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什么意思解释一下(瑕不掩瑜什么意思)
容易写错的成语(文章1)瑕、暇、遐、睱
来,看一看这四个字:瑕、暇、遐、睱。然后从中选择合适的字,将以下成语补充完整:目不( )接、( )不掩瑜、闻名( )迩、应接不( )、白玉无( )、自顾不( ) 是不是眼睛都快看“xiā”了,也没有把这几个xiá分辨出来?
通过观察,发现“瑕、暇、遐、睱”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是由不同的偏旁加上声符“叚(jiǎ、xiá)”组成,偏旁是这些形声字的意符。形声字的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范畴,那就可以通过这些字的偏旁来分析这个字的意思。
瑕(xiá),“王”字旁,一般与玉有关。指玉上面的斑点,一般用来比喻缺点或过失。暇(xiá),“日”字旁,与太阳、时间有关。意思是指:没有事的时候、空闲的时候。遐(xiá),“辶”,与路程或走路有关。遐有远、长久两个意义。睱(xià),“目”字旁,与眼睛、看有关。意思是:慢慢地看。
了解这些字义后,就可以很轻松地答题了:目不( 暇)接、( 瑕)不掩瑜、闻名( 遐)迩、应接不( 暇)、白玉无(瑕 )、自顾不( 暇)。你学会了吗?即使不清楚这些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分析字的意义范畴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过,真正地掌握成语知识,才是王道!
目不暇接,“目”:眼睛,“暇”:空闲。眼睛都看不过来。一般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太多或变化太快,来不及观赏。例句:走进故宫博物馆,那令人目不暇接的文物如同一幅幅画卷,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应接不暇,原意: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欣赏。后来:也形容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它是“目不暇接”的近义词。例句:走进故宫博物馆,那琳琅满目的文物带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徐徐展开,让人应接不暇。这里的应接不暇,是景物繁多,来不及欣赏的意思。再看一个例句:这段时间事情太多了,让人应接不暇。这个句子中的“应接不暇”,就是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的意思。
自顾不暇,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自已顾自己都来不及。指无法再顾及他人。比如:他现在已经是自顾不暇了,你就别指望他能帮助你啦!
“瑕”的意思是玉上的斑点,泛指缺点。“瑜”的意思是玉上的光泽,泛指优点。瑕和瑜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成语的本义是玉的斑点掩盖不了固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毛病或缺点无损它整体的美好。比如:这篇作文尽管有些不足,但瑕不掩瑜,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把这个成语中的“瑕”和“瑜”两个字位置互换,就成了“瑜不掩瑕”。瑜不掩瑕的意思是优点遮盖不了缺点,与“瑕不掩瑜”的意思正好相反。例句:张三是一个成绩好、品德好的孩子,可瑜不掩瑕,他丢三落四的习惯实在让人头疼。
白玉无瑕,是指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比如微风吹拂,卷起女孩的长发,露出一张白玉无瑕的脸庞。
闻名遐迩,这个成语中也用到了反义词。“遐”的意思是远,“迩”的意思是近,一般也写作“遐迩闻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远近都有名声,形容名声很大,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闻名遐迩,举世皆知。
今天分享了包含“瑕、暇、遐、睱”字的相关成语。你们还知道哪些与这些字相关的成语呢?建议你整理一下,然后给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出个题,看他们能不能分辨出来。最后,再用今天学习过的成语出一个字谜:谜面是:“白玉无瑕”。打一个字。你猜到了吗?
孔子评人观点之——瑕不掩瑜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亮光,也都有缺点,即使圣贤、伟人恐怕也不能说完美无缺。
春秋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其才能和功绩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在世人称道的同时,也是颇有微辞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方说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赔了少分担,赚了多分红,贪财;管仲和好友召忽(shào hū)同时辅佐公子纠,后公子纠被公子小白(齐桓公)所杀,召忽殉主而死(自杀),但管仲却做了俘虏,这种做法在彼时是不符合士大夫气节的,贪生;管仲做了齐国国相之后,生活奢侈,家中有些陈设超出规制,与齐君等同,越礼。等等。
那么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呢?或许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瑕不能掩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论语》中有几处记载,是弟子或其他人在向孔老夫子请教或讨论对于管仲的评价时,孔子说的话。关于管仲是否节俭、是否知礼,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关于管仲是不是“仁人”,孔子的回答则是肯定的。孔老夫子的意思很明确:评价一个人,要看大事,要看全局,要看他所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是不是很有贡献。如果大的方面有贡献,小的毛病缺点就不必很去追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如孔老夫子在回答子贡疑问时所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非乱之事,让社会重回正轨,国富民强,周边的野蛮族群才不敢侵扰华夏大地。若不是管仲,我们可能都要被周边野蛮族群所奴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子是古之圣贤,管仲是一代名相,远非我们常人所及。但是,我们常人同样也有闪光之处,同样也有瑕疵之污。评判他人,评判自身,同样也要观整体,察大局,瑕不掩瑜。
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您有何高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评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论语·八佾》(节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宪问》(节选)
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结合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风云会》。
三、故事背景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四、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妒:dù(妒忌、嫉妒、嫉贤妒能)
忌:jì(猜忌、忌讳、肆无忌惮)
曹:cáo(曹操、尔曹、吾曹)
督:dū(都督、监督、督导)
委:wěi(委托、委员、委以重任)
鲁:lǔ(鲁莽、粗鲁、姓鲁)
遮:zhē(遮挡、遮蔽、遮盖)
寨:zhài(水寨、山寨、安营扎寨)
擂:léi(擂鼓、自吹自擂)
呐:nà(呐喊、唢呐、摇旗呐喊)
插:chā(插入、插曲、插翅难飞)
五、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瑜:yú(瑜伽、瑕不掩瑜)
幔:màn(幔子、布幔、幔帐)
弩:nú(弩弓、驽钝、剑拨弩张)
丞:chéng(丞相、县丞、丞辅)
六、多音字
调:diào(音调)tiáo(调节)
擂:léi(擂鼓)lèi(擂台)
饮:yǐn(饮酒)yìn(饮马)
七、近义词
才能——才干 妒忌——忌妒 商议——商量
推却——推辞 委托——托付 预计——估计
紧急——紧迫 惩罚——处罚 吩咐——嘱咐
迟延——拖延 疑惑——困惑 轻易——随便
八、反义词
推却——接受 迟延——提前 惩罚——奖励
疑惑——明白 齐全——短缺 秘密——公开
九、理解词语
1.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文中指周瑜对诸葛亮心怀怨恨。
2.迟延:耽搁;拖延。
3.调度:管理并安排。
4.翎毛:羽毛。
5.呐喊:大声喊叫助威。文中对船上的军士大声喊叫。
6.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土。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7.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文中指诸葛亮写下的保证书。
8.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十、句子解析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4.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5.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一句环境描写突出江上雾大,其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诸葛亮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
6.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一字摆开”既便于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表现了诸葛亮的思虑缜密、安排巧妙。
7.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与鲁肃的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他对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从诸葛亮的笑中,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从容自信、宽容大度。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
8.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是为了能两面受箭,也为了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示出来。
十一、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2.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弓箭?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计好的圈套,反映了周瑜的险恶用心。
3.诸葛亮为什么找鲁肃帮忙?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作的准备。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4.诸葛亮为借箭作了哪些准备?
让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让鲁肃保守秘密。
5.在借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算人。对周瑜的险恶用心、曹操的多疑、鲁肃的善良忠厚早已了然于胸。
(2)算天气。预测到三天后一定有大雾,熟悉气象。
(3)懂地理。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6.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如何?什么原因?
结果成功了。
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十二、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交代了草船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诸葛亮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终于借箭成功。写了草船借箭的过程。
第四部分(: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而周瑜听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十三、课文主题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以限期造箭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4.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8、9自然段。
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图文解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8/16962469774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