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爱 韩剧 豆瓣(世界尽头)

时间:2024-04-03 21:28:06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伸手挽明月

世界尽头:勘察加半岛,苏联一直封闭此地,究竟有多神秘?

俄罗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甩了第二名加拿大700多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横跨东欧与整个北亚。如此庞大的国土面积,好像俄罗斯的每一块区域都能自成一个世界,每当提到最神秘的区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那么俄罗斯远东地区最神秘的地方又是哪里呢?这其中当属勘察加半岛了,它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边缘地带,在俄语中,“勘察加”意为“极遥远之地”,这里也被称为世界的尽头,据说也是我国唐朝时的“流鬼国”所在之地。

与世隔绝的勘察加半岛

勘察加半岛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半岛,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峡,西临鄂霍茨克海,从东北向西南延伸1200多公里,最宽的地方约480千米,北部以宽度仅为100公里的地峡与大陆相连,总面积为37.2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差不多是中国一个小县城人口的数量。

要说勘察加半岛有多么的与世隔绝呢?说一说它的历史大家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了。

勘察加半岛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属于俄罗斯,在古代的时候半岛上的原住民一直居住在高纬度的苦寒地区,从事着渔猎活动,由于长相和服饰的原因,我国的古人称他们为“北方的恶鬼”,称勘察加半岛就为“流鬼国”,在唐代史书《通典》里就有记载:“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

到了17世纪后期,沙俄不断地向远东地区扩张,1699年,沙俄打败了居住在勘察加半岛的原住民们,于是便占领了这里。

从1699年一直到1922年苏联成立,两个多世纪里,勘察加半岛上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远了,“勘察加”三个字在当时简直就是闻之色变,甚至比西伯利亚流放地更让人感到害怕。在俄罗斯,那些在教室后面罚站的学生常常就被称为“勘察加人”。

据历史记载,俄罗斯从未流放过罪犯到勘察加去,原因是,没有一个看守愿意陪着犯人去那寒冷、荒凉、充满危险的地方生活。

苏联成立后,整个勘察加半岛便被苏联封闭起来了,别说外国人,就算是苏联人,也不能轻易进去,一直到苏联解体,勘察加半岛才被慢慢地解除封闭。

这里很多的地方都荒无人烟,勘察加的首府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是半岛最大的火山环绕的港口城市,这里居住了勘察加一半的居民,却是世界上第二大无法通过公路到达的城市。

勘察加半岛距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11876公里,同属俄罗斯,却和莫斯科有着整整9个小时的时差,当莫斯科人还没起床的时候,勘察加已经是傍晚了。

苏联为何要封闭勘察加半岛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封闭勘察加半岛呢?在19世纪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和俄国曾为了争夺远东地区而爆发了日俄战争,俄罗斯在此次战争中战败。

这次的战败也让俄国认识到了日本这个弹丸小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如果两国再次开战,俄国再次战败的话,那么勘察加半岛就有可能被日本霸占,一旦丢掉了勘察加半岛,那么等于给西伯利亚打开了大门,日本可能会继续深入占领西伯利亚。

为了防止日本的野心,在苏联建立之后,苏联想把勘察加半岛租美国,但是美国并不愿意掺进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斗争中,于是拒绝了苏联。

所以苏联就干脆把勘察加半岛封锁了起来,列为军事管制区,里面除了原住民,就只有军队了,苏联人民和外国人都进不去。

苏联对勘察加半岛管控得如此严格,除了它的军事价值以外,也因为这里极具经济价值,这里的矿产资源、渔业资源都十分的丰富。

到了美苏冷战的时候,苏联对勘察加半岛的军事管控更强了,因为这里是苏联最接近美国的地方,苏联军队在这里建立了多个洲际导弹发射场、雷达站、机场、核潜艇基地、兵工厂等军事设施。另外,苏军还在这里修建了数百个哨塔用以随时随地监视太平洋和白令海峡的海岸。

1983年9月的一个清晨,大韩航空007号客机由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起飞,飞往韩国汉城,007号班机自起飞后就偏离了航线,随后误入被苏联军事管辖的勘察加上空,在警告无效时,被苏联空对空导弹击落,机上所有的乘客无一幸免。

就这样一直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苏联才对勘察加半岛解除了管控,勘察加半岛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开。

那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冒着烟尘的活火山、凶悍的棕熊、河里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鱼,都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和旅游爱好者。

冰火交融的圣境

勘察加半岛有160多座火山,有29座是活火山,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就被三座火山所环绕着,其中最有名的是阿瓦恰火山,这座火山几乎从不消停,一年到头都在不停地往外冒烟,当地人对火山都有十分特别和虔诚的感情,他们称阿瓦恰火山为“火神”。

攀登阿瓦恰火山是勘察加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站在火山口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和纳里奇瓦自然公园的美景。

除了火山以外,火山还孕育出了非常多的喷泉和温泉,光喷泉这里就有酸性泉、硫磺泉、氨碱泉以及一大堆记不住名字的,地沟里窜出的热气使水面沸腾,喷到空中成为间歇泉,还有热气弥漫氤氲的温泉,如真似幻。

火山和温泉,是勘察加半岛的绝美景象,使这里成为了冰火交融的圣境。

野生动物的王国

勘察加半岛虽然极度寒冷,但是由于温泉和间歇泉的存在,这里被营造出了一种天然的温暖环境,由此也成为了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王国。

在勘察加半岛上有约1.2万只棕熊,其密度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间歇山谷泉是棕熊们的天堂,长时间的冬眠之后,棕熊们会在这里美美地泡个热水澡。

除了棕熊,这里的库里湖是欧亚大陆最大的鲑鱼养卵场,每年约有800万条鲑鱼洄游,但由于鲑鱼产卵之后便会死去,所以库里湖也成了海雕、金雕的丰盛的餐桌。

勘察加半岛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鲜,品质上佳的帝王蟹、白令海雪蟹、海胆等在这里比白菜还常见,用来当作主食也完全不心疼。在这里见到北海狮、海鹦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写在最后

欧亚大陆边缘的勘察加半岛或许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海角天涯,能够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终极生命体验。

参考资料:

刘磊.冰火交融的勘察加半岛.[J]旅游,2019(02).

作者:乔木 校稿编辑:未央

为什么在B站@人会被喷?

在B站,有一个堪称禁忌的开关。

它就像是当代的潘多拉魔盒,只要不小心开启,人性最“恶”的那一面就会显现出来,你会看见无数正义之士的口诛笔伐,以及数百楼层的喧闹争吵——而不幸的是,人人都可以启动这个开关。它所引发的危机,每一天都在重复上演。

这个开关既不是以擦边出名的舞蹈区入口,也不是那个阉割了十万八千刀的“青少年模式”,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召唤按键:

“@”。

争吵的开始

在不同类型的社交平台上,@人这个功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形状。

在QQ微信等软件里,它常常属于那些屁大点事就要“@所有人”的无良群管理。

而在微博抖音等开放平台上,它更常出现于那些好笑、好玩或好吃的东西(视频)下方,成为你呼朋唤友前来观看的召唤按键;当然,有时它也是一种调侃公众人物的娱乐方式。

慢着……

但在B站这个平台上,“艾特”就是一个引发争吵的导火索。艾特公众人物倒没什么问题,但只要你敢于在评论区@一位与视频不相关的个人用户,那么你就会成为网友戾气的发泄口。你会被问候祖宗十八代、会被视为短视频文化的糟粕人物等等等等。

关于评论区@人的争议视频如今已达到了150w+播放量(来源@瞎问虾猜丶)

这笔账,其实要从B站“短视频”化说起。

自从2020年哔哩哔哩开始引入竖屏视频之后,陆续引流了相当一批以抖、快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而与之相关的,后者的部分用户生态习惯也被一股脑儿的“引入”了过来。

这种用户习惯的集中体现方式,便是在评论区@人。

它的养成既基于这些APP内部完整方便的分享链,也基于其外部分享渠道的缺失。

是的,想在这些APP内部达成视频的分享相当容易,只需轻轻@就会收到显眼的提示;但如果你想要在QQ微信等外部平台分享这段视频的话,则多少有些繁琐困难——你要么直接把视频下载了扔过去,要么扔一串莫名其妙且不知能不能打开的长串文字链接。

因为抖音在QQ微信等地方分享受限的问题,字节和tx甚至打了场官司……

所以在这种限制之下,许多抖快用户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起了@功能,在方便交流的同时顺带还能给原po主刷刷评论、涨涨热度。

但问题在于,抖快平台的评论显示算法和B站有所区别。对于前者来说,@人的评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直接压下去,不会对热评产生什么影响。

即使是这样,热门视频下方你基本也只能看看热评,因为那些@人的评论已经一眼望不到头了……

而B站不一样,尽管它和抖快同样采用了评论区动态排行,但并未过滤“@人”类型的评论。所以,只要你的@人评论能在短期内收获少量的点赞,就可以(短暂)压在那些几千上万点赞数的评论之上。

不仅如此,B站此前长视频的环境,使得其用户对评论区往往有着较高的留存度,他们往往有着凡事必先翻评论区的习惯。所以当他们看见视频上面是一个@人的热评、下面又是一堆莫名其妙的@人时,自然会气不打一出来。

当对高质量评论的需求和“低质多量”的@人评论产生冲突时,争吵便开始了。

在这场争吵中,你会注意到代表短视频使用习惯的“外来者”,与长视频的“原住民”分成了鲜明的正反两方。

对于正方来说,反方表达的不满本就和“@”这个功能的存在相悖——“有这个功能,我还不能用?”

而对此,反方也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有分享按键你为啥不用?”

这些吵架的文字不重要,感受一下他们吵了多少就好~

不同于抖快等平台,B站的外部分享链路相当方便。你不需要下载什么视频、复制长串什么文字,直接分享即可直达。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骂战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升级,开始从单纯的是非上升到了用户属性与用户成分……但这些骂战,只是互联网生态中最无聊的一部分而已,它并不值得做出什么有趣的解读、更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写一篇文章。

事情也本应如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骂战开始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或者说,变质。

开始变质的争吵

言语的攻击,永远无法如真实的刀枪一般刺入对方的血肉。所以无论再怎么骂、再怎么心平气和地劝说,你也没法隔着网线掐死对面。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原住民们”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无论怎么劝(骂),这群@的人也不会消停。

在这场斗争当中,许多人开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一生态。但也不少人,逐渐开始倾向于用那些更有乐子的方式,去劝阻“@人”这一行为。

根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劝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为复制粘贴式。

他们深谙“互联网交流的尽头是复制粘贴”这一道理,所以每当发现@人的评论时,他们都会掏出已经准备好的艾特圣经,并成群结队地复制粘贴,通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让对方明白,艾特人这一行为,本身是不适宜的。

(引用格式)你为什么不艾特我,就因为咱俩不认识吗,从国家层面来讲,咱是同胞,手足兄弟啊,你好意思艾特别人不艾特我吗,你这样让我感觉未来充满了迷茫,瞬间让我跌落无底深渊,如果你每次都艾特我,那你就能把我从深渊中拉住,我的世界也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其二,为互帮互助式。

他们会本着热心的原则,顺着@人发起者原本的意愿进行无限制的重复艾特(比如下图);而如果被@人不进行回复时,他们则会进行亲切的问候,发出“是不是他(被@人)开始烦你了”等十分温柔的话语。

而第三种,也是最抽象的一种——召唤式艾特。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算是第一种方式的分支,只不过有些过于抽象了些。

这群人将评论区@人的行为与“召唤术”关联起来;又因为抵触心理将其归类成了“亡灵召唤”。于是,每当出现@人的评论时,他们都会自发变身亡灵法师,开始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召唤。

哥布林、骷髅、僵尸……任何负面形象的非人类种,都能够成为他们召唤的对象。

召唤的过程甚至产生了一些攀比心理,他们会比拼谁召唤的军队更多、更强。只要自己召唤的足够多,就能够达成乐子意义上的胜利。

慢着……

而相对的,一些热衷于艾特人的用户也开始变革。他们开始为单纯无意义的“@”披上了一层更加抽(逆)象(天)的外衣。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化身猫娘玩主仆play游戏。只需要加上一些逆天的字眼,他们所受到的攻击就会减弱许多。

因为他们知道,在B站玩抽象这套,就可以避免被攻击。

尽管我身边确实有这么玩主仆play的(而且不是一对一),但现实里玩这么开的确实还是占少数的。

所谓平台的生态冲突开始被抽象文化所浸染,披上了一层更加“乐”的外衣。争吵本身的娱乐性开始盖过了攻击性,小部分外来者与这些所谓的“原住民”,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小范围的、诡异的生态融合。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小部分而已。

每天在评论区,你依旧能看见许多这个名为“@”的符号,和“B站是否还是长视频平台”的讨论。从中,你或许可以窥见B站试图转型短视频但并未成功的现状,也或许会想到叔叔此前“将视频播放量改为播放时长”的承诺——这个原定7月就上线的改动,如今也已经石沉大海,仿佛消失了一般不曾存在。

部落依旧是部落,冲突依旧是冲突。但一切还没结束。

后记

版本迎来了更新。

我在前面提过,@公众人物的行为,一般不会引来过多的争吵。但这个共识,在最近似乎开始有些松动。

AI浪潮的来袭,让B站中一些可被公用的“AI”助手开始异军突起。“AI视频小助理”“机器工具人”等BOT出现在了评论区中。

只要在评论区艾特并发出要求,它们就会自动总结视频的内容、归纳视频重点,达成“省流效果”

——尽管大多数时候,它们总结的狗屁不是。

可还是有不少人在评论区不厌其烦地@这群AI,它们在近期各大视频评论区的出镜率,已经开始超过了那些被@的普通人。

一些人已经开始反感,可更多的人觉得它目前还比较新潮有趣。

知名抽象up主“超级小能猫”的动态和其评论区,突出一个叛逆

旧的争斗还未完了,新的矛盾已经出现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3/16962506066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