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是哪国人的后裔(马尔克斯是哪国人)

时间:2024-04-18 11:48:59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未及挽留

马尔克斯:在我死后的150年,都不允许中国出版《百年孤独》

早年的造假市场有多么猖獗?从奢侈品到文化,无一例外都难逃被“造假”。

当人们看到这些造假物品时,看见了以后一定会连连称奇,毕竟如果不是知道这些东西是造假产品,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两者之间的区别。

“造假”在某些时候,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却是一件坏事。《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对听闻“造假”时十分愤怒,毕竟对他来说,那是莫大的侮辱。

1990年,他曾经发誓:在我死后的150年,都不允许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这本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了解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百年孤独》这本书。

一、《百年孤独》

瑞典学院的授奖词曾经有一段话是关于评价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他们认为:马尔克斯是所有的获奖者当中,唯一不受争议的人,甚至文学奖的存在与《百年孤独》的价值并不能完成匹配。

前者是否能够对后者起到增亮效果都要打一个问号,这样的评价可见《百年孤独》的文学价值。此外,就算是国内的莫言,在看完《百年孤独》时也非常惊讶,因为这种小说写作手法十分冲击他的认知。《百年孤独》到底是何方神圣?

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是以哥伦比亚70年的斗争经历为史实背景所写,人们在这本书中获取对孤独的定义,整本书以几代人不同形式,却又相似的人生诠释孤独的含义。

原来漫漫人生路,几十年的光阴看似人海攘攘,实际上不过是各自为政。对于每个人而言,孤独是除去自己以外永远存在的伙伴。

融合现代史实的魔幻小说,穿插着政客,统治者之间的虚伪和残忍,同时也刻画了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百年孤独》是为数不多来源于哥伦比亚的文化,诠释着孤独的时候也不忘了向众人揭开人生的斑斓色彩,精彩之处能够使得无数人为之疯狂。

从三毛到莫言,无一不称赞它的魅力,而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中国文学得到一次洗涤。

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市场而言,《百年孤独》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它的出现让魔幻现实主义出现在中国文化市场之内,《百年孤独》对于中国许多作家而言是思想涌泉的开门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受到其中的影响。

十分可笑的是,我国作者是在近年才看完最新版本的《百年孤独》,这本发售于1976年的作品为何经历如此长的时间,才被中国读者阅读完整。

这就和造假现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造假”,马尔克斯本人愤怒了……

二、不在中国出版《百年孤独》

从《百年孤独》进入中国的时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文坛当中,不过相比较起获得作者授权的书籍而言,80年代进入中国的《百年孤独》,更像是不可见光的存在,因为它是以盗版的形式被引进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浩劫一般的风波,所以这样一本新鲜的写作主义,对于中国文坛作者而言,无异于行走在沙漠当中许久的人喝到了甘露,他们疯狂地了解其中,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出现相似的写作手法。

自己的作品引发了如此大的风波,但作者本人却丝毫不知晓。

1990年,马尔克斯和代理人来到北京和上海,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授权的作品在中国的书店当中随处可见,这件事情无异于侵犯了马尔克斯本人的著作权,所以也惹恼了他本人。

于是,他当即放下了一句狠话,说:自己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这本书。

马尔克斯的这番话无异于把当时的作家的心悬了起来,在战战兢兢当中,时间来到了1992年,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这一行动意味着中国文学家不再是被现代淘汰的笔杆子。

自此之后,我们不仅有探知欲,同时也有了遵守法律的追求。

当证明了自己的认知以后,无数作家陆陆续续地提出《百年孤独》的版权争夺问题,甚至曾经有100多家出版社纷纷上报,希望能够争取《百年孤独》的版权能够以中文的形式出现。

可由于马尔克斯当时的言论,这一事件陷入了僵局,而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墨西哥驻华使馆和哥伦比亚驻华使馆也曾多次收到来自中国的版权申请。

历时多年,中国迎来了前来考察的工作人员,卡门委派许多工作人员在此考察。

当工作人员到达后,他们针对国内许多出版社对外国作品的出版工作进行详细考察。次年的9月,在所有的细节被敲定下来以后,《百年孤独》终于以正版的模式出现在中国的大地。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曾经镌刻在中国的出版商思想当中的是,读《百年孤独》需要高额的出版费,而当时这笔费用真的让大家以为马尔克斯会实现自己的誓言,哪怕没有150年这么夸张,也要等到50年之后,版权变成公版才有可能拿到这本书。

幸运的是,30多年以后,《百年孤独》就在中国正式授权,而此时的中国也已经变成了新的模样。

这样的反转是来之不易的,从而改变了马尔克斯以及其代理人的意见,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中国的变化。

回到1990年的时候,马尔克斯在上海与北京的街头所看到的《百年孤独》,使他感到愤怒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被尊重。

一个作家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热爱,可是热爱的方式不对,就会变成对自己作品的侮辱。因此,他不喜欢当时的中国,以窃取的方式来看他的文学作品,这种行为也在说明中国与国际环境并没有衔接在一起的现状。

反观如今,中国正以大跨步的步伐在国际社会的进步方向当中前行。也许马尔克斯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努力,才能够让《百年孤独》回到中国的怀抱当中。

当《百年孤独》在中国正式授权时,不少作者为《百年孤独》的到来而欢呼?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文学的进步和改革的启蒙,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小说创作手段,必将会在中国引起又一波腥风血雨。

事实也确实如此,《蛙》也好,《白鹿原》也罢,中国市场的接受度和读者的反馈都在引领着中国文学走向另一个高度,而这些的启发在于《百年孤独》。

试想在未来的文学发展当中,中国的文学还会给人怎样精彩的展现?我们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相信总会有一位作家在发布了自己的作品以后会回顾几十年前的某一天,就是在那一天,《百年孤独》正式着陆中国。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从历史找到了古人留下来的精髓,然后无数人试图在如今这个时代当中展现另一种风采。

这绝对不是一场崇洋媚外的学习,而是一次补充且丰富自己的经历。我们都会去期待《百年孤独》还会引发怎样的文学元素爆炸,这是一个无数作家拭目以待的化学反应。

三、《百年孤独》的重要性

让无数国际文学作者迷恋的《百年孤独》,早已不需要再向世人证明它的魅力,无数人在这本书当中认知了自我:原来人的一生都是在孤独当中所度过的,哪怕是在国人认识以内的亲情,这样血浓于水的感情也无法超越孤独在生命当中的存在。

在这本书当中,我们重新认识孤独,也可以重新了解孤独。所有真挚的感情和回忆,就如同马尔克斯在书中所言,都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我们想尽办法在脑海当中回忆起来,却发现以往的春天都没有办法被复原。

眼睛当中所以为的现实,都在一瞬之间变成了过去,《百年孤独》最终认可了孤独的价值,那才是——永恒。

纵观每一个人的人生,我们匆匆忙忙与许多人擦肩而过,当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上之时,他人的好坏都与我们无关。

有些人可以参与自己的生命,但却不能如自己一般陪伴,生活总还是需要自己来体验,所以自始至终都是以孤独的形式存在于这世间。这就好像我们人生的基调,它与性格和喜好都没有关系,但唯独与我们自己有关。

当我们放空自己时,孤独也就随之而来,当我们专注于手中的事情之时,孤独也会在身旁陪伴。

哪怕是与另外一人相互陪伴,空隙之间也是孤独的存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孤独的那份消极意义变成了一场终生陪伴。

马尔克斯:在我死后的150年,都不允许中国出版《百年孤独》

早年的造假市场有多么猖獗?从奢侈品到文化,无一例外都难逃被“造假”。

当人们看到这些造假物品时,看见了以后一定会连连称奇,毕竟如果不是知道这些东西是造假产品,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两者之间的区别。

“造假”在某些时候,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却是一件坏事。《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对听闻“造假”时十分愤怒,毕竟对他来说,那是莫大的侮辱。

1990年,他曾经发誓:在我死后的150年,都不允许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这本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了解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百年孤独》这本书。

一、《百年孤独》

瑞典学院的授奖词曾经有一段话是关于评价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他们认为:马尔克斯是所有的获奖者当中,唯一不受争议的人,甚至文学奖的存在与《百年孤独》的价值并不能完成匹配。

前者是否能够对后者起到增亮效果都要打一个问号,这样的评价可见《百年孤独》的文学价值。此外,就算是国内的莫言,在看完《百年孤独》时也非常惊讶,因为这种小说写作手法十分冲击他的认知。《百年孤独》到底是何方神圣?

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是以哥伦比亚70年的斗争经历为史实背景所写,人们在这本书中获取对孤独的定义,整本书以几代人不同形式,却又相似的人生诠释孤独的含义。

原来漫漫人生路,几十年的光阴看似人海攘攘,实际上不过是各自为政。对于每个人而言,孤独是除去自己以外永远存在的伙伴。

融合现代史实的魔幻小说,穿插着政客,统治者之间的虚伪和残忍,同时也刻画了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百年孤独》是为数不多来源于哥伦比亚的文化,诠释着孤独的时候也不忘了向众人揭开人生的斑斓色彩,精彩之处能够使得无数人为之疯狂。

从三毛到莫言,无一不称赞它的魅力,而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中国文学得到一次洗涤。

对于整个中国文化市场而言,《百年孤独》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它的出现让魔幻现实主义出现在中国文化市场之内,《百年孤独》对于中国许多作家而言是思想涌泉的开门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受到其中的影响。

十分可笑的是,我国作者是在近年才看完最新版本的《百年孤独》,这本发售于1976年的作品为何经历如此长的时间,才被中国读者阅读完整。

这就和造假现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造假”,马尔克斯本人愤怒了……

二、不在中国出版《百年孤独》

从《百年孤独》进入中国的时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文坛当中,不过相比较起获得作者授权的书籍而言,80年代进入中国的《百年孤独》,更像是不可见光的存在,因为它是以盗版的形式被引进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坛刚刚经历了浩劫一般的风波,所以这样一本新鲜的写作主义,对于中国文坛作者而言,无异于行走在沙漠当中许久的人喝到了甘露,他们疯狂地了解其中,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出现相似的写作手法。

自己的作品引发了如此大的风波,但作者本人却丝毫不知晓。

1990年,马尔克斯和代理人来到北京和上海,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授权的作品在中国的书店当中随处可见,这件事情无异于侵犯了马尔克斯本人的著作权,所以也惹恼了他本人。

于是,他当即放下了一句狠话,说:自己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这本书。

马尔克斯的这番话无异于把当时的作家的心悬了起来,在战战兢兢当中,时间来到了1992年,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这一行动意味着中国文学家不再是被现代淘汰的笔杆子。

自此之后,我们不仅有探知欲,同时也有了遵守法律的追求。

当证明了自己的认知以后,无数作家陆陆续续地提出《百年孤独》的版权争夺问题,甚至曾经有100多家出版社纷纷上报,希望能够争取《百年孤独》的版权能够以中文的形式出现。

可由于马尔克斯当时的言论,这一事件陷入了僵局,而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墨西哥驻华使馆和哥伦比亚驻华使馆也曾多次收到来自中国的版权申请。

历时多年,中国迎来了前来考察的工作人员,卡门委派许多工作人员在此考察。

当工作人员到达后,他们针对国内许多出版社对外国作品的出版工作进行详细考察。次年的9月,在所有的细节被敲定下来以后,《百年孤独》终于以正版的模式出现在中国的大地。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曾经镌刻在中国的出版商思想当中的是,读《百年孤独》需要高额的出版费,而当时这笔费用真的让大家以为马尔克斯会实现自己的誓言,哪怕没有150年这么夸张,也要等到50年之后,版权变成公版才有可能拿到这本书。

幸运的是,30多年以后,《百年孤独》就在中国正式授权,而此时的中国也已经变成了新的模样。

这样的反转是来之不易的,从而改变了马尔克斯以及其代理人的意见,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中国的变化。

回到1990年的时候,马尔克斯在上海与北京的街头所看到的《百年孤独》,使他感到愤怒的是自己的作品没有被尊重。

一个作家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热爱,可是热爱的方式不对,就会变成对自己作品的侮辱。因此,他不喜欢当时的中国,以窃取的方式来看他的文学作品,这种行为也在说明中国与国际环境并没有衔接在一起的现状。

反观如今,中国正以大跨步的步伐在国际社会的进步方向当中前行。也许马尔克斯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的努力,才能够让《百年孤独》回到中国的怀抱当中。

当《百年孤独》在中国正式授权时,不少作者为《百年孤独》的到来而欢呼?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文学的进步和改革的启蒙,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小说创作手段,必将会在中国引起又一波腥风血雨。

事实也确实如此,《蛙》也好,《白鹿原》也罢,中国市场的接受度和读者的反馈都在引领着中国文学走向另一个高度,而这些的启发在于《百年孤独》。

试想在未来的文学发展当中,中国的文学还会给人怎样精彩的展现?我们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相信总会有一位作家在发布了自己的作品以后会回顾几十年前的某一天,就是在那一天,《百年孤独》正式着陆中国。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从历史找到了古人留下来的精髓,然后无数人试图在如今这个时代当中展现另一种风采。

这绝对不是一场崇洋媚外的学习,而是一次补充且丰富自己的经历。我们都会去期待《百年孤独》还会引发怎样的文学元素爆炸,这是一个无数作家拭目以待的化学反应。

三、《百年孤独》的重要性

让无数国际文学作者迷恋的《百年孤独》,早已不需要再向世人证明它的魅力,无数人在这本书当中认知了自我:原来人的一生都是在孤独当中所度过的,哪怕是在国人认识以内的亲情,这样血浓于水的感情也无法超越孤独在生命当中的存在。

在这本书当中,我们重新认识孤独,也可以重新了解孤独。所有真挚的感情和回忆,就如同马尔克斯在书中所言,都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我们想尽办法在脑海当中回忆起来,却发现以往的春天都没有办法被复原。

眼睛当中所以为的现实,都在一瞬之间变成了过去,《百年孤独》最终认可了孤独的价值,那才是——永恒。

纵观每一个人的人生,我们匆匆忙忙与许多人擦肩而过,当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自己身上之时,他人的好坏都与我们无关。

有些人可以参与自己的生命,但却不能如自己一般陪伴,生活总还是需要自己来体验,所以自始至终都是以孤独的形式存在于这世间。这就好像我们人生的基调,它与性格和喜好都没有关系,但唯独与我们自己有关。

当我们放空自己时,孤独也就随之而来,当我们专注于手中的事情之时,孤独也会在身旁陪伴。

哪怕是与另外一人相互陪伴,空隙之间也是孤独的存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孤独的那份消极意义变成了一场终生陪伴。

历史上的今天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出生

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媒体采访

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他是哥伦比亚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的作品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风云变幻神话般的历史。他的小说《百年孤独》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

《百年孤独》手稿

马尔克斯童年时期是在外祖父母陪伴中度过,外祖父经常给他讲战争的故事,而他的外祖母总是给他讲述各种妖魔鬼怪的惊悚故事,这一阶段对他的未来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936年随家人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从五十年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瑞典文学院对马尔克斯的评语是这样的:“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

“穿裙子的马尔克斯”与时期的爱情

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1942-),出生于智利总统之家。1973年智利,阿连德的总统叔叔被杀,她本人也被迫逃亡至委内瑞拉。代表作为《幽灵之家》,被誉为打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男性垄断的作品。

《爱情与阴影》

作者:【智利】伊莎贝尔·阿连德

译者:陈凯先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8年1月

1973年智利。

一九八四年,乔治·奥威尔从过去伸出一支未来的笔,描绘了名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国家。在那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老大哥”时时刻刻在看着你。

而现实中的这一年,一位经历了军事、流亡异国的女作家,写下了《爱情与阴影》,以魔幻和现实交织的创作手法,讲述了一段统治下的爱情故事。她就是伊莎贝尔·阿连德,被誉为“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新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下的爱情,自由中的阴影

《爱情与阴影》以女记者伊雷内和摄影师弗朗西斯科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他们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串联起了三个家庭的境遇和经历,分别展现了农民、知识分子和贵族三个阶层在集权军政府统治下的生活。

女主角伊雷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不知所踪,母亲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不得不将豪宅的一楼出租作为养老院。她一心盼望女儿履行婚约,尽快嫁给古斯塔沃上尉,成为他们那种阶层引以为傲的军官太太。而伊雷内不愿当一个只知道打扮和应酬的花瓶,她热爱她的记者职业,每天乐此不疲地到处采访。

作为伊雷内的工作搭档,弗朗西斯科的家庭具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特质。他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几经周折流亡到此定居。弗朗西斯科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勇于反抗强权的品质,就是源于他的父亲。

伊雷内听说附近有“圣女”显灵,就和弗朗西斯科前去采访。这位“圣女”名叫埃万赫利娜,是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十五岁农家少女。离奇的是,她每天中午发作癫痫时,还会引得房屋和家具一起震动。就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中尉带兵前来抓捕埃万赫利娜,却被发病中的埃万赫利娜用怪力打倒在地。

中尉恼羞成怒,在一个深夜带走了埃万赫利娜,随后她就彻底失去了音讯。伊雷内和弗朗西斯科出于同情,积极寻找埃万赫利娜,终于在一个废弃的矿井里,发现了被奸杀后弃尸的埃万赫利娜,以及其他十多具自由人士的尸体。

伊雷内受到极大的冲击,她之前那种相对富裕的生活、军官未婚妻的地位,以及弗朗西斯科真挚的爱情,这些使她恍惚觉得现世安好的表象,此刻都被残忍地撕开,让她看到这个军事极权社会血淋淋的真相。

伊雷内与弗朗西斯科将这些公之于众,开始为死者奔走呼号,要求严惩凶手。显然,伊雷内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她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不得不跟弗朗西斯科踏上流亡异国的道路。

流血——分成两半的人生

伊莎贝尔·阿连德写作这本《爱情与阴影》,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

阿连德生于1942年,她的家族是名门世家,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是她的叔叔。由于继父是外交官,阿连德在玻利维亚、欧洲和中东度过了青少年时代,随后回到智利。从17岁起,她就从事新闻工作,曾到不少拉美国家采访,并为一家激进的女权主义杂志撰稿。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奥古斯特·皮诺切特将军推翻了当时的,建立了长达十三年的军事统治,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也在这一天殉职。

阿连德与叔叔持有相同的社会主义观点,这一巨变不仅改变了国家,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她看来,自己的人生被分成两半,皮诺切特掌权便是分割线。随后,阿连德和家人流亡到委内瑞拉。

在后来的采访中,阿连德谈起这段往事还心绪难平:

“1973年9月11日智利发生军事,这天也正是阿连德总统在宫中被刺之日。我想,不久智利将会重见天日,恢复——我本想忍气吞声的日子不会太长。结果,一年半过去了,智利仍是豺狼当道。我忍无可忍,只好背井离乡,投奔异国。”

她的这段经历,也反映到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与阴影》中伊雷内身上有许多阿连德的影子:从事记者工作、良好的出身、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军政府的愤怒,当然也包括受到迫害流亡异国的经历。最后伊雷内离开时,带走了故居花园里一撮土作为纪念,这也正是阿连德本人的私密记忆。

反集权统治的魔幻现实主义

事实上,这不是阿连德第一次写作反军事的主题。早在她的作《幽灵之家》里,阿连德通过两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从二十世纪初写到70年代的军事,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历史大变迁中,各个阶级以及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一九八四》里的“大洋国”和“老大哥”一样,阿连德的作品中往往隐去了真实的人名和国名,例如把皮诺切特将军称为“将军”,把萨尔瓦多·阿连德称为“总统”,把巴波罗·聂鲁达称为“诗人”。尽管故事明显发生在智利,她却只是把这个国家称为“灾难的国度”,或者“一个地球尽头几乎被人遗忘的国度”。

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有政治避祸的考虑,同时也具有深刻隽永的警示意义:不明指哪一个“将军”“总统”,就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将军”“总统”;不明指哪一个“国家”,就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

和许多拉丁美洲的作家一样,阿连德将加西亚·马尔克斯视为文学导师。从一开始,就因为《幽灵之家》与《百年孤独》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家族历史结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甚至包括美人罗莎跟马尔克斯笔下的美人雷美迪斯一样出众的美貌,这些都使阿连德被当做马尔克斯的忠实追随者。

在创作手法上,阿连德的写法确实是拉美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例如《爱情与阴影》中,埃万赫利娜最初发作癫痫的那一天,成千上万只青蛙爬满了附近的公路。人们先是走出家门去看青蛙,随后就听说了埃万赫利娜“显灵”,屋动桌摇,又纷纷到她家去看她的“神迹”。发展到后来,人们相信只要在“圣女”面前祈祷,就能实现愿望。每天中午临近她发病,邻居们都早早到她家候着,埃万赫利娜的母亲出于农妇的朴实,还拿出拌有蜂蜜的炒面招待围观者。又如《幽灵之家》里,女族长克拉拉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就会使用魔法和她亲人的鬼魂交谈。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设定,一方面起到推动关键情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并不作出合理的解释,仿佛这些和太阳升起一样,在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是一种无须解释也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事实。

不过,虽然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点,阿连德也并非马尔克斯的简单模仿者。我们可以看到,在《幽灵之家》和《爱情与阴影》中,阿连德往往在一开始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故事的背景增添了传奇色彩。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阿连德会改变方式,用更加直接明了的新闻写作风格,来描述军事下的冷酷现实,这与她多年的记者职业习惯有关。

即便阿连德被称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也致力于创造她作为拉美女性特有的文学世界。其中备受瞩目的一点,就是她作品中鲜明的女权主义思想,例如《爱情与阴影》中有主见、敢拼搏的伊雷内,正是这种拉美女性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又如《幽灵之家》里,妮维雅被束身胸衣勒得快断气,和一群参加女权运动的朋友讨论后,得出结论:

“妇女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剪短裙子,剪短头发,脱掉衬裙;否则,学医也罢,有选举权也罢,反正是那么回事,很难劲头十足地干一番事业。”

阿连德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婚后不冠夫姓,一直努力传播女性解放风潮,同时也注重发展自己的写作事业,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拉美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学奖”,从而成为第四位获得这一智利文坛最高荣誉的女性。

不过,我倒认为,阿连德给自己的最高奖赏,已经在《爱情与阴影》的结尾埋下伏笔,伊雷内和弗朗西斯科离开国境前,最后看了一眼他们的土地:

“我们还会回来吗?”伊雷内喃喃地问道。

“一定会回来的。”弗朗西斯科说。

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坚定而美好的愿景,不仅回荡在伊雷内和弗朗西斯科的心中,更指引着阿连德的创作道路。

写下这本书后第六年,皮诺切特的军政府在一片反对声中,输掉了总统大选,还政于民。阿连德饱含热泪,踏上阔别了十多年的故土,这距离她所期望的人人安居乐业、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大概又进了一步吧。

□钟灵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8/169626006811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