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石是什么石头(补天石)

时间:2024-03-23 09:38:41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未及挽留

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浅谈宋代“补天石”意象的独特性

引言

石头意象是中国文学意象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先秦史传文学记载开始,到后面的辞赋、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中都有大量的石头意象出现。宋代“补天石”意象也属于石头意象的一种,那么宋代“补天石”这一石头意象有何独特性能,使其在石头意象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在后世仍旧绚丽灿烂呢?

一、意象的内涵丰富

中国文学中为人熟知的石头意象——既导源于石崇拜,又能由神话组成要素发展成固定文学意象的石头意象有三个:“启母石”、“望夫石”、以及“补天石”,前两种意象在文学中的含义几乎固化,并不丰富,但宋代“补天石”的意义却不同。

“启母石”的故事模式是启母涂山氏石化生子。此故事中蕴含着启母的死亡和启的新生,以生命的代价换取生命,这种牺牲在历代文人心里留下深刻印记。“望夫石”的故事模式是固定的,丈夫因战争、奴役、远行等原因与妻子分离,妻子化石或积石守望丈夫归来。

而“补天石”意象和这两种意象不同。其故事模式虽在汉代就基本定型,但其发展演变却越演越烈。南北朝时期王歆之、江淹将其文学化,纳入文学审美境界,文人开始对“五色石”更加关注,关注其色泽、功业。

宋代的“补天石”象征着弥缝衮职、辅佐朝政的雄才能士,象征着宦海浮沉、身不由己的士人,象征着身为“补天石”而不愿补天的文人,象征着大自然奇崛怪石、世间奇珍异宝,象征着逝去的帝王黄胄、功德之臣,象征着拥有神力能祈雨止雨的工具,象征着力挽乾坤收复故土、挽救祖国破败山河的“补天手”。

二、新变出弃石意象

补天神话中的“补天石”是完整的石块,但发展至宋代,产生了新变,衍生出“余石”、“弃石”意象,且这种新变的影响力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后世诗歌、小说的创作,后世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弃石”意象为基础,并进一步衍生而生。“补天石”最早在唐文人笔下开始发生崩裂。中唐诗人姚合发挥想象,创造出一块剩余的、被抛弃的“补天残片”。

其后宋文人承接唐文人有关“补天残片”的想象,进一步的“打碎”这块完整的“补天石”,至此,“补天石”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使得“补天石”从完整的石块中分离出一部分残余,成为士大夫眼中远离政治中心的自己,是失意诗人的自我代表物。

时苏轼仕途不顺,自惠州贬所再责琼州别驾,远离政治中心,成为政治的“边缘人”,诗人用“余石”来指代自己,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对自我政治地位的认知。“余石”就成为身怀奇才却不可补天的政治边缘人。后孙觌、辛弃疾在苏轼的创作基础上,又将“补天余石”的处境扩大化,变成还未补天就惨遭抛弃的“补天弃石”。

宋文人的“弃石”,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之外还在苦等君主的眷怜,而曹雪芹的“弃石”,则多了份“无材”的自觉。所强调的并非宋文人表达的“被弃”,反而是不合时宜的自觉。自觉自己“无材”,所以无法补天,自觉与传统的“士道”背离,成为了一颗自动放弃补天的“顽石”。

三、政治色彩很浓厚

“补天石”和其它神话石头意象迥然不同之处,在于其政治倾向性,绝大部分宋文人利用“补天石”意象进行创作时,都将个人化的政治情感注入了“补天石”意象中,这让“补天石”意象不同于其它神话石头意象,其与士大夫的政治欲望、政治情感、政治理想的粘连,让其更具研究价值和意义。

从上文所引的“启母石”、“望夫石”原文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痕迹是较为明显的。“启母石”是涂山氏人化为石,后石裂生子。“望夫石”是妻子登高望夫而化石等候。在封建社会,前者体现着女性生殖的困难与伟大,后者体现着女性的忠贞,两种石头都可谓是封建社会下女子的道德典范,即肩负生育职责、对丈夫从一而终。

宋初士风振奋,国家百废待兴之时,士大夫怀揣着治国理想,借“补天石”意象言志,寄托积极入朝为官,为圣上分忧解难,治理天下的意愿;而发觉没有机会一展雄图抱负的时候,同样会借物言情,用“补天石”意象抒发失意的人生体验;在国家危难之际,文人亦借“补天石”抒发亡国之痛和期望挽回故土的坚贞意志。

从宋初的积极从政,到南渡后在风雨漂泊中坚决作支柱“西天”的“补天石”,再到得知收复故土山河,挽救倾颓宋朝国势而不可的局势之后,宋文人都一直坚持要做协助娲皇补天的石头,将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与“补天石”牢牢捆绑,决绝的以“补天示了石学心”来彰显个人的政治意愿。

结语

宋人汲汲于“功名”,将入仕途、展身手、图大业的政治诉求借“补天石”加以呈现的方式,显然不同于其它神话石头意象。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

《红楼梦》里补天石到底是谁?贾宝玉是人还是石?

探秘红楼001期

《红楼梦》一直是许多文艺爱好者的心头宝,但凡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就少有不读《红楼梦》的,甚至有人痴迷地研究里面一草一木、一诗一句,到了沉醉入魔的地步。

红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医卜星相、建筑民俗、医药饮食等等,有人将《红楼梦》当成历史读,也有人读出了权谋与人情世故。

今天我们先不说那些深奥的,只从最不起眼的小东西说起:石头。

01 补天石与三生石有关系吗?

87版《红楼梦》播出的时候,开篇第一个场景,就是女娲补天的一块大石。

按照小说中的说法,这是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奇石,被女神遗留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所谓青埂,实乃情根,也就隐含着风流情孳之意。

补天余石因为羡慕红尘繁华,动了凡心,便央求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其携带入世历劫。

但二位神仙人物,同时还提到另一块石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

话说这三生石,旁边生长了一株绛珠草,因为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最终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思凡历劫,而绛珠仙子自觉受了神瑛侍者的大恩,便随同下界,以泪还恩。

还泪之说,可以算作是《红楼梦》最经典的爱情诠释,陷入爱河的男女之间,爱恋越深,眼泪也越多,仿佛冥冥之中便应当如此,当女儿不再为之落泪时,大概就是感情走向消亡的时候。

按照大多数红迷朋友的理解,神瑛侍者下凡就托生为贾宝玉,而绛珠仙子则是林黛玉,因此宝黛之恋就是还泪之情,林黛玉一见贾宝玉就爱使小性儿、流眼泪,这是用眼泪在“报恩”呢!

就不知道,这种哭哭啼啼的报恩方式,男性同胞们是否吃得消。

既然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都有对应的贾府人物,那为何僧道二人要将补天顽石夹带其中呢?仅仅是因为恰好这里有人下凡历劫,顺带将石头加进去?

其实,仔细考究三生石,或许跟补天石是有关联的。

什么是三生石?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可以举出一大堆佐证,三生石通常是形容男女不离不弃、转世亦相恋的爱情,像《牡丹亭》、《莺莺传》这些传统戏剧、小说往往涉及到转世托生、再续前缘。

而《红楼梦》中无非再次强调、深化了三生石上所喻指的男女情缘,将三生石等同于“情石”。

而情石与“情根”峰,这二者喻意明显是一致的,既然都关乎一个情字,是作者笔墨多余,写重复了?

显然并非如此,“情根”峰下的补天石也好,灵河岸边的三生石也罢,其实都是一回事,补天石正是三生石。

在佛教中有须弥芥子的概念,意思就是微小的芥子里,也可以容纳一座巨大的须弥山,喻指佛法无边、可大可小。

其实,我们从空间宏观、微观的角度来看待,补天石正如须弥山,是宏观的,而三生石则如芥子,是微观的。

我们读《红楼梦》时,会注意到,描述女娲补天石时,称其“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不用细算,也知道这是一块巨无霸,哪里是什么石头,分明一座小山。

而对三生石的描述,虽然没有直接说大小,但灵河岸边三生石畔,长着一株绛珠草,从园林角度来讲,这块三生石必然不会太大,否则与小草如何匹配和谐?

大概率来说,三生石可能就是一块普通的河岸石,顶多长宽一两米,能够容得一、二人立于其上。

但这种补天石大、三生石小的视觉差,是在不同生灵的眼中,在不同空间的显现。

神明(比如神瑛侍者)眼中,补天石就是一块小石,而求仙问道(如空空道人)眼中,补天石则巨大无比。

在神域(灵河、赤瑕宫)是三生石,而在人间界(大荒山、无稽峰)则是补天巨石。

这种忽大忽小的世界观,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更彻底,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块炉砖落下界,就是一座火焰山。

由此类推,灵河岸边的三生石,实则正是大荒山下的补天石。

既然三生石等于补天石,那便好理解,为何僧道二人要将补天石夹带下界,与神瑛侍者一起,投入贾府成为宝玉。

02 贾宝玉到底是石?是人?

读《红楼梦》时,我们一直有种混乱的认知,有时候觉得贾宝玉就是那块吵着要下界的石头,有时候又觉得贾宝玉随身所带的通灵宝玉才是石头。

这种想法是有依据的,补天石要下界时,变作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玉石,而贾宝玉含玉而生,那块通灵宝玉也是鸽蛋大小,二者能够对应。

空空道人发现补天石上写满了文字,而贾宝玉的伴生玉上除了“通灵宝玉”几字,还附有几行小字,说明也是记录了某些文字资料。

由此,许多学者便认为,通灵宝玉就是石头,而神瑛侍者则是贾宝玉,一个是玉(石),一个是人(神)。

而且,补天石下界的主要任务是记录所见所闻的故事,也即若干年后,空空道人在补天石上见到的故事,后抄录成为《红楼梦》。

但我们也注意到,通灵宝玉并非一直在贾宝玉身边,中途曾几次遗失,但遗失期间,故事依然继续。

如果说通灵宝玉是补天石,那它遗失的时候,本应转向另外的场景,记录其他的故事才对。

既然故事没有换场(比如黛玉到扬州治丧就没有详写,而是一笔带过),那只能说明,记录故事的石头一直在贾府,没有离开。

同时,故事的镜头也非对准贾宝玉,而更像是以贾宝玉的视角看出来,完整记录着贾府内众人,故事的主角甚至不是贾宝玉,而是各具特色的姑娘们。

如此一来,答案就不言自明,贾宝玉才是那块记录故事的石头,通灵宝玉只是表象,而并非真正的补天石。

但问题又来了,神瑛侍者呢?他才是投胎下凡的主角啊?

其实,了解三生石的来历,就明白神瑛侍者也好,补天石也罢,不过是灵魂与载体的关系。

三生石最初的故事并非特指男女爱情,而是一段佛教故事,说的是高僧圆观曾在石上坐禅,三世为僧,称为“三生石上旧精魂”。

也就是说,三生石的三生,实则是石上精魂的三世,这也意味着,神瑛侍者并非别人,而就是与绛珠草相依为命的三生石的精魂。

绛珠草修炼成女仙,那三生石何尝不可以修炼为神瑛侍者,为小邻居绛珠草降下甘露?

石畔小草,本就可能承惠石露,所谓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只是更具象化、人性化,却让人忽略了,石头与小草的缘份远比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要早。

所谓的三世,正印证着石头与小草、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林黛玉与贾宝玉。

当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丢失时,他失去的是他的灵性,属于神石的精魂,所以那时候他会浑浑噩噩、任人摆布,但一旦石魂回归,他又是那个离经叛道的顽石。

03 人石交替,实为一体

《红楼梦》里不断在神瑛侍者、补天石、贾宝玉、通灵宝玉之间切换,实际是作者故弄玄虚,虚虚实实的变换中,增添可读性而已。

伤者是借这些不同的身份,传递共同的情感与思想,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论坛、贴吧等地的小号精分,对于戏精网友们而言,越多身份、越多角度发言,才越能握有话语权,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其他人,达到“”传递思想的目的。

一个人说你不信,好多人说,你该信了吧!

《红楼梦》精分式的写法,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新颖的,大家习惯了一条直线的叙述,像这种变来换去、几个身份的切换,绝对会吸引到一批死忠读者。

为何研究《红楼梦》的人非常多?除去它的历史价值,这种到处埋线索、给提示的写法,也非常值得借鉴。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的就是曹雪芹本尊了,不同的身份,却都隐隐留下伏笔。读者可以像侦探一样找到线索,推测隐藏剧情。

这种探案式的文章布局,在传统小说中并不多见,《红楼梦》却玩得娴熟。

小结:

以上种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女娲的补天石,与灵河边的三生石,其实就是一回事。

好比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到了凡间就成了火焰山,不同空间领域,有不同的表象。

而神瑛侍者就是补天石的精魂,也就是那个与僧道喋喋不休的石头,它下凡即为贾宝玉,通灵宝玉是它的伴生物,石即是人,人也是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3/169625792210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