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军军长级别对照表(集团军军长级别)

时间:2024-03-26 19:57:20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浮生若梦

省军区司令员和集团军军长到底谁升战区级的概率大?

随着我国前几年的军改,原来的七大军区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五大战区,大军区级别都改成了战区级。

同时省军区和集团军也进行了改革,比如省军区减少了少将的人数,并且取消了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因为省军区基本上不下辖部队。而集团军也由以前的军—师—团—营,改成了现在的军—旅—营,不过部分地区保留了一些师团级部队。

那么集团军军长和省军区司令员,谁能先升到战区级呢?

首先说一下二者的级别。

集团军军长,正军级少将,这个没有例外,所有的集团军都是正军级单位,军长是正军级少将。

省军区司令员,一般来说也是正军级少将,同时还可能兼任地方的常委。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重要性,级别会略高半级,比如新疆军区就是副战区级,司令员也是副战区级的中将,另外还有西藏军区也是这样,北京卫戍区虽然也是正军级单位,但是司令员和政委会高配副战区级中将。

所以,这样看来,省军区司令员和集团军军长级别一样,都是正军级少将,但是部分地区的司令员会高一点。

从职权方面来说。

省军区偏向于文职,主要负责一省的军事行政工作,如招兵、退兵、评定烈士、会同民政部门制定相关的优抚政策。而集团军负责机动作战,偏向于武职,不插手地方问题。省军区司令员除了管理一个省的兵役事宜,还可能会兼任地方的委员会的常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戎装常委”。

因为省军区司令员和地方打交道的时候比较多,可能地方的影响力大点,集团军军长只负责部队作战和训练,所以军队的影响力大。

所以,从影响力方面,我觉得还是省军区司令员全面一些。

省军区司令员,其实一般都会干到退休,因为担任省军区司令员的少将,年龄都差不多到了退役的年龄,正军级可以干到60岁正式退休。如果省军区司令员还很年轻,可能会提拔为重要地区的省军区司令员,成为副战区级的司令员。

而集团军军长,通常都比较年轻,毕竟搞作战的,年龄不会很大,假如不提拔,也会调到省军区任职司令员。假如提拔的话,一般会到各战区任陆军司令员,比如现任东部战区司令员林向阳上将,他在19年国庆阅兵时就是72集团军军长,20年就调任了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

集团军军长还可能会直接提拔为战区副司令员,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南部战区司令员王秀斌上将,之前就是从80集团军军长提拔到了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成为副战区级中将。

集团军军长也可能会提拔为陆军副司令员,这也有可能!

并且从目前五大战区的司令员可以看出,其中三位都是从集团军军长提拔上来的,另外有一位是从空军提拔上来的司令员,只有西部战区司令员汪海江上将,他是从新疆军区司令员转任的。

从这可以看出,集团军军长成为战区级将军的概率更大一些,而省军区司令员很少能成为战区级将军,大多数省军区司令员都是直接到退休。

军长和政委是平级干部,谁的实际权力更大?告诉你真正过硬的标准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990期。从红军时期开始,人民军队中就有政治干部的设置。团以上部队设有政委,营连级则设置指导员。了解一些军事知识的朋友都清楚,在同一级部队里面,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是平级干部,本没有谁高谁低之分:比如军级部队里,军长和军政委是工作搭档,两者职级完全相同。

那如果在军事行动过程中有意见分歧,谁来做决策呢?这种情况还是很常见的。政治干部可以充分监督军事干部,但有时效率不如“一长制”,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军一度考虑取消各级部队中的政治主官,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减少冲突,但最终没有实施。有一句话颇具引导性:政委是下最后决心的人。“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一项基本原则,政委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就代表党组织。也就是说,政治主官在决定性上似乎要强于军事主官、权力更大,事实真的如此吗?

还是以军长和军政委为例。暂且不谈理论上的职权划分,军政委的实际权力,并不比军长大。人民军队历来讲究团结、有商有量,通常不会拿政委的“否决权”说事。比如《亮剑》里的李云龙和政委赵刚,两人时常会发生争论,但赵政委真正动用权力严肃否决李云龙的情况,还是很难见到的。谁在部队里处于首要地位,观众看后清清楚楚。战争年代,干部的军事指挥能力及资历贡献,往往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影响组织决策。

在我军实际发展过程中,政治主官比军事主官更强势的例子,还是比较少的,能真正做到平起平坐就不容易。以开国元帅为例,罗荣桓是著名的政工元帅,解放战争中当过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但他始终是部队里的“102”,无论决策权还是军中影响,都无法与“101”林总相比;而具备元帅资历的小平同志,建国后的地位逐渐超过老搭档元帅,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很难说“老政委”是“刘邓大军”中最关键的首长,最多就是和刘帅旗鼓相当。邓公自己也曾讲过:二野打仗靠的是刘司令员。

这并不是说军事主官一定大于政委。政治主官强势的情况,也有。比如红军后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是彭老总,他来负责军事指挥;而彭总当时的搭档、也就是陕甘支队的政治委员,则是毛主席本人。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逐步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自然不会有干部的职权凌驾于主席之上,但这种“政治干部”占优的例子太少了。

所以一目了然,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谁“说了算”,要看该部队具体干部的人选,看谁更具有资历和威望。而资历与威望,往往来自于过往贡献和能力,并不局限于军事战绩,也可以是组织和后勤建设方面的成绩。总之,谁的实际权力和影响略大,与具体人选有着很大关联,这才是比较可靠的标准,不能根据职务性质一概而论。

在不违反组织原则的前提下,令队伍更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就是硬道理。而鉴于军队工作的特殊性,除一些个例外,军事主官往往要比政治主官的影响力更大。当然到了和平年代,两者的个人发展情况可能会出现变化:政治干部的优势又凸显出来,很多部队中的政委、政治部主任,在党和政府机构中出任了较高的领导职务。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6/16962463364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