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巨蝎图片(远古巨蝎)

时间:2024-04-16 01:07:58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牛奶煮萝莉

叙诡笔记|给古代笔记中的巨蝎“排座次”

呼延云

最近翻阅古代笔记时,突然发现一件趣事,就是古人笔下的蝎子往往“一个赛一个的大”。虽然知道蝎子位列“五毒”,且无论毒性和模样都令人生畏,难免令观者以讹传讹,无限夸大,但这种在个头上“竞相攀比”的情况,还真是罕见。于是笔者将所能收集到的古代笔记中的“巨蝎”来他一个“比大小”,看看最大的蝎子到底是哪一只。

一、倒数第一名:“如鹅大”巨蝎饮血杀人

就笔者目前所查阅到的古代笔记中,个头最“小”的巨蝎,出自《子不语》:

《子不语》

芮城有个乡民夏天在路边买了碗面,因为天气太热,就袒胸露背地坐在石头上吃。“食未毕,忽大呼仆地而绝。”旁边的人围过来一看,发现死者后背有一个小洞,“深数寸,黑气泉涌,不知何疾也”。大家赶紧报官,怀疑是卖面的人在面中下了毒。县令赶到现场,怎么想都觉得吃面中毒不可能洞穿后背,便仔细观察,发现死者吃面时所坐的那块石头旁边有一道缝隙,“黑血流入罅中,其下若有呼嘬声”,便让手下挖开石头。“下三尺许,石穴中有蝎,如鹅大,方仰首饮血,尾弯环作金色。”乡民们争相用犁锄击之,巨蝎被死活活打死,再验死者背上的伤口,发现正好与蝎尾的大小和形状相当。

这里的巨蝎,“如鹅大”,长度应该在60到80厘米之间。

倒数第二名的“巨蝎”出自《聊斋志异》。

明代将军彭宏征寇入蜀,来到一座深山之中,看到一座大禅院,却完全荒废,问当地人,说此禅院已经百年无僧,“寺中有妖,入者辄死”。彭宏猜测这是贼寇的巢穴,就带兵冲了进去,前殿和中殿都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但到了佛阁之中,虽然空无一物,但每个进去的人都喊头痛。彭宏听说后,亲自提剑进去,也头痛欲裂。正困惑间,“有大蝎如琵琶,自板上蠢蠢而下”,吓得所有人都大呼小叫地逃了出去。彭宏遂一把火烧了这座禅院。

这里的巨蝎,“如琵琶大”——成人琵琶的长度在一米左右。

倒数第三名的“巨蝎”出自西安的“蝎魔寺”,最早记载这一巨蝎的乃是明代学者陆粲所著笔记《庚巳编》,后来在《坚瓠集》和《续耳谭》等笔记中亦有转载和扩展。

《庚巳编》

“西安有蝎魔寺,塑大蝎于栋间。”相传是国初有位女子,一开始比较笨拙,后来患重病,却又死而复生,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无比聪慧,“以文史知名”。有位布政使丧偶后,娶她为妻。一天,布政使正在办公,突然想起有件公文遗落在家中,让下属去取。那下属来到房屋门口,连呼“夫人”,却无人答应,以为室内无人,便推门进去,但见“老蝎大如车轮,卧于榻”,吓得他魂飞魄散,赶紧过来告诉布政使。布政使“不信,叱为妖妄”,下属感到十分委屈,便跟布政使说,改天大人再下堂时,我们一起悄悄回去观看,就会知道我所言非妄了。布政使允之,“果见老蝎伏榻上,辗转间,又化为女形”。布政使正目瞪口呆,那女子已经款款步出房门,对他说:“身本蝎魔,得罪冥道,赖观音大士救拔,免死,因借女尸为人,幸获侍左右,望公建一寺,以报大士之德也。”然后飘然隐去,从此不再出现。布政使知道她并无害己之心,于是建蝎魔寺以祷之。

这里的巨蝎,“大如车轮”,明清两代的普通车轮,直径在一米左右,应该比琵琶略长。

二、正数第三名:两米长巨蝎被椒麻毙

倒数第四名的“巨蝎”出自慵讷居士的《咫闻录》,作者说这件事是他亲眼得见:

《咫闻录》

“乾隆丙午,予随家大人至淮”,船快到金陵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风,无法行进,便泊舟山坳。忽然见上游漂下来了一样物体,“长数尺,形类琵琶”,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个时候风向顺了,舟人解开缆绳,继续前行,走了数十里,忽见东岸上聚集了很多人,大家觉得新奇,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便让舟人靠岸,“见沙滩遗一蝎壳,头如车轮,尾如鱼钩,身体失去,臭烂不可闻”。大家才醒悟到,刚才所见的那个从上游飘下来的物体乃是蝎子的身体。这时,有人说距此不远有座禹王庙,可以一游,便集体登岸,走到庙中,“见梁柱洞然,空灵如凿,匾额对联,字迹未损,笔画空处,亦朽坏”。大家惊讶这座禹王庙怎么凋敝如此?当地人告诉他们说,有只巨蝎藏在庙柱里,好几年间出没无常,经常祸害附近的生灵,搞得无人敢到禹王庙附近,“今滩上遗物,想是此怪也”!

此蝎的蝎体“长数尺,形类琵琶”,大约也在一米左右,但加上蝎头和蝎尾,估计会更长,故排名倒数第四。

倒数第五名的“巨蝎”出自《庸盦笔记》:

《庸盦笔记》

咸丰乙卯年的夏天,京师暴风雨,很多人看见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孩腾空南行,“迅雷闪电随之,声势惊人”。这样飞了一天,一直飞到城楼上,这红衣小孩手执一帕,挥舞不已,头顶的雷声轰轰,旋绕左右,仿佛要劈击他,却就是下不去手。正好城下有一个猎户,朝上面放了一枪,小孩听到声响,往下望去,“忽闻霹雳一声,则已堕死城下矣”。众人聚上去一看,“乃四尺长巨蝎也”。

四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米,当比禹王庙之蝎为巨。

然后是正数第三名,出自《萤窗异草》。

《萤窗异草》

蓟郡有一座石桥,传言桥下藏有毒物,所以旅途上的人们都互相告诫,不要在附近休息。这一天,有个贩生椒的人,赶着两头驴驮着生椒而来。这时正值盛夏,虽然是晚上,但依然酷热难当,小贩走得累了,便把驴背上装生椒的竹笼卸了下来,放在桥上,让那两头驴喘口气,自己也披着衣襟,靠在桥栏上小憩,因为倦极的缘故,很快就进入梦乡。“梦中似有风声,又窸窣作响”,他一下子醒了过来,怀疑是有人偷生椒,起来查看,“有巨物悬于栏侧,状如琵琶,灰青色,乃一蝎也”。小贩吓得拔腿就跑,跑出去很远,却见那蝎子一动不动,便又壮着胆子走近来一看,“则已为椒麻毙矣”!“惟是椒之为物,其气甚烈,蝎巨如此,当之辄毙。”小贩用一头驴驮着这只死掉的巨蝎回家,“首尾皆拂地焉”。

运输用的毛驴再小,背高也当在一米以上,既然这只巨蝎能“首尾皆拂地”,可知其长度当在两米以上。

三、禹州蝎子王:杀死“坏规矩”的采蝎药商

接下来是正数第二名的“巨蝎”,出自清代学者俞凤翰所著笔记《高辛砚斋杂著》:

《高辛砚斋杂著 集异新抄》

道光十八年,天津下大雨,平地水深达数尺,水退后,“见一巨蝎若骡,堕死野田中”,时人都说这场大雨就是蝎龙相斗所致。此言虽属荒诞不经,但一头蝎子有骡子那么大,体长肯定已经超过两米了。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即将为您揭开的是此次巨蝎评选的“冠军获奖者”,出自清代笔记《秋灯丛话》。

四川松潘,有一猎户在山间行走,“见一青衣童子,背坐石畔,鹿过其前,战栗而毙”。猎户怀疑这是个妖怪,便“举铳击之”。顿时狂风大作,青衣童子消失在眼前。猎户循着踪迹找了许久,发现“一巨蝎死洞前,长丈二有奇”。

“丈二”相当于现在的四米,所以,这只松潘巨蝎堪称我国古代笔记中的“巨蝎之王”。

不过在古代笔记中,真正的“蝎子王”其实另有其物。据《清稗类钞》记载,河南禹州盛产蝎子,“以可为祛疯之药”,所以湖北的药商纷纷前往采购。但是采蝎有个奇怪的规矩,只能来一次,不然就会遇害。当地盛产蝎子的山上“有王长其群”,这只蝎子王“大而最毒”。同治末年,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鄂商至禹采蝎者益多,恒致巨富”。有个药商十分贪心,要挑战“只能采一次”的规矩,结果他第二次来采蝎的时候,夜里“忽暴风至,沙石为飞”,无数的蝎子直扑旅馆,坏垣而入。人们大喊“蝎子王来啦”,纷纷奔走逃命,那个药商惊恐万状,吓得一步都迈不开,只好把院子里的一口缸盖在身上。“蝎王绕缸三匝,乃出,风沙亦骤止。”人们战战兢兢地过来看时,缸已瓦解,药商也已经一命呜呼。

可惜,没有关于“蝎子王”大小的描写,所以不知单论体型,它能否与松潘之蝎一较高下。

《秋灯丛话》

不过,上述引用的古代笔记,很多一望即知是作者的杜撰,当不得真,相比之下,倒是《清稗类钞》中的另外一段记载,至少在“数据层面”上真实可信:

某地的城门外有做土工的,挖出一只蝎子,“长近尺”,工人大惊,立刻用锹将其压住,呼唤同伴过来帮忙。谁知喊声骤止,此人竟已死亡,众人围上来一看,发现他满身青黑,猜想是他用锹压住蝎子时,“蝎惶急刺锹,而毒即从锹而上也”。不过铁锹的木杆不可能“导毒”,所以真实的情况,恐怕还是那人不小心被蝎尾刺中,才中毒而死的吧!但是这则笔记中对巨蝎尺寸的记录是有比较符合现实的——长近尺,即33厘米左右,而目前世界上所采集到的最大的蝎子标本,长度为35厘米。

古代笔记中何以会有那样多听来完全不可信的巨蝎传说,大概源于人类一种奇怪的心理,越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威胁大的物体,越容易产生无限夸张的恐惧,从而将其“神化”或“魔化”,并以讹传讹,越传越邪乎。清末笔记《都门识小录》记总布胡同炭厂内有一株老椿树,一次暴风雨后被雷击断了树干,“道路传言有大蝎毙于地,长二尺许,身作花斑色”,这一下子京城轰动,很多人都来围观。警厅派员调查后发现:“椿折有之,大蝎则未之见”——导致观者糜集、扰攘累日的,竟只是一个谣言。难怪《都门识小录》的作者蒋芷侪感叹:“可知天下事之真怪者十不获一二,而人为之怪则十居八九,此类是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记住“真怪者十不获一二,而人为之怪则十居八九”,大概就可以在很多劲爆新闻传来的第一时间,不急于评论,而是“等等看”了吧。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丁晓

即使是体长1米的史前巨蝎,见到它也赶紧逃命

图片来自维基

蝎子大约在 4.3 亿年前首次出现,此后它的外形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已知最古老的蝎子生活在海洋或河流中,其中一些个体非常大。体型最大的布龙度蝎子和中型犬差不多。

一只1米长的布龙度蝎子正被巨大的海蝎翼肢鲎攻击。

布龙度蝎子与现今的蝎子稍有不同。它有 8 条腿、巨大的螯、坚硬的外壳和毒刺。但布龙度蝎子庞大的身体离不开水体浮力的支撑,所以它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海洋中。它具有现代蝎子所没有的鳃,能够在水下呼吸。布龙度蝎子视力发达,可以借此找寻食物。其尾巴末端有一个大毒刺,大小如电灯泡。它用螯和尾部上面的毒刺来捕食所到之处的蠕虫、鱼类、三叶虫或其他任何动物。布龙度蝎子用钳子将食物分解成小块后慢慢放入口中。

dinopediaa

尽管布龙度蝎子的行动显得相当缓慢和笨拙, 但它在陆地上短暂活动。它会在蜕皮后上岸以躲避水中的宿敌,并在陆地上待几小时,直到新壳硬化之后才会再次返回大海。

翼肢鲎

它的敌人主要是翼肢鲎,它可以长达2.3米,有一对螯可以捕捉猎物。螯大而且长,爪上有锯齿,远端边缘弯曲。翼肢鲎有一对大眼,可见它们是靠视觉来捕捉猎物的。翼肢鲎是游泳的能手,在水中非常灵活。它们会用浆来游水,并以尾巴加速。其尾巴的摆动就像鲸鱼的尾巴一般,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推进。其脚可以帮助控制及稳定其身体。栖息在浅海岸区,猎食鱼类、三叶虫及其他细小的动物。它们会藏于砂中,埋伏伺机以其前脚来捕猎猎物。它们是古生代海洋中其中一种顶级掠食者。

已知的最古老蝎子化石距今 4.3 亿年左右,但直到 3.4 亿年前,蝎子才开始在陆地上长期生活。 人们对布龙度蝎子的认识源自 1972 年在英格兰发现 的少量化石碎片。同时代地层中还发现过个体较小但保存更为完整的蝎子化石。

本文部分章节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与古生物同行:BBC失落的史前世界》一书。作者:蒂姆·海恩斯(Tim Haines), 保罗·钱伯斯(Paul Chambers)。蒂姆·海恩斯是《与恐龙同行》系列的创作者及制片人,《与野兽同行》节目的执行制片人,并编写了与节目相关的两部图书。还是《海洋怪物》及《与巨兽同行》节目的执行制片人。保罗·钱伯斯从事《与恐龙同行》及《与野兽同行》节目的制作,还担任过《海洋怪物》及《与巨兽同行》等节目的联合制片人。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6/16962535857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