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的意思网络用语(梗的意思)

时间:2024-04-05 00:55:57 来源:互联网 编辑:超甜的布丁

“梗”,是个啥?

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

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

“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

“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来源:人民日报)

“梗”,是个啥?

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词。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

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桥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第二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

“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

“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个词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青年人自发的选择。

“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来源:人民日报)

“梗文化”流行背后的语言匮乏症

如今在微博、B站等新型社交网站,随意打开一条po文或者一则视频,评论区、弹幕区都会有无数“简单粗暴”的网络流行“梗”,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刷梗”“复读”,冲击着我们的视野。“yyds”“awsl”“绝绝子”,刚弄懂这些“暗号”,马上又迎来了“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咯噔文学”的创作热潮……如今,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时刻都在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某张图片,或一段有固定桥段的文字。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套路”,一旦火了就会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梗”。在当下,“梗文化”成为年轻圈层的个性化表达,它既是网络语言的一部分,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

年轻人热衷于“造梗”“刷梗”,不仅因为它们的小技巧、小“套路”新颖有趣,也在于“梗”作为一种暗号,给他们提供了某种身份确认。选择如此表达的年轻人,能在网上更快地跟有相似爱好、经历、价值取向的“同好”拉近距离,通过一起“玩梗”“刷梗”释放压力,获得情感共鸣和集体认同感。

但是,当人们运用一种表达,并不为追求意义的准确,而只是为更好、更快地融入一个圈子、一个集体,就会造成这种表达的内容匮乏。梗一般产生于饭圈、二次元圈、游戏电竞圈之类的亚文化群体,作为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层,它们分散于网络世界的角落,为了内部交流的高效快捷,产生了缩略语、汉字拼音缩写、“套路文学”等语言工具。然而,无论这些“梗”是图、文还是视频,对高度凝练的形式的需求,都让其表达趋于模板化、同质化,极端的甚至演变成“互联网黑话”。从传播效果来说,互联网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将这些词汇从一小部分受众扩散至整个社交网络,却也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贫乏与粗暴。

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的简单字符和口语表达,形成了丰富的文字符号和语义,今天当人们再度热衷于用简单的符号去概括一切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文化返祖”现象。以表情包替代文字表达,表示高度敬佩和崇拜就是“yyds(永远滴神)”,激动和兴奋就是“awsl(啊我死了)”,不管是赞叹还是嘲讽都会说一句“绝绝子”……年轻人可以做到“张口都是梗”,“玩梗”所要传递的情绪似乎能“秒懂”,长此以往却造成了语言的空洞和思想的匮乏。这是因为,“梗”的使用者往往在跟风的狂欢中获取不了有用的信息,却钝化了思维,逐渐不愿、不想或不能思考与使用更有内涵的表达。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失语”是一个积重难返的过程,因为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深化,但互联网时代的氛围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语境让年轻人没有时间去沉淀,更高的更新频率同时伴随着更快的遗忘速度,满嘴跑“梗”,看似幽默有趣,却让我们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优美感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梗文化”流行,年轻人不妨保持点定力。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时代,了解周边,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重拾原有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严肃思考并真诚地说话,以此抵抗情感和语言的荒漠化。

作者:吴雨阳

来源: 新华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5/16962502076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