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是指一个月中的哪一天(既望是指一个月中的哪一天)
每日一字——望
望【wàng】有两个字形。
甲骨文的字形是由臣和[tíng]组成的会意字,像一个人站在土堆上用眼睛在举目眺望。金文添加了意符“月”,用以表示满月。
西周中期金文的另一个字形,是将表示眼睛的“臣”字改为声符“亡”,成了形声字。但这两个字的用法不同:
表示满月的望仍写作“朢”,而瞻望的望写作“望”。虽然“望”是以“亡”为声符,但它最初是从“臣”以表示是用眼睛在“望”。
规范化之后则统一写作了“望”。
说 文 解 字
《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
《說文解字·���部》朢:月滿與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
段玉裁注:望从朢省聲,今則望專行而朢廢矣。
许慎和《尔雅》解释说,“望”是表示满月的名词。小月的“望”是在阴历的十五,大月的“望”是在阴历的十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月圆,是因为月亮在地球的西侧,太阳在地球的东侧,两者遥遥相望,整个月亮都被太阳照射,完全没有被地球遮挡。段玉裁说,由于“望”字的流行,原来的“朢”字就被废弃了。
《說文解字·亡部》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段玉裁注:還者,復也。
许慎说,“望”的另一个意思,是有家人外出而望其归来。
文 献 选 读
《淮南子·說山訓》
月望,日奪其光,陰不可以乘陽也。日出星不見,不能與之爭光也。
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太阳与月亮在一条线上相对而望。如果在这一天看不到月光,这是因为发生了月全食,地球正好在两者的正中间,完全挡住了太阳的光芒。所以说“阴不能凌驾于阳之上”。
太阳一出,星辰就看不见了,这是因为太阳的光线太强烈了,它们无法与太阳争夺光辉。
《淮南子·說林訓》
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霧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明月虽然可以远望,但是在月光下却无法写小字。大雾的早晨倒是能够写小字,但是却看不清一丈远之外的物体。
《詩經·魏風·陟岵》
瞻望父兮······瞻望母兮······瞻望兄兮。
服劳役在外的征夫,思念家中的父母和兄弟。只能登上高高的山岗,向远处瞻望。
《論語·子張》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有三变:远望觉得很严肃,接触后才觉得他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
《管子·正世》
彊劫弱,眾暴寡,此天下之所憂,萬民之所患也。憂患不除,則民不安其居;民不安其居,則民望絕於上矣。强者欺负弱者,多数压迫少数,这是社忧虑、民众所担心的事情。这种忧患不除,民众就不得安居。民众不得安居,他们对君主就会绝望。
《淮南子·繆稱訓》
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施舍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好;结的怨仇越多,得到的灾祸就越深重。你想施予的少,而回报的多;积怨很深,而想没有祸患,从古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情。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远古时代,民众很少,国家也很小。邻近的国家之间能够互相望得见,连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听得见,但是互相之间从来不相侵扰。
成 语 典 故
守望相助
守望,即防守了望。为了共同对付来犯的敌人,邻近各村的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孟子·滕文公上》: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寒心失望
寒心,因对未来的前景失望而心灰意冷。
“《後漢書·竇武列傳》:臣惟膺等建忠抗節,志經王室,此誠陛下稷、党、伊、呂之佐,而虛為姦臣賊子之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內失望。”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部编版高中课内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
劝学(荀子)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废弃)。
青,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用火烤使木材使之弯曲)以(介词,把)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槁(枯)暴(晒 ),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经过墨线比量)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就(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连词,表递进,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通智,见识)明(明达)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一会儿)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连词,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连词,表顺承)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车子)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于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天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在那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备焉。故不积跬(半步)步(跨两脚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劣马 )十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泥土、尘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蟹钳)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托身、安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达到千里。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文化常识:
君子: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逐渐成为“有德者”的称谓。在儒家系统里,君子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仪规范的人”。《劝学》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金:在古代,“金”的含义较广,不单指黄金,古代铜为贵重金属,很多时候称“铜”为“金”,“金”可泛指钱财,也可泛指金属制品。“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驾:马拉车一天叫一驾,“驽马十驾”中的“十驾”指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 求学的人 )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 )传道受(“授,教授,传授” )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代词,知识和道理)者,孰( 谁 )能无惑?惑而(表假设,如果)不从师,其(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 )先乎吾,吾从而师(意动,以…为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学习 )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哪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尊师学习 )道(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疑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 )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 代词,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却)耻( 意动,以…为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 更加,越发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大概 )皆出于此乎?爱其(自己的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自身,自己 )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不是)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通晓),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遗(放弃,丢弃 ),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这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像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可,够得上 )羞,官盛(高,大 )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乃(竟、却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优秀)不及( 赶得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一定)贤(超过)于弟子,闻(领会)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全面地)习之,不拘于( 被 )时,学于(向)余。余嘉( 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赠送 )之。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 受 )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向有看到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
翻译: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今其( 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
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6.余( 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 )之。
翻译: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化常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游玩)于赤壁之下。清风徐(缓缓)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吟咏)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任凭)一苇之所如( 往,去 ),凌(越过 )万顷之( 的 )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凭”,乘)虚(太空)御风,而( 却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于是( 在那时 )饮酒乐甚,扣舷而( 表修饰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 )流光。渺渺兮予(我的)怀,望(眺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依,循 )歌而和( 伴奏 )之。其(代指箫)声呜呜然,如( 像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细丝)。舞( 使……起舞 )幽壑(深谷)之潜蛟,泣( 使……落泪 )孤舟之嫠妇( 寡妇 )
苏子愀( 容色改变的样子 )然,正( 整理 )襟危( 端正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曲调)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不是)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缭”,盘绕、围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 )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 名作动,东下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哪里 )在哉?况吾与子渔( 捕鱼 )樵( 打柴 )于江渚之上,侣( 以……为伴侣 )鱼虾而友( 以……为朋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劝、请 )。寄( 寄居)蜉蝣于天地,渺( 小 )沧海之一粟( 米粒 )。哀吾生之须臾(短暂),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理解)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水 ),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 月亮 ),而卒( 终究 )莫(没有)消长也。盖将(表示假设)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否定词前,加强语气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假如 )非吾之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无人 )禁,用之不竭(完,穷尽 )。是( 这 )造物者(自然界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享受 )。”
客喜而笑,洗盏更(再)酌。肴核既(已经)尽,杯盘狼藉( 凌乱)。相与枕藉(横七竖八地倒或躺在一起)乎( 在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 )白(明亮)。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翻译: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文化常识。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朏:农历每月初三。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四方守护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斗”“牛”“参”“井”“翼”“轸”均是二十八星官中的星宿名。“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白虎”:奎、娄、胃、觜、毕、昴、参七宿;“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阶段。
9.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称羽化成仙。
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阳( 山南水北,泰山南面),汶水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流;其阴(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济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介词,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介词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冒着)风雪,历(经过)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 ,指城墙),至于(到达 )泰安。是(这 )月丁未(干支纪日法),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山脚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 ),其级七千有(同“又”)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 ),越中岭,复循(沿着)西谷,遂至其巅(顶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 )不可登。及(等到 )既上,苍山负( 覆盖 )雪,明烛(照亮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 )雾若带然(……的样子 )。
戊申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 五更 ),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 ),稍(逐渐 )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定语后置)立者,山也。极( 尽,尽头 )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 有人 )曰:此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 )得日或否,绛(红色)皓( 白色 )驳( 错杂 )色,而皆若偻(弯腰曲背 )。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 这 )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模糊,缺损 )。僻(偏僻 )不当(在 )道,皆不及( 来得及 )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深青色,深绿色 )黑色,多平方(平整的,方正的 ),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石缝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翻译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正在它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4、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5、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明亮的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飘带一样。
6、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 也。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 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7、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8、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9、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10、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文化常识积累。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阳:山之南为阳,河之北为阳。
阴:山之北为阴,河之南为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坐着)。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已”用)也。居(平日,平时)则曰:‘不吾知(了解)也。’如或知尔,则何以(用,做)哉?”
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而对曰:“千乘(车辆)之国,摄(迫近,指夹在中间)乎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
夫子哂(微笑)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纵横方圆)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富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弹奏)瑟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铿尔,舍(舍弃,指放下)瑟而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吹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同意)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也与?”
“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 )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大就不畅所欲言。
2.千乘之国,( 摄 )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馑 )。
翻译: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队的侵犯,接着国内又发生饥荒。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 )也。
翻译: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老百姓勇敢无畏,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4.( 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 之 ),比及三年,可使( 足 )民。
翻译: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5.如其礼乐,以( 俟 )君子。
翻译:至于礼乐教化,要等待君子来实施了。
6.鼓瑟希,( 铿 )尔,舍瑟而( 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 )。
翻译:(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答道:“我的为政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7.子曰:“何( 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翻译: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8.( 莫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 ),咏而归。
翻译: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沐浴更衣,在舞雩台上唱祭歌、献祭品,祭天求雨。
9.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 )点也!”
翻译: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10.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 哂 )之。
翻译: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11.赤也为之小,( 孰 )能为之大?
翻译: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知道)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流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古代君主、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从哪儿)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对曰:‘将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废弃)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有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确实)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理所当然的)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这)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因此)君子远(远离)庖厨也。”
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举起)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视力)足以察(看清楚)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认可)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因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被)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怎么、用什么)异(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敬爱)吾老(老人),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小孩),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考虑)之!
“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痛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来朝见)秦楚,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而抚四夷(泛指四方少数民族)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爬)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谁)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集聚)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同“盍”,何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帮助)吾志,明(明白地)以教我。我虽不敏(聪慧),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处罚)之,是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向,往)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够),奚暇(顾得上,有时间做)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慎重办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申诫,告诫)之以孝(善事父母为“孝”)悌(敬爱兄长为“悌”)之义,颁(同“斑”)白者不负戴(用头顶着物件)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重点句子翻译】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翻译: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翻译: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3.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您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
4.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翻译: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翻译:称了,才能知道轻重;量了,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您考虑一下吧!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翻译: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吗?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翻译: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来朝拜,统治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
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翻译: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文化常识积累】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2.牲: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如:三牲、献牲。
3.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5.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6:古代指中原地区。
7.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庠”。
8.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庖丁解牛》
庖丁为(给)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接触),肩之所倚(倚靠),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响”)然,奏(进)刀騞然,莫不中(合乎)音。合(合乎)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经首》之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好)哉!技盖(同“盍”,何、怎么)至此乎?”
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完整的)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用)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依乎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批(击)大郤(同“隙”,空隙),导(引导)大窾,因(顺着)其固(本来的)然,技经肯綮之未尝(尝试),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更换)刀,割也;族(众,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戒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轻)。謋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张望,看),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翻译: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翻译: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翻译: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翻译: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化常识积累
1.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繁: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翻译: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翻译: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
文学常识
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鸿门宴
沛公军(驻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犒劳)士卒,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部)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制定,献)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你跟他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要(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约为婚姻(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丝毫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的事故)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德意忘恩)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趁机)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带领,使……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合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料想,意料)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否则,我怎会这样呢)”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陪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通“否”),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遮蔽,掩护)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请求)入,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瞪着眼睛)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眼眶)尽裂。项王按剑而跽(跪)曰:“客何为者?(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大酒杯)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剑切而啖(吃)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让……当王)之(他)。’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私意谯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上厕所),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干大事不拘泥小节,行大礼不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方为刀俎(刀和砧板),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必告辞呢,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大五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一定遵命)。”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抄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禁得住,经得起)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拜两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小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了)”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翻译: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翻译: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3.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翻译: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翻译: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5.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翻译: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翻译: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文化常识
1.《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传记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
式和结构上看,它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为纪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
《谏逐客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错误)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关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实行)商鞅之法,移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社会安定)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圆,包(吞并、囊括)九夷(这里指当时楚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所居之地),制(控制)鄢、郢,东据(占有)成皋之险,割膏腴(肥沃)之壤,遂散(拆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功绩)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王室),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侵占)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对不起)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起)翠凤之旗,树(立起)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装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驶不实(满布)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击打、拍打)髀(大腿),而歌呼鸣呜快耳者,真(真正的)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百姓)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策略)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丢弃)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同“释”,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辞,拒绝)众庶,故能明(显示)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丰裕,繁盛)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以资(资助,供给)敌国,却宾客以业(使成就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藉,同“借”)寇兵而赍(送给、付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珍视)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效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减损)民以益(增加)仇,内自虚(削弱)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危险),不可得也。
翻译句子。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翻译:秦孝公实行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强,老百姓乐于为国家效力,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秦国)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宾客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之实,而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翻译:现在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让离开,凡是客卿一律赶走。
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那么您看重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够统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5.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翻译: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6.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翻译: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本国别国,四季就会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翻译:然而我们今天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土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止步不入秦国,这正是所谓“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翻译: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
9.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翻译:现在驱逐客卿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文化常识积累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1.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2.太阿,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3.瓮,用来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缶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4.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沃夏、商、周三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与妻书》林觉民
意映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副词,还)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写完)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跟,给)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就是)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同“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动词,尊敬)吾老(名词,老人)以及人之老,幼(动词,爱护)吾幼(名词,孩子)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 …的原因)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一定)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 代指“我”)答。吾之意盖(连词,表原因) 谓以(凭借)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给)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终于)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名词,地方)。初婚三四个月,适(恰好)冬之望日(农历每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况且)以(因为)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承受)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发语词)不能以(用)寸管(毛笔的代称)形容之。 吾诚(确实)愿与汝相守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死。第(只是)以(按照)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居住)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还是)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白白地)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成为,算作)苦也。将奈之何(对它怎么办)?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的原因)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副词,表示祈求)善抚之,使之肖(相像,类似)我。汝腹中之物,吾疑(估计,猜测)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当作)志,则我死后,尚(还)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罢了)。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应答)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平素,平时)未尝以(因为)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的确,实在)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周到)。汝幸而偶(婚配,嫁给)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终于)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想象,揣摩)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副词,表希望语气)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 同“廿”,二十)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写)。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促织》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崇尚,喜好)促织之戏,岁征(征收)民间。此物故(本来)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讨好,巴结)上官,以一头进(进奉),试使斗而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因(于是)责(责令)常供。令以责之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市中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得佳者笼(用笼子)养之,昂(抬高)其直(价钱),居(囤积、储存)为奇(稀奇的)货。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猾黠,假(凭借、利用)此科敛(摊派、征收)丁口(即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每责一头,辄(就)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从事)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业,久不售(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为人迂讷(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微薄的)产累(积累)尽(耗尽)。会(恰逢)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益处、好处)?不如自行搜觅,冀(希望)有万一之得。”成然(认为……正确/有道理)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发掘)穴,靡(无)计不施,迄(最终)无济(成功)。即(即使)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合乎)于款(规格)。宰严限追比(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东西。),旬(十天)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并虫亦不能行(做,从事)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凭借)神卜。成妻具(准备)资诣(到、前往)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点燃香)于鼎,再(两次)拜。巫从旁望空代祝(祷告),唇吻翕辟(开合。翕,合。辟,开。),不知何词。各各竦立(恭敬地站着)以听。少间(一会儿),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差失,差错)。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一顿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像)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在那里)。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符合)胸怀。折藏之,归以示(给……看)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莫非)教我猎虫所(地方)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非常相似。逼,非常)。乃(于是)强起扶杖,执图诣(到、往)寺后,有古陵蔚起。循(沿着)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尽力搜索)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更加)愕,急逐趁(追逐)之,蟆入草间。蹑(追随)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轻轻拨动)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才)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长)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即使)连城拱璧不啻(比不上)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偷偷地)发(打开)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一会儿)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你)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对着墙角(哭泣)),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指望)。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微弱的)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看)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追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上下睫交,指睡觉)。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窥视,探看),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同“才”)举,则又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细察)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因为)其小,劣(认为……低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腿),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角斗比赛),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到)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惭愧),不敢与较(比试)。少年固(固,坚持、一定)强(强迫、迫使 )之。顾(但)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咬)敌领(脖子)。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举)然矜(得意,骄傲)鸣,似报(报告)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突然、倏然)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八寸)。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忽然)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止)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捡起来)置笼中。
翼日(次日。翼,同“翌”)进宰,宰见其小,怒诃(呵斥)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被打败)。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之于)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在公文上详细地分条陈述)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以为……奇异)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由来,来源),无何(不久),宰以卓异闻(上报),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旦俾(使)入邑庠(学校)。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赠送,赏赐)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也作“蹄嗷”,蹄为脚,躈为肛门,嗷为口,计算牲畜数量时,以四蹄加一窍(肛门或口)为五,算一头牲畜)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超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偶尔)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抵押)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因为)蠹(蛀虫,这里比喻胥吏。)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得意的样子)。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哪里)意(想到)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恩惠荫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翻译句子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翻译:市井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放在笼子里养着,抬髙它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借此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每责求一头蟋蟀,就倾尽好几户人家的财产。
2.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翻译:(于是他)早出晚归,提着竹筒铜丝笼,在残破的墙垣或杂草丛生的地方,勘探石隙,发掘洞穴,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
3.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
翻译:这时村中来了一个驼背神巫,能够凭借神力占卜。成名的妻子准备好钱财前去询问。
4.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翻译:仔细察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颈,金色的翅膀。成名十分高兴,将它装在笼子里带回家,全家庆贺,即使是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
6.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翻译:夫妻二人面对着墙角(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默然相对,不再有什么指望。
10.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翻译:成名转念想,留着低劣的蟋蟀终究没什么用,不如斗一斗博得一笑,于是把两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中。成名的小蟋蟀趴着不动,呆若木鸡。
11.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旦俾入邑庠。
翻译:皇帝大为高兴,下诏赐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恩赐的由来,没多久,县令也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县令高兴,免除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员让成名进入县学。
12.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翻译:皇帝偶尔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就忘记了;然而奉命行事的人就定为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
9.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翻译: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裘衣,坐上豪华的马车,扬扬得意。当他做里正、受杖击责罚时,哪里会想到后来有这种境遇呢?
文化常识积累
1.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2.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
3. 丁口,即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4. 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5. 追比,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东西。
6. 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说,养斗鸡的,要把斗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7. 抚军:即巡抚,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高级官员。
8. 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一科考两试的官员。
9. 蹄躈:也作“蹄嗷”,蹄为脚,躈为肛门,嗷为口,计算牲畜数量时,以四蹄加一窍(肛门或口)为五,算一头牲畜。
10.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晋葛洪《神仙传》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天上。他剩下的仙药让鸡犬啄舐了,于是鸡犬也成了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 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 )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行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 帝王),承天景( 大)命,莫不殷( 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有善始者实繁( 多),能克终者盖( 表推断)寡( 少 )。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连词,来)待下;既( ……以后)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 监督,管理 )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 最终)苟( 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 );奔车朽索(绳索 ),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建造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谦虚 )而自牧( 养,),惧满溢(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 )则思江海下( 居于……之下)百川,乐盘( 快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准则,法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担心 )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罢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不恰当的 )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 光大 )兹( 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仁爱,宽厚),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平和美好。
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者也。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5、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8、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9、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化常识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文心雕龙·章表》中表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疏”与“讽、谏、谤、讥、说”的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一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昨日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使用)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终必不蒙见(我,此处指我的意见)察(谅解),故略上报(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不复一一自辨(同“辩”, 辩解)。重念(再三想想)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原因)见(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皇帝),议(讨论、审定)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侵犯官权);举(推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生出祸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搜刮钱财);辟(驳斥)邪说,难(责难)壬人(奸佞小人),不为拒谏(拒绝建议)。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知(知道、预料)其如此也。
人习(习惯)于苟且(苟且偷安、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关心)国事同俗(附和世俗的见解)自媚于众(向一般人献媚讨好)为善(当做好事),上乃(才)欲变此,而某不量敌(反对者)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之,则众何为(为何,宾语前置)而不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之迁,胥(都)怨者民也,非特(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法度),度(考虑)义而后动,是(认为做得对)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做)事,守前所为(做)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无由会晤(见面),不任(禁得起)区区(我,自谦)向往(仰慕)之至。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 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里认为与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4.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因而)皇上才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自己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量协助皇上抵抗他们,那么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5.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翻译: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罢了;盘庚不因为有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适宜就行动;(这是)认为正确而看不到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拿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施恩惠给人民来责备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无所作为,只墨守以前的做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文化常识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上……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阿房宫赋》
六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四海一(数词做动词,统一),蜀山兀(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阿房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覆压三百余里,隔离(遮蔽)天日。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边)构(建起)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折,直走(通达)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量词,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后初晴)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天气)不齐(相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辞别)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于秦,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忽然)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得不见踪影)不知其所之(动词,到,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缦立远视,而望幸(宠幸、宠爱)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积蓄的金玉珍宝),齐楚之精英(动词作名词,聚敛的珍品),几世几年,摽(掠夺)掠其人,倚叠(堆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送)来其间。鼎铛(平底的浅锅)玉石,金块珠砾(砾石,小石块),弃掷逦迤(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为什么)取之尽锱铢(极言其少),用之如泥沙?使负(支撑)栋之柱,多于(比)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之心,日益(更加)骄固。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被攻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了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抵抗)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空闲)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却,表转折)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翻译:(阿房宫)覆盖三百多里地,遮蔽天日。它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复道在空中穿过,又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翻译: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车声越听越远,杳然无声,不知它到哪里去了。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翻译:秦人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乱丢乱扔,连续不断,秦人看到这些宝物,也不觉得很可惜。
5.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翻译: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丝一毫也不剩,用起来像泥沙一样不珍惜?
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翻译:戍卒们一声叫喊,函谷关就被攻破了;楚国人(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被烧成了一片焦土!
7.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翻译: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却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重蹈覆辙)了。
文学常识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和 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
2、“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
特点: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
发展主要可分四个阶段: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六国论》
六国破灭( 灭亡 ),非兵( 武器,兵器 )不利,战不善(好),弊在赂( 割地贿赂 )秦。赂秦而( 连词,表因果关系 )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有人)曰:六国互(交互,相继 )丧,率(全都,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因为,由于 )赂者丧,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用)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那实际情况,它的实际数量)百倍;诸侯之所亡( 所丢失的土地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忧虑,担忧 ),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暴( 通“曝”,暴露,意为“冒着”)霜露,斩荆棘,以( 才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拿 )以予人,如弃( 丢弃,扔掉 )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 )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奉( 献,奉送 )之弥( 更加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颠覆,理固( 本来 )宜( 应当,应该 )然。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合适,得当 )之。
齐人未尝(曾经)赂秦,终继(随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 亲附、亲近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开始,起初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这 )用兵(武力,战争)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才)速( 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译为打退、击退,使动用法)之。洎(及,等到)牧以(因为)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也。且燕赵处秦革灭(灭亡)殆(将,将要)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诚(副词,实在)不得已。向使(假使,假如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 ),存亡之理(与“数”同义),当(同“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轻易)量。
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对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被 )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胁迫,挟持),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削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割,以( 而 )趋于亡。为( 治理)国者无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大的天下,定语后置),下(降低身份)而从(跟随,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 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厉害。
4.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5.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6.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7.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了。
8.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学常识。
1.苏洵,字 明允 ,号 老泉 ,四川眉山人, 北宋 (朝代)著名散文家。与其子 苏轼 、 苏辙 并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他们父子为 三苏 。
2.唐宋八大家: 韩愈 、 柳宗元 、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王安石 、 曾巩 、 欧阳修 。
3.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先烈。
4.邑:
①国都 如《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作邑于丰。”
②城镇 本文中就是此义。
③封邑 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赏邑万家,金百镒。”
④古代区域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又指人聚居的地方。如《荀子·大略》:“过十室之邑必下。”
5.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或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用于朋友、夫妻之间的爱称。如《汉书·孟喜传》:“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
6.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如《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山东中学联盟2022高考考前热身押题《旧五代史·少帝本纪》
开运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帝御崇元殿,大赦天下,河北诸州,曾经契丹蹂践处,与免今年秋税。八月辛丑,命十五将以御契丹。壬辰,太原奏,代州刺史白文珂破契丹于七里烽,生擒将校七十余人。
【注】“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河北:黄河以北。
【翻译】开运元年秋季七月辛未初一,少帝驾临崇元殿,大赦天下,黄河以北各州郡,曾经被契丹(军队)残踏过的地方,对(百姓)免除今年的秋税。八月辛丑日,(少帝)委派十五位将领(前去)抵御契丹(的军队)。壬辰日,大原州府上奏,代州刺史白文珂在七里烽击败契丹(的军队),活捉将校七十多人。
冬十月戊午,诏曰:朕虔承顾命,获嗣丕基。常惧颠危,不克负荷,宵分日昃,罔敢怠宁,夕惕晨兴,每怀祗畏。
【注】顾命: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
丕基:巨大的基业。颠危:覆灭。克:能够。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宵分:夜半。
日昃,rì zè,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也相当于计时的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夕惕:到夜晚仍怀忧惧,工作不懈。晨兴,早起。祗畏,敬畏。
【翻译】冬季十月戊午日,(少帝)下诏说:我虔诚地顺承先皇临终的遗命,得以登上皇位继承伟大的基业。(我)常常害怕(国家)颠覆危亡,(自己)不能够承担继承,夜晚白天,都不敢有丝毫松懈,晚上警惕,清早起床,每时每刻都深感敬畏。
向者,频年灾沴,稼穑不登,道殣相望,上天垂谴,凉德所招。仍属干戈尚兴,边陲多事。
【注】灾沴[zāi lì]:指自然灾害。不登:庄稼歉收。道殣:饿死在道路上的人。
凉德:薄德,缺少仁义。后世多用为王侯的自谦之词。
【翻译】以前,连年发生自然灾害,庄稼歉收,百姓饥荒,道路上随处可见饥饿的人,(这是)上天降下的责难,是(我)德行浅薄所招致的。(现在)仍然战争连绵,边境战事不断。
仓廪不足,则辍人之糇食:兵士不足,则取人之丁中:战骑不足,则假人之乘马。虽事不获已,而理将若何!
【注】糇粮,hóu liáng,指干粮,食粮。
丁中: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 北齐 。历代迭有变更。
不获已:不得已。
【翻译】(军队)存粮不够,就夺走百姓的干粮:士兵不够,就捉走百姓中的壮丁;战马不够,就借走百姓的坐骑。虽说(这些)事是不得已,但是按道理又能怎样呢!
访闻差去使臣,殊乖体认,不有敦于勉谕,而乃临以威刑,自有所闻,益深愧悼。
【注】乖:背离。
【翻译】(我)听说(我)委派下去的使臣,很是违背规则辨识,不能尽力鼓励劝慰(百姓),而是用威严的刑罚逼迫(他们),自从听说此事,更加深了(我的)内疚。
旋属守臣叛命,敌骑入边,致使甲兵不暇休息,军旅有征战之苦,人民有飞輓之劳,疲瘵未苏科徭尚急,言念于兹,寝食何安!
【注】輓同“挽”。飞挽,fēi wǎn 指迅速运送粮草。疲瘵zhài:困乏疲弱。兹:这。
【翻译】不久又遇上守卫疆土的臣子谋反,敌人的骑兵侵犯边境,致使身披盔甲的战士没有时间休养生息,军队有征战的艰辛,百姓有运送军需的劳苦,疲劳病痛不堪尚未恢复体力,科敛徭役又催得紧急,想到这些,(我)寝食怎能安宁!
得不省过兴怀,侧身罪己,载深减损,思召和平?所宜去无用之资,罢不急之务,弃华取实,惜费省功,一则符先帝慈俭之规,一则慕前王朴素之德。
【注】省过:反省过失。兴怀:产生感触。
【翻译】岂能不有所感发地反省悔过,谨慎地检查自己的罪过,更进一步减少损耗,希望招来和平安宁的想法呢?所以(我)应当减去没有意义的花费,停办不是很急的事务,舍弃浮华讲求实用,减少浪费来节省功力,一方面符合先帝的仁慈俭朴的训导规定,一方面仰慕前代帝王朴素的美德。
向者,造作军器,破用稍多,但取坚刚,不须华楚。今后作坊制器械,不得更用金银装饰。比于游畋,素非所好,凡诸服御,尤欲去奢,应天下府州不得以珍宝玩好及鹰犬为贡。
【注】向者:以前。 华楚:浮华艳丽。
【翻译】以前,制造军用兵器,花费得较多,但应该只讲求坚硬锋利,不需要浮华美丽。从今往后作坊中制造兵器,不得再用金银装饰。至于出游打猎,本来不是(我)所喜欢的,凡是各种衣服和车马,更要去除奢侈,让天下府州不得把珍宝、玩艺和鹰、犬作为贡品。
在昔圣帝明君,无非恶衣菲食,况于薄德,所合恭行,今后大官尚膳,减去多品,衣服帷帐,务去华饰,在御寒温而已。
【注】恶衣菲食,意思是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翻译】过去的圣帝明君,无一不是衣着简陋、饮食寡淡,何况(我)德行浅薄,更应该恭谨地执行,今后掌管饮食的官员,要减少过多的食物,衣服帷帐,务必避免奢华的装饰,能够防寒保暖就可以了。
峻宇雕墙,昔人所诫,玉杯象著,前代攸非,今后凡有营缮之处,丹垩雕镂,不得过度,宫闱之内,有非理费用,一切禁止。
【注】丹垩 dān è 泛指油漆粉刷。
【翻译】高高的楼房雕饰的墙壁,是从前的人引以为戒的,玉石酒杯、象牙筷子,从前的朝代都不敢使用,今后凡是有必要经营修缮的场所,油漆粉刷、雕刻涂饰,不能过分奢华。宫阙之中,凡是有不合理的费用,都要禁止。
三月戊戌,契丹陷祁州,刺史沈斌死之。乙已,左补阙袁范先陷契丹,自贼中逃归。杜威奏,与李守贞、马全节、安审琦、皇甫遇部领大军赴定州。易州刺史安审约奏,二月三日夜,差壮丁斫敌营,杀敌千余人。
【翻译】开运二年三月戊戌日,契丹攻陷祁州,刺史沈斌战死。乙已日,左补阙袁范先前被契丹擒获,(现在)从敌军中逃回来。杜重威奏报,和李守贞、马全节、安审琦、皇甫遇统率军队奔赴定州。易州刺史安审约奏报,二月三日晚上,派遣强壮的士兵攻击敌人军营,杀死了一千多名敌人。
(节选自《旧五代史·少帝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旋属守臣叛命/敌骑入边致使甲兵不暇/休息军旅有征战之苦/人民有飞輓之劳/疲瘵未苏/科徭尚急言/念于兹/寝食何安
B.旋属守臣叛命/敌骑入边致使甲兵不暇休息/军旅有征战之苦/人民有飞輓之劳/疲瘵未苏科徭尚急/言念于兹/寝食何安
C.旋属守臣叛命/敌骑入边/致使甲兵不暇/休息军旅有征战之苦/人民有飞輓之劳/疲瘵未苏科徭尚急/言念于兹/寝食何安
D.旋属守臣叛命/敌骑入边致使甲兵不暇休息/军旅有征战之苦/人民有飞輓之劳/疲察未苏科徭尚急言/念于兹/寝食何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辛未,辛为天干,未为地支,古代常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来纪年、月、日,而原文中用法与《登
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中“戊申”用法相同。
B.日昃,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也相当于计时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C宫闱,宫是皇宫,闱是皇宫里小侧门,供帝王游乐的离宫,一般指后妃住所。
D游畋,同“游田”,是打猎,游逸田猎,专指皇帝出游打猎,游山玩水的情况。
【解析】专指不对,王公大臣也可以出游打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少帝爱戴子民,兢兢业业。他驾临崇元殿,大赦天下,河北各州,曾经被契丹践踏的地方,免除今年秋税,同时积极派遣将领抵御契丹。
B少帝同情疾苦,懊悔忧虑。目前战争连绵,边境战事不断,仓库的米粟不够,人就没有饭吃:战马不够,就借人的战马,总担心自己德行不厚。
C少帝注重反思,直面不足。他在诏书中提到自己要常常自省,平时谨慎地检查自己的错误,进一步省吃俭用,希望招来和平安定。
D少帝仁慈俭朴,务去华饰。他减去不合理的费用,禁止一切费用,主张放弃华丽的东西而用实惠的东西,减少浪费,不得过度铺张。
【解析】怎么可能禁止一切费用,完全不合情理。原文“宫闱之内,有非理费用,一切禁止。”禁止的是无理的费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频年灾诊,稼穑不登,道殣相望,上天垂谴,凉德所招。
(2)向者,造作军器,破用稍多,但取坚刚,不须华楚。
14、少帝在诏书中强调“尤欲去奢”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少帝感觉治国大业责任重大,积极反省自身过错、振兴志向,尤其强调不要奢侈。
②少帝不好奢侈,一方面遵循先帝的仁慈俭朴的准则,另一方面仰慕前王朴素的品德。
③少帝自认为德行浅薄,不应该奢侈,应当减去不合理的费用。(每点1分)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
新华社天津2月18日电(记者周润健)2月20日,癸卯兔年二月初一,而在这个二月之后还紧跟着一个闰二月。两个农历“二月”共计59天。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即朔望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天,而阳历(也称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农历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定月,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癸卯兔年的农历二月始于公历2月20日止于公历3月21日,为期30天,属大月。
农历平年比回归年要少大约11天。为此,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长度接近,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增加的那个月称为闰月,闰年384天或385天。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
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有关,闰月会被安排在农历没有中气的月份。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朔望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做上一月的闰月,为置闰。癸卯兔年的闰二月就是上一个月即二月的闰月,闰二月中只有节气清明,而中气谷雨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这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共计29天,是小月。
闰二月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7/169625911910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