉惩罚。
驿兵在更换驿站时必须换马,如果不换就仗八十;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如果继续晚到则翻倍处罚,最严重的入狱二年;跑的慢一天也得挨板子,严重者还要徒刑三年;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有一首《驿卒行》就道出了驿卒的苦痛:
鸠形鹄面充驿卒,乞儿挽舡救死骨。
颓堤步步判洼隆,仰若登天俛若窟。
雨雪修涂足未停,枞金伐鼓骤雷霆。
津吏奔程常恐后,动殴木挺逞威灵。
河边高盖拥前马,传呼声震武安瓦。
天上相闻有使星,官舫络绎来城下。
从北京到广州的直线距离大约是1900km。这个距离还是比较远的,但放到现在,这都不是事,坐高铁才8个多小时,坐飞机也才3个多小时。
但是在没有高铁、没有飞机的古代,这是比登天还要困难的事。
古人一天能走多少公里呢?
步行基本上能走50公里左右,按照这个速度到从北京到广州需要40天左右。
当然,古代也有交通工具。古人远行,要么乘坐马车,要么骑马,要么坐船,也有骑驴或骑骡子的,这个速度只比腿脚快点就不细说了。另外,圣旨这玩意,作为内部传输的东西,一般是不要马车运输的。
我们重点说说骑马和坐船。
无论是骑马和坐船,最快的当属“国家特快专递”,也就是“驿传”或“邮驿”。这是传送公文、信息及情报的通道。我们常说,八百里加急。八百里有点夸张,如果真达到八百里,不知道要跑死多少匹马。
正常情况下,这个速度有多少呢?
不同的朝代规定不同,但速度大都差不多。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四百里,唐代最快的要达到日行五百里。当然,必须皇帝的圣旨或者敕令才能达到这个速度。一般而言,车行至少一百二十里,骑马一百八十里。
从直线距离来看,在唐代一个情报从北京传到广州至少需要7天时间。但这是直线距离,而且还要水陆兼程,实际耗费的时间远远不止7天。
唐代的政治中心可是在西安和洛阳啊。从西安和洛阳出发达到广州的圣旨呢?
这有个很好的例子。诗人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传杨贵妃喜食荔枝,而广东所产荔枝,尤胜于蜀,所以唐玄宗专门开辟了特快通道,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之味不变。
常温下荔枝保鲜不超过一周,如果放上冰块可以超过一周。这个时间应该和从圣旨到广州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到了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六百里。如果是皇帝的圣旨,速度更快,甚至可以达到八百里。从北京到广州需要至少5天的时间。
以上的测算还都是直线距离。实际上,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要远得多。清朝时期,走陆路从广州到北京,距离大概是4800里。骑快马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那么就只需要6天左右的时间了。
有人说,清朝末年,朝廷不是修建了铁路嘛,比如贯通南北的京汉铁路,速度应该快点。但那时火车的速度也才30公里左右。如果除去停靠站点和铁路不通的情况,还赶不上八百里加急。
再说了,清朝修建铁路时,电报已经出现了。比如,甲午战后,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时,就是通过各地电信局,将宣战诏书下发出去的。当然,宣战诏书后来被邮政大臣盛宣怀扣押了,后面发生的就是东南各督抚的互保了。
电报是一种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可以立即到达地方。
中国从秦统天下,订三十六郡,且修连驿道贯通,已有驿站为点,成官行及文书传递之传承,休息,换车马,加水粮之站点,至汉代具成规模,到唐代己组成䋞络枢纽。古文书传递以马递为快,原以汉的西安至广州,需五十日,而后朝(元,明,清)定都北京,到广州需三十日。然皇帝圣旨所需的八百里加急传递,即连每二十里驿站不竭息,以好马快鞭可日行四百至八百里(山,水遇延)。那么从西安到广州只需六至十天,从北京到广州,只需四至八天。但如\"皇旨飞来数马殆\"所述,快传皇旨,都耍死好马几匹。而从一八八四年,清始用电报起,全国各州府道,即可当时收到文书,随着这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电波发明,也引西学中用,人才培养,我国在封建末期,终於迈进了电传信息时代。
汉高祖刘邦病逝后,冒顿单于寄给吕后一封调侃的“情书”,愤怒的吕后找南越王赵佗出气,给他传去一道圣旨:一,不再和南越国交换铁器;二,汉朝只给南越国给公的牛羊马。
这道是圣旨可以说有点霸道,甚至拿南越王出气的份,所以这道特殊的圣旨,可没我们想象的那样,立刻就发到南越国,而是经过了丞相府。
为何吕后的圣旨要经过丞相府,最后这道圣旨是经历了那些波折才到南越王手中?南越王赵佗看了又有什么反应呢?
首先我们要摆脱一个误区,吕后发出这道圣旨,可不像是我们印象中,直接说:来人啊,给我送过去,士兵上马就一溜烟没影了。
在汉朝圣旨要颁布下去,是经过一定的流程,并不是说写好就能发出去。刘邦读书一般,并且对于儒家的一套繁文缛节不感冒,但是作为丞相的萧何却把秦朝的流程都全盘接了过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
所以按照当时的规矩,吕后这道圣旨还得经过丞相府,皇上不是一言九鼎吗?为何要经过丞相府才能发出圣旨。
根据典籍记载,萧何按照秦朝的做法,对汉朝未央宫内传出的圣旨做了规定,圣旨是不能直接发往各地,需要在当班时间送到丞相府,丞相府阅读盖章,觉得没啥不妥后。
才被安排送出去,当然特别紧急情况,当天就安排送出去,收到的时间就需要看送信的人快慢了,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军情,那么就动用八百里的快驿。
虽然这道圣旨有点奇葩,特别是会惹怒南越王赵佗,并且出现不可收拾的结局,但是当时的丞相基本被吕后一家人架空了,所以虽然这明显在挑事的圣旨,依然还是被丞相发了出去。
但是发之前,丞相府还得做一些事情,首先得找人来抄写留档,因为这份圣旨还好,只是给南越王的,所以就抄写一份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碰上全国大赦这种的圣旨,那么丞相府就要忙开锅了,汉朝延续秦朝的郡县制,最多的时候郡县多达一百多个,所以如果是颁布给各地统一的诏书,就都需要抄写一百多份。这还不算郡收到后,还需要传抄发放下面管理的地方,一级一级的抄写分发。
等这些诏书都抄写完毕,那么就会有人开始安排路线,怎么发给各地。这时的汉朝其实比秦始皇要好多了,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统一了度量衡同时还在各地建立了驿道和驿站,
汉朝直接就找搬了过来,没啥改动,只是加强了驿站和驿道的开括,所以送过去选择方式很多,可以走水路和陆路。
可是这道圣旨送出去非同寻常,因为当时南越王赵佗刚归顺汉朝,建立佗城不久,这也算汉朝最早传到广州(佗城)的圣旨之一。
当时去南越国只有两条道路,一条就是向东走到五岭,再折返向南进入南越国,另外就是从水路到达南越。
当时岭南很多地方都是荒芜一片,并且还有许多百越族在深山密林中,这倒是给送圣旨带来了难度,这么选择最好的路线,又快又安全的到达南越国,
这就成了难题,最终负责规划路线的官吏,还是选择了陆路驿站,而不是水路。
为啥放弃便利的水路,还有更短的距离,舍近求远的这样做呢?
其实因为当时陆路更靠谱,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朝最强盛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1639个驿站,驿站之间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当时关中到中原一带,是最发达的地区,所以驿站非常的完善,走陆路确实更靠谱,而水路因为岭南在秦朝时才收复,还掌握在南越国赵佗手中,只是归附于汉朝,所以水路并不安全。
更重要的,俗话说欺山莫欺水,当时水路翻恻的机率风险很大,一道圣旨掉水里被冲走,那么是找回来,也会有失体统。
所以陆路驿站更安全一点,所以这道圣旨,就被发出了长安,一路经历了许多个驿站,来到了五岭,在这里开始这道圣旨就遇上些麻烦。
什么麻烦呢?
因为南方一带水网密布,当时桥梁不多,山路崎岖,必须翻山越岭才能到广州,而这路途中,路途中因为南岭的天气不定,经常会刮风下雨,各种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圣旨来到这里,必须调整运送的方式。
开始要选择多种交通工具一起使用。所谓多种,就是步驿,马驿,水驿等一起使用,要不光靠马匹是到不了广州的。
可这样一来,速度就会比之前慢了许多,所以最终圣旨到南越王的手中,差不多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这还是当时最快的速度,如果是普通的人,自己从长安出发送到南越,那么就更久了。
为啥要一个多月那么久?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当时快马最多一天跑300里,当然十万火急的圣旨,最高速度可达800里,这已经是极限,所以也是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虽然看上去感觉很快,但是但要考虑,汉朝地域广阔,境内山川众多,特别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涵洞,崇山峻岭,江河湖泊是天然的阻隔,特别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之间,南岭是个分水岭,它的存在阻隔了中原和南越的交通。
秦汉早期南下路线必须经过这个战略要地,而千年以前的南岭高山密林,毒虫猛兽众多,还有中原人不适应的瘴疠之气。
所以哪怕是到了宋朝,在中原人眼里,五岭以南都是“人迹所绝”的地方,士大夫们谁都不想去,说这里是“蛮夷之地”。
不过南岭也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让岭南一带免受中原战乱的干扰,但是这却为送圣旨,加大了难度。
而圣旨和文书的传递,都需要人来完成,这些人当时叫做“驿使”,驿使算是古代最早的快递小哥,其形象是如何?
在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魏晋时期《驿使图》画像砖,就反应了1600 多年邮驿日常生活,它也是现存发现的古代最早邮驿的形象资料。
所以,汉文帝这道一般会每隔20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300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汉朝设置了圣旨传递的制度之后,唐宋元明清基本都是沿袭这种制度,一级一级的下发,就需要传递,传递公文的方式分为步递,车递,马递,船递。
再以隋唐为例,唐代依然是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到边缘的各地,并且是规定了30里设一驿站。而且唐朝已经对邮驿行程有一定的规定,陆驿快马一天基本走180里,最快300里,极速就是日驰500里;
步行日行要求为50里,河行和江行50里--60里;顺水情况下,规定为最高150米。能看出,当时一天走180里也是最为正常,唐朝的长安到广州,一道圣旨不超过一个月,大约20多天能到,而汉朝还要比这个速度还低一点。
为何唐朝比汉朝的驿站要跑得快?
其实主要是唐朝开设了梅关古道,这条道路是当年张九龄告老还乡的时候,可是来到了大庾岭的时候,却遇上了道路堵塞,好几天都过不去。
他就觉得这样对唐朝好,对于岭南来说都不是好事,就奏请唐玄宗开凿大庾岭新路,充分利用岭南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富裕,“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备唐朝的府库之用。
唐玄宗当时也正为这事发愁,觉得这个建议非常不错,下诏给张九龄让他来主持开凿。不久,在张九龄的主持下,梅关古道开凿出了一条长约20余丈、宽3丈,可两马车同时行走的山路,古诗有云,“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道。
扩修后的大庾岭道,成为广东南北往来的主要陆路通道。不过除了这条道路,还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就是东汉建武十五年由桂阳太守卫飒修建。一条古道,它南起英德,北接骑田岭道,再连接湖南最终到达长安。
粤闽古驿道是古代连接粤闽的交通大动脉。粤闽古驿道依托东江、韩江两条支流形成的水网,与潮惠古驿道形成水陆通道。地理上,它覆盖了珠江三角洲、粤东和粤东北的部分地区。
魏晋至唐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唐宋时期,岭南交通线功能完善向经贸服务业的转变,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南方交通的发展,它有可能赶超北方。
而宋朝的圣旨到广州又比唐朝要快,为什么呢?
因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并存。统一时间短,与唐代广大地区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的发展。这一地区的内陆交通线基本上沿袭了唐代,开辟了一些新的道路。宋代是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以经济城市为交通枢纽的交通线路发达。宋代的道路分为驿道和官道,其中许多与驿道重合。
以开封、临安为中心的内陆交通线不同的于唐代、宋朝加强了因为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广州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开封或者临安,走潮州、泉州、福州、临安,是通往广州的最短路线,例如宋仁宗下旨给包拯,不用二十天就可以到了。
明清时期,因为定都在北京,距离上虽然和长安接近,但是却是中国古代内陆交通发展的最完美时期。因为明朝继承了历朝历代的交通的发展和基本完善了全国内陆交通网络,当时的人们所做的就是修复道路,开辟一些便利的道路。
明清时期,康熙一道圣旨给尚可喜,只需要六天的时间,可以还说已经是极为快速了。并且当时还开辟出了主干道和小道。主干道是省会到地方城市的道路,小道是从城市到城镇的支线。
接回原文,当一个多月后,南越王收到了吕后的圣旨后,确实愤怒不已,当即自称“南越武帝”和吕后掌管的汉朝势不两立,还挥师给吕后上了一课,秦军可不是那好欺负的,要记得秦军当年是把匈奴赶到了大漠深处。
吕后当时也非常愤怒,就让人讨伐赵佗,可是这仗后来就不了了之,原因是吕后病逝了,诸吕被除后,汉文帝刘恒为了安抚南越王赵佗,给赵佗发了一道圣旨“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就得耐心地等待南越王回复,几个月后他收到了南越王继续称臣回复,汉朝和南越国冰释前嫌,继续边贸。
可见,古代驿站的驿使,其实是一份蛮辛苦的工作,他们负责可以说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每天都在为传达命令与沟通军情而奔波,而这些人虽然不起眼,可是对统治辽阔的疆域皇朝是至关重要。
在大一统帝国内,他们和驿站和驿道一起,被比喻为血脉,认为他们是保证帝国能够畅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身份地位不高,历史也无法将他们记录下来,可是作为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据记载,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三藩叛乱,从大西南往京师传递军事情报,路程有5000余里,快马送信用了9天。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捷报从福建送到京师,路程也有4800里,也是用了9天。
依照清朝的传递速度平均每天可以跑500多里,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大约是2100多公里,清光绪时期将一里=576米,那么500多里相当于30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在清代,从京城传加急圣旨到广州大约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
那么如果放在其它朝代,还有没有比清代更快的呢?我们来看看古代快递业比较发达的几个朝代,来加以比较一下。
商代需要大半年
其实时间追溯到商纣时代,我国最早使用的是烽火报信,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能体现烽火报信的精髓。此外还有音传系统,比如击鼓,通过响亮的鼓来传递信息。
除了以上这两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步行。据甲骨文记载,商纣时期,一个年老的信使连续走26天,可行600多华里。商代的一里,根据历代尺长计算结果推算,商周时期一里约合现代406.8米。这么算下来,商朝人的速度就慢如牛了,要走大半年的时间。不过也可以理解,商代要从北往南走到指定地点,没有导航,都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想想那时候的交通是个什么状况。
秦朝需要25天左右
秦王朝开启了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也开创了统一的邮驿制度。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道路等等的同时,长途公文书信由“邮”统一传递,短途则派人步行送达。
“邮”是指边防上专门传送公文书信的机构,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着政府规定的固定路线,由专人一站一站的接力传达下去。
在邮路沿途,都设有固定的信使吃饭和住宿的地方。秦朝存在虽仅15年,但却有不少惊人的壮举,比如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和通信网络,秦朝的主干道称为驰道,它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但那时也不可能修路直通广州,不论如何,秦朝的交通状况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据出土的秦朝简牍显示,秦汉时期,负责传递文书的邮差,送文书的考核速度是一天一夜要疾行200里才算合格,根据推算秦汉时期的一里约415米,也就是说,每天要走83公里左右,按照这个速度,从北京到广州大约需要25天左右。
晋代需要3天!!!
到了汉代,烽火传信和邮驿通信也更加发达,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与匈奴做战,以烽火传令,从河西传到辽东,中间有数千里之遥,只要一昼夜便可完成。
邮驿通信的等级分工也更细化,有邮行、马行和驰行,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情况而定。特别需要提一下晋朝,在晋朝有种号称“千里牛”的快马速递组织。
据《晋书·苟晞传》记载,“每得珍稀,即贻都下亲贵”,“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从衮州到洛阳,来回不下千里,他们能做到“旦发暮还”,按照时间来算,旦一般指早上,就算是六点左右,暮一般指下午 5 时正至 7 时,就算7点左右,那么也就是说,一千里的距离13个小时可以搞定。
晋代的一里也按照秦汉算法约415米,从衮州到洛阳就是415公里,那么也就是平均每小时要跑31公里左右。
这样一算,在晋代,从北京到广州只需要三天左右,这这这是不是赶上现代交通了,话说“千里牛”有这么牛吗?这是“顺丰”的鼻祖吗?有待考证。
唐朝需要九天半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道。在这一时期的邮驿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驿道变得宽敞了,而且通往全国各地,经费也充足,出现了“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传递速度也提了上来。
诗人杜牧有一首名诗,大家都知道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揭露的是唐玄宗利用驿传快马,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丑行。我们来算算这其中的距离。
从荔枝产地四川涪州到长安,不仅有千里之遥,而且还有蜀道之难,在宋代史料《舆地纪胜》中有引旧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涪州志》云,七日到长安,不同。”
杨贵妃要收到荔枝,时间在三到七天,涪州到长安的路程大约有两千里上下,依照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的极限,三至七日间到长安,尚不至荒谬。
话说这荔枝产地是两广,如果从广州快递到北京,在唐朝要多少天呢?根据上述粗略算下,唐代一里合454.2米左右,大概需要九天半。
宋朝与唐朝相当,辽代胜出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在梁山一百单八将里有个神行太保戴宗。他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赍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
这个速度是小说的夸张还是确有其事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有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此处的急脚递最快日行可达四百里。
众所周知,岳飞在抗金前线一天之内接到十二道金牌,要他撤军。此处的金牌就是金字牌急脚递,“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
所以,要传圣旨,宋朝的速度也不慢,与唐朝相当。在辽代,除了金牌,还诞生了银牌,它的时限要求是最快700里,如果按这个速度,那么从北京到广州六天半就差不多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自唐代之后,到明清时期,官方传递情报的时间都差不多了。这也说明,在古代,我国的快递事业就已经在道上了,发展至今也不算是意外。
我国古代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把京城建在北方,从北京将圣旨传达到广州,差不多这就是古代圣旨传达的最远距离了。
那么,在古代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圣旨要想传到广州,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由于条件各种限制,这个我们只能猜测出个大概。
作为一国之主,君王想要治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是相当困难的,即便他们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想要管理好这些远离京城的地区,依旧是非常头疼的。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历朝历代都曾经想出过一些解决方法。我们这里以汉朝为例。
皇帝下达的命令,在出皇宫之前要经过一些程序,先是交到丞相的手中,经过丞相签字之后,诏书才能向下传达传到各地的官府中,虽说丞相仅需要在诏书上签字,但是丞相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可以影响到诏书是否能顺利向下传达。
一个级别一个级别的向下传达,当年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途中要经过很多驿站,基本上每三十公里就要设置一个驿站,在大汉王朝最强大的时候,全国范围内驿站的规模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个。一个传达圣旨的差役,平均一天要跑十个驿站,差不多行进300公里。
但是,八百里加急圣旨就真的能征服古代的交通吗?
事实上,一天无论是想行进300里还是800里,必须要在平原地区,路比较好走,但是在我国境内也不全都是平原,很多崇山峻岭的地区行进起来就相当麻烦了,当年从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差不多为2000公里,如果按照每天300公里的行进速度来讲,一周就可以将圣旨送达知府手中,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了翻山越岭上面。
知府拿到圣旨之后,仅完成了第一步,圣旨还要传达下面的县城等小地方,这也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
而想要将圣旨普及到一般百姓那里,还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毕竟当年文盲特别多,需要在很多乡里大声朗读,然后再将抄录的圣旨张榜公布,此时圣旨从京城中发出去早就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了。
驿差玩命跑,且一路顺畅的话,大约需要五天。
在现代,如果想往全国某个地方发送一个文件的话,基本上都能做到转瞬即达,这得益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先进的通讯工具。
但在古代,这些却是无法想象的,古代传递个文件,哪怕是皇帝的圣旨,都需要以天为单位。
而广州在封建社会时期,称得上是偏远地区,如果往这里发一道圣旨,依照古代的速度,又会需要几天呢?
答案是最快也需要五天左右。
古代传递圣旨以及其他文书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驿站。
所谓驿站,是古代传递朝廷和官府的各类文书、军事情报等公文的重要场所,有了驿站的存在,就能让那些传递公文的人可以在途中食宿,换马,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中转站。
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驿站,最早建于秦朝,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全国后,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设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全国性驰道,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秦直道“。
在建设道路的同时,秦始皇还将通信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传送文书必须按照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前进,采用人力接力的方式,一站一站传送下去,这种方式,秦始皇将其命名为“邮”。
自此,“邮”就成为了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今日。
当然,在秦朝时,不管是驿站的数量还是规模,整体还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功能也相对简单一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强盛,驿站也就越发完备起来。
比如在唐朝,随着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盛世”来临,驿站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时全国的驿站数量,巅峰期曾高达1639 个,并且,除了传统的陆驿之外,当时还开拓了近三百个水驿,水陆交织,将全国的疆土基本上都笼罩在内。
驿站数量多,自然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多,据记载,唐朝时驿站相关从业人员,最高峰时曾达到两万余人,这个规模,已经与时期全国的邮政人员数量几乎相当,足以可见,唐朝的通信事业是何等的发达。
而那些传递文书的人,在当时被称作驿丁,他们的职责就如同我们现代的邮递员一样,按时按量地将朝廷的各类公文送至全国各地。
星罗棋布的驿站,以及大量的驿丁,使当时全国的各类文书,都能够快速的传达到各地,每天在驿道上,都会看到快马疾驰的驿差,著名诗人柳宗元就曾对此用“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来进行描述。
那么,当时驿差的传达公文的效率又是如何呢?
这就要看公文的等级了,若是普通的文书,一般来说,从中央发布之日起,在两个月内,就会送到全国各州各县,比如唐玄宗时期,有个诗人名叫元结,在他上任道州刺史后,短短五十天里,就收到了朝廷各衙门派发的文书近两百余封。
道州在如今的湖南道县,距离长安约有2700里的路程,也就是1350公里左右,按照元结在50天里接到200封文书来推算,平均每天他就要接到四封,由此测出,基本上他在5天左右,就会接到一封朝廷下发的文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时驿站送文书的速度,大约在每天500里左右。
每天500里,换算过来就是每天前进250公里,这个速度在现代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全凭人力和马力的情况下,已经是极快的了。
要知道,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有个极限,在全速奔跑一段时间后,也需要进行休息,这和我们如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道理一样。
但人与马休息,公文却不能耽搁,怎么办呢?那就接力,前文也见过,秦朝时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接力的方式把公文一站一站传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传递过程不中断。
而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唐朝时一般每20里到30里,官道上就会设置一个驿站,驿差也会在这里进行休息、换马等操作,通过不断换马,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换人,保证公文及时的送达到目的地去。
而这只是普通公文的传递速度,若是遇到紧急公文,如皇帝的圣旨,那速度就会更快。
八百里加急
我们在很多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八百里加急”这样的字眼,这其实就是古代在传递紧急情报时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
当然,若是想达到这个速度,也是需要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就是马匹,古代的驿站中,会备有不同的马匹,传递普通公文自然用的是普通的马匹,但若是传递紧急公文,就会用特有的御马。
这种马以耐力强,奔跑速度快为显著特点,平日里精心喂养,一旦有了紧急公文,那么它们就会派上用场,据记载,唐朝时的御马,每天能够达到600里以上,最快的能够跑至800里。
像唐玄宗时期,范阳的安禄山造反,当时唐玄宗身在长安,两地相距三千多里,仅六天唐玄宗就接到了消息,由此推算,当时驿差的速度,也就是日行600里左右。
但跑这么快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通常来说,只要遇到了“八百里加急”这样的紧急任务,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结果,包括送公文的驿差,由于任务紧急,吃喝都在马上,因此身体就会大受损耗,导致劳累过度造成死亡。
所以,如果不是那种边关告急、聚众造反的紧急事件,一般是不会动用“八百里加急”的。
而唐玄宗命人将数千里之外的荔枝送至长安,只为博杨贵妃一笑,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几匹御马和几个驿差脱力而死,难怪他会被人骂作昏君。
另外就是道路顺畅,路上若是出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道路损毁,那么肯定会影响到驿差前进的速度。
同时,还要考虑沿途的治安,如果是军事情报,难免会被有心之人盯上,采用暗中埋伏的方式将情报截获,因此,如果是涉及到战况的紧急情报,一般都会采取多路传递的“疑兵之策”,以防万一。
至于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强盗,这一点在古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古代劫路的强盗,很少有人会对公文下手,毕竟大多数强盗求得是财,他们也知道如果动了这些重要情报,会招来官府的无情剿杀,实在是犯不上为此搭上性命。
按照这个速度,把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又需要几天呢?
往广州送圣旨需要几天?这首先要看是在哪个朝代,朝代的不同,决定了首都位置的不同,因此,用的天数也就会不同。
还是以唐朝为例,唐朝的首府在长安,即如今的西安,这里距离广州,大约在1700公里左右,也就是3400里,按照加急公文每天不低于600里的速度,正常大致需要6天左右。
而如果以宋朝为例,首府在开封的话,距离广州1500公里,大致需要4天左右。
至于元明清时期,首府在北京,则距离2200公里上下,换算过来的时间就需要8天左右。
当然,这只是说的理论数值,毕竟路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天气好坏,再比如道路是否通畅,同时,某些地方可能骑马还过不去,需要换成水驿,如此一来,时间上就可能拉长。
不过,古代的朝廷对于驿差送达公文也是有相关考核的,比如唐朝时,规定了如果文书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晚到一天的话,就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可处徒罪二年。
而如果是耽误了那些重要的公文和情报,比如紧急军事文书的,则罪加三等,而因为延误情报导致战事失败的,就更惨了,因此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在唐朝时,就有个官员,因为在发公文时,本需要发往两处,结果一时疏忽,只发了一处,就因此被革职拿问,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说,在古代,不仅驿差十分辛苦,那些负责转发公文的官员,同样也是战战兢兢。
但这规定虽说严厉,却避免了驿差不会无故拉长送公文的时限和公文下达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其效率性,为了减少情报和公文传递的错误,这样做也是必须的。
而通过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结合当时他命人采摘荔枝的地方(潘州,即广东茂名),再加上荔枝的保鲜期,大致可以算出,当时仅用了5天,杨贵妃就吃到了新鲜的荔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长安发往广东一封圣旨,如果不考虑人和马的死活,可着劲跑,并一路顺畅的话,最快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古代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具体要几天能送达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到朝代的不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圣旨的紧急程度,因为首府位置的不同和紧急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送达的时间,但若是以“八百里急报”这种级别来推算的话,基本上在五天左右就能送达。
古代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即使你在国外,消息也可以分分钟告诉你。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我们不妨看看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
古代通信方式:
古代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主要有用于军事的烽火和击鼓两种方式,官方信件传递则要通过驿站进行传递,驿站里的驿卒骑着快马将信息送到目的地。但是普通老百姓无法使用驿站传递消息,他们更多是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交流信息。
题主的问题是说皇帝的圣旨从京城发送到广州,那么如此重要的官方信件一般情况肯定是通过驿站发送的。那么驿站多久可以将信息送到呢?这里我们简单推演一下。
古代一般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驿站除了让官方人员休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供传递信息的驿卒休息以及换马。根据传递信息的紧急程度,驿卒每天至少需要跑三百里,如果事件特别紧急,比如一些重要的军情急报,则还可以选择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等。
这里我们就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来算,也就是驿卒每天飞奔八百里传递信息,不过这中间肯定是不停地更换马匹和驿卒,毕竟同一个人同一匹马,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长途跋涉任务。
我们姑且把京城当成现在的北京,北京到广州有多远呢?北京到广州全程约2117.8公里,一公里是二里,2117.8公里也就是4235.6里。
如果按驿卒每天走三百里算,大概需要14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如果按六百里加急来算,大概需要7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如果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来算,大概需要5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但是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多少还有一些差别。
在秦汉时期,一里等于现在的415.8米;在清光绪之后,一里又等于现在的576米;在1929年以后,一里才等于现在的500米。
上面我们是按一里500米来计算的,但如果是秦汉时期,800里比现在的八百里要少,说明驿卒到广州的时间可能会比五天更久一些,应该六天左右送到;在清光绪到1929年这段时间,800里比现在的八百里要多,说明驿卒到广州的时间要少于五天,应该差不多四天就可送到;如果是1929年之后,800里和现在的800里距离一样,说明驿卒到广州的的时间就是我们上面计算的五天。
虽然皇帝的圣旨大概率不会使用飞鸽传书的方式,但我们也可计算一下飞鸽传书到广州需要多久,看看是飞鸽传书快还是驿卒骑马快。
首先将要发送的信息写到小纸条上,然后将纸条绑到信鸽的腿上,两手一抛,信鸽就飞走了,过几天信鸽就准确飞到了目的地,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信鸽之所以可以传递信息不迷路,主要依靠信鸽强大的归巢能力,依赖信鸽对地磁场独有的敏感性来辨明方向,不至于迷路。
既然信鸽依靠的是归巢能力,那么也就说明信鸽只能单向传输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用信鸽将信息传到广州,那么必须得提前有人将广州的信鸽带到京城,然后在京城才可以飞鸽传书。所以很多影视剧中收到信鸽消息再用信鸽回信,百分百是不靠谱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使用飞鸽传书方式传递信息到广州有没有可行性。首先信鸽最远支持3500公里回巢,再远的话信鸽也会迷路。我们知道北京到广州全程2117.8公里,在信鸽的回巢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北京到广州传递信息使用飞鸽传书有一定的可行性。
飞鸽的飞行速度每小时有50公里左右,但是飞鸽也需要休息,不可能不休息从北京飞到广州,每天飞鸽的有效飞行时间在八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信鸽一天最多可以飞400公里。北京到广州有2117.8公里,飞鸽飞到广州大概需要5.2天。这说明飞鸽传书的速度还是很快的,都快赶上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了。
总结:
古代如果将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如果用的是驿站骑马的方式,使用最快的八百里加急,5天左右可以到达广州;如果日行六百里,7天左右到达;如果日行三百里,14天左右到达。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到下方一起讨论,谢谢!
天命奇御2杭州支线传闻有哪些?各个章节中都有支线和传闻,可以收集各种道具武学,有些玩家是主线通关了的,有的喜欢收集的还在摸索中,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天命奇御2杭州支线传闻汇总,一起来看下吧。
天命奇御2杭州支线传闻汇总支线
1.丐帮大会
杭州雷峰塔左边丐帮长老接任务,从杭州近郊到雷峰塔这一段路有四个乞丐,分别需要战斗武器(纸鸢放工匠台破坏获得),烤鱼(接任务乞丐附近鱼架),明目珠(大概叫这个,接任务乞丐附近三只狗,各个味一个糖糟后可得)。
蜈蚣(接任务丐帮附近两个石头交互可得),开封令牌(这个乞丐在烤鱼架旁边)。
2.护花使者
进杭州后左手第二间房门口清儿触发,三个地点:灵隐寺进门-雷峰塔-红楼。
3.盲女
灵隐寺主持触发,寺内搜索-思考-盲女家-当铺(掌柜左手边物品火烧)-物归原主。
4.奇画
杭州城布庄(打铁铺大概对面)附近小孩触发,让你去宫图-主角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买-交互小贩旁袋子后购买。
5.快乐王子
杭州府门口走路的人,让你把东西给卖纸鸢的人。
6.潮流巅峰
触发地大宋潮男(标注地),跟他交互-破坏,他要你陪他衣服-杭州药铺-隔壁布店-工匠台放药渣跟衣服-给他交任务。
传闻
1.进杭州城左手第一间房,祖传木箱,交互打开获得一条鱼。
2.杭州鱼池有个人要吃红楼烧鸡,去红楼有个桌子上的东西可以互动,破坏获得鸡骨头-火烧获得烤糊的红楼烧鸡-交任务。
3.继续传闻2,跟红楼主厨对话触发传闻,把任务传闻1的鱼给厨艺获得鱼片?(不记得名字了),然后鱼片可以给传闻2那桌的人,3钱源当铺对面屋子门口有小小的两个蜡烛,可以点燃,然后会有个老奶奶出来说谢谢你。
4.传闻4的位置在钱源当铺斜对面,传闻3旁边那家有个女的说丈夫怕虫,去有水的地方读书了-去码头附近,有个人在地上读书-烧他的书,过得什么灰-这个人起来说诅咒你-给他看蜈蚣-被吓跑 。
5.玲珑石塔上有个人-把传闻4获得的灰给他,他就倒下了。
6.杭州药铺对话老人获得传闻,那个花牌看下面传闻10可以获取。
7.杭州药铺对面有个卖猫粮狗粮马粮的-附近有一只胖猫,可以喂十次猫粮,然后猫跑了主角说它去哪了,这个后续不知道有没有,没找出来。
8.钱源当铺对面有个老人说被狗超的睡不着,他旁边有个小道,进去有狗,喂狗粮-狗给药或钱,喂了好几次,还不知道有没有限制, 打狗狗会跑,老人说听不到狗叫怪想念的。
9.红楼中间不是有个乔链接吗,乔下面有个猫奴,给他猫粮,他会给你蟠桃,我试了十次,还继续给,应该没有限制。
10.标记有个品馒头专家,跟他对话获得馒头,给对面吃饭的小孩,给花牌,花牌给上面传闻6的瘦子。
11.就在馒头专家对面,有个卖切仔面的,跟他买切仔面,我目前知道只有聚仙镇里面有个npc说要吃这个面,有人知道其他用途可以说。
12.图标附近有个李氏要你给蜈蚣粉-蜈蚣去石磨处磨粉,蜈蚣获取途径除了丐帮大会那两个石头里可以获取,还有玲珑石塔楼梯下有个小孩旁边的石头也可以。
丐帮大会那里石头有五六块吧,能拿不少蜈蚣。
13.也是楼上传闻12的位置,有个姑娘叫花荷,要跳水,两个选项,我救了,那个姑娘说要嫁给主角,然后让主角等着,跑了,不知道有没有后续,选看戏,她会瞥你一眼,再次作势要跳,依然是二选一,不断循环。而且全程处于对话状态,不救就别想走。
14.珍奇酒铺最角落的客人,对话获得美味烤肉,暂时不知道这个烤肉有啥用,卖酒老板娘第一次遇见说“运气极好的话可能遇到稀有酒”,不知道跟算命有没有关系,我这边看到的菜单都是4种贵酒。
15.灵隐寺下面标注位置,有个害怕男子-要你去给他求个平安符-触发后去鬼谷卜算摊-回去给他平安符。
16.图示处附近(从雷锋塔到杭州城这条路)有个和尚化缘,不相信他-获得钱,相信他-他会说你真好骗。
17.依旧是这里附近,有颗树可以摘蟠桃。
18.这里有个罐子,打碎获得饭团,据测试也可以给传闻8的狗吃。
以上就是关于天命奇御2杭州支线传闻汇总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顺利完成这个章节的探索和收集有帮助,祝大家游戏体验愉快。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10430/1652486710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