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礼是什么意思(挂礼)

时间:2024-04-23 18:10:20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误到人间

中国古代交际风俗之“挂礼簿”

挂礼簿 旧时汉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家有喜庆、贺客临门,由专人负责掌管收礼事宜,登记来礼的簿子称“挂礼簿”。​

依次将来宾所赠礼物代主收纳,逐一登记入簿,散客后,向主人交账。​

在湖南,礼簿编号,按惯例:第一号不记,为主人自己所有,礼簿上只写“天字第一号”或“天长地久”(红喜用)等吉庆话。​

第三十六号、第五十一号均非吉祥数字,略去不写。对第一百号来宾,除将其所赠礼物全部退还并仍照数登记入簿外,还要奉送一定数量的喜钱。

结婚礼单,Excel 模版,现代又传统,喜气洋洋

文/江觅

结婚礼单记账是个传统记录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记录方式,有没有想过用Excel表格来做记账管理?

这个示例讲解用Excel表格来完成,传统婚礼记帐过程,模仿还有点不成熟,可以作为一个思路拿来学习之用。

登记过程已经实现,按照从右向左记录方式进行数据添加,其中可实现数据统计和人数统计。

没有做分类统计,不过也不是很难,有兴趣可能添加。

喜礼录入

类别以下拉框方式进行选择,姓名手动输入,礼金小写输入,大写自动生成。

其中,大写生成做了一段代码来实现,感觉不是很舒服,逻辑不是很优秀,用了较多IF语句。

大小写转换代码

Private Sub ComboBox2_Change()If Not VBA.IsNumeric(Me.ComboBox2.Value) Then Me.TextBox2.Value = "": Exit SubDim x As VariantDim xi As Integerx = VBA.Trim(Me.ComboBox2.Value)Dim i As Integeri = VBA.Len(Me.ComboBox2.Value) For xi = 1 To i If VBA.Left(x, 1) = 0 Then x = VBA.Replace(x, "0", "", 1) Next xiMe.ComboBox2.Value = VBA.Trim(x)If Me.ComboBox2.Value = "" Then Exit SubDim r As Range, rSmall As Range, rBage As RangeSet rSmall = ThisWorkbook.Worksheets("设置").Range("B2:B6")Set r = rSmall.Find(i)Dim xV As StringIf r Is Nothing Then Exit SubDim n01 As Integer, n02 As Integer, n03 As Integer If i >= 1 Then n01 = VBA.Left(Me.ComboBox2.Value, 1) If i >= 2 Then n02 = VBA.Mid(Me.ComboBox2.Value, 2, 1) If i >= 3 Then n03 = VBA.Mid(Me.ComboBox2.Value, 3, 1) If i >= 1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 If i >= 2 And VBA.Mid(x, 2, 1) <> 0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 & getRlager(n02) & Cells(r.Row - 1, 4).Value If i >= 3 And VBA.Mid(x, 3, 1) <> 0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 & _ getRlager(n02) & Cells(r.Row - 1, 4).Value & getRlager(n03) & Cells(r.Row - 2, 4).Value If i = 2 And VBA.Mid(x, 2, 1) = 0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 If i = 3 And VBA.Mid(x, 3, 1) = 0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 If i = 4 And VBA.Mid(x, 4, 1) = 0 Then xV = getRlager(n01) & Cells(r.Row, 4).ValueMe.TextBox2.Value = xV & "元整"End Sub

项目设置

预置项目还是要设置一下,也是为了更方便进行操作。

观点

现实生活中,并不做这样的记录,毕竟西为中用并不适用于所有事情,记帐还是以人工手写比较显得有仪式感。

假如,有一个朋友结婚,现场用一台电脑来登记随礼,似乎没有传统的热闹气氛,反而有一种交罚款的感觉,那自是一种不好的体现。

如此考虑,做这个东西就变成一种多余的事情,无论如何,也算是一种信息化学习过程。

相信在婚礼完毕,做为一个数据记录,还是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年味淡了

现在年味都淡到啥程度了?淡到我觉得年味最浓的地方不在现实,而在手机里,连手游里活动跟场景都处处挂着对联;好像当初人声鼎沸的“过年好”全都化作了微信上的表情包。

就算你回了家也可能很少跟家人亲戚聊天,一见面聊不到几句就在玩手机,带头聊天的永远都是那几位老人。

我们自己好像也没有儿时对过年的期待,甚至还有点压力,比如要挤春运,要带父母带东西,给小孩包红包,过年回来吃土。

当然钱是一方面,主要还是氛围。

你走在街上也很难见到小时候什么舞龙舞狮,吹锣打鼓的,再加上很多城市禁烟花,大过年你都听不见鞭炮声。

现在对我们感觉来说,过年7天跟平时双休几乎没啥两样。

为啥这年味一年比一年淡?

很多人都想当然认为是,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吃得起肉了,天天都是过年,所以年味淡了。

吃得起肉,所以年味淡了?

不对吧?那美国圣诞节氛围浓不浓?老外恨不得提前1个月就不想上班了,屋里不装个圣诞树,屋外不挂个礼灯,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美国圣诞节氛围淡了吗?他们是吃不起牛肉羊排吗?那为什么怎么他们的氛围还这么浓?而且在国内,圣诞节氛围几乎是仅次于我们春节,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其实并不是生活条件好了,最表象的原因就1个:时间;即:我们的“休闲时间”少过头了。

现在春节放假前后7天,还不带调休乱七八糟,路远的如果不请假,光来回就得4天(如果你买不到动车高铁,只座普快),在家不过才3天。

之前大概在90年代-10年左右,这20年时间里,无论南北,一般过了腊八节就基本是过年节奏了。不管体制内体制外都进入过年节奏了,体制内的早点下班囤年货,拉关系扯淡,体制外私营工厂提早放人回家过年,反正也没订单。

所以你会发现之前春运基本是提早半个月起步,甚至提前1个月就开始了。

今天呢?我不知道你是啥情况,反正我是要上到最后1天才放假,而且还不能提前走。

说句不好听的,今天上班,明天过年,谁高潮能有这么快啊?

现在不管是体制内体制外上班的,还是读书上学的,你放个假,手机还得待机,微信群还得盯;学生寒假补课,上课时间可能比上学还多,我们春运现在也基本缩短到临近大年30。

算你30就在家,初5初6你就要坐车回工地搬砖了,5天能聊个寂寞啊?

简言之,没有生活,何来年味?

但除了时间少,

到底什么才是扼杀年味的真正凶手?

我常听人说,过年是农业时代产物,一旦城镇化工业化以后,年味淡是正常的。

还是那句话,欧美呢?他们年味淡了吗?

这不是工业化问题,这最根本原因是:集体被粉碎,原子们自求多福。

欧美虽不是集体化,但人家时间充足,敢过年开会搞工作,能把单位罚到崩溃。

而我们现在是原子型社会,啥叫原子?个体、独立,人人都是一条单行道,只因利益交织在一起。

就像现在人打电话聊合作,什么嘘寒问暖不出3句,就直奔主题,这波聊不拢,丢下一句“那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合作哈”,紧跟就是一句“那先这样?好~拜拜~~”强行且自然地把电话摁了。

年味变淡了算什么?这只是大变革中的一个小现象,你有没有发现,当今的社交显规则跟潜规则都跟咱父辈那年头都不一样了?

比如1个小区,就说你家对门,你知道人家姓啥名谁干啥的么?都是住几年不说1句话。

再包括之前领导,尤其是带徒弟的师傅,说句不好听的,几乎把徒弟当小半个儿子;你要是受了工伤,好家伙那领导得拎着果篮到你病床前,一脸陪笑安慰家属。

过去还要靠情感维系,大伙没事拎着瓶瓶罐罐,香烟饼干往人家屋里钻,拜个年问个暖,现在连打个电话都直奔主题,只要谈不拢双方都心照不宣“那先这样”结束对话,没1个人觉得这很别扭,甚至觉得这很正常。

这的确正常,谈不拢还扯什么淡呢?咱俩又不熟。

年味变淡,电话礼仪退化、邻里之间陌生,这种所谓现代人之间的隔阂感,即之前一直说“现在人都冷漠”的根本原因是:集体被粉碎,原子们自求多福。

千万别搞得好像是近10-20年时间里,咱们一下子从农耕文明跨越到工业社会了。

哪那么夸张呢?

再举个例子方便你理解。

你玩过吃鸡跟魔兽这种游戏么?现在环境就很像你单排吃鸡,除你以外所有人你都得干死。实际上你没有队友,因为有时甚至队友都要害你,你只能相信你自己。最后第1只属于1个4人小队,谁都想第1,那怎么办?杀光96人,你就是那个第1。

比如现在我们打工,

什么末位淘汰,35岁等等。

过去环境就类似于魔兽,大家要组队一起打怪,每个人分工不同,你打输出,他来治疗,目的是要打败这个Boss,一起来分战利品。

比如当年农业集体化。

所以现在人人都是一颗原子,人人各自为战,人与人之间感情益联系单薄,利益关联浓厚,因而只有利用和被利用,压榨与被压榨,嘴上说合作,行动上却在压迫。

这是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氛围的缘故;年味淡只是其中一环。

这不是什么吃得起肉,根子是把集体化给粉碎了,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积极性,实则这是伪积极性,而且还造成了社会风气冷漠+个人抗风险能力低下,双重创伤。

有些个别人曾一再反对集体化,其实殊不知过去也是集体化,过去不严谨点叫“自发集体化”。

比如中原地带很多村落都以姓氏为名,现在还有,比如李家村张家村,一个村落里全都是姓李姓张的;在广东福建多有宗祠,祠堂,宗祠里族长是扛把子,有事就找他。

过去也是集体化,只不过是群众自发的,重管理不重生产的集体化,所以那时候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

而后党组织过来,建立全面科学的集体化,既重管理也重生产。过去自发集体化只是照顾自己1个村,现在集体化拔高了格局,要照顾1个镇1个县,全国都是一盘棋。

最后细化到不管你家红白喜事,该表示都表示,人家把你家情况都摸透了,甚至你家有事你是最后1个才知道,工会已经介入把这事给搞掂了,所以那时候有句话叫:有事找组织。

发现没?过去的社交非常广非常深,各家家长里短都知道,别说年味浓,你就平时人情味也很浓啊,谁家有个事,离得近的早上去搭把手了。

今天呢?中国自90后开始是“无根一族”,根直接都断了。日本年轻人是“无缘死”现象,就是自己长期独居,哪天在屋子里出事都没人知道,甚至尸体都没人来认领,就好像这个人从没来过这个世界,这个人是多余的一样。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多余的。

综上所述:是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破坏,新的运作逻辑里,只有生存,没有生活。

这终将是我们这代人要经历的阵痛吧。

但不管怎么阵痛,还是希望大伙今年回家能尽可能把手机放放,再怎么忙也多陪家人亲戚聊聊。

大家都会算数,自己能见爹娘几次,能见亲戚几次,这都算得出来,能多说2句算2句,将来回忆起来也算有个念想。

年味可以淡,人味不能淡啊。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23/169626261512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