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1941小说(莫斯科1941)
一本苏联小说,成了解放军的作战指南,成了解放军首长的至爱
苏联军事小说《恐惧与无畏》风靡解放战场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苏联军事文学在解放军官兵中拥有大批读者,这些军事文学作品对于解放军部队建设、行军打仗影响深远,直接助力中国革命。其中,苏联军事小说《恐惧与无畏》受到官兵一致好评,直接助力部队建设、行军打仗,成为中国解放战场的一段佳话。
一、《恐惧与无畏》风靡各大战略区,“它比一般军事教科书读起来更能引人入胜,收效更大”
苏联军事小说《瓦洛科拉木斯克大道》,中译名《恐惧与无畏》,作者为苏联著名作家阿列克塞·别克,描述潘菲洛夫师团艰苦缔造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1946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版《编者的话》有说明,原文如下:
1941年秋天,法西斯寇军攻到了莫斯科城下。首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此危急关头,有刚从辽远的中亚西亚草原上来的潘菲洛夫将军底师团,到达了前线上……本书就是根据苏联英雄潘菲洛夫将军之可歌可泣师团建立之情形。
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恐惧与无畏》的汉译版本大量翻印。最早出现、流传最广的,是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20世纪30年代,为扩大苏联政治影响,成立的专门出版外文书籍的机构)的汉译版本及其改编本,译者愚卿,是为愚卿译本系列:
1,《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捍卫莫京要冲记》第一部,愚卿译,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3年。
2,《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捍卫莫京要冲记》第二部,愚卿译,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5年。
3,《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的战士在第一道火线上》,愚卿译本摘选,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印行,1945年11月。
4,《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的战士在第一道火线上》,愚卿译本摘选,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1946年4月。
5,《恐惧与无畏》,上、下册,愚卿译,胶东军区政治部前线报社编印,1946年10月。
6,《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的战士在第一道火线上》,愚卿译本摘选,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出版,1946年10月。
7,《恐惧与无畏》,愚卿译,晋绥边区政治部编印,晋绥新华书店出版,1947年2月。
8,《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捍卫莫京要冲记》,第一、二部,愚卿译,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印行,1947年6月。
9,《恐惧与无畏》(通俗本),愚卿译,山东军区政治部改编,中原新华书店出版,1949年5月。
理论上讲,愚卿译本《恐惧与无畏》一书于1944年左右就有可能传入八路军、新四军中。1945年11月起,该书以“愚卿译本摘选”形式首先出现于东北,口碑迅速发酵,由“摘选本”到“全译本”,再到“通俗本(改编本,主要针对战士)”,迅速风靡解放军各大战略区,作为“指挥员必读”、“战斗员必读”在人民解放军中广泛流传,出版的数量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以10万计绝非夸张。比如,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副政委张际春就十分推崇这本小说,把它视为一本优秀的干部读物,责成宣传部门早日出版。
1946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时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第3版以《介绍一本苏联治军小说“恐惧与无畏”》为题(作者刘备耕),报道了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
“恐惧与无畏”是一本军事小说。当本书的一节——“不是要死,而是要活”在冀鲁豫军区“战友报”上刊出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读者们有这样反映:“现在我们的动员工作有把握了。”“这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批评。”所以刘司令员伯承同志、张副政委际春同志十分推崇它,作为一本优秀的干部读物,责成宣传部门使它早日出版。
以保卫莫斯科而出名的潘菲洛夫师团,从它的编成、训练、到投入战斗,一共才祗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那么,为什么这一支部队会有这样高度的战斗力呢?这本小说,以潘菲洛夫及其部下的一个营作典型来叙写,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说明了苏联红军之不可战胜的原因。
刘备耕,时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报道,得到过、张际春的润色,他向部队推介的是《恐惧与无畏:潘菲洛夫师捍卫莫京要冲记》第一部,“着重表现红军怎样建军治军”,由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出版。
本书主人公潘菲洛夫有句名言,“英勇精神,不是天生的,也非供给机关发下来的。”潘菲洛夫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他指示另一主人公巴武尔章营长,带兵打仗“不是要死,而是活着。”书中描述,在初次打仗前,巴武尔章营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战士们甚至于听到“德国兵”就往后跑。这时,政治指导员道尔吉亚拿了讲话提纲,光用“祖国的命令”“光荣的牺牲”来激励士气,结果战士们仍旧是低着头,鼓不起劲儿来。针对战士们的思想问题,巴武尔章语重心长地说:“祖国,这就是你!打死要来杀你的人!……这是为你,为你的老婆,为你的父母,为你的儿女!”他叫大家确信:“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出乎意料,这种积极的求生思想战胜了消极的“去死”思想后,士气提高起来了!为了“要活”,巴武尔章因势利导,鼓励战士们学习投弹、打枪、筑工事。
书中极力推崇潘菲洛夫的工作作风:“潘菲洛夫的工作作风,是准确的计算和周密的思索。他不喜欢笼统、含糊。有一次巴武尔章说:‘晚上’可以把事情办妥,潘菲洛夫要他明确地规定个具体时间。”
书中还大力提倡阶级友爱:“严格的纪律性、准确性,并不是说就用不着革命的友爱精神了。潘菲洛夫对违反纪律行为是严厉的,而对部署是充满着热爱,他对下级指挥员是和蔼谦逊的,耐烦地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情况,细心帮助他们工作,有时他跳到战壕里同战士们有说有笑的,还问战士们:‘吃喝怎么样?烟够不够抽?’”
书别强调训练必须从严:“‘如果战士们训练得不好,那最好的最聪明的命令,就成为空想。’潘菲洛夫的练兵方法,就是:一切要适合于战斗需要。因此,在行军中,巴武尔章有计划地发下粮食菜蔬,不发柴火,叫部队学习如何在困难条件下做饭吃,还有意识地叫部队不走公路,走石子路,以锻炼行军力。用俄国伟大的战略家苏沃洛夫的话来说,这叫做:‘学时多吃苦,战时就不难。’”
正是由于该书切合部队需要,所以刘备耕(支持者、张际春)公开推介:
这虽然是一本文艺书籍,但是正因为它是一本文艺书籍,所以它比一般军事教科书读起来更能引人入胜,收效更大,不单军队工作同志可以从中学得治军建军的方法,其他工作岗位的同志,也可以从中了解:为什么红军是举世无敌的?什么是好的工作作风。
二、“这是《恐惧与无畏》的通俗本,是外国小说中国化,文艺与战术结合的一个尝试”
1947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时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第4版以《要用智慧作战 介绍“恐惧与无畏”第二部》为题(作者刘备耕),详细报道了这本小说的第二部主要内容,高度评价了该书的现实意义:
苏联别克著的“恐惧与无畏”第一部,着重表现红军怎样建军治军,而它的第二部,则是描写潘菲洛夫部队在保卫莫斯科战争中怎样打仗,明确地生动地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就是“要用智慧作战”。
一九四一年秋天,的军队逼近莫斯科,潘菲洛夫师团担负了关系于全人类命运的任务:以少数兵力在莫斯科前面抵挡住敌人,一直抵挡到援军开到;要争取时间,要夺取敌人的时间。潘菲洛夫师团从不间断的作战中,完成了这个任务,把侵占莫斯科的企图打得粉碎。这本书透过巴武尔章的一个营,告诉我们潘菲洛夫师团是怎样打仗的。 “要用智慧作战”是潘菲洛夫喜欢说的话,他教导他的干部:“指挥官的主要责任,主要事情就是再三思索。”
……
在战时又该怎样爱护兵士呢?潘菲洛夫说:“决不能叫步兵挺胸作战,要爱护兵士,不是空话来爱护,而是用动作,用火力爱护。”换一个说法,就是:一个指挥员,在打仗时,要会用思想,要会组织和发扬自己的火力,给敌人严重杀伤,使自己的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这些,战士必定信服你。巴武尔章的队伍,最后同师团部会合的进行中,德寇的卡车不断地在公路上奔驶,地形不利于巴武尔章,他们必须通过有一公里宽的平地,部队的长期作战行军得不到休息,炮弹几乎打光了,子弹也不多,伤兵、车辆和大炮等又需照顾。在这样不利条件下,巴武尔章没有慌张,而能用自己的思想决定把七百余支步枪组织起来,以排射打得敌人头都不敢抬起来,卡车也被打得乱跑,于是全营人马车炮通过公路,一直走到瓦洛科拉木斯克。
潘菲洛夫善于总结实际战争经验,并以此来提高部队的战术素养。他对巴武尔章说:“我的军队,就是我的研究院。这话也是对你说的,你的一营人,就是你的研究院。”
“恐惧与无畏”,可以看作一本活的“战斗条令”,但从它具有丰满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的艺术手法来看,又是一部优秀的写实的军事小说。它对我们前线部队的教育意义极大。我们已经从第一部中学到了如何教育部队,如何训练部队,这些方法并且在实际战斗里已证实了它的力量。它的第二部将要帮助我们指挥艺术的更加提高。
由“它的第二部将要帮助我们指挥艺术的更加提高”可见,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推广《恐惧与无畏》,主要是提高指挥员军事素养。
1949年5月,针对许多干部反映这本苏联小说“读起来拗口”,山东军区政治部专门对《恐惧与无畏》进行“中国化”,推出通俗本,由中原新华书店出版,在《编者的话》中,对该书同样不吝褒奖:
……这是《恐惧与无畏》的通俗本,是外国小说中国化,文艺与战术结合的一个尝试,由军政报社全体同志在工作时间抽暇分工缩编而成的。我们改写的目的主要是供给部队干部一些较活泼的课外读物,使大家在轻松的读书生活中,吸取一些苏联红军优秀的战术思想,练兵方法,战时政工……等宝贵的经验。
书中的军政经验,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具体情况的出入,特别是国家制度、人民觉悟、军队素质等等的不同故不能机械地搬运,但其治军精神(如高度的纪律性)和灵活的方法(如调查研究和了解部队情况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读《恐惧与无畏》,该书反映的是主人公之一巴武尔章营长在战火中悟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等将领认为,这就是《恐惧与无畏》的主题思想,美其名曰“巴武尔章精神”。
三、“像《恐惧与无畏》和《日日夜夜》这样的好书,总是在简单的行军囊中占有着位置”
《恐惧与无畏》中“要用智慧作战”、“指挥官的主要责任,主要事情就是再三思索”等质朴的语言,深深感染了人民军队的官兵。当时,“人民解放军与聂荣臻将军所部的机关报——人民战士报、子弟兵报、战友报、前线报和许许多多的战地报纸都专门发表论文介绍并号召全军指挥员认真攻读。许多部队并规定以此为课本,具体排定课程,进行讲授。”“由于这本书思想的深刻,描写的简明,词锋的刚健,更使我们部队广大指挥员所百读不厌,从高级将领直至下级指挥员几乎是毫无例外的读它,有的甚至精读了四五遍,我们不仅把它看成极有价值的文艺读物,而且把它当为宝贵的军事教科书,当作马列主义的军事学说来认真钻研。”
对于小说揭示的“巴武尔章精神”,人民军队指挥员都非常重视。
1947年9月,在华北战场歼灭军第3军的清风店战役中,当晋察冀野战军参战部队以两天一夜走280里的急行军赶到攻击地点时,战士们已经十分疲惫。有些部队因为考虑战士的疲劳,没有严格要求他们把野战工事切实地构筑好(土层太薄,枪眼太高),发现这一严重问题的高级指挥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立即引用“巴武尔章精神”纠正此种倾向,他们郑重地说:“战争的无情真理,不在于‘去死’这句话中,而在于‘杀敌’这句话中。”“同志们:咱们作战是为了死?为了活?”
战士们异口同声:“为了活!”
“为了活就必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咱们工事做不好,能打死敌人吗?土层这样薄,能经得住敌人的炮弹吗?我们要活,就必要再盖上五尺土,把枪眼重新改造!同志们:你们连长让你们在这种时候去睡觉,这不是爱护你们,是让你们去死!懂得吗?”
在振聋发聩的鼓动下,已经十分疲惫的战士们立刻振作起来了,迅速地完成了改造工事的任务。
1947年12月26日,在晋冀鲁豫军区训练教育会议总结报告中,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曾指示:《恐惧与无畏》、《日日夜夜》(苏联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作品)赫然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与中国》、《中国土地法大纲》、《古田会议决议案》、《谭政同志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报告》、《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合同战术》等一起,为团以上军政干部必读文件;《恐惧与无畏》赫然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中国土地法大纲》、《战术概则》等一起,为营、连军政干部的必读文件。当时,解放军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我们解放军在高度野战化的作战与行军中,部队达到了最高度的轻装,人们甚至把自己最可贵的纪念品都割爱了,但像《恐惧与无畏》和《日日夜夜》这样的好书,总是在简单的行军囊中占有着位置,跟着我们跋山涉水,成为战斗中的良好伴侣。”
人民军队高级指挥员中,开国中将曾思玉是热爱苏联军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50年2月4日,人民日报(中央机关报)第3版载文《曾思玉军长的学习》,记者这样报道:
我在翻阅军长的学习笔记本时,发现他把“恐惧与无畏”那本小说里营长巴武尔章和潘菲洛夫师长关于练兵和指挥上的一些警句,都用心地摘记在笔记本上。他说他很喜欢读苏联小说,这几年中他已看了二十多种这方面的东西。
四、“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我们人民解放军在战胜匪帮的战争中的无形的军事力量”
基于无数铁的事实,军队新闻工作者姚远方曾在1950年初的《文艺报》上写下过这样一段总结性的文字:“伟大的苏维埃作家……西蒙诺夫、别克……在我们人民解放军中,成为非常熟悉而敬爱的名字,他们作品中的主人翁:欧格涅夫、沙布洛夫、潘菲洛夫、巴武尔章……已经成为部队中景仰而熟悉的人物。”“伟大的苏维埃人民作家和诗人们,通过文学、戏剧和电影所精心创造的苏联红军的伟大艺术形象,在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具有极为广泛与深刻的影响。伟大的苏维埃作家不仅以他们对敌人的无比憎恨,以他们贯透字里行间的火一样的爱国主义,鼓舞了我们,振奋了我们,他们不仅创造了伟大的苏联英雄形象,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且通过了艺术形象在军事思想上,建军治军的观点方法上,战术创造和政治教育上给了我们以重大而实际的启示。从这些作品的广泛影响和实际效果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我们人民解放军在战胜匪帮的战争中的无形的军事力量。”
1951年12月中旬,魏巍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苏,在莫斯科专门拜会别克,当面告诉他的作品风靡中队:
《恐惧与无畏》传到中国以来,受到了我国人民,特别是我们军队的热烈欢迎。我见过有些指挥员的图囊里装着这本书,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中背着它,跟自己珍爱的地图摆在一起。我也见过,他们把它反复地阅读着、思考着,用红蓝铅笔画着记号,并且向他的下级热情地推荐。
1952年春天,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靖华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撰文公允指出:“苏联文学,对中国广大群众的影响,简直是无比的。数十年来,它武装了中国人民,在旗帜下,驱逐了盘据中国百余年的帝国主义,摧毁了的统治,使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它还在武装着中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及新中国的建设上,将获得更辉煌的胜利!”
最惨烈的失败 还是最无用的胜利 基辅战役对苏德战场的影响
德军
“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基辅战役,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也是苏联历史上最惨烈的失败,称其为:“最成功的战役。”但我们换一个角度,基辅战役其实是”苏联历史上最惨烈的胜利”或者说是“最伟大的失败”。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因为基辅战役的惨烈最大限度的为保卫莫斯科提供了便利,接下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斯大林与毛主席
先从Z治上来说说为什么莫斯科不能丢,苏联在前期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一直坚持作战,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有一个可以控制全局又强硬主战的统帅——斯大林。但你真的以为苏联内部是铁板一块?苏联内部没有妥协派的声音?还是一个丢失莫斯科的斯大林可以继续统帅全局?苏联虽然经历了大清洗,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反对派和托洛次基同情者隐藏在恭顺的表面下。这些声音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让彼时神一样的斯大林倒下的时机,而失去莫斯科很可能成为那个等待中的时机。
德军计划
从军事上来说,1941年9月初德军便攻占了莫斯科的大门斯摩棱斯克,这还是在抽调走中央集团军群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二军团支援基辅战役的情况下。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仅有400公里的距离,要知道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周德军便向前推进了整整480公里。
红场阅兵
彼时守卫莫斯科的苏联军队还是由溃逃而至的残兵败将和新征入伍的新兵组成,最为严重的是这支军队严重缺乏重武器和技术兵器。但基辅战役给了斯大林喘口气的机会,训练有素的远东援军和大量技术兵器源源不断的加入莫斯科守军。截至德军10月“台风行动”开始,苏联已经在莫斯科集中了125万人的军队、近千辆坦克和上万门火炮,同时在莫斯科外围修建了三条坚固的防线。
严寒的冬天
更为严重的是俄罗斯寒冬开始降临大地,这个独一无二的俄罗斯绝招连拿破仑都无法克服。泥泞的道路严重的迟缓了德国装甲兵的步伐,加上对冬季作战准备不足。克里姆林宫上的星星成为德国指挥官望远镜中永远无法触摸的景象。
被俘的苏军士兵
基辅战役德军基本全歼了苏联西南方面军,毙伤苏军19万余人,俘虏超过65万人。辉煌的战果在世界战争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但就是这个辉煌的胜利葬送了最终胜利的希望(当然还有战争潜力等一些列原因,此处暂时不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514/16962441443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