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是什么意思十个字怎么写(新桃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4-07 13:22:57 来源:网络 编辑:牛奶煮萝莉

新年纳余庆 元日不同吟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岁时节日自远古而来,带着朴拙的原始气息和早期人类简单率真的性情。“睹物识时移”,人们于节庆之时总是感怀万千,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五彩缤纷的中国传统节日中,作为春节主旋律的元日(大年初一),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元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除旧布新、节日狂欢、阖家团聚、祈福迎祥等节俗,还有一种诗意的打开方式,文人墨客拈韵赋诗,将新岁伊始之时的情绪、感悟与哲思倾注笔端。这些文字与特有的节日风情相结合,富有生活气息,读来如醇酒醉人。

人们也在节日中感受自然的力量,体验世态人情,或欣喜或叹惋,胸中涌动着的情感与眼前的景物交织,落笔成文便成了千百年浅吟低唱的辞章。因此,节日里的诗词最是令人激动萦怀,岁时佳节宜赏景赋诗,节日氛围中,山光水色更易逗起文思。节日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乘着交替起伏的平仄与韵律,由一种单纯的物质形式,演变成一种精神符号。“佳节唯宜饮”“聊持一樽酒”,每个节日都是一壶醇香的陈年老酒,在春花秋月的滋养中保持温暾,在诗酒年华的故事里沉淀香气。

元日是万民庆祝的佳节。唐人卢照邻的《元日述怀》,以人歌、花舞等人事景物,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烂漫春色。白居易的“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表达了年过六旬的诗人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大唐盛世诗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虽笔调简朴,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农家欢度春节、期望新年五谷丰登的心情。明人叶颙的《己酉新正》,则描绘了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春满河山,梅柳吐翠,醉饮屠苏酒,体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清人叶燮极写春节胜景,“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充满了对新春到来的无限喜悦心情。

元日这天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包括贴春联和门神、开门爆竹等。正月初一凌晨,新岁之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新年相应,物事惟新,人亦“从新”,人们不仅要着新衣新帽,插花戴胜,而且要饮春酒,食春盘。古代元日还有贴春联、饮椒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如唐代诗人成彦雄的“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南宋诗人陆游的“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等,诗中的“桃符”即指春联。

在唐代的诗中,就有不少元日恩赐柏叶酒的诗作,像李乂的“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称颂柏叶经霜耐寒,芳香宜人,益寿延年,借以祝贺新春。明代陈献章的“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以及清孔尚任的“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等,都如一幅幅“乐岁图”,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拜年是岁首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在迎新之际,互相庆贺,以祝新生。正月初一,逢人必行礼祝吉,给亲友拜年,往往投送名片。春节拜年,不求面见,只发个名片儿。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硬纸片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古代诗歌中对新年的歌咏,也充溢着节日的安闲怡悦。43岁的南宋词人姜夔,在新年里感受到一分恬淡,“梅花闲伴老来身”,苇桃在户,椒柏称觞。梅花安闲恬淡,不是故人,是眼前人,老来做个伴。应酬也少,也不需去管,隔着篱,看着灯火,仿佛贺年与自己无关;有关的只是这新年带给自己的寸许安然,比如梅花闲伴,比如稚子习书。“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写娇儿写字作画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把“新桃换旧符”,以企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的风俗习惯。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节日的有关情景,思念总是更加强烈,节日在人们心中掀起的情感波澜是带有普遍性的。唐人杜甫的“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是诗人在元日写给小儿子宗武的,整首诗情真意切,充满了对子女悉心关爱的人间真情。南宋词人赵长卿“离愁晚如织,托酒与消磨。奈何酒薄愁重,越醉越愁多”,以及姜夔的《踏莎行·燕燕轻盈》,描述的都是元日不得已客居他乡、不能归家与心上人团圆的愁苦心绪。

元日是新岁的开始,岁月的节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给这个欢愉的节日增添了生命的哲思。于是,在元日的习俗中就生出了祈生的主题。晚年退居洛阳的白居易,作“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表达了沧桑而豁达的心境和与友人相怜相勉的情谊。

在元日时节,诗人词家常常抒怀,表述信念或理想。北宋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年景象描写得欢快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人到中年的赵长卿,因节日感怀而作《满庭芳·元日》,爆竹声声的节日喜庆中,他发下新年誓愿,决心要再接再厉。已入耄耋之年的赵翼,元日赋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笔力刚劲,格调雄浑,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

岁岁年年,时节不同,却有着同样耐人细品的韵味。

我们的节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二八,这些“桃符”送您品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咱们国家最富特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写春联、贴春联则是所有中国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

春联也叫桃符、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对仗工整、精巧简洁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歌颂幸福生活,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文字内容的使用,语调平仄相对,阴阳顿挫节奏明快;内容的遣词造句,寓意美好,更增加了春节文化底蕴。每逢春节,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国内国外的华人,家家户户都喜欢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同时也为过年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的起源,最早应追溯到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是两块桃木板。当时的桃符并不是过年时候才悬挂,是平时就一直悬挂在大门的,大体就像现在屋前的“泰山石敢当”;那时的桃木板上也写有名字,即神荼、郁垒,桃木辟邪也正是来自二人的相关传说。到汉朝,有相关记载,就直接言明,桃符是在正月初一悬挂的,具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样一来,桃符就和过年有了直接关系。接下来,随着骈体文的体裁盛行,到了隋唐时代诗歌的盛行,就有了对仗、平仄的讲究。

而真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在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后蜀最后一代皇帝孟昶(chǎng),好学能文,就标新立意的命令一个叫辛寅逊的文臣,在悬挂的桃符上书写文字,这样就有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的产生,即第一幅春联。以上虽然第一副“春联”出现了,可它的载体仍然是“桃符”。

在这之后,就是宋朝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纸张的使用变得普遍,才有了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但在宋朝,这种虽然在载体和内容上都有了变化的“桃符”,仍以“桃符”为名。春节最著名的一首诗《元日》,出自宋朝王安石,里面有一句诗就写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明太祖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取名为“万年红”。

到了清朝更是增加了纸张颜色、字数等许多讲究,并流传了下来,所谓“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便有了极大的提高。

下面是小编精选的一些春联↓↓↓

猪 年 春 联

辞玉犬民安国泰;迎金猪纳福进财。——四季平安

玉犬报捷说旺旺;金猪贺喜笑呵呵。——喜事连连

金猪拱出三门福;玉牖推开九曲春。——吉祥如意

涨绿三门翩白鹄;飘红百业抱金猪。——招财进宝

鸿鹤抟风抒远志;金猪拱梦送新春。——万象更新

玉犬呈祥门户泰;金猪献瑞世风清。——国泰民安

玉犬护家除旧俗;金猪拱福贺新春。——辞旧迎新

玉犬恋春春满地;金猪送喜喜盈天。——福满人间

春风和煦猪年旺;红日澄明举国强。——富强昌盛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猪如意获丰财。——恭喜发财

爆竹升天送狗岁;春花遍地缀猪年。——香满人间

腾龙快马逢盛世;送犬迎猪贺大年。——昌平兴盛

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喜气盈门

玉犬弄影千般舞;金豕闹春万户歌。——欢腾盛世

猪肥羊壮农家富;燕舞莺歌中国春。——国富民强

通 用 春 联

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大展宏图

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春意盎然

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万事如意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春风化雨

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喜气盈门

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新年大吉

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辞旧迎新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春回大地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吉祥如意

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吉星高照

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鸟语花香

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新春大吉

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四季兴隆

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皆大欢喜

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四季平安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四季长安

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五福临门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辞旧迎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万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家和事兴

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吉祥如意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春意盎然

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好事临门

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财源不断

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山河壮丽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国泰民安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欢度春节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五福临门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山河壮丽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恭贺新春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春满人间

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吉星高照

历届书协主席书写的春联欣赏

舒同(1905-1998),字文藻,江西省东乡县人。书法大师。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被称赞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

启功(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佛名察格多尔札布,满族,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欧阳中石(1928- ),山东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专家,又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荣誉主席等。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苏士澍,1949年,满族,中国当代书法家。2015年12月8日苏士澍当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兼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国家文物局出版社长,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等职。

来源: 书法字典大全、中国对联网

三年级语文下册需要背诵的9首诗

1.春日里来百花香,一切都是那样的惬意舒畅——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字词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

泥融:泥土受到滋润、湿润而而消融。

鸳鸯:一种水鸟,外形像野鸭而较小,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夫妻。

【诗意】

明媚的春光里,万里江山更加美丽。和煦的春风中,送来阵阵花草芳香。泥土消融,迎来纷飞忙碌的燕子。沙洲回暖,相拥睡着恩爱的鸳鸯。

2.为画题诗,如何用灵动的文字去表现灵动的画面——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字词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春江晚景》是惠崇元丰八年春天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河豚:一种鱼,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诗意】

透过那青翠的竹林,穿插着初放的桃花两三枝。

春天的江水已回暖,那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

河滩上到处青茵茵,满地是蒌蒿和刚抽芽芦笋。

遥望那滚滚东逝水,正逢那河豚逆流回返之时。

3.山间行道之中又能悟得怎样的“道”来呢!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字词注释】

三衢: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梅子成熟的季节,一般在五月。

却:再的意思。

添:增添。

【诗意】

恰逢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金黄天气也日日放晴。

泛舟山间潺潺的清溪,漂到尽处再改走山道前行。

欣赏道边那优美风景,归途中绿荫依然相伴一路。

越发幽静的山林之间,更添了那黄鹂的婉转之声。

4.离开江南才忆江南,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具有怎样的色彩——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字词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一名望江南,后又名江南好。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

江南真好,江南的风景,曾经是那样的熟谙。

旭日东升,江岸的鲜花红似火。

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的碧蓝。

一切如此美好,我怎能不思念江南。

5.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宋代人们又是如何欢度春节的呢?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字词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除:消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用屠苏草浸泡的酒。过年时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曈曈:太阳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符:对联。最初人们在过春节时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渐变为春联。

【诗意】

爆竹声声,又是一年光阴成为过去。

春风和煦,散发缕缕屠苏酒的香气。

明媚的春光里,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庆贺。

欢乐的笑声中,用新的对联换下旧桃符。

6.一个特别的节日,一个特别的节气,一首特别的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字词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五、六日三天中的一天。传统习俗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断魂:多用来形容哀伤,愁苦。有时也形容情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或是直接就叫杏花的村庄。

【诗意】

恰逢清明时节,心绪与这缠绵的雨般乱纷纷。

路上过往的行人,因为这清明之节而落魄断魂。

路边找人打听,可以歇脚解愁的酒店有没有。

牛背上的牧童,抬手指向杏花深处恰有一村。

7.“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中国人过节的一句常用语,它出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字词注释】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异客:他乡之客。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也叫草决明。习俗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诗意】

独自远离家乡,在闯荡的人只是外乡客。

恰逢欢度佳节,此刻自会加倍思亲念亲。

遥想千里之外,兄弟们结伴登上那高处。

互插茱萸祝福,却少了远行他乡这一人。

8.春日涧边,无人摆亦无人渡的小船真是自在。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字词注释】

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怜:喜欢。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横:指随意停放。

【诗意】

独爱那幽幽的野草,在这清澈的涧边丛生。

繁茂的枝叶深处,传来几只黄鹂的和鸣。

傍晚来了一场雨,山涧的春潮变得湍急。

无人看管的渡口,小船自在地随波纵横。

9.不同的地方自有不同的气候,你是否相遇过开在四月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字词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结束,诗中指花凋谢了。

觅:寻找。

此:这。指这深山的寺庙。

【诗行意译】

人间时至四月,百花凋零芬芳已尽。

深山大林寺内,桃花刚在枝头盛开。

近日总是怅恨,春光已逝再无处寻。

却全然不知道,她藏到高山寺中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戏曲故事(窗花) 清 山东烟台

狮子灯(花灯) 现代 北京 黄松青

西游记故事(窗花) 现代 山东烟台

花鸟(剪纸) 现代 河北蔚县

定军山(年画) 清代 江苏苏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更替中,民间美术总是以最鲜活、最热闹、最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新春佳节的习俗与庆典上。在装点节日和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坚守和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民间美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群众纳福迎祥的普遍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依然在民间节俗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

春节期间的民间美术活动,往往是从祭灶开始。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神名叫张单,常常在月晦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告知人的罪状。因而成为天地的督使,从管一家伙食的小官,逐渐演变为检查人生行为的司命之神。这大约是民众如此崇信灶王爷的重要原因,由此促进了灶君像的发展。

祭灶时间,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是日,向贴在厨壁上的灶王爷敬香祭拜,民间常用糖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爷多向玉帝美言,以此换得合家平安。然后,将灶王像焚烧掉,以示送灶上天。到了除夕,再将新买的灶王像张贴在厨壁,由此年复一年。

灶王爷像多为木版刷印而成,也有半印半绘的,因年年更换,民间需求量极大。灶王像有单身灶、双人灶、三人灶等多种,还有与财神、天官等搭配成上下构图的样式,但以双人灶为多见,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并坐的图像。双人灶通常上刻当年节气表,兼有日历的功能;中为灶王夫妇正襟危坐,左右分别书写“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下部多为宝马驮钱财、聚宝盆等吉祥纹样。在造型和构图上,灶王多为坐于神案后的半身像,头部硕大,视觉冲击力强,突出其作为“司命主”的神性和至高的地位。

扫舍之后,便贴年画

年画无疑是春节民间美术中最普及和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年画最早起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祇信仰,其后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美化环境的民间艺术,表达了民众对安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尽管年画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年画”一词却出现得比较晚。清代的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即是首次见之于典籍的记载。

早期年画以“神荼、郁垒”“秦琼、敬德”等门神为主。明清以来,随着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在门神之外又形成了另一大类别——戏出年画。伴随戏出年画的发展,小说演义、民间传说等题材的年画也逐渐普及起来,共同构成了年画艺术绚烂纷繁的发展局面。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年画艺术形成了不计其数的产地,北方以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等最有影响,南方以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湖南隆回和广东佛山等最具代表。杨柳青年画以刻版精致、绘画细腻著称,京剧戏出故事与大幅沥粉贴金门神最为人称道。苏州桃花坞年画早在清代康、乾时期,即已漂洋出海,以其成熟而独特的江南风味影响了欧、日近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年画艺术是仅有的以“年”为名的民间艺术,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和惟妙惟肖的画面给春节平添了靓丽的光彩。

窗格之上,粉墨登场

年画和窗花好似春节民间艺术中的孪生姐妹,一个装饰门庭,一个点缀窗户,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如果说年画是代表劳动人民的职业画匠的艺术,那么窗花则是广大民众尤其是劳动妇女的艺术。

每到乡村腊月农闲之时,总见姑嫂妯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剪窗花。等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打扫完庭院,给窗户糊上新窗纸后,便把花花绿绿的窗花贴到窗格上。此时,农家的窗户不仅是节日装扮的对象,更是人民群众自我艺术天赋与审美观念自由展示的大舞台。人们在剪窗花、贴窗花和赏窗花中传承了技艺,活跃了年节的气氛,也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窗花种类丰富,不只有常见的红色,也有罕见的如河南陕县的黑色,还有河北蔚县、三河和烟台等地的染色窗花以及陕西合阳的纸塑窗花等。蔚县窗花产生于清代晚期,是一个以男性艺人为创作主体的地方剪纸艺术。由于蔚县及其周围区域流行晋剧、梆子和秧歌戏,有力促进了戏曲题材剪纸的发展。俗话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到清末时期,仅著名艺人王老赏一人所掌握的题材就多达200多种。这种彩色染绘的戏曲人物剪纸通常4张为一套,称为一回,也有8张、12张为一套的,有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在阳光照耀下,这些彩色戏人在窗格上粉墨登场,成为连台的戏曲演出,令人百看不厌。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是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在如婵娟的月光下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相传中国自唐代即有上元观灯的习俗,到了宋代形制更加完备,已有纱灯、珠子灯、羊皮灯和走马灯等种类,而且出现了大型花灯汇聚结彩如山的记载。此后,元宵之夜万人空巷,男女老少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赏花灯,成为上元节的保留节目。

元宵花灯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种可视为儿童玩具,如兔子灯、羊灯、狮子灯和滚灯等;一种为宫灯,即宫廷和王府大院悬挂或展示的精美花灯;另一种是商铺展示的彩绘人物故事灯彩。北京花灯,尤以后一种最具特色。作为明清两代帝都,北京可谓八方辐辏,万商云集。为了商业竞争和展示实力,元宵花灯成为众多商铺尤其是点心铺的招牌手段。因此,不少商家不惜花重金聘请优秀的画家绘稿,由此促进了北京灯画的发展。

这类花灯均为方形,四面糊裱绢纱,其上画满群众喜闻乐见的演义故事。元夕之夜,百姓围聚灯下,驻足观看,每每流连忘返。元宵之后,花灯被精心收起保存,以待来年再展。若有破损会请画师重绘,以确保灯画新颖亮丽。

除了上述四种代表,春节期间的民间美术还有财神、挂签、爆竹、烟花等,种类非常丰富。这些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深刻反映了农耕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与民俗观念。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研究馆员)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7/169625859210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