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虫会咬人吗有毒吗会致死吗(西瓜虫会咬人吗)

时间:2024-04-21 06:45:10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无药可救

不同虫咬处理方法不同 专家教你如何远离虫虫困扰

雨过天晴的夏季夜晚,家里的窗台上爬了许多不常见的黑色小虫,有硬壳,还有翅膀!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市民向本报反映,家中飞进“不速之客”,把它打死后臭味很久不散,这种虫子是啥?会不会对人体有害?

昆虫专家:土蝽对人体没什么伤害

市民沈先生晚上在单位值班,发现几个黑色的小虫子不断往窗户里钻。“它们爬得飞快,身子为椭圆形,跟西瓜的籽儿差不多大,有硬壳,有触角,腿很细。”跟沈先生一样遇到这种黑虫的市民黄阿姨说,她用手捏了虫子之后,手上有股臭味,洗了手还是有味道,大半天都消散不掉。她家里有小宝宝,很担心这种虫子咬人。

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告诉记者,他家也曾遭这种虫子“入侵”。这是土壤里常见的土蝽,对人体没什么伤害,也不传播疾病。在土壤肥厚、植物多的小区比较多见。近期上海雨水较多,气温上升得也很快,很适合土蝽的生长。殷馆长说,尽管土蝽对部分植物有害,但小区里不必因此大面积喷洒药水。市民如在家发现,可用纸巾包裹住并将其丢弃。由于该虫有臭腺,遇到刺激时会放出难闻的味道,不要徒手捉它或打死、踩死它。“许多昆虫有趋光性,晚上开灯时要注意拉窗帘或者关紧纱窗,防止它们从缝隙钻进来。”

疾控专家:需警惕“吸血”的虫子

土蝽对人体没什么危害,不过夏季衣服穿得少,暴露的部位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吸血的虫子——蚊子、跳蚤、蜱等。不久前,一位市民因皮肤上长了一个“疣子”而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一检查,发现这个突起的小点竟是个“埋头吸血”的蜱。后来仔细询问,该患者回忆,可能在佘山附近游玩时被叮咬了。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治科冷培恩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经监测,上海的一些郊区、湿地、公园等的确有蜱出现,一些市民喜欢追求‘野趣’,在草地上坐、卧,离开时最好检查一下皮肤上有没有多出来‘痣’或豆状肿块物。”

蜱不是昆虫,是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对人和牲畜都会造成很大危害。吸血过程中,蜱会传播各类病原体。有研究显示,在所有虫媒病中,由蜱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最多,其中包括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螺旋体如各型回归热、莱姆病等。

冷培恩表示,蜱虽然让人“闻之色变”,上海地区尚未报道本地感染,但在周边郊游时需引起注意,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不要喂食野生或流浪的动物。此外,携带宠物外出时,回家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叮咬附着。

皮肤科专家:不同虫咬处理方法不同

夏季的各类“虫”,总让人深受困扰。夏季本来就是虫咬皮炎的高发季节,而各种各样的虫咬引起的症状各不相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张成锋医生告诉记者,这个季节,螨虫皮炎最为常见,大多表现为四肢等暴露部位的多发丘疹,成对分布,伴有剧烈瘙痒。此类皮炎只要注意防护,少去花园树林等虫多的区域,配合外用炉甘石洗剂即可。如果瘙痒严重或者伴有水疱,发烧,则需就诊。

除螨虫外,临床上也会遇到因隐翅虫、蜱虫而来就诊的患者。张医生指出,这两种昆虫引起的症状与螨虫皮炎不同。如果发现蜱虫时,无论其在人体还是动物体表、游离在物体表面,切记不可用手直接接触,要用安全的方法借助镊子等工具夹取,然后烧死;一旦发现蜱虫叮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用科学的方法取出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前往医院处理并消毒。隐翅虫在上海较少见,但外出旅游时可能会遇到,外表像蚂蚁,会飞。隐翅虫本身没有传说中那么可怕,但它们分泌的毒液可引起皮肤水疱、破溃等,也要及时到医院做专业处理。(记者左妍 周晨昕)

西瓜里面有蛆虫,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前几天同学传了一个短视频给我,问问我是什么东西,打开视频出现西瓜掰开后有很多白色的虫子,同学说是蛆虫,感觉很恶心,让人很倒胃口,问问我到底是什么东西?吃了有副作用吗?前有爆炸西瓜,后有西瓜生蛆虫,现在的西瓜还能吃吗?

成虫产卵

其实视频出现白色的虫子是瓜实蝇幼虫,瓜实蝇以成虫产卵管刺入幼瓜表皮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蛀食危害,一般会导致西瓜脱落、腐烂,不能形成商品瓜,因此市场上销售的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如果产卵的时候瓜果比较大,在蝇卵孵化的同时,瓜果也成熟了,就有可能出现看起来完好的瓜果,里面存在着白色蠕动的蛆虫,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另外瓜实蝇只在极个别省份出现,大部分省份没有发生和危害,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瓜实蝇感染在西瓜中并不常见,就是生活中遇见或在吃的过程中发现了,也只是感觉恶心一下而已,瓜实蝇不传播任何疾病,不能在人体内生存,因此不要有那么多的心理负担。喜欢吃瓜的我们要相信通过农业技术专家和瓜农的共同努力下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在燥热的夏天让西瓜给你带来一丝清凉。

瓜实蝇危害症状

西瓜上常见的5种害虫,教你一眼认出附4种全面接地气的防治办法!

虫是西甜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因子,特别是设施生产中的微小害虫,如蚜虫类、粉虱类、蓟马类和害螨类等,其中最大的蚜虫体长2毫米,小的仅有不到半毫米。此类微小害虫寄主广泛,田间常交错或重叠发生,繁殖速度快、体型微小,早期监测识别相对困难,部分害虫的为害状似病害,识别鉴定不准确,会导致贻误防治时机,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一、害虫发生危害识别

1. 蚜虫

西甜瓜作物上,蚜虫类以瓜蚜为主,各地发生危害普遍。以成蚜和若蚜在叶片背面、嫩头和茎上群集为害,使瓜叶畸形、卷缩,还排泄大量蜜露,诱发霉菌滋生,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果实受害则商品价值明显降低。此外,蚜虫还传播多种瓜类病毒病。

蚜虫及其在甜瓜上的为害状

2. 烟粉虱

粉虱类害虫包括温室虱和烟粉虱,各地以烟粉虱为主要为害种类。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植物汁液为害植株,引发生理紊乱,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同时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及传播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危害,例如烟粉虱传播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yellows virus,CCYV)等。

瓜叶上的烟粉虱及其在叶片上的为害状

3. 蓟马

西甜瓜生产的蓟马以棕榈蓟马为主。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寄主植物的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汁液,使叶片僵硬缩小增厚;叶片在叶脉间留下银灰色伤斑,有时连成一片,叶背还常出现蓟马的黑色分泌物,被害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易与病毒病症状混淆。幼瓜受害后硬化变褐,严重者畸形或造成落瓜。蓟马刺吸为害的同时还可传播植物病毒病,如甜瓜黄斑病毒等,带来的间接危害更严重。

蓟马为害西瓜的叶片正面(左)和背面(右)

4. 螨类

西甜瓜生产上为害的螨类主要包括截形叶螨和二斑叶螨,以成螨、幼螨、若螨在叶背刺吸叶片汁液并吐丝结网,严重者导致叶片失绿枯死,最后导致全株叶片干枯脱落,可缩短瓜类作物的结瓜期。值得关注的是黄绿色体型的二斑叶螨,其抗药性强,生产中化学防控极其困难。

叶螨在叶片背面群集为害及其叶片为害状

5. 斑潜蝇

瓜类作物上的斑潜蝇主要包括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片上表皮,形成白色刻点状刺孔,雌、雄成虫从刻点取食叶片汁液,雌虫产卵在伤孔中或裂缝内,幼虫孵出后蛀食叶肉,随虫龄的增加取食面积逐渐增大,形成蛇形白色潜道,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

斑潜蝇在叶片上的为害状及潜道内的幼虫

二、微小害虫防控技术

微小害虫种群增长迅速,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做好农业防治、初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挑治的防治措施。

1. 培育无病虫的健康嫁接苗

西甜瓜播种育苗前保持育苗房内清洁;棚室栽培中,覆盖60筛目防虫网进行物理阻隔;棚室内避免混栽育苗,切忌在有生长期植株的棚室内育苗,防止害虫侵染瓜苗。

2. 定植预防处理

棚室栽培通风口和门窗处覆盖60筛目防虫网,及时清理残株败叶、杂草和自生苗。幼苗定植前可采用内吸杀虫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000倍液进行穴盘喷淋或蘸根,也可选择在幼苗定植后灌根处理(30~50mL/株),可预防和压低粉虱、蚜虫、蓟马、斑潜蝇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种群发生基数,防效可达一个多月。

幼苗定植前穴盘喷淋预防(左)或定植后灌根预防(右)

3. 黄板监测及诱杀

幼苗定植后即悬挂黄色粘虫板,黄板下沿稍高于植株上部叶片,并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可监测蚜虫、斑潜蝇、粉虱、蓟马等害虫的零星发生,也可起到诱杀成虫的作用。释放寄生蜂进行生物防治时可选择取下黄板。

田间悬挂黄板进行监测和诱杀成虫

4. 发生期防治

4.1 低种群时的生物防治:害虫种群数量低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如叶螨为优势为害种类的棚室内,选择释放智利小植绥螨,可有效控制害螨种群。粉虱类为主的棚室栽培中,可释放丽蚜小蜂。

4.2 适时的化学防治:早期施药是化学防治成功的关键。在蚜虫、粉虱等害虫数量较低、发生株率在5%~10%时及时进行,可选用噻虫嗪、啶虫脒、螺虫乙酯等药剂,对于产生抗药性的蚜虫及烟粉虱,可选择喷施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等;蓟马为主的田块可选择乙基多杀菌素、溴虫腈、甲维盐、噻虫嗪等药剂;叶螨可选择联苯肼酯、乙螨唑等;斑潜蝇对阿维菌素抗性较高,可选择灭蝇胺进行防治。上述药剂按照推荐剂量施用,并注意轮换用药。

4.3 棚室熏烟防治:棚室内害虫种群数量大时,可采用熏烟防治法。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250克/667米2,或20%异丙威烟剂250克/667米2等,在傍晚收工时将棚室密闭,把烟剂分成几份点燃熏烟杀灭成虫。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按照烟剂推荐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施药量。

更多的农技知识,请点击关注“农业洞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21/169625854310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