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苹果最后给了谁未定事件簿(金苹果最后给了谁)
“引起纷争的金苹果”与“二桃杀三士”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不和女神扔下一个写着“赠给最美女神”字样的金苹果,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忒都认为自己受之无愧,但又不想各得三分之一,于是让看似伶俐实则糊涂的帕里斯评判,最终弯弯绕绕,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我国的《晏子春秋》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自恃功高,尾大不掉,没将晏子放在眼里,“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看到晏子来了,他们都懒得直直身子,根本不把他当三朝元老、王国枢机。晏子于是说服齐景公赏赐三人两个桃子,并下令:“你们比比功劳,看谁有资格吃桃子。”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三位打过猛虎、杀死巨鳖的勇士都自杀了。
清·邹喆 江南山水图(局部)
有人问,苹果和桃子均是寻常之物,即使是金的,对于神仙来说算什么?被君主器重的勇士还没吃过桃子吗?这两个故事的关键是,得到苹果与桃子都被“符号化”了,得到苹果成了“最美女神”的符号,吃到桃子成了“功大”的符号。“符号化”,让“仅如毛发比”的小利害变得奇大无比。
很多聪明人也能通过“符号化”或者“去符号化”,轻松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就是一例:在赤壁战败的曹操仓皇逃窜,被关羽堵住了去路。曹操希望关羽网开一面,放他一马,饶他一命,却没有直接求饶,而是将放他走“符号化”为“昔日之情”。但是关羽不吃这套,他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曹操没办法,只好又将放他走“符号化”为“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曹操这里说了一个《左氏春秋》里的典故: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人叫子濯孺子,他带着人马袭击了卫国,卫国派了一位叫庾公之斯的人去追杀他。子濯孺子叹道:“我今天生病了没力气拉弓,唯有一死了!”当部下告诉他追来的是庾公之斯时,子濯孺子马上改口:“我今天有活路了!”他的部下很奇怪:“庾公之斯可是卫国的神箭手啊!您说今天有活路了,这是何故?”子濯孺子就详述他的推理:“这个庾公之斯射箭的本事是跟尹公之他学的,而尹公之他的箭术又是跟我学的。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其弟子定非无义之辈。”后来,庾公之斯追上子濯孺子,子濯孺子手不执弓,摆出坐以待毙的模样。庾公之斯问:“您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实言相告:“我今天生病了,没力气弯弓。”庾公之斯于是说:“我当年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您学的。我不忍心用您教的箭术来伤害您的性命。不过,杀您是君主的命令,我也不敢违抗。”说完,从箭筒中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掉箭头,用光秃秃的箭杆向子濯孺子射去,就转身走了。
曹操的言下之意是,关羽你不是爱读《春秋》吗?你要不要向庾公之斯学习?你是因为我手下留情而活到现在的,你岂能用我给你的性命来取我首级?将放走他,“符号化”为古代大丈夫的信义,“符号化”为读书读懂读通,而不是附庸风雅装装样子。这招对关羽果然有用,他沉思片刻,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纵虎归山了。
善于说话的人,还会注意随时“去符号化”。《论语》里也有一个例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就说:“如果你们时来运转,能够心想事成,你们想做什么?”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将自己的抱负说了一遍。孔子看曾皙还在不慌不忙悠闲自得地鼓着瑟,就说:“曾皙,你的理想呢?”曾皙回答:“我的想法和他们三个不同。”他感觉前面三位同学仿佛在比拼能力、口才和涵养,他不想参与这种表演秀。孔子马上懂了,他希望曾皙不要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符号化”,于是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每个人谈谈各自的志向罢了。”亦即向他表明:今天你们的回答不涉及你们的能力水平,更不涉及未来就业去向、职务安排,就是闲聊,有什么好顾虑的呢?听了孔子的开导,曾皙说出了那句传诵至今的名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人自由自在,个个无忧无虑,民众安乐,歌舞升平。不谈宏图大略,也不说守土安邦,这是儒家经典里少有的弥散着庄周之气的句子。如果不是孔子一语中的的引导,估计曾皙要么继续鼓他的瑟,要么也会道出一番凌云壮志。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人非常善于运用“符号化”这一语言工具。例如,邀请人参加聚会,有人迟疑,怕是什么“相思局”“相亲局”“勾连局”,组织者就会说:“放心,纯粹是老乡见见面聊聊天!”这是“去符号化”。也有的组织者会说:“见个面还推三阻四,这点老乡感情都不讲啦?”这又是“符号化”了,将见面贴上“同乡情”的标签。
总体看,“符号化”与“去符号化”在于运用之妙,在于存乎一心。“嘴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言者不可不慎之。
作者:甘正气1
(1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植物与它们背后的历史
作者:赵青新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闲书,既有知识含量,也通俗好读。该书由苏生文、赵爽联袂撰写。苏生文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赵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一级导演。
书中涉及的植物,既有我们爱吃的水果,比如苹果、葡萄、桃和柑橘;也有维持我们生命的粮食,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及经济作物,比如花生、棉花;还有我们喜爱的花卉,比如玫瑰、兰花。说起这些植物,都是我们熟悉的,但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它们的来历?它们又是怎样进入人类日常生活的呢?
亚当、夏娃吃下的禁果是什么果实,此事尚存疑,大部分人都认可是苹果。因为早在古希腊时代,苹果就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弥尔顿《失乐园》里“红色和金色相间”的诱人果实,诸多名画、文学作品的描绘,以及烹饪食谱里的烤苹果、炖苹果、果酱、果脯、果酒等,欧洲文明史上不时闪烁着苹果的身影。在我国,苹果也很早就有了文字记载,汉朝的《上林赋》《蜀都赋》都提到了“柰”,有时也叫“林檎”,它们就是苹果的异称或别类,唐宋时期又叫“频婆”或者“苹婆”等,这些是由外传播而来的音译名称。
人类与水果“结缘”已久,从苹果的传说和名称演化,我们可以察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精神性连通,也可以体会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悠久的历史文化并非苹果特有,比如,蟠桃可长生,葫芦救人于洪水,植物的故事上可追溯创世神话,下可延展进入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塑造,本书既是植物的历史,也是另类的人类文明史。
最早的植物学家是一批真正的开拓者。他们必须与世人的冷漠或偏见作斗争。在过去,植物学往往被当作绅士淑女消闲的游艺,谁若一心痴迷,多半要被看成怪人。植物学的发达,跟大航海的开辟密切关联。帝国的对外征服和探险活动要求对陌生地域的植物有所了解,有经济效益的植物的引进欲望伴随着殖民地开辟的野心,诞生了约瑟夫·班克斯、库克船长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植物猎人。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植物传播都是侵夺的结果。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我们的先祖在远古时期就驯化了这类可供食用的植物。中国向来重视水稻优种的培育、种植和开发、吸收外界成果,书中介绍宋真宗时期“苏常熟,天下足”的丰收景象,引起亩产飞跃式变化的,就是原产于东南亚越南、柬埔寨一带的占城稻的引入,书中也讲述了现代中国稻作为科学的起源,简述了戊戌变法的成就和近代农业专家的研发实践。水稻文化是构成东亚文明圈的重要核心。
欧洲人非常喜欢中国玫瑰、中国茶,这是西方迷恋遥远东方的表现,优雅而神秘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大量诗词,显示中国与异域的友好往来。马铃薯是新大陆送给欧洲的最好礼物。玉米、番薯、花生等粮食作物在明清引入传播,引起了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极大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导致人口激增。棉花,没有什么比棉花更能说明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历程及其深远影响。茶、香料、烟草,这些由诱惑衍生的历史,驱使人们横跨地球,也改变着人类各个族群之间的力量对抗。(赵青新)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6/169625989611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