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图片带字(寒衣节图片)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3件事情别忘了做,祭祀先祖,尊重老传统
民俗中的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古时候有“授衣、开炉、祭祀”的习俗,提醒大家冬天要来了。这天家里管事的人要准备好过冬用的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们御寒,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寒衣节”、“授衣节”。
人世间秋去冬来,另一个空间亦或寒风凛冽,寒衣节给亲友们送冬衣的习俗,也延续到祖先、亡人一并“送”去过冬的寒衣,同时进行祭扫烧献,纪念亲人。
千百年来的习俗得到了传承,民间逐渐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寒衣节要做的三件事第一件事:送寒衣,祭拜逝者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的京城寒衣节做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寒衣节祭拜逝者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按照老传统要购买一些彩色的花纸,剪成衣服的形状,讲究点家户的还会把这些纸衣服、纸钱放入到纸袋做的“包裹”中,上面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讳,抓把土画个圈,焚烧干净,用于祭拜逝者。
第二件事:和家人一起吃一些冬令的食物老话说“十月一,油唧唧”,进入农历十月,时节上已经来到了冬日,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离不开吃,寒衣节也是如此,和家人一起吃一些冬令的食物也是传统之一,北方多食饺子,过冬节吃饺子不能吃素的,有钱没钱,都要包一顿肉饺子来解解馋,驱驱寒。
南方一些地方会吃糍粑、红豆饭等等,如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无论南北,都要记得吃一些暖身的冬令食物。
第三件事:穿冬衣,疏通一下烟囱“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一天要把家里的棉衣拿出来晒一晒,不管热还是寒,都要象征性地给丈夫、子女穿在身上,表示家人在寒冷的冬季不会挨冻,有厚衣服穿。
家里有烟囱的,也要在这天通一下烟囱,让炉火生旺,顺利地度过寒冬,现在当然很少有家户有烟囱、火炉了,也可以把家中的燃气灶整修一下,擦拭干净,图个吉利。
——老井说——人生不过百年,草木不过一秋,人的这一生,有三千繁华,也有辛酸苦楚,但都匆忙如烟,谁都抵不过终老孤苦,别太在意,过好当下就行,寒衣节将至,记得披件寒衣。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3件事情别忘了做,祭祀先祖,尊重老传统
民俗中的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古时候有“授衣、开炉、祭祀”的习俗,提醒大家冬天要来了。这天家里管事的人要准备好过冬用的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们御寒,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寒衣节”、“授衣节”。
人世间秋去冬来,另一个空间亦或寒风凛冽,寒衣节给亲友们送冬衣的习俗,也延续到祖先、亡人一并“送”去过冬的寒衣,同时进行祭扫烧献,纪念亲人。
千百年来的习俗得到了传承,民间逐渐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寒衣节要做的三件事第一件事:送寒衣,祭拜逝者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的京城寒衣节做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寒衣节祭拜逝者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按照老传统要购买一些彩色的花纸,剪成衣服的形状,讲究点家户的还会把这些纸衣服、纸钱放入到纸袋做的“包裹”中,上面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讳,抓把土画个圈,焚烧干净,用于祭拜逝者。
第二件事:和家人一起吃一些冬令的食物老话说“十月一,油唧唧”,进入农历十月,时节上已经来到了冬日,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离不开吃,寒衣节也是如此,和家人一起吃一些冬令的食物也是传统之一,北方多食饺子,过冬节吃饺子不能吃素的,有钱没钱,都要包一顿肉饺子来解解馋,驱驱寒。
南方一些地方会吃糍粑、红豆饭等等,如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无论南北,都要记得吃一些暖身的冬令食物。
第三件事:穿冬衣,疏通一下烟囱“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一天要把家里的棉衣拿出来晒一晒,不管热还是寒,都要象征性地给丈夫、子女穿在身上,表示家人在寒冷的冬季不会挨冻,有厚衣服穿。
家里有烟囱的,也要在这天通一下烟囱,让炉火生旺,顺利地度过寒冬,现在当然很少有家户有烟囱、火炉了,也可以把家中的燃气灶整修一下,擦拭干净,图个吉利。
——老井说——人生不过百年,草木不过一秋,人的这一生,有三千繁华,也有辛酸苦楚,但都匆忙如烟,谁都抵不过终老孤苦,别太在意,过好当下就行,寒衣节将至,记得披件寒衣。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2/16962540398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