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除以几等于圆周率3.1415926(几除以几等于圆周率)

时间:2024-04-17 02:37:48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孤单的城

圆周率π是怎么算出来的

  π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数学家已经证明它是一个无理数,也就是说在3.14后面还有无穷无尽、毫无规律的一串数字。这很容易理解。据说已经有人把这个数算到了小数点后几十亿位了。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曾经想过用棉线来测圆的周长和直径,又一想,不行,棉线有弹性,误差太大。用弹性不那么大的铁丝吧,又很难做到和圆周完全吻合,就算能吻合得很好,铁丝拉直后测量时,又怎么能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位八位的呢?就算测量精确,测出来的也是一个具体值,和另一个具体值--直径的比值也不是一个无理数呀!

我们来看一看阿基米德和祖冲之的办法吧:

做一个半径为r的圆,画出它的圆内接六边形和外切六边形。

这两个六边形的周长都很好算。分别是6r和4r。圆的周长必然在这个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经过第一步的运算,得出了π值

 的结论。然后把内接外切六边形变成正12边形,24边形、96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这两个多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利用勾股定理,能算出这些正多边形的周长。

这是一个繁琐的运算过程,每个步骤都要用到乘方和开方。不过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致,用蛮力运算就能做到越来越精确的圆内接六边形外切六边形的周长。除以直径2r就能得到越来越精确的π值了。阿基米德用这个办法得到了π约等于3.14,祖冲之用这种办法得到了π大于3.1415926\小于3.1415927的成就,领先了全球1000多年。据推算,要算到正24576边形儿才能得到这个结果,真是了不起!这种从大、小两个方向逼近准确值的方法称为“夹逼法”。

这种算法是严格符合π的定义的,得到的π值也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小数的位数越来越多,做平方、开方运算也越来越困难,工作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在手工计算时代,把π再往前推进一步儿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

这时,数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把π用一系列数列的和或者乘积来表示。例如韦达公式:

  但这些公式计算起来也并不简单。更实用的办法是,利用反正切函数来表示π。例如英国天文学教授约翰·马青提出的马青公式 :

斯图模公式: 

等。公式里的反正切函数,可以用级数来计算,

利用这些公式,凭手工计算,1706年马青把π值推算到了101位。借助计算机,可以轻易地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成千上万位。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公式和圆、和π根本就扯不上什么关系,这些公式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也看不出有什么相通之处,怎么就算出的数字完全一样,几千、几万、几十亿位之后,数字还完全一致,而且正好完全等于π呢?

说π中隐藏着自然之神的秘密,是有道理的。

圆周率都已算到31.4万亿位,再算下去有什么意义?

在今年的圆周率日(3月14日)当天,人类打破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圆周率的小数位被前所未有地算到了31.4万亿位。那么,不断计算圆周率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难道数十万亿小数位的圆周率还不够用吗?

早在三千多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圆周率。古人发现,无论是多大的圆,它的周长和直径之比总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这就是圆周率。但圆周率一直没有被精确计算出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计算圆周率的精度。

最早计算圆周率的严谨方法是割圆术,古希腊和中国的数学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我国数学家祖冲之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圆周率的小数位准确算到了第6位,这个精度在此后800年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从16世纪开始,数学家采用效率更高的无穷级数来计算圆周率。圆周率可以表示为无穷数列之和,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圆周率的莱布尼茨公式:

尽管计算圆周率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但这个常数的小数位似乎一直没能算完。到了1761年,数学家终于证明了圆周率的小数位是算不完的,因为它是一个拥有无穷无尽不循环小数位的无理数。

拉马努金发现的圆周率计算公式

此后,人们计算圆周率再也不是为了算尽小数位,而是不断提高小数位。除了圆周率的拉马努金公式这样收敛速度非常快的公式之外,还有计算速度更快的迭代算法。再通过超级计算机,人类现在可以把小数位一直算到31.4万亿位。

虽然我们已经算出了圆周率的诸多小数位,但我们实际所用到的位数很少。在生活中,带两个小数位的圆周率足够用了。即便是在精度要求非常高的航天领域,也用不到带20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在理论物理计算某些与圆周率有关的常数或者参数时,需要非常高的精度,但这也只需要带32个小数位的圆周率。如果用带40个小数位的圆周率来计算半径465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的体积,所得结果的偏差还没有一个氢原子大。

那么,明知圆周率算不尽,为什么人类还在无休止地计算下去呢?这样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人类计算圆周率的历史由来已久,计算机刚被发明不久之后就被拿来计算圆周率,这种做法就被一直沿用下去,用于检验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另外,计算圆周率还有一个十分单纯的目的,那就是不断打破世界纪录,拓展人类的未知领域。

为何要计算圆周率?如今已算至62.8万亿位,有算尽的可能吗?

三年前,谷歌正式宣布圆周率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31.4万亿位。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把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每一位数,换成一杯奶茶,那么这些奶茶杯子连起来,少说也能绕地球9万多亿圈。

而截止到去年8月17日,最新公布的圆周率计算位数,已经达到了62.8万亿位,这项纪录至今没能被打破。那么,在这里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要计算圆周率?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力,距离算尽圆周率还有多久呢?

为什么要计算圆周率?

英国作家约翰·泰勒,曾在他的著作《金字塔》中写道,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就跟圆周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周长除以高度的数值,等于圆的周长(C)、半径(r)之比,这恰好是圆周率的两倍(2π)。

要知道的是,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日期,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也就是说,早在古埃及时期,人类可能就已经掌握了对圆周率的应用。而等到公元480年左右,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已经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在当时来说,足足领先了西方近千年的时间。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对圆周率的计算呢?

从实用性上来说,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已经足以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在工地让你计算一口井的井口面积,给它配一个井盖,你完全可以多花点时间,用精确到小数点几十位的圆周率来计算,但说起来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只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五位,算出的面积数值就已经足够精确了。与其计算的这个时间,倒不如去睡会午觉了。

真正用到更精确圆周率的地方,其实在高精尖领域,就拿导弹轨道的计算来说,随着半径的增大,圆周率不够精确就极有可能导致轨道的偏移,导弹的射偏。

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科学家们,依然执着于对圆周率计算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超级计算机出现后,科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已经能精确到数万亿位了,精确到这种程度的圆周率,即便是高精尖领域也不可能再用到。

此时,我们对圆周率的执着,在更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情怀”。如果非要说它有用,那也只能是烘托超级计算机的惊人算力……

不过话说回来,在这里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力,距离算尽圆周率还有多久呢?如果我们真的算尽了圆周率,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圆周率被算尽了

学过数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圆周率π是属于无理数的,所谓无理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限循环小数。也正是因此,圆周率根本就是算不尽的,别说是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力,就算再过去个几千年,我们也不可能把圆周率算尽。

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数学理论体系之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算尽了圆周率,并且计算过程没有出现错误,那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足以撼动整个科学界的重磅新闻。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要知道,数学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在一道计算题中,即使计算公式写得再长再漂亮,只要中间一个数字出错,那就是满盘皆输的结果。而我们现在的数学理论体系中,无理数和有理数已经界定得十分明确,而圆周率π就是最典型的无理数。如果它被算尽了,那也就意味着,无理数将不一定是无理数,整座以此为基石的数学大厦,也将因此剧烈晃动。

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再重新给数学大厦奠基,重新制定有理数、无理数的规则,到那个时候,恐怕我们的数学教材都得全部翻新一遍了。

当然,大家不用担心的是,圆周率被算尽只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假说,还是那句话,在现有的数学理论体系之下,它是不可能被算尽的。如果算尽了,只可能是计算机出了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7/16962465364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