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墨镜图片(像素墨镜)

时间:2024-05-14 21:36:35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孤单的城

将AR眼镜嵌进眼球!成本高达7个亿,让你闭眼就能看片

作者|元亦

来源|极果编辑部

AR眼镜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那么AR隐形眼镜呢?

在《碟中谍 4》中,就有特工用智能隐形眼镜追踪敌人的镜头,看起来颇具未来科幻感。#数码科技要闻#

虽然AR眼镜都还没普及,但已经有科技巨头们迫不及待下场AR隐形眼镜了。

早在 Google Glass 问世的第二年(2014 年),Google 曾公布过「Google Contact Lens」计划。旨在利用隐形眼镜中的电路和芯片,通过眼泪的血糖量能测出血糖值,一时间引起轰动。

然而在 2018 年 11 月,Google 旗下的生命科学子公司 Verily 突然宣布终止该项目研发。

此外,2016年,三星也申请了智能隐形眼镜的专利,想通过在智能隐形眼镜里内置显示屏、摄像头和传感器,让用户可以“眨眼”来控制拍照,并将图片直接投影到眼睛上。

同年5月,索尼也曾申请了通过眼球运动来判断控制信号的相关专利。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专利至今都没有应用到任何一款隐形眼镜产品当中。

虽然大厂们的计划都打水漂了,但有个硅谷的新创公司Mojo Visions却率先捷足先登!

不仅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AR隐形眼镜,名为Mojo Lens,近日还被爆出已通过了毒理学检测,正式产品有望年内就推出。

更令人惊讶的是,Mojo Visions这家公司只有 84 名员工,比大多数科技企业的规模要小很多。

Mojo Visions官网页面▲

而且公司成立于2015年,历史不算长,但致力于生产出一款智能隐形眼镜。

研发人员也大有来头,其高管团队包括来自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的硅谷资深人士。

公司还有来自库博光学、雅培、强生、美敦力、飞利浦医疗保健和卡尔·蔡司的医疗设备与验光专家。

不过他们打造这副智能眼镜的目的,不是为了“秀肌肉”,是为了帮助视力障碍者恢复光明。

借助眼镜的AR 视觉增强功能,镜片能在屏幕中显示视障者眼前的物体,以便让他们更好地辨认出路标、等,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看完产品的设计理念也许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从曝光的原型Mojo Lens产品看,它的外形更像是“美瞳”。在镜片上分别安装了超微屏幕、图像传感器、运动传感器,通过他们可以达到增强显示的功能。

相比于 Google Glass 一类的智能眼镜,Mojo Lens无论是体积还是空间,都比智能眼镜小数倍甚至数十倍。

位于镜片居中的这块超微屏幕仅有一颗芝麻大小,在它旁边环绕着的是铜金色的排线。

据悉,这块屏的造价高达 1.0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其中向 Mojo Vision 提供资金支持的不乏有 LG、惠普这些巨头企业。

并且超微型屏幕由 MicroLED 打造,它本身的尺寸仅为0.48mm,却可提供创世界纪录的 14000ppi+ 像素距离,200Mppi²+ 的像素密度。

而且MicroLED的功耗仅为LCD的10%,同时亮度也比OLED高10倍,久看也不会很累。

Mojo Lens隐形眼镜使用一种名为“femtoprojector”的放大系统,用来扩展图像并将其发送到视网膜的中央斑块上。

戴上Mojo Lens后,只有佩戴者能看到屏幕,同时运用眼动跟踪,就能调出实时信息。比如向侧看时会出现各项图标,如日程安排、待办事项列表、日历天气等。

只需眼睛短暂盯住图标,就可以代替手来选择,屏幕和投影仪上的消息并不会干扰使用者的真实世界视觉。甚至它可以辅助你,帮助你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去看书或看电影。

同时屏幕还支持声控,提供实时对比度、照明增强以及变焦功能。

当然了,Mojo Lens更适合有视力障碍的人佩戴。研发团队曾做过实验,将测试者将带到一个漆黑的房间,里面放满了各种标志和物品。

通过镜片的传感器检测,眼镜能向屏幕传送房间内的物品信息,并像夜视仪一样在屏幕中显示出来。

Mojo Lens眼镜的外部设备还有无线通信系统,使其能连上网络,镜片上会实时更新看到事物的所有信息。

搭配产品专用的APP,这款智能隐形眼镜只会显示有用信息,并不会时时刻刻搞数据轰炸,或者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比如骑车时,就会提供路况和身体数据信息。

不过目前这款AR眼镜还不支持打游戏。

为了考虑爱美人士的想法,这款隐形眼镜佩戴后,瞳孔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且每款眼镜都将根据佩戴者瞳孔的大小等因素定制。

此外,它也要像清洁非一次性的普通隐形眼镜那样每天清洁保养。

目前 Mojo Lens 还未爆出具体续航时间,根据此前的推测,预计在一小时左右。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由电池供电,还有可能会在类似AirPods的外壳中充电。

相对隐形眼镜来说,Mojo Vision首次提出AR概念,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不过,相对于市面上注重娱乐功能的AR设备而言,Mojo Vision的产品重点更偏向医学应用,用户的受众不会很广泛。

但隐形智能眼镜若能真正实现,那么它注定是智能穿戴设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你看好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吗?

人眼像素真的有5.76亿?眼睛:让我来告诉你真相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产品的像素也越来越高,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不论数码产品的像素是多少,总感觉没有人眼看的清晰和真实。

那么人眼如果对比数码产品的像素,是多少呢?

根据不同的算法,有的说人眼像素是几百万,有的说人眼像素是几千万,有个终极的算法,认为人眼的像素是5.76亿,那么人眼的像素到底是多少呢?

01

事实上,用人眼对比数码产品的像素,这种简单粗暴的比较方法不科学,因为它们对图像等视觉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

但是,为了好理解,就好像“N”和“kg”一样,把两个牛马不相及的单位,做个简单的估算。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像素?

像素是指图像或者捕捉图像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三原色的其中一种,在呈现图像的过程中,像素越多,就会呈现出更多的细节,图像也就越清晰。

但是人眼与一般捕捉图像的数码产品不同,它并不是把图像简单地捕捉和保存下来,它犹如一套复杂的仪器,相互配合协调完成。

这也就是上面说,把像素和眼睛做比较不科学的原因所在。

02

人眼在处理图像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细胞协同完成,一个是“视杆细胞”,其数量大约有1.2亿个,另外一个是“视锥细胞”,它的数量因人而异,大约有600万-800万个,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分工。

视杆细胞主要负责感知光线强弱的变化,而视锥细胞主要感受颜色的变化,依据像素的概念,与其相关的就是“视锥细胞”了

事实上视锥细胞在人眼中,大概有三种,全部集中在“黄斑”的中央凹陷处。如果依照像素的概念,捕捉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为像素,那么依照视锥细胞折中换算,大约有700万个。

那么人眼的像素就是700万了,这几乎是20多年前数码产品的水平了,人眼的像素这么低吗?

这让很多人饱受打击,也与事实不太相符,如果穿越到20年前,去看700像素的图像,就好像是一个近视眼,取下眼镜,去看周围的事物一般,模糊且看不清细节。

02

那么显然简单粗暴地用视锥细胞的数量,来对比像素,这个与事实不相符。那么,在眼镜像素上饱受打击的人,开始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计算人眼的像素了。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人眼对图像的处理,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共同完成,然后经过大脑处理,呈现到人眼的。

但是在图像的处理过程中,主要还是以视锥细胞为主,因为其主要是负责处理色彩的波长,感知颜色的变化。

但是有个点是,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很小的一片区域,那就是黄斑之中,这就是眼睛中一块很小的区域内了。

因为其占比比较小,所以人眼并不能同时处理传入眼睛的图像,需要聚焦才能看清细节,这聚焦后的细节,就是人眼的真实像素了。

(对于上面那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如果认真感受你的眼睛,你会发现,只有你聚焦的一小块区域清晰,其他地方都很模糊。例如:当你眼睛聚焦,在认真看一个人脸的时候,你是无法同时看到他脚上的细节)

所以,很多人认为,经过大脑处理,聚焦后的人眼像素,怎么也有几千万像素了,由于这种算法不叫笼统,所以并不可量化,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都估算大约几千万吧!

03

在现如今,几千万像素的数码产品到处都是,但是人们感觉,这些拍摄的图片还是没有人眼看得清晰且真实,所以,那种人眼有几千万像素的说法,也逐渐退出大众的视野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5.76亿的说法,并且在这种说法你,还有零有整的,是经过量化后的数据。

那么这个5.76亿的说法,到底准不准确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5.76亿像素的数字,是怎么来的。

人眼可以处理图像的广角长度,约为120°,上下宽度约为60°,并且在这个区域内,人眼可以分辨最小两个细线是0.01°,那么一根细线就是0.005°,那么这0.005°,在整个区域占比约为5.76亿分之一。

如果用像素的概念来换算下来,那么人眼的像素就是5.76亿

结语:

我想无论是700万,还是几千万,还是5.76亿像素,都并不是人眼像素的真实数据。因为这是人眼的特性决定的,因为人眼捕捉的时刻都是动态的影像。

并且其成像,并不是取决于眼睛中的视锥细胞的感光,因为这些图像都是经过一个超级电脑(人脑)处理后的结果。

如果非要说人眼真实的像素,我想人在发呆时候看到没有经过大脑处理的外界图像,才是真实的像素吧!在那个状态下,你觉得人眼的真实像素是多少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514/16962574369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