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优点有哪些(诸葛亮的优点)

时间:2024-04-18 21:58:34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陈情匿旧酒

“诸葛大名垂宇宙″:浅谈诸葛亮身上的三个闪光点

千百年以来,诸葛亮一直是受人崇敬的伟大人物。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很崇敬诸葛亮,曾经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

是什么让杜甫这样尊崇诸葛亮?或许是因为诸葛亮身上有三大闪光点吧!

第一个闪光点是忠诚。

诸葛亮出山之前一直躬耕于南阳,只求苟全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然而,自从加入了刘备阵营,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困苦,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之心也丝毫不曾动摇过。

明知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实力都比刘备雄厚,曹操又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

纷繁复杂的乱世,群雄逐鹿的现实,让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困难重重,成功的机率非常渺茫!

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即使竭尽全力,汉室也难以复兴。

但诸葛亮却依旧对刘备忠心耿耿。

刘备活着的时候,他竭尽全力帮助刘备夺荆州、取益州,使刘备集团有了一块安身立命的根据地。

刘备去世后,他又尽心尽责辅佐幼主刘禅。

诸葛亮抓住时机恢复了孙刘联盟,使蜀汉避免了遭到魏国和吴国,东西两面夹击的危险!又迅速平定了南中等地的内乱,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

此后,为了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梦想,诸葛亮不辞劳苦几次率军北伐,直到积劳成疾病逝在前线。

忠诚,是诸葛亮身上的第一个闪光点。

第二个闪光点是知恩感恩。

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可能诸葛亮仍将继续躬耕于南阳。

忠于汉室的理念,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加入曹操或孙权集团。

刘备是诸葛亮的伯乐。

诸葛亮则是刘备的千里马。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几次提到先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并表达了愿意竭尽全力辅佐幼主“复兴汉室",用以回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白帝城托孤”的信任之恩。

为了回报刘备,诸葛亮竭尽所能辅佐刘禅治理蜀汉。

为了回报刘备,诸葛亮不辞辛劳几次北伐中原。

为了回报刘备,诸葛亮临终前还向刘禅推荐了蒋琬和费袆,使蜀汉得以继续保持稳定。

知恩图报,是诸葛亮身上的第二个闪光点。

第三个闪光点是恪尽职守。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采取了坚守不战的拖延战术,企图拖垮蜀军。

为了激怒司马懿出兵和蜀军决战,诸葛亮就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穿的衣服。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用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向蜀兵询问起诸葛亮每天干多少工作啊,饮食怎么样啊的问题。

蜀兵回答说:诸葛丞相凡事亲力亲为,吃的东西却很少。

听了蜀兵的话,司马懿不禁叹息:诸葛亮食少而事烦,岂能久乎!

可见,诸葛亮对待工作是多么的认真,又是多么恪尽职守啊!

刘备去世后,蜀汉之所以还能够在强敌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离不开诸葛亮兢兢业业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能够继续做了几十年蜀国的皇帝,也是因为诸葛亮替他奠定好了蜀汉的统治基础。

要是没有诸葛亮,可能刘备在"夷陵之战″折尽精锐,并因此一病身亡之后,可能蜀汉早就瓦解了。

恪尽职守,是诸葛亮身上的第三个闪光点。

既忠诚又感恩,还恪尽职守,这就难怪千百年来,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和忠诚的典范了。

为蜀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吗?他身上又有哪些优缺点?

说起诸葛亮,世人对他的赞誉远大于批判,常言道:人无完人,可诸葛亮却近乎是一个完人,他足智多谋,学富五车,不但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自己独特的治军之道。

身为臣子,他时刻谨记君臣之礼,清清白白,从不觊觎帝位,如若不然,刘备岂会临终托孤?此外,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有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入世后还得到重用,三国的英雄无不钦佩赞赏他。

如此一位忠君爱国、勤勉清廉的臣子,有哪位君主不喜欢他?由于诸葛亮实在是太优秀了,很多人将他当成心中的神,认为他是天下第一智者,民间如果举办“造神运动”,诸葛亮一定能拔得头筹。

很显然,大众已经将诸葛亮神化了,如果揭开诸葛亮的面纱,他的真实面目又会是怎样的呢?

图片:刘备三顾茅庐剧照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救后代

陈寿曾在《三国志》中用一段话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政治鬼才,诸葛亮擅长治国,他的能力可以同管仲相媲美,可在军事上,诸葛亮欠缺了一点灵活性,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比较客观,对我们认识全面的诸葛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许多文学作品里,诸葛亮最受人赞誉的就是神机妙算,《三国演义》里许多情节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据说,诸葛亮还靠“神机妙算”救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诸葛亮在临终前对身边的后人们说:“我归天以后,你们其中一人在未来会遭受杀身之祸,到时候你们就打开藏在墙里的纸团,纸上写着办法。”

图片:诸葛亮临终前剧照

诸葛亮逝世以后,司马昭继位,当他得知朝中有一员大将是诸葛亮的后代时,就想好好整治一下那人。后来,司马昭将这名将领定了死罪,并问他诸葛亮临终遗言。

没想到将领将诸葛亮原话告知司马昭后,倒激起了司马昭的好奇心,司马昭派人将房子拆掉,并找到纸包,没想到纸包上放着一封信,信上写着“遇皇而开”。

士兵马上将信呈现给司马昭,司马昭打开纸包,只见上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昭马上照做,向后退了三步,没想到还没站稳,司马昭就把房顶上的玉给震下来了,桌椅瞬间被砸地粉碎。

司马昭被吓得丢了魂,浑身冒冷汗,惊吓之余,他翻开信的背后,定睛一看,上面竟然写着:“我救了你一命,请你也留我后人一条命。”很快,那位被司马昭迁怒的将军又被官复原职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还有待商榷,但诸葛亮确实拥有异于常人的推测能力,他仿佛能够未卜先知,提前知道许多世人皆无从知晓的机密。

图片:司马昭剧照

二、脱下神化外衣的诸葛亮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有优点,也有不足,在战略上,诸葛亮的决定一直都不大成功,不管是劝刘备称帝还是在荆州战役中坚持防守,都不是明智之举。

而且,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战略出错,鸡蛋碰石头,失败的结局早就注定下来了,诸葛亮在北伐中的最大对手是曹真和司马懿两人,好几次北伐都被曹真给拦截了。

有一次,诸葛亮想以十万大军攻城,没想到霍峻仅仅以三千军队就轻而易举地抵挡住了,紧接着,诸葛亮在攻城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又是挖地洞,又是在井里投毒,导致三天都攻不下城门,等到曹军来救援的时候,诸葛亮只好撤退军队。

虽说诸葛亮的北伐屡次遭受打击,可这并不说明诸葛亮没有远瞩的战略眼光,当时蜀国所面临的困境让诸葛亮只能北伐,没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诸葛亮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弱,他仅仅用了三年就将南方平定了,五次北伐战争中也胜过两次,且次次都是以弱伐强。换做别人,不一定可以创造出这种奇迹,也难怪司马懿丝毫不吝啬对他的赞美,称他为“奇才”。

图片:诸葛亮率兵北伐剧照

不过,诸葛亮最擅长的并非军事领域,而是治理国家,贾诩曾评价诸葛亮“善治国”,简单几个字,却将诸葛亮最根本的能力概括得淋漓尽致,刘备给诸葛亮托孤的时候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刘备的遗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公无私,但仔细一想,其实他对诸葛亮是有所防备的,刘备一共留下两位大臣辅佐刘禅,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

李严是诸葛亮的死对头,他几次三番阻止诸葛亮北伐,甚至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掌握大权后,狠狠打击李严及其背后的势力,将李严彻底贬为平民,再无人可以在政治上与之相抗衡。

然而,诸葛亮还是很有分寸的,他并没有打压异己,而是在蜀国进行廉政建设,将蜀国建设成三国里面始终坚持进行廉政的国家。

图片:李严被贬为平民剧照

其实,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所有举措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军事服务,诸葛亮十分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在几次北伐战争中,反复劝说农民耕田种地,发展农业经济,可百姓们身上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导致民怨四起。

另一方面,诸葛亮在农业发明上很有造诣,他主导建设的水利设施以及改善的农业工具,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诸葛亮深知,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如果没有经济做支撑,没打几天就打不下去了,纵观历史,有多少王朝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衰亡。

深深知道这个道理的诸葛亮在选择北伐的同时,只能快速发展经济,来缓解战争对社会带来的伤害。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诸葛亮利用超高的情商与智慧,将矛盾重重的蜀国统一团结起来,建设成军事大国,使魏国不敢轻易入侵。

图片:诸葛亮治理蜀汉剧照

但是,从长期来看,诸葛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无用功,虽然他真心为蜀国,也在不断为蜀国做贡献,他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一般,永远不知道停歇。但是最后,呕心沥血数十年的他还是倒在了充满纷争的朝堂之上,而蜀国终究成为了乱世之中的牺牲品。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原创制作!

为蜀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就是完美的人吗?他身上又有哪些优缺点?

说起诸葛亮,世人对他的赞誉远大于批判,常言道:人无完人,可诸葛亮却近乎是一个完人,他足智多谋,学富五车,不但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自己独特的治军之道。

身为臣子,他时刻谨记君臣之礼,清清白白,从不觊觎帝位,如若不然,刘备岂会临终托孤?此外,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有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入世后还得到重用,三国的英雄无不钦佩赞赏他。

如此一位忠君爱国、勤勉清廉的臣子,有哪位君主不喜欢他?由于诸葛亮实在是太优秀了,很多人将他当成心中的神,认为他是天下第一智者,民间如果举办“造神运动”,诸葛亮一定能拔得头筹。

很显然,大众已经将诸葛亮神化了,如果揭开诸葛亮的面纱,他的真实面目又会是怎样的呢?

图片:刘备三顾茅庐剧照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救后代

陈寿曾在《三国志》中用一段话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政治鬼才,诸葛亮擅长治国,他的能力可以同管仲相媲美,可在军事上,诸葛亮欠缺了一点灵活性,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比较客观,对我们认识全面的诸葛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许多文学作品里,诸葛亮最受人赞誉的就是神机妙算,《三国演义》里许多情节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据说,诸葛亮还靠“神机妙算”救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诸葛亮在临终前对身边的后人们说:“我归天以后,你们其中一人在未来会遭受杀身之祸,到时候你们就打开藏在墙里的纸团,纸上写着办法。”

图片:诸葛亮临终前剧照

诸葛亮逝世以后,司马昭继位,当他得知朝中有一员大将是诸葛亮的后代时,就想好好整治一下那人。后来,司马昭将这名将领定了死罪,并问他诸葛亮临终遗言。

没想到将领将诸葛亮原话告知司马昭后,倒激起了司马昭的好奇心,司马昭派人将房子拆掉,并找到纸包,没想到纸包上放着一封信,信上写着“遇皇而开”。

士兵马上将信呈现给司马昭,司马昭打开纸包,只见上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昭马上照做,向后退了三步,没想到还没站稳,司马昭就把房顶上的玉给震下来了,桌椅瞬间被砸地粉碎。

司马昭被吓得丢了魂,浑身冒冷汗,惊吓之余,他翻开信的背后,定睛一看,上面竟然写着:“我救了你一命,请你也留我后人一条命。”很快,那位被司马昭迁怒的将军又被官复原职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还有待商榷,但诸葛亮确实拥有异于常人的推测能力,他仿佛能够未卜先知,提前知道许多世人皆无从知晓的机密。

图片:司马昭剧照

二、脱下神化外衣的诸葛亮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有优点,也有不足,在战略上,诸葛亮的决定一直都不大成功,不管是劝刘备称帝还是在荆州战役中坚持防守,都不是明智之举。

而且,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战略出错,鸡蛋碰石头,失败的结局早就注定下来了,诸葛亮在北伐中的最大对手是曹真和司马懿两人,好几次北伐都被曹真给拦截了。

有一次,诸葛亮想以十万大军攻城,没想到霍峻仅仅以三千军队就轻而易举地抵挡住了,紧接着,诸葛亮在攻城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又是挖地洞,又是在井里投毒,导致三天都攻不下城门,等到曹军来救援的时候,诸葛亮只好撤退军队。

虽说诸葛亮的北伐屡次遭受打击,可这并不说明诸葛亮没有远瞩的战略眼光,当时蜀国所面临的困境让诸葛亮只能北伐,没有更好的选择。

其实,诸葛亮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弱,他仅仅用了三年就将南方平定了,五次北伐战争中也胜过两次,且次次都是以弱伐强。换做别人,不一定可以创造出这种奇迹,也难怪司马懿丝毫不吝啬对他的赞美,称他为“奇才”。

图片:诸葛亮率兵北伐剧照

不过,诸葛亮最擅长的并非军事领域,而是治理国家,贾诩曾评价诸葛亮“善治国”,简单几个字,却将诸葛亮最根本的能力概括得淋漓尽致,刘备给诸葛亮托孤的时候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刘备的遗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大公无私,但仔细一想,其实他对诸葛亮是有所防备的,刘备一共留下两位大臣辅佐刘禅,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

李严是诸葛亮的死对头,他几次三番阻止诸葛亮北伐,甚至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掌握大权后,狠狠打击李严及其背后的势力,将李严彻底贬为平民,再无人可以在政治上与之相抗衡。

然而,诸葛亮还是很有分寸的,他并没有打压异己,而是在蜀国进行廉政建设,将蜀国建设成三国里面始终坚持进行廉政的国家。

图片:李严被贬为平民剧照

其实,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所有举措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军事服务,诸葛亮十分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他在几次北伐战争中,反复劝说农民耕田种地,发展农业经济,可百姓们身上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导致民怨四起。

另一方面,诸葛亮在农业发明上很有造诣,他主导建设的水利设施以及改善的农业工具,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诸葛亮深知,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如果没有经济做支撑,没打几天就打不下去了,纵观历史,有多少王朝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衰亡。

深深知道这个道理的诸葛亮在选择北伐的同时,只能快速发展经济,来缓解战争对社会带来的伤害。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诸葛亮利用超高的情商与智慧,将矛盾重重的蜀国统一团结起来,建设成军事大国,使魏国不敢轻易入侵。

图片:诸葛亮治理蜀汉剧照

但是,从长期来看,诸葛亮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无用功,虽然他真心为蜀国,也在不断为蜀国做贡献,他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一般,永远不知道停歇。但是最后,呕心沥血数十年的他还是倒在了充满纷争的朝堂之上,而蜀国终究成为了乱世之中的牺牲品。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原创制作!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先天优势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说到在诸葛亮26岁出山时,他面前有三种道路可供选择:1.选择势力强大的曹操2.选择雄踞一方的孙权3.选择拥兵自保的刘表。此时的备正寄人篱下、一筹莫展,似乎很难在诸葛亮的选择之中,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无立足之地的备,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向曹和孙权而唯独看重备呢?诸葛亮的慧眼所见到了什么?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人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完美偶像。建安十二年,26岁的诸葛亮结束了他多年的隐居生活,走出山林,正如刘备是一个谜,诸葛亮也是一个谜。他似乎是上天专为备准备的人才,他也似乎一直在等待备的召唤,在众多的可供投靠的人群中,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备。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会对备情有独钟呢?他在备身上究竟看到了什么?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您讲述诸葛亮出山的前前后后,品三国之慧眼所见。

我们这一集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诸葛亮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备呢?这个我们就要稍微讲一下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的?从陈寿的《三国志》那里,我们得知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陈寿对诸葛亮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诸葛亮是一个少年天才,也是一个帅哥,身高一米八四,容貌甚伟不仅仅是个子高,当时人都觉得他很特别,他的身世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叔父生长成人,叔父来到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住在隆中,亮到了隆中以后呐,过的是一个耕读生活,所谓耕读生活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后来亮在自己的出师表里面是这样描述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怕是有点套话意思那你不求闻达,出山干什么?躬耕于南阳这个事看来是真的,但是这个事情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靠种地来谋生,但根据诸葛亮的家世到不至于是一个普通农民;因此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参加农业生产在当时是一种雅兴,是种雅事,嵇康是打铁的,你说他就是个铁匠吗?不是啊。用现在话说就是玩酷,当然诸葛亮到底是谋生还是雅兴,现在我们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肯定一条不管是出于哪一个原因。

亮种地时候,一定是十分认真,因为亮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做事一丝不苟,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当了丞相以后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我怀疑这是他在隆中种地的时候所养成的习惯,但是另一方面就是亮读书却很忙,《三国志》说法是观其大略,亮的朋友读书非常认真字字推敲;亮拿来看,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相当于陶渊明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其实是会读书的,观其大略能够掌握精髓,不求甚解是善抓要害,这叫会读书,而且在我看来只要不是做学问的读书就应该像亮和陶渊明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扣那些很小很细的问题,就正如一个要得天下的人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亮就是这样一个大气的人。

除了耕田和读书以外的,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到底是啥爱好呐?诸葛亮除了是一个大气的人他还具备些什么呢?有什么先天优势呢?下回为您解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8/1696259427110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