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姓起源和来历(候姓)
茅塞顿开:汉字“侯”和“候”有什么区别?短竖代表什么?
导语: 汉字“侯”和“候”是最常见的汉字,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它们却是最令人“糊涂”的汉字。尤其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两个汉字在考试中经常出来让你来辨别。它们整日在眼前出现,你有没有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二者的不同?尤其是当作姓氏时,到底是哪个“hóu”?
侯候,有什么不同?
侯和候的感官认识:模样相似、读音相似。正确认识读音,“侯”有两个发音:hóu和hòu ;“候”只有一个读音:hòu。在大众眼中“侯”多用于姓氏,“候”多用于时间,如“等候”。二者在外形上只差一笔(“候”多一竖,这一竖到底是什么意思,稍后会讲)。为了方便大家快速记忆区分,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候”是等候的意思,中间那个竖用用来依靠的(这只是一个记忆技巧,大家别过度解读)。
汉字中的“真假美猴王”
侯hóu:暗指有本事的人,引申指爵位。侯的古字形是“矦”,看下图“矦”的篆书,左边是一个人的形状,右边是射箭的工具。汉字“侯”从人、从厂、从矢。它的本意是:箭靶,加上了“人”,有“射侯”之礼,寓意能力高强的男子,引申为有本事的人、又用作爵位名称。
“侯”的古字形
侯hóu: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特指诸侯、达官贵人等。由于“侯”有“卓越超群”的意思,所以也延伸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特指诸侯、达官贵人。具体是哪五爵?《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所以,“侯”常常组词“侯爵”。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这么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这句话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其实通过这些话语来刺激人民的气愤,是一句非常带有反抗精神的话语。
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侯hóu:常用作姓氏。关于“侯”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多的是“侯姓”来自于古代的“姬”姓,是典型的以爵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晋国哀侯的子孙奔逃他国以原封爵位侯为氏。关于“侯姓”的来源还有其他几种说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侯姓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姓氏了,2020统计,侯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七位姓氏,在豫、冀、晋地区 人口最多。当今侯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4%,总人口大约在300余万。
侯氏家谱
候hòu :原义指等待观望射箭是否中靶,有等候之意,引申指:迎候、伺候“候”从人从矦(箭靶),表示观察者在等待观望射箭是否中靶,本意有等候、迎候、伺候之意。表示时间时常用词语“等候”;而表示观测时有征兆、征候的意味,比如词语“气候季候等”。
等候
候hòu :常见三种含义以及词语。表示等待:如词语:候车表示看望:如词语:问候表示季节变化:季候问候
“侯”和“候”对比:“中间一竖”到底是什么意思?侯的古字形是“矦”,而“候”从人从矦。按照古代的造字法,“候”比“侯”要多一个“ 亻”,「候」本应按「人+侯」写成「亻侯」,就像「猴」「喉」那样,古人觉得两个“ 亻”写在一起累赘,于是就把中间的“亻”变成短竖了。
“侯”和“候”一竖的差别
本期学习好书推荐:全5册套装《史记》+《趣说中国史》学习汉字离不开历史,汉字的背后都能牵扯出一串串的历史故事。只有读懂历史,才更能深刻地掌握汉字的精髓。本期我们重新搭配了历史书籍套装《史记》+《趣说中国史》共5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它保存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到西汉中叶三千年间丰富的历史资料,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趣说中国史》则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把中国422位皇帝以及发生的故事聊个明白。本套组合图书是为大家精心组合刚刚售卖,性价比很不错。希望爱学习汉字和历史的朋友那就上手一套吧。
《史记》+《趣说中国史》,共5册
本文总结:大家看,汉字“侯”和“候”都是我们日常中最为常见的汉字,虽然经常见到,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潜下心来细细品味它两的区别。还是那句话:学习不能只浮于表面,透过汉字学习背后的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它们才是重点。另外,我们本期推荐了图书组合《史记》+《趣说中国史》,希望“它们”能成为您的朋友。我是聊城王岗,下篇学习文章我们再见吧。
聊城王岗爱讲字
王本兴:说说“侯”“候”“矦”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编撰《汉印风格分类》,此书容量大、体例多,需要核证、校对的地方特别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不断发邮件来,与我沟通协调与求证核实,印象最深的是,古代汉印中有“侯”“矦”两字,姓名印中也有“矦”与“侯”,原释文较乱,希望能规范统一。这是一个经常遇到的老问题,故我没有多加思索,按照以往释读的惯例回复:不管是汉官印还是姓名印,印文中凡带“人”字部的皆释为“侯”,凡不带“人”字部的皆释为“矦”(汉印中一般无“候”字),以此原则为准。
过了不久,天津人美的责编又提出了质疑:“古体‘矦’存在分化问题,同时也存在官职与姓氏的问题,上次我回复提出的释文原则容易前后不一致。我们是遵原文,还是遵照便于读者阅读,比如‘夏侯’这个姓氏,如果写‘夏矦’,与印文中一致了,却又与当代人的认知不一样,可是如果释做‘夏侯’,也就意味着要与古体‘矦’不一致,尤其是官职,是‘侯’,还是‘候’,需要权威的出版物作为依据,所以还是想听听作为专家的您的意见。”
编辑的话引起了我的重视,便重新浏览、审读了所谓的“权威印谱”。不读则罢,一读真让人大吃一惊:情况的确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过不用急,让我细细品鉴,慢慢思索,最后来下结论。
如图一,北京出版社的《玺印源流》,同一页码上的带“人”部印“军曲侯印”与不带“人”部的“关内侯印”,其释文均为“矦”,不写作“侯”;而封泥带“人”部“戈船侯印”释文为“侯”。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不带“人”部的“关中侯印”释文为“候”。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书画篆刻品鉴》,不带“人”部的“长贵亭侯”“湘成候相”与复姓印“夏侯尊”均释为“侯”,带“人”部“军曲侯之印”亦释为“侯”。由图一可知,《中国篆刻全集》不带“人”部“关内侯印”释为“侯”,而同样不带“人”部的“昌信侯国相”则释为“矦”,带“人”部的“军曲侯印”则释为“候”(“候”中带短竖)。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玺印精品集成》中,将不带“人”部的印均释为“侯”,而带“人”部的“军曲侯印”“侯丞之印”“菑川侯印”等印均释为“候”。由上述可知,“权威印谱”对古代印章的“侯”“矦”“候”三字,包括姓名印中的“矦”,其释文各行其是,相当混乱。
图一
那么借助一些工具书——“篆刻字典”,能否统一规范、解决这一问题呢?参见图二,清代人编撰的《汉印分韵合编》,“侯”与“矦”是分列的,凡带“人”部的皆释为“侯”,凡不带“人”部的皆释为“矦”,这是我第一次回复天津人美处理“侯”字的“原则”。但其他常用的权威篆刻字典情况就不同了,比如上海书店出版的《玺印文综》,其中“候”与“侯”的字例合在一起,即印文“候”可当“候”又可当“侯”,“候”与“侯”互通互同。《中国篆刻字典》,“侯”“矦”合在一起,即印文“侯”可当“侯”又可当“矦”,而“候”只是三位近现代印人使用过,并无古印印例。综合上述,可见“篆刻字典”对“侯”“矦”“候”三字也是各行其是,相当混乱,无确取舍,也无确规范、解决这一问题。
图二
显然,在篆刻领域里,对“侯”“矦”“候”三字一直重视不够,以致在印谱和画册的注释上模糊不清,莫衷一是。这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理、核实此三字,不仅是给天津人美一个合理的完美答复,也是给后学印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侯”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侯”字,从“厂”从“矢”,“厂”(读为han,第四声),古代悬挂的射布箭靶之形。“矢”像箭形,表示以箭射布之意,属象形字。甲骨文“侯”倒书、正反书无别。可参见图三,甲骨文侯有多种写法及诸多甲骨文拓片。故“侯”字本义指古代进行射礼时用的一种射布,即箭靶。可引申为君主、第二等爵位、达官贵人、士大夫间的尊称,并用为疑问字、姓等意。《说文》:“侯,春飨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与卜文相合。这里应当注意“侯”不能与“时候”的“候”混同。
图三
我们不妨再查阅、参考现代汉语字典是如何定义的。《辞海》:“侯”作箭靶、作古爵位名、作诸侯、州牧通称、作士大夫间尊称、作姓氏等。而《辞海》里“矦”的注释为“同侯”。而“候”的注释为:作五天为一候、作等候伺望、作问好、时刻、递补等意。这样问题大致清晰了:“侯”为常用正体,“矦”通“侯”;但与“候”不同,“候”不通假于“侯”,也不通假于“矦”。
我的(亦是回复天津人美)结论是:“矦”通“侯”,“侯”为常用正体。对于印章而言,应以印拓之印文为准,即印文是“矦”即释文为“矦”,印文是“侯”即释文为“侯”,与印文保持协调一致(这适合视觉审美),这个原则既与现代汉语字典保持一致,又与汉印篆书结体也保持一致。但当“矦”作姓氏用时,考虑到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应统一用“侯”。如图一中“夏侯尊”“侯备私印”“侯胜之印”等姓氏,皆应释为“侯”,不写作“矦”。
值此说明的是,古代有一种专门接客迎宾的官,叫“候官”,印章中的“候”与“侯”的篆书体一模一样,如“军中候”“长亭候”,即为在司令部、郊外驿亭里接客迎宾的官,其“候”即带短竖画。但篆文不分,印章上还是用“侯”表示。如果印文“侯”字下用“候”表示,由于人们一般缺乏“候官”方面的认识,无疑会造成混乱与说不清,所以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不用担心什么。
可以想象,“长亭侯”印,释文若写成“长亭候”,虽然是正确的,但人们(读者)大都不会接受,汉语大字典及辞海上明确注明“候官”即为“侯官”,所以按照印文“矦”者写“矦”,“侯”者写“侯”,少数“候”者亦写为“侯”,应当是正确的选择。也不能因为“候官”通假“侯官”,就顺势认为“候”通“侯”字。实际上,篆刻字典无“候”字,在这里是最好的印证,从本文的附图上亦可证明这一点。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31/169626234412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