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个人简介(苏明娟)

时间:2024-03-26 04:35:54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误到人间

29年前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命运改变,如今已是副厅级干部

这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了,她的照片火爆全中国,还被搬进了小学课本,并因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

但是却鲜少人知道她的名字,她叫苏明娟,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她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那双求知的眼睛震撼了无数人。

苏明娟也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大学。

那么这个受到万千人关注的“大眼睛女孩”、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苏明娟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现状又如何呢?

就任“团省委副书记”的风波

2017年12月16日,一则消息的发布在网上引起了争论,曾经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于2017年12月15日那天当选“安徽省团委副书记”一职。

本来像这样贫苦人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例,应该收到大家的祝福,但是网上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苏明娟

他们有的委婉怀疑苏明娟当选“安徽省团委副书记”一事的真实性,依据就是苏明娟在校成绩平平,有的则直接质疑选举的公平性,说苏明娟年纪轻轻怎么可能“官至副厅级”?

说起这件事,有一点值得关注,因为苏明娟担任的“安徽省团委副书记”职位是“兼职”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传闻中的“副厅级干部”并不在正式编制内。

这还得从2016年8月,共青团改革有关,当时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实行了共青团改革。

方案中表明要推动建设挂职、专职和兼职干部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组织效率,提升共青团活力。

也就是说,人员的来源范围扩大了,由原来单一的专职干部组成,慢慢转变成专职、兼职、挂职的结合,而苏明娟任职的兼职“团委副书记”赫然在此列。

苏明娟

至于为什么选择苏明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改革后的副书记,大都来自基层青年,并且还不是团干部出身。

苏明娟的任职恰恰体现了选举的公平性,因为这个阶层更具有代表性。

听完解释之后,有的人还是不服气,最起码苏明娟被选上了,从此不就“飞黄腾达”了吗?

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苏明娟的“副书记”一职并没有行政级别,也不拿团委的工资,但是却需要为团委服务两年。

也就是说,苏明娟担任的共青团副书记一职不仅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工资,与传闻中的“副厅级”干部相去甚远。

苏明娟

反倒是苏明娟本人,对网上的争议并没有做出过多回复,反而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既然如此,苏明娟为什么依然选择担此重任?不为名不为利,苏明娟到底在忙什么?

在“希望”中成长,跌宕起伏的人生

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里,纪实摄影师解海龙的目光被一个小女孩吸引。

她将腰杆挺得笔直,左手扶书右手拿笔,双眼紧紧地盯着黑板,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女孩认真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身上那瘦小羸弱的身板和那明显不合身的衣服。

苏明娟

尤其是女孩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在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

“略显寒酸的衣物”与“求知的信念”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仿佛蕴藏着一种力量,一种指引人飞出大山的希望。

解海龙抓住时机立马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让人震撼的照片。

1991年5月,解海龙将女孩的照片命名为《我要读书》,刊登在了《中国青年报》上,一经发布,国内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照片中的女孩看起来有些怯生生的,好奇地看着镜头,她的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早已变成了陈旧的暗灰色,但是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却直击人的心灵。

看到报纸的人们对女孩产生了好奇,纷纷给报社打去电话,询问照片背后的故事,可当真正听闻女孩的故事之后,他们都为女孩感到唏嘘。

原来女孩仅仅只有8岁,她生活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的一户农民家里,这里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在大部分地方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时,他们一家人还需要为了填饱肚子而烦恼。

苏明娟的父母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非常勤劳,天不亮就会出门工作,直到天黑透了才会回家,可即便如此,却还是没能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

为了不让孩子受苦,老两口什么都试过了,打渔、砍柴、养蚕、种猪,只要是能挣到钱的活他们都肯干,但是日子却依旧和之前一样。

冬日的一天,苏明娟和弟弟早早起床,准备吃早饭,他们的肚子已经叫了一晚上了。不一会早饭就端上来了。

说是粥,其实更像汤,又稀又清,可即便如此,两个小孩子已经很满足了。

不一会,苏明娟就把饭喝完了,准备再去盛一碗时,却被妈妈用筷子敲了一下,原来剩下的粥是要喂给小猪的,苏明娟吃不饱,急得大哭。

见状,妈妈只好在粥里撒上了米糠,防止姐弟俩吃,但苏明娟的弟弟实在是太饿了,他把粥上的米糠拨开,偷偷吃了一点。

妈妈知道此事后,生气地拿出竹条就要打弟弟,苏明娟赶紧护住弟弟,可是妈妈那高高扬起的竹条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原来妈妈不是因为弟弟偷吃而生气,而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生气,两个孩子连饭都不能吃饱,这是父母的失责啊。

虽然家里的条件不好,但是苏明娟的父母都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每个知了聒噪的夏日、在每个雪花轻落在屋檐的冬天里,他们都会给苏明娟和弟弟讲那些农村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这也给幼小的苏明娟留在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心里发誓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大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海龙

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摄影师解海龙的到来竟会成为改变这个女孩一生的契机。

摄影师的心愿,被快门改变的人生

“天天看着月亮圆了又缺了,特别想家。”

解海龙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的三年多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想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摄像机走进了他的生活。

在解海龙坐在台阶上发呆时,外出探亲的战友回来了,还带回来了许多土特产。解海龙对土特产不感兴趣,却对战友带回的华山派相机产生了好奇。

解海龙开始尝试着拍摄一些照片,刚开始困难很多,又要聚焦又要调曝光,门外汉解海龙费了许多精力才把相机的基本拍摄技巧弄懂。

解海龙

这之后,解海龙一门心思扑在了摄影上,专心致志拍摄起照片来。那段时间,他获得不少奖,但大多数都是记录美好生活的。

比如长相甜美的小女孩吹泡泡、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长城饭店等等。

但是广角影会的创始人刘佳端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不留情面地批评解海龙说:“你的作品太浅了,藏则深、露则浅。如果长期这样,你就要考虑换个行业了。”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迫使着解海龙向更深的层次去思考。

1991年3月5日学雷锋日,解海龙带着相机走上街头,却被书店门口的公益广告吸引住了,上面写着:“少喝一杯酒、少吸一根烟,节约一分钱,帮助一少年。”

这是解海龙第一次接触到“希望工程”,他一下子就激动起来,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摄影的真正意义。

但当时“希望工程”公益活动并没有今天的曝光度,他们送出了几十万封募捐信,却只收到了二十万出头的捐款,离最初的目标还差很远。

解海龙听闻后,主动揽下了这个任务,他和单位请了足足一年的长假,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的三合中心学校。

这是一间由寺庙改造而成的学校,因为年久失修,一有风吹过,门板和窗户就“吱呀吱呀”的乱响,一群孩子正坐在破旧不堪的书桌前学习,这让解海龙感到一丝心痛。

尤其是身材瘦小的苏明娟,她那双眼睛好像包含着许多东西,解海龙飞速按下快门,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

照片发表后,苏明娟求知的眼神让无数人感到震撼,他们纷纷联系解海龙,想要帮助女孩上学。

希望工程负责团队也将这张照片印刷为宣传照,贴满了大街小巷,这张照片里蕴藏的巨大能量,打动了无数人。

希望工程也因此筹集到了不少资金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那段时间,希望工程的负责人每天的任务就是联系各个学校,给他们汇去善款。

而苏明娟再也不会为学费发愁了。许多好心人给苏明娟汇去学费,还经常给她写信,让她一定要坚持下去,用功读书,考上大学,早日成才。

有一名叫李万的军人还将自己的津贴攒起来,寄给了苏明娟。

等到苏明娟上初中的时候,资助的人就更多了,甚至还有小朋友,将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捐给她,还有大学生也将自己辛苦打工来的钱寄给了她。

这些人的善意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载着苏明娟这条小舟游出大山,迎接幸福。

苏明娟14岁时,还被选为团中央的候补委员,前往北京参加共青团大会,可是苏明娟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相反她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更加用功地读书。

苏明娟

一个贫困山区里走出来的孩子,在获得鲜花和掌声时,能不忘初心、牢记本分,这正是苏明娟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她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淋过雨更知雨,愿为他人撑伞

2002年9月,苏明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管理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学校期间,苏明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她明白,是无数人的资助才让自己走出了大山,现在她走出来了,那就应该接过接力棒,将爱心传递给其他人。

在大学期间,苏明娟的学费由国家承担,于是她就把好心人的捐款全部退了回去,实在退不回去的,苏明娟也会把善款转给其他困难儿童。

苏明娟

她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就去勤工俭学,并将所得报酬悉数捐给其他孩子,就像当年别人帮助她一样。

暑假时,苏明娟还会去贫困山区支教,有一次支教时看见有户人家穷得连口锅都没有,她就和同学凑了1000块钱给他们。

苏明娟曾说过:“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大学三年,苏明娟省吃俭用,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家教挣来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

苏明娟始终牢记父亲教导的:“做人要脚踏实地,心怀感恩”这句话,在自己能够兼职挣钱之后,她就主动放弃了国家以及社会对她的帮助。

苏明娟

在北京实习期间,苏明娟觉得公司安排的宿舍太奢侈了,主动要求搬进只需要15元钱一天的地下室,一直勤俭朴素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事。

2006年大学毕业后,苏明娟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银行的一名小职员,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领到的第一份工资,立刻捐给了希望工程。

尽管自己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资并不多,但是苏明娟还是每隔两三个月,就拿出一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2018年,苏明娟还从积蓄里拿出三万元,成立了基金会,用来帮助更多的学生。如今的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她献爱心的脚步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心怀感恩,不忘初心,将善意带给更多的人,这就是苏明娟,一个心怀希冀与憧憬、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29年前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命运改变,如今已是副厅级干部

这可能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了,她的照片火爆全中国,还被搬进了小学课本,并因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

但是却鲜少人知道她的名字,她叫苏明娟,许多人对她的印象都是那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她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那双求知的眼睛震撼了无数人。

苏明娟也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不负众望地考上了大学。

那么这个受到万千人关注的“大眼睛女孩”、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苏明娟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现状又如何呢?

就任“团省委副书记”的风波

2017年12月16日,一则消息的发布在网上引起了争论,曾经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于2017年12月15日那天当选“安徽省团委副书记”一职。

本来像这样贫苦人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事例,应该收到大家的祝福,但是网上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苏明娟

他们有的委婉怀疑苏明娟当选“安徽省团委副书记”一事的真实性,依据就是苏明娟在校成绩平平,有的则直接质疑选举的公平性,说苏明娟年纪轻轻怎么可能“官至副厅级”?

说起这件事,有一点值得关注,因为苏明娟担任的“安徽省团委副书记”职位是“兼职”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传闻中的“副厅级干部”并不在正式编制内。

这还得从2016年8月,共青团改革有关,当时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实行了共青团改革。

方案中表明要推动建设挂职、专职和兼职干部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组织效率,提升共青团活力。

也就是说,人员的来源范围扩大了,由原来单一的专职干部组成,慢慢转变成专职、兼职、挂职的结合,而苏明娟任职的兼职“团委副书记”赫然在此列。

苏明娟

至于为什么选择苏明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改革后的副书记,大都来自基层青年,并且还不是团干部出身。

苏明娟的任职恰恰体现了选举的公平性,因为这个阶层更具有代表性。

听完解释之后,有的人还是不服气,最起码苏明娟被选上了,从此不就“飞黄腾达”了吗?

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苏明娟的“副书记”一职并没有行政级别,也不拿团委的工资,但是却需要为团委服务两年。

也就是说,苏明娟担任的共青团副书记一职不仅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工资,与传闻中的“副厅级”干部相去甚远。

苏明娟

反倒是苏明娟本人,对网上的争议并没有做出过多回复,反而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既然如此,苏明娟为什么依然选择担此重任?不为名不为利,苏明娟到底在忙什么?

在“希望”中成长,跌宕起伏的人生

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学校里,纪实摄影师解海龙的目光被一个小女孩吸引。

她将腰杆挺得笔直,左手扶书右手拿笔,双眼紧紧地盯着黑板,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女孩认真的模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身上那瘦小羸弱的身板和那明显不合身的衣服。

苏明娟

尤其是女孩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在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

“略显寒酸的衣物”与“求知的信念”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仿佛蕴藏着一种力量,一种指引人飞出大山的希望。

解海龙抓住时机立马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让人震撼的照片。

1991年5月,解海龙将女孩的照片命名为《我要读书》,刊登在了《中国青年报》上,一经发布,国内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照片中的女孩看起来有些怯生生的,好奇地看着镜头,她的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早已变成了陈旧的暗灰色,但是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却直击人的心灵。

看到报纸的人们对女孩产生了好奇,纷纷给报社打去电话,询问照片背后的故事,可当真正听闻女孩的故事之后,他们都为女孩感到唏嘘。

原来女孩仅仅只有8岁,她生活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的一户农民家里,这里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在大部分地方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时,他们一家人还需要为了填饱肚子而烦恼。

苏明娟的父母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非常勤劳,天不亮就会出门工作,直到天黑透了才会回家,可即便如此,却还是没能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

为了不让孩子受苦,老两口什么都试过了,打渔、砍柴、养蚕、种猪,只要是能挣到钱的活他们都肯干,但是日子却依旧和之前一样。

冬日的一天,苏明娟和弟弟早早起床,准备吃早饭,他们的肚子已经叫了一晚上了。不一会早饭就端上来了。

说是粥,其实更像汤,又稀又清,可即便如此,两个小孩子已经很满足了。

不一会,苏明娟就把饭喝完了,准备再去盛一碗时,却被妈妈用筷子敲了一下,原来剩下的粥是要喂给小猪的,苏明娟吃不饱,急得大哭。

见状,妈妈只好在粥里撒上了米糠,防止姐弟俩吃,但苏明娟的弟弟实在是太饿了,他把粥上的米糠拨开,偷偷吃了一点。

妈妈知道此事后,生气地拿出竹条就要打弟弟,苏明娟赶紧护住弟弟,可是妈妈那高高扬起的竹条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原来妈妈不是因为弟弟偷吃而生气,而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生气,两个孩子连饭都不能吃饱,这是父母的失责啊。

虽然家里的条件不好,但是苏明娟的父母都认为,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他们在每个知了聒噪的夏日、在每个雪花轻落在屋檐的冬天里,他们都会给苏明娟和弟弟讲那些农村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这也给幼小的苏明娟留在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心里发誓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大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海龙

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摄影师解海龙的到来竟会成为改变这个女孩一生的契机。

摄影师的心愿,被快门改变的人生

“天天看着月亮圆了又缺了,特别想家。”

解海龙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的三年多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想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摄像机走进了他的生活。

在解海龙坐在台阶上发呆时,外出探亲的战友回来了,还带回来了许多土特产。解海龙对土特产不感兴趣,却对战友带回的华山派相机产生了好奇。

解海龙开始尝试着拍摄一些照片,刚开始困难很多,又要聚焦又要调曝光,门外汉解海龙费了许多精力才把相机的基本拍摄技巧弄懂。

解海龙

这之后,解海龙一门心思扑在了摄影上,专心致志拍摄起照片来。那段时间,他获得不少奖,但大多数都是记录美好生活的。

比如长相甜美的小女孩吹泡泡、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长城饭店等等。

但是广角影会的创始人刘佳端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不留情面地批评解海龙说:“你的作品太浅了,藏则深、露则浅。如果长期这样,你就要考虑换个行业了。”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迫使着解海龙向更深的层次去思考。

1991年3月5日学雷锋日,解海龙带着相机走上街头,却被书店门口的公益广告吸引住了,上面写着:“少喝一杯酒、少吸一根烟,节约一分钱,帮助一少年。”

这是解海龙第一次接触到“希望工程”,他一下子就激动起来,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摄影的真正意义。

但当时“希望工程”公益活动并没有今天的曝光度,他们送出了几十万封募捐信,却只收到了二十万出头的捐款,离最初的目标还差很远。

解海龙听闻后,主动揽下了这个任务,他和单位请了足足一年的长假,来到了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的三合中心学校。

这是一间由寺庙改造而成的学校,因为年久失修,一有风吹过,门板和窗户就“吱呀吱呀”的乱响,一群孩子正坐在破旧不堪的书桌前学习,这让解海龙感到一丝心痛。

尤其是身材瘦小的苏明娟,她那双眼睛好像包含着许多东西,解海龙飞速按下快门,改变了苏明娟的一生。

照片发表后,苏明娟求知的眼神让无数人感到震撼,他们纷纷联系解海龙,想要帮助女孩上学。

希望工程负责团队也将这张照片印刷为宣传照,贴满了大街小巷,这张照片里蕴藏的巨大能量,打动了无数人。

希望工程也因此筹集到了不少资金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那段时间,希望工程的负责人每天的任务就是联系各个学校,给他们汇去善款。

而苏明娟再也不会为学费发愁了。许多好心人给苏明娟汇去学费,还经常给她写信,让她一定要坚持下去,用功读书,考上大学,早日成才。

有一名叫李万的军人还将自己的津贴攒起来,寄给了苏明娟。

等到苏明娟上初中的时候,资助的人就更多了,甚至还有小朋友,将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捐给她,还有大学生也将自己辛苦打工来的钱寄给了她。

这些人的善意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载着苏明娟这条小舟游出大山,迎接幸福。

苏明娟14岁时,还被选为团中央的候补委员,前往北京参加共青团大会,可是苏明娟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相反她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更加用功地读书。

苏明娟

一个贫困山区里走出来的孩子,在获得鲜花和掌声时,能不忘初心、牢记本分,这正是苏明娟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她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

淋过雨更知雨,愿为他人撑伞

2002年9月,苏明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融管理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在学校期间,苏明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她明白,是无数人的资助才让自己走出了大山,现在她走出来了,那就应该接过接力棒,将爱心传递给其他人。

在大学期间,苏明娟的学费由国家承担,于是她就把好心人的捐款全部退了回去,实在退不回去的,苏明娟也会把善款转给其他困难儿童。

苏明娟

她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就去勤工俭学,并将所得报酬悉数捐给其他孩子,就像当年别人帮助她一样。

暑假时,苏明娟还会去贫困山区支教,有一次支教时看见有户人家穷得连口锅都没有,她就和同学凑了1000块钱给他们。

苏明娟曾说过:“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大学三年,苏明娟省吃俭用,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家教挣来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

苏明娟始终牢记父亲教导的:“做人要脚踏实地,心怀感恩”这句话,在自己能够兼职挣钱之后,她就主动放弃了国家以及社会对她的帮助。

苏明娟

在北京实习期间,苏明娟觉得公司安排的宿舍太奢侈了,主动要求搬进只需要15元钱一天的地下室,一直勤俭朴素地生活,勤勤恳恳地做人做事。

2006年大学毕业后,苏明娟顺利通过了面试,成为银行的一名小职员,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领到的第一份工资,立刻捐给了希望工程。

尽管自己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资并不多,但是苏明娟还是每隔两三个月,就拿出一笔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2018年,苏明娟还从积蓄里拿出三万元,成立了基金会,用来帮助更多的学生。如今的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她献爱心的脚步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心怀感恩,不忘初心,将善意带给更多的人,这就是苏明娟,一个心怀希冀与憧憬、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6/169626188812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