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湖三潭印月怎么走出去(烟雨江湖三潭印月怎么走)

时间:2024-03-25 06:56:05 来源:网络 编辑:鹰视狼顾

云南人的 “老朋友” 快来啦!就在下个月!

9月12日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

做客《春城热线》时表示

今年,红嘴鸥预计于10月中旬

开始陆续抵昆

11月将进入观鸥期

资料图

30多年前

红嘴鸥第一次飞抵昆明城区

多年来

我们的“老朋友”从不失约

为了守护好远道而来的“朋友”

昆明人向“冬日精灵”献出了爱与真心

从成立红嘴鸥协会到举办“海鸥文化节”

再到拨付爱鸥专款,将红嘴鸥作为春城符号

……

情缘愈来愈深

该负责人还透露

今年,昆明市即将出台

《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

进一步倡导市民

文明观鸥、科学喂鸥

不随意抓捕、不故意惊吓伤害红嘴鸥

据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

每年在昆越冬的红嘴鸥数量

稳定在4万只左右

春城已成为

红嘴鸥最温馨、最眷念的和谐家园

红嘴鸥从哪儿来?

每年在昆待多长时间?

它们都有啥生活习惯?

你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吗?

今天,就和小编再认识一下它们

“老朋友”从哪儿来?

调查显示,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分别来自蒙古国的乌布苏湖和吉尔吉斯湖流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我国新疆的博斯腾湖。

为何千里迢迢来昆明?

野生鸟类选择栖息地时,需要综合考虑食物、水源和安全三者的平衡。红嘴鸥为何选择昆明,而且一来就是30多年呢?

首先,昆明温暖的气候,为红嘴鸥越冬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其次,滇池周边的湿地食物丰富,加上市民长年自发喂食,为它们觅食提供了便利。此外,滇池广袤的水域中分布的湿地为红嘴鸥提供了躲避干扰和天敌的港湾。

“第一次来到云南的红嘴鸥飞临昆明,昆明人并不认识这些鸟儿,以为是鸽子。善良的昆明人给这些远方的客人投食和倍加关爱,让这些鸟儿慢慢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家园。”在一篇昆明网友对红嘴鸥的记述中可以得见,彼时,多数昆明人并不认识这些“白色精灵”,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用最大的善意,投喂、爱护、宠爱它们。

这么说来,吸引红嘴鸥跋涉千万里而至的,不仅仅是昆明的山水相宜,还有昆明人的温暖与善意。

每年在昆待多长时间?

红嘴鸥通常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到昆明越冬,翌年3月底到4月初开始成群结队迁离返回繁殖地繁殖后代,越冬期持续5个月左右。

它们都有啥生活习惯?

红嘴鸥翩跹起舞

人间仙境不常在

这份昆明最佳赏鸥地点推荐

快收藏

准备好迎接我们的“老朋友”

滇 池

杨峥 摄

波澜壮阔的湖、开阔的天地,是红嘴鸥释放天性、回归自然的最好去处,滇池,也就成了红嘴鸥最为心“水”的地方,其中,红嘴鸥尤其喜欢待在草海大坝。

杨峥 摄

晴天,在阳光的照耀下,滇池水面闪闪发光,似有颗颗珍珠点缀水面,加上红嘴鸥的点睛之笔——红色的嘴、脚,便成了春城冬日里最耀眼的一抹暖色。阴天,湖面水雾缭绕,加上红嘴鸥淡丽素雅的白羽及黑灰色的尾羽,构成了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置身其中,享受湖泊和红嘴鸥这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馈赠,别是一番享受,别有一番意趣。

海埂大坝

海埂大坝里,烟波浩渺的湖水、巍峨壮观的西山、身姿健美的红嘴鸥、天高云淡的蓝天,构成了一幅绝佳的观鸥图。

海埂大坝临海长廊,是一条宝藏大路,沿路走过,你既可以全方位欣赏大坝美景,还可以与更多红嘴鸥相遇,看红嘴鸥用其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看红嘴鸥用其黑溜溜的眼睛“打量”着你,听红嘴鸥用其张合的红嘴“同你”说话。

大观公园

杨峥 摄

在大观公园,三潭印月、水月寮长桥、假山上、亭子上的琉璃瓦、楼阁处的汉白玉栏杆,都成了红嘴鸥停歇落脚的地方,它们在这里沐浴着阳光,感受着独属于昆明的温暖。

杨峥 摄

观鸥之余,你还可以欣赏长联文化大道上一片金黄的银杏以及园内秋色。

翠湖公园

胡妤雅 摄

“昆明之眼”翠湖公园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圈,几乎涵括了昆明人日常休闲的方方面面,喜欢成群活动的红嘴鸥爱热闹,于是就来翠湖找喜爱它们的昆明市民玩了。

胡妤雅 摄

通过翠湖九曲桥上人鸥互动的画面,通过公园里“海鸥老人”吴庆祥的雕像,足以看出昆明人友善接纳、真诚关爱红嘴鸥,也足以看出昆明的“人鸥情”。

海埂公园

王茜婷摄

在海埂公园,你可以看到不少游客及市民,拿出美味的食物去喂红嘴鸥,而红嘴鸥,则报以清脆的鸣叫声和欢腾的双翅,或者淘气地站在人们的肩膀上“亲吻”人类的额头和脸部。

图源:新华网 陈欣波 摄

很多市民和游客纷纷用相机定格下与红嘴鸥同框的照片,而红嘴鸥也非常配合,摆好了动作等人拍得差不多了才走开。

环西桥

在环西桥,红嘴鸥自在地在湖面、岸台、木桥、凉亭上或翱翔或停歇,吸引了不少路过者停下脚步,到桥边看望这群“老朋友”。

在环西桥,你还能看到红嘴鸥和白鹭一同围绕着大观河面旋飞的美景。

篆塘公园

资料图

篆塘公园不大,但绿化工作做得很到位,这吸引了大量红嘴鸥在公园内栖息。在昆明,不分男女老少,市民及游客都非常喜爱红嘴鸥这一“小精灵”,经过此地的人们,纷纷与红嘴鸥进行互动。

莲花池

图源:新华网 资料图

在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有一个莲花池,百年来一直是清泉涌流。莲花池四周环境清幽、优雅,吸引了红嘴鸥的“光顾”。

期待值拉满!

你还知道昆明哪些赏鸥地点?

评论区告诉我们

今年冬天

一起去看鸥鸥~

综合:昆报头条、云南发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网

来源: 云南广播电视台

鸟瞰亚运之城丨一个湖,一座城,在杭州感受江南古韵与现代活力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在即,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有序推进。今天(9月19日)的鸟瞰亚运之城,总台记者梁烨将从空中带大家去杭州西湖和黄龙体育中心看一看,一起去领略江南韵味、活力杭州的风采。

总台记者梁烨:说到浙江杭州,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西湖了。跟着我们的镜头,现在我们看到这座塔就是雷峰塔。雷峰塔是西湖南边的最高塔,站在这里,可以从南向北俯瞰到整个杭州西湖的全貌。

我们朝着湖中心飞去,现在看到的三座石塔就是三潭印月,这也是西湖十景之一。这些石塔原来是用来测量湖中淤泥的标尺。后来因为人们发现了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共存的美景,就把这里变成了赏月胜地。

镜头给到三潭印月的西侧,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大堤,这个就是苏堤。它全长2797米,如今已经是绿荫漫道。这里是苏轼疏浚西湖时,利用湖中的淤泥建设而成。为了纪念他,这里就叫做了“苏堤”。

在苏堤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片满池荷叶的地方,这里是曲院风荷。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莲莲”,它的绿色就来源于西湖水的那一抹碧绿。而它头顶上的这个,大家看出来没有,这个图样就是来自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曲院风荷的荷叶。

我们接下来,沿着这座绿柳成荫的堤坝飞行。这里是西湖探春的最佳点位之一的白堤,白堤末端的这个拱形石桥就是大名鼎鼎的断桥。断桥在冬日的下雪后来看最合时宜,雪后天晴,断桥的阳面冰雪消融,而阴面仍会有残雪。那时候,从我们这个高度向下看,整座桥就似断非断,不负“断桥”之名。

随着我们的镜头看到,下方这三千多米的北山路,现在是绿意盎然的一片法国梧桐。到了深秋的时候,这沿路蜿蜒的梧桐全部泛起红黄色,这就将成为杭州最浪漫的一处地方。

我们现在上升高度,翻过宝石山,黄龙体育中心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里可以算得上是杭州的“体育地标”。它的主体建成于2000年,是浙江省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体育设施。

经过改造的黄龙体育中心,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将承担足球、体操、水球3大类5项比赛和亚残运会田径的比赛任务。

我们顺着镜头向下看,就能看到黄龙体育中心外围的这条“空中跑道”。它全长1公里,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条橙红相间的“腰带”系在体育场腰间。在跑道上虽然不及我们空中的视角,但是也能远眺宝石山、平视杭州的建筑、俯瞰草坪上游玩的人群,让跑步更有动力。

要是我们晚上过来,我们还能看到许许多多来参加“黄龙晚高峰”系列体育比赛的市民朋友们。据不完全统计,“黄龙晚高峰”已经举办了158场各类赛事,有篮球、瑜伽和飞盘,还有剑道、数独等等,可谓脑力、体能、技巧全覆盖。最重要的一点是,来参赛不需要任何基础,只需要快乐。

今年,黄龙体育中心累计接待健身群众147.9万人次,亚运会之后这里还将继续开放,让老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亚运红利。

总监制丨许强

监制丨高珧 侯军

制片人丨熊冰 王军

记者丨梁烨 赵晶

航拍丨萧洒 闵际元 王泽 陈建波

剪辑丨沈思维 王玥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潭印月 第33个月亮在哪里啊?

在杭州赏月,自古以来最有名的就是“三潭印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它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

秋日的西湖,静谧幽静,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 三座小石塔,亭亭玉立在湖中。 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相交织,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美不胜收。 就凭这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三潭印月,轻轻松松成为我国十大赏月胜地之一,我国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就是它。 你有没有数一下,上面的图里共有几个月亮? “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在三潭印月赏月,最最特别之处,在于可以一口气看到32个月亮。

三潭印月为何能赏33圆月?

湖滨管理处文物科科长陈冕是三潭的“管家”,他讲了33个月亮的来历。

这要先讲讲,三潭印月的三座小石塔。

湖中央,三座小型景观石塔,塔身直径0.92米,塔高2.32米,石塔本身是榫卯结构,由很多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塔基、塔身、宝盖、六角小亭子、小宝盖、葫芦顶等几部分,每部分间都用中国传统的石榫头连接,就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搭起来的。

而重点是塔身。

塔身分上下两层,上层小一些,是六面柱状中空塔身,每面开有方形洞;下层是镂空圆球,球上还凿出5个小圆洞,也不是正圆形,顶上的小尖尖有点像桃心。

带有传奇色彩的“33个月亮”,就跟小圆洞有关。

圆月高悬时,圆球塔内燃灯烛,洞口糊上桃花纸,烛光从圆洞里透出,远看着就像月亮一样。

这样每个塔里都有5个“小月亮”,三个塔就是15个;倒映到水里,那就是30个“小月亮”。

这时,抬头看,天上高悬着一个大月亮,水里倒映着一个大月亮,全部加起来一共是32个月亮。

还有一个呢?

陈冕说,“在你心里啊,是你的心中月。”

不过,“33个月亮”,并不是随时都见得到,想看到的话,必备条件比较多。比如,要天气好,要有圆月,更重要的是,圆球里要有光。

以前塔身里点蜡烛

2002年以后改用灯片

清末,诗人丁立诚写下《三潭灯代月》说:“三潭各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下弦无月怅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湖平风静波不兴,繁星更放荷花灯。”

这说明,清代时的三潭,塔里是会点蜡烛的。

点蜡烛的这个传统,杭州一直保持到了2002年。

以前,每年只点一夜,就是中秋之夜。工人们会提前买好蜡烛、桃花纸,划上小船,荡到石塔,蜡烛点上,请杭州人看“33个月亮”。

在2002年之前,有七八年时间,划船去点蜡烛的,都是老朱,退休前他是三潭管理班班长。

蜡烛,就是最普通的白蜡烛,一根点上,能烧两三个小时;桃花纸,薄薄一层,以前拿来做窗花纸那种,很通透。

东西买好,再备条梯子,小船荡过去,紧挨着石塔了,把船停住,梯子伸到石塔的扁圆塔基上,顺着梯子爬过去,人站到塔基上,好点蜡烛。

蜡烛点好,拿浆糊,把桃花纸贴到小圆洞上,五个都要贴,但不能贴太满,每个洞稍稍露一点缝,不然空气不流通,蜡烛马上灭掉。

蜡烛点好,小船划开,摇橹船就一条条划过来了,都是老杭州呼朋唤友,一船去赏月的。

老朱也不走,小船就候在附近,要是蜡烛灭了、烧完了,他就赶紧再过去点上。一夜蜡烛烧完,还要仔细擦干净。蜡烛点了七八年,可以说,这七八年的“33个月亮”,都是他带给杭州人的。

不过,老朱也说了,心里那个月,肯定是在了。另外32个月亮,想一眼望过去,数数就有32个是不可能的,一个遮一个,要小船围着转一圈,才能一个个数过来。

所以,老朱说,三潭赏月最好是小船儿荡过去,人荡在水里赏水中月,感觉月亮跟着人在走,那才叫有味道。

老朱印象里,那时候的摇橹船在中秋夜是有限定的,总共100条,要么提前预约,要么就去岸上排队,100条包完就没了。也有大船,拉满一船人,停到湖中央不动。

那时光的小瀛洲,夜里还是开放的,也有好些人坐船上小瀛洲,跑到离三潭最近的“我心相印”亭,选一块地方,四五个人围坐一圈,螃蟹啃啃、月饼吃吃、桂花酒喝喝,中秋夜就有滋有味地过了。

2002年之后,蜡烛不点了,改用了灯片;桃花纸也不用了,换了绢布。

陈冕说,蜡烛有烟,怕把圆球里熏黑,而且一点一灭的,不方便,用灯片,暖色调,和烛光一样。桃花纸很脆,风平浪静时还好,风一吹、雨一打就会破,绢布一样通透,但不易坏。

时间也改了。

以前,一年只点一次,只有中秋夜才见得到。现在,三潭的灯光,和西湖亮灯同步,双休日、节假日的夜里,都会一起亮起来。

比如这两天,9月22日到24日晚上,19:00—22:30,灯都会亮在那里。对我们来说,看到“33个月亮”的机会,就更多了。

另外,三潭印月还有个“现代赏法”呢。

上海教育出版社有一本《杭州湖山》,里头说站到“我心相印”亭的岸边,将双眼当成三脚架上的测远镜,先看居中一塔,塔的五个圆洞中,恰好有两洞相对,视线从洞里穿过,但见一片圆圆的水光,再望左右两塔,也可以从圆洞里看到波光绰影。如果月光明亮,穿过塔上的圆洞,也可以看到印在水里的月晕,那又是一派众月交辉的景象。

苏东坡立下“三塔基” 如今的三潭

是明代钱塘县令杨万里建的

一年年陪杭州人赏过中秋月的三潭,是怎么来的?

这要从900多年前,“老市长”苏东坡来杭州说起。

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那时的西湖,已半葑田,碰上大旱,湖水干涸;赶上大雨,又没法贮水,泛滥成灾,所以“农民栖于丘墓,舟楫行于市井”,饱受旱涝之苦。

“老市长”拍板,西湖要疏浚,还要立塔。

据《淳祐临安志》,1090年苏东坡上了份奏状,奏了四件事,第一件就是“于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应石塔以内水面,不得请射及侵占种植。”

疏浚动工,先用葑草、淤泥,筑了苏堤,给后人留下了苏堤春晓。又在苏堤旁边,西湖中心水深处,一字形排开,建了三座瓶形石塔,南、中、北塔,后人称为“三塔基”。

虽然那时的三塔,并不是如今的位置,但可以说它们是“三潭印月”的“鼻祖”。

《西湖志》中有记载,说“东坡留意西湖,极力浚复,于湖中立塔以为标表。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

苏东坡建塔,本意是为了疏浚,没想到三塔建好后,西湖烟水渺渺,三塔亭亭,反倒成了美景。

到了明代,大约1488-1505年间,三塔都被毁了。之后,它几次重建几次又毁,一直到了万历年间,迎来曙光。

1607年,明代钱塘县令聂心汤,在老三塔中的南塔原址,筑湖中之湖,为放生池,前身是水心保宁寺、湖心寺的小瀛洲,有了雏形。岛上还建堂曰“德生”,令僧人看守,禁止渔人越界捕鱼。

1611年,明代钱塘县令杨万里(不是写“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个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放生池外筑堤,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小瀛洲自此形成。

小瀛洲修好了,杨万里在小瀛洲南面,仿照旧迹,又造了三座小石塔,谓之三潭,在清代康乾年间(17-18世纪)曾重点维修,之后一直留到了现在。

三潭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

几百年下来,积木一样搭起来的三潭,至今稳当当地立在西湖里,陈冕说,当时杨万里主持建塔的时候,不光讲究美学、造景,力学肯定也是有研究的。

西湖里狂风不多,巨浪是有的,尤其是台风天的时候,一个浪猛打过来,岸边的石板都有掀掉过!

但是,湖中央的三潭就是稳当当,立在水里,不像陆地上,最怕狂风巨浪,风平浪静。陈冕说,“古人智慧,真是不得不佩服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潭,都是露出水面的上半部分,藏在水下的,还有小石块、松木桩,都是从明代一直用到现在的。

水下的松木桩,就是把松木一根一根打下水里,十几根松木组成一个梅花桩,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比较多的打桩方式。之所以选用松木,是因为松木具有耐湿的特性,古话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放半年”。

为了让木桩更牢固,每根松木之间再投入石块等填充物;然后再在木桩上面修建平整的石板,把石塔一层一层盖上去。

明代时打下的松木桩,至今都好好地竖在西湖淤泥里,可能就在松木桩的周围,淤泥里还有很多它的小伙伴,比如河蚬、日本沙蚕、水丝蚓、水蛭、摇蚊幼虫等等,大家和谐共存。

三个石塔搭好,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石塔之间的距离都是62米,而石塔距离小瀛洲也是62米。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杭州人都会有些疑惑的数字?

这个在文献记载里是找不到的,只能推测,一种说法是当时修建石塔作为一种佛教景观,等高等边的构造显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还有一种说法,从古代度量单位入手。古代不用米为单位,而是以丈、尺、寸、分等为单位。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按照明代尺寸,62米刚好是当时的20丈。

所以说,当初设计三潭印月时,三塔之间的距离,很可能是被定为“20丈”,而不是62米。

2013年三潭被撞后

保护再升级

杭州人可能都记得,2013年7月29日晚上10点多,三潭印月的南塔被一艘游船撞倒,塔体大部分落入水中。

心痛之后,对三潭的保护就再次升级了。

按“国宝”的标准,在三塔周边60米,增设了防护栏。防护栏和湖面持平,游客从湖面上看过去看不到,不会影响美观。防护栏上,还装上了安全警示灯,晚上提醒游船,注意距离。

水下还装了防浪涌网。陈冕说,古时候,西湖里的游船都是手工划船,激起的浪很小。现在,西湖里电瓶船多,船开过,激起的水浪大,石塔也会受冲击。水下防浪涌网,可以减缓水浪对塔基的冲刷,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对石塔的威胁。

另外,现在,每半年还要给三塔做一次全面“体检”,看塔有没有倾斜、位移等,目前来看,三塔的状态都很稳定。

还有就是清洗。

三塔用的石材都是严州青。这种石材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鲜艳,不易风化,是杭州园林中用得最多的。

可是,因为石塔多年裸露在湖面上,受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塔身会长地衣、苔藓等衍生物,看上去有点脏脏的。鸟屎也不少,西湖里鸬鹚很多,经常到三塔尖上落个脚,三塔上好多鸟屎都是它们留下的。

为了让三潭干干净净的,每个月,工作人员都会划上小船,去给三潭“洗澡”。

本报道由杭州discovery美少女小组×快拍快拍出品

康熙题了“三潭印月”

李卫重建小瀛洲

湖滨管理处讲解员郎晓珊,负责带队讲解小瀛洲,每年起码跑百来趟。她说,上了岛,好多客人都会问——

这就是三潭印月?怎么感觉没有传说中那么美?

就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潭印月。

最初,苏东坡建塔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为赏月胜地,尤其是,让南宋画家陈清波,一眼心动,画了一幅月光下的三潭。

在《方舆胜览》里有记载,说画家称湖山四时景色最奇者有十,其中就有“三潭印月”一景,这画家,就是陈清波。

康熙、乾隆,就不用说了,祖孙俩前后脚来,康熙题了石碑“三潭印月”,夸这里美得不像话,算是御定景名,御碑现在还在呢。

雍正年间,李卫来杭州当官,他不光看风景,还主持重建小瀛洲,也就是那个时候,在小瀛洲上种下了一大片木芙蓉,从此有了“鱼沼秋蓉”的“西湖十八景”,让大家晚上赏月,白天看锦鲤啄粉花。

到了清末,和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是兵部尚书、水师提督的彭玉麟,恋上外婆的养女,上演了一场“梅姑之恋”。梅姑死后,他哪都不去,跑到小瀛洲上建了别业“退省庵”,在这里种梅、画梅、赏月,自称“西湖林处士”。

失意的康有为,来看了三潭印月,挥笔写下“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1954年,毛主席来看了,连夸“佳作,可惜心情太灰暗”,给改了几个字,“阅”改“历”,“更”改“欲”,又去掉了“览沿堤老树、十顷荷花”和“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两句。

普通杭州人对三潭印月的集体记忆

而对于普通杭州人来说,对三潭印月,也是有着集体记忆的。

1977年1月,杭州最低气温为-8.6℃,西湖结冰,冰层平均厚约5厘米,其中湖心深水处约2.3厘米,周边3.3到10厘米不等。

就是那一次,很多人从结冰的湖面走到了三潭印月。

读者高黎敏,在25岁那一年,也就是1977年1月4日,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当时我在花港公园的蒋庄工作,第二天就要去登记结婚。这一天我们一帮年轻人,男男女女的有十多个,手挽着手踏步走在结冰的湖面上,这么多人的共振使得整个湖面都摇晃起来……

她就站在三潭印月的一座石塔上拍了照片,自行车停在湖面上,露出半个轮子。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这是明人张宁在他的《方洲集》里描绘的“三潭印月”。

愿你今夜赏月愉快,心中有一轮明月。

(都市快报记者 刘云 制图 李前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5/16962528907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