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作者郭沫若的原名(郭沫若的原名)

时间:2024-04-07 16:47:16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简单的爱

郭沫若生平概况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6]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7]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思想。[10]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0]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11]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1]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一文,揭露了“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2]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11]

郭沫若青年时的照片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11]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1]

10张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11]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13][14]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不是书法家,却是题字最多的人,郭沫若题写的“语文”,精妙绝伦

要论题字最多的人,笔者只服郭沫若,众所周知,郭沫若虽然不以书法家的名号名世,但是其书法水平也是可圈可点的,同时也是值得推崇的,也是题字最多的人之一,也有不少的经典题字,诸如故宫博物院、大理、柳侯祠等等,在诸多题字作品中,“语文”二字的题写是最为经典的,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相信我们都学习过语文,但是对于“语文”二字的题写者,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出自谁之手,其实,这两个字的题写,有三个不同的版本,最初是出自叶圣陶之手,启功先生也题写过,当然郭沫若也题写过,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郭沫若所题写的“语文”二字吧。

郭沫若所题写的“语文”二字,整体上看,给人一种非常稳重踏实的感觉,而且这两个字的题写,笔墨丰腴,精妙绝伦,也写出了一种新高度,线条上,不仅有明显的粗细对比,而且对比还非常强烈,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造型上,也是有独到之处的,方扁的字形,更加突出了一种踏实的格调之美,韵味很足,相信谁看到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的。

“语”字的书写,在左右分量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虽然这样,但是没有违和感,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字,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尤其是体现在线条的粗细对比上,以粗为主,兼收细线条,下面的“口”字,书写的更加有姿态,更加从容淡定,“文”字,虽然笔画上,却没有那种单薄之感,反而感觉更加厚重,尤其是撇捺之笔,不仅体现出明显的揖让关系,而且位置上,一高一低,有一种错落层次感,最有姿态的点画就是“横”,倾斜向上,势感强烈,不仅这样,而且和上面的第一笔“点”,形成呼应,很有看点。

从其他题字作品上看,对比这两个字,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字最为经典,也最为独到,让人有一种童年的记忆,你有啥感想呢?

郭沫若生平概况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6]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7]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思想。[10]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0]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11]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11]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一文,揭露了“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12]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11]

郭沫若青年时的照片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11]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1]

10张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11]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13][14]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7/169626265412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