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建国家打仗的游戏破解版(自己建国家打仗的游戏)
一场战争的《模仿游戏》,天才如何通过创造电脑来挽救二战生灵?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 名史观今
编辑 | 名史观今
前言《模仿游戏》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传记《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
影片抱着“无人看好之人往往会做出无人能及之举”的主旨,以二战期间图灵协助盟军破译德国密码系统为主要经历,重现数学家艾伦·图灵充满传奇的一生。
本着传记影片的现实主义精神,《模仿游戏》在尊重历史事实思路中,对图灵这位天才人物做出真实重现,对“天才”的内涵及天才的生存困境进行描述,更在人类如何对待“天才”的问题上提出反思。
天才的思维特征与生存困境人类因思维品质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从心理学意义上被区分成各种类型,因为凡人在世界上占据了过多的数量,所以这个世界就公认了以凡人的判断水准为主流的标准。
通常,人们将比常人更有较高的学习效能、工作效率与判断能力的人称为“天才”。
“天才”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对日常生活漠不关心,只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发明,所以大多数的“天才”在人群中呈现出反常与异态的思维特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合群”。
遗憾的是,虽然科学家处在物质的尖端,艺术家走在精神的尖端,他们却一直无法与凡人沟通;凡人专注于琐碎的柴米油盐,他们与天才之间也隔着万水千山。
“天才”以“异端”的形象挟裹于众人之中,“异端”人物难以融入凡俗,同时也无法抗拒或压倒凡俗,所以“天才”只能身处恶劣环境之中,处处受到排挤打压甚至迫害,以至连人格的尊重也得不到。
这些心理学概念上的评判正是影片《模仿游戏》里的图灵的性格特征与人生遭遇。
《模仿游戏》里的图灵,小时候在学校里是一个受歧视的人物,在母亲眼里,图灵是一个怪物,并且因为与同学的看法不同,而受到同学的嘲讽与暴力。
甚至连看似庄严的校长,也在用含沙射影的方法,讽刺图灵的同性恋倾向。
因为行为和思维的诡异,再加上口吃的毛病,聪明的图灵一直是不受尊重、不受好评的学生,也就是影片里三次提到的“无人看好”之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天才”的大脑的内吸流和内闯流非常频繁,所以“天才”往往会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对其有着超常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天才”进入思维状态时,信息的流量很大,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和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使得外界信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他的思维。
反之,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天才”显得比别人迟钝,甚至没有基本的沟通能力和礼貌,往往令人讨厌,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图灵,就是一位智力非凡的“天才”。
但是图灵忧郁、尖刻、封闭,还有些口吃,他能在数字游戏中独占鳌头,却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孤僻和僵硬的性格取向无法在人群里生存。
这种被正常人群边缘化、异质化的命运伴随了图灵一生,即使身为博士的图灵进入英情处工作后,人们对他的歧视也没有改变。
图灵的上司、皇家海军指挥官丹尼斯顿一直认为图灵是“孤独的独行者、没有父母和朋友的牵挂、自高自大的混蛋”而处处与图灵作梗。
工作中的图灵因为拥有独特的思维而显得非常傲慢和难以相处,他不与“不聪明”的人共事,他会直接说出“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的话,并当面指责拥有很高成就的同事“拖了他的后腿”。
同事们也曾因为图灵古怪、无礼而讨厌他,脾气暴燥的休甚至两次动手打了图灵,图灵过份的自我和对其研究项目的过份执着。
也因为他对自己智力的高度自信,他用“即使罪犯站在你的面前,朝你脸上吐口水,你也找不到他”刻薄话语,直接伤害了前来调查“图灵案”的警探诺克,让警探诺克对他产生仇恨和报复心理。
所以,正是警探诺克以“同性恋”的罪名使图灵强制接受具有“化学阉割”之称的激素注射,也直接导致了图灵最后的自杀。
当然,这种充满矛盾的性格特征,让图灵这个天才人物隐蔽了光芒四射的一面,只让人看到他的怪僻与讨厌,所以,图灵就像深藏在历史里的暗针,时时刺痛人心,也使本片有了更多思考的重量。
天才的思维品质和感染力从心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天才”的大脑是用独特的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造成的。
而常人的浅层信息结构是中间型的信息构造,布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块,因而其思维的连续性很差,表现出很低的专注力和抗干扰能力。
所以,让凡人去处理一件枯燥而抽象的事务,他们的思维耐力要比“天才”弱小得多,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强的书籍和从事高难度的创造性思维,凡人难以胜任。
《模仿游戏》中的图灵显然处于人类大脑思维的最高端,他具有不同凡响的思维角度和判断能力。
少年时代的图灵热衷于解析数学设置密码,他对所有的科学公式都要重新验证一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影片中的图灵认为人类的语言就是一种密码,因为人类心口不一,说出来的和他们心里想的完全不一样,但却要求别人去听懂话中的真实含义,这就是密码的定义。
成年后的图灵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更显示出他的数学天份与高端的思维品质,也就更加与众不同。
从影片里的图灵坚持认为德军的“英格玛”由机器产生,具有159百亿万种变化,仅靠这个6人团队的人工解读,要花1000万年才能解密。
因此,“只有用机器对抗另一台机器”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他坚信“机器可以解开任何问题,就像人脑可以进行计算一样”,这就是现代计算机软件理论构成的基础。
为了实现自己和愿望,图灵越过自己的上司直接向丘吉尔申请10万英镑的研究经费,开发他的“克里斯托弗”数字计算机。
最终也正是这台耗资巨大、两次差点被砸掉的“克里斯托弗”数字计算机,打败了“非常完美”“不可能被破解”的“英格玛”。
其破译的准确就像是德军的发报机上安上盗听器一样,德军的所有电报信息尽在英军的掌握之中。
这是图灵的胜利,也是机器的胜利,图灵用自己的辉煌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图灵学说”,也就是“机器万能论”,图灵把人类的进程与思维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更让震惊的是,当图灵和他的四位伙伴一起破译了“英格玛”时,同事们想到的都是马上向英国海军部报告这一成果,让英队出现在指定的海域,阻止德军对军舰的袭击。
只有智慧过人的图灵远瞩,预想到这些行为的不利后果,他不顾同事的反对决定要保守秘密到战争胜利,以守住获得德军情报的最大机会,图灵的这一决定再次显示出巨大的战略意义。
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因为德军并未发现“英格玛”被破译而仍然使用“英格玛”指挥战争,图灵的军机处便截获大量的情报中,挑选时机对德军进行准确有力的,“像上帝那样决定人的生与死”。
用这种看似残酷实则智慧的战略,英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有效地保住更多人的生命。
天才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价值图灵的横空出世正是英国最需要人才的时期,二战时期英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用影片中的军机处官员斯图尔特孟席斯的话说:“我们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就在我们说话时间里,又有三名士兵牺牲,破译编码,也许我们还有机会。”
为了表现英国紧张的战况,导演安排了一连串的画面作为图灵行动的背景,紧急疏散的儿童挤满了火车站,正在匆忙而无助地与父母告别,报贩子高喊着:“80万儿童正在紧急撤离,德国炸弹就要来了!”
此外,大街上的广播正在播送乔治六世的演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在经历一生中的第二次战争,去寻找和平之路”不时拉响的警报声中,众人匆匆奔向防空洞。
在图灵制造的机器的转动声里,一辆德国坦克车正碾过泥泞里的英国钢盔、几台炸毁的英国坦克正在燃烧。
还有的身影及英国电台的话外音:“纳粹的国旗已经安插在了二十多个国家的首都,他们来势汹汹。”
步步紧逼的德国纳粹军队不仅摧毁了英国的军舰和海军,也切断了美国援助英国的海上给养之路,使城市的供给枯竭,居民缺少粮食,造成了更大的死亡阴影和英国的劣败感。
这些细节撑开图灵这位天才出场的平台,也是图灵所创造的价值的伏笔。
为了显示图灵的珍贵和破译工作的重要,《模仿游戏》特意安排了这样的场景:各种各样的人被卷入一场与国家命运相关。
还有由图灵发起的征召“填字”人才的活动里,有战场上的士兵、有防空洞里举着马灯的市民、有正在喝咖啡的老者、有家中的知识分子。
这种大规模海选的结果只有一男一女两人入选,就更加衬托出图灵这种人才的稀少和他在人类发展中的价值。
如果用数字计算的话,图灵破译了“英格玛”,至少拯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使战争的进程缩短了整整两年。
如果用《模仿游戏》里的语言来描述,就变成了“我走过一个城市,车水马龙,但是如果没有你,这里将是一片废墟;我看到一个人,笑容满面,但如果没有你,他可能已经是一堆白骨”。
“可以说,是你拯救了世界”这是《模仿游戏》里唯一的女性人物克拉克对于独自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痛苦的图灵所作出的评价。
图灵出现在二战中的英国政治舞台上并很快成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本身就说明抽象的数学理论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如果在和平的年代里,人们通常只会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学术的讲台上看到图灵这样的学者,也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在进行着远离现实生活的金字塔式的研究。
残酷的战争把实验室里的实验项目应用到了战场上,就如同两千多年的阿基米德发明了投石机和聚光镜一样,让人类更多更快地感受科学的力量,也让科学有了更多的拯救人类的机会。
正如安德鲁·霍奇斯引用图灵的话:“我们不能因为机器无法参加选美比赛而歧视它,正如不能因为一个人跑不过飞机而歧视他,无论是机器还是人类,都可以声称自己很美丽,或者很强壮。”
2009年,在图灵去世已半个多世纪之时,当人类生活已完全被图灵设想的计算机改变时,人类终于重新认定了图灵的价值并给予官方的肯定。
时任英国首相的布朗正式代表英国政府向图灵因为同性恋被定罪并导致其自杀公开道歉,称图灵受到的待遇是“恐怖的、完全不公正的”。
此外,《自然》周刊的一篇社论亦评论云:“在所有最精妙的智慧类型上,人类智力、人工智能及军事情报,图灵可能是唯一在三个方面均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
结语《模仿游戏》正是要通过天才科学家图灵的经历警示人类,在当今以凡人为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精神高度?
为此,导演让《模仿游戏》使用了开放式结尾,图灵熄灯,在一片漆黑中走向自己热爱的机器,也走进了生命的结尾。
《模仿游戏》是在告诫人类,面对图灵这种稀有的“天才”,人类是接受和认可,还是选择扼杀和摧毁,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区别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从中分辨出人类对于生命的尊重程度。
一个国家挑起战争,还打输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战争是很可怕的,但是很多人对此缺少认识,因为今天的国人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
二战结束后,虽然很快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中,保持了世界整体性的和平,但是局部热战却始终未曾断绝。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战争,并且还在战争中打输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要想弄明白这一问题,我们分为两个方向进行探讨,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分别讨论这两类国家遇到战争,并且还打输了,对于国家的影响,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因为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讨论的时间范围限制在二战后。
战争
01 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遇上战争,还打输了,有人说,不要紧,底子好血厚,能抗住,事实真的如此吗?
二战后,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在发达国家中其实不多,美苏两大国相对来说最为典型。
美苏两国签订中导条约
先看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引领了世界的潮流。苏联在二战后,总体上也保持了大方向上的和平,虽然在50年代和60年代也有先后出兵匈牙利和捷克的军事行动,但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苏联的国势并未受到损伤,继续保持着上升势头。1969年在中苏边境兵戎相见,但终归是小规模的战斗,虽然对于苏联的威望有所损伤,但终究没有动摇苏联强势的大局,真正让苏联伤筋动骨的战争是1979年入侵阿富汗战争。
1979年阿富汗政局动荡,有倾向,为了控制阿富汗,实现苏联打通印度洋的南下战略,1979年12月24日,苏联集结重兵,进攻阿富汗,正式拉开了为期10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序幕,这场战争苏联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受此影响,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受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最终只有80个国家参加,诸多参赛国家也只派了一名旗手,以奥运会会旗代替国旗入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奥运会,也是参赛国家和人员最少的一次奥运会。
1980年奥运会
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受打击,失去了引领人类未来的正义性和道义性,依靠信仰聚集起来的各个加盟国内部矛盾开始显现激化,民族危机、经济危机接连而至,席卷而来,最终苏联解体,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长达10年的入侵阿富汗战争给苏联的持续放血,以及对于苏联内政外交的改变,都是不可估量的因素。
可能你会说,苏联的解体,入侵阿富汗战争并不是主要原因,只能算是一个诱因,这观点我同意,苏联的解体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入侵阿富汗战争,只是在大厦将倾之际抽掉一根承重柱罢了。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接下来,视线转向美国,这个以世界警察自称的美国,却在二战后发动了诸多战争,有胜有败,我们来讨论一下失败的几场战争对于美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虽然美国宣称取得了胜利,但其实际上也是一种失败,这种失败促成了中苏紧密同盟的建立,背靠中国的苏联解决了远东危机,无所顾忌的经略中东和欧洲方向,使得在50年代甚至一直延续到60年代,中苏关系最终破裂兵戎相见时,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实质上处于攻势,这一期间,多少西方精英跨越重重阻碍,加入苏联。
抗美援朝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这一扩张局势,不得不在法国失败后,亲自下场参与越南战争,最终泥足深陷,无法自拔。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美国投入的资金人力物资不计其数,结果却是美国灰溜溜地退出越南,美国扶植的西贡也最终覆灭,这一场战争过后,美国依然是那个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看似没有影响。真的没有影响吗?我们把视线回转到美国国内,美国在越南战争上的财政投入,使得美国政府财政崩溃,不得不宣布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美国在全世界面前的失信,大国的威严受到损伤,西欧和日本也趁此开始崛起,西欧在政治上的挑战、日本在经济上的挑战,都基于美国的衰落的事实对美国的霸权发起冲击。
其二,长达十余年的越南战争,美国国内也萌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马丁路德金发起的运动、新自由主义、白人左派思潮的泛滥由此开始,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至今美国都未能从这一社会问题中脱身,反而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
马丁路德金运动
同样是10余年的战争, 同样是战败,灰溜溜的退出战场,为何苏联最终走入解体的危险境地,而美国却依然活蹦乱跳?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制度创新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有着很强的制度创新能力,也因为这种制度创新能力,使得美国在不到250年的建国历史中,能够保持近百年的称霸全球,越南战争后,美国国内问题丛生,面对此困境,美国的制度创新能力开始显现,外交上积极推动中美建交,打开外交困局,从而推动美国在军事上的安全撤离,经济上实现美元与石油的绑定,包括之后里根政府推行的里根经济学,这些都是基于美国的国情实现的制度创新,不管有用没用,至少在当时带领美国走出了困境,迎来新一波的发展契机。
反观苏联,则是沉迷在石油危机带来的暴利狂欢中,精英腐化,大国沙文主义泛滥,制度逐渐僵化,阶级也随之固化,虽然在80年代,安德罗波夫开始大胆改革,终究时间太短,未能触及根本,随后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更是忽视了苏联的国情,一味地照抄西方,所谓的制度创新在此时的苏联,约等于零。
美国几任总统合影
第二方面则是盟友支持。
美国出兵各地,多是打着“正义”的旗帜,或为,或为自由,虽然现在这种骗局已然揭穿,但在90年代前,这种“正义”旗帜的加成威力还是很大的,在美国的号召下,西方阵营的盟友纷纷加入美国主导的战争中,出人出力出钱,战争的风险被分摊到各个盟国,即使失败,对于美国来说,这种分摊风险,带来的阵痛不足以讲一个超级大国一击必杀。
苏联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单打独斗,一旦失败,这种风险完全由苏联承受,一旦承受不住,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见对于,超级大国来说,战争首先要把握正义性,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为何总要给对方按上一个不管合理不合理的罪名,师出必有名,当一个大国失去这种道义上的正义性,便是一个大国衰落的开始。
空战
02 发展中国家说完发达国家,接下来在说说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血厚,能够承受一次或者几次战争失败带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一旦战争失败,是不是就会崩溃呢?
首先来看看,挑战五常的存在。
二战后,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存在成为众多国家眼里的香饽饽,在自身发展条件不错的时候,总想着试图挑战一番,对,说得没错,就是你俩,印度和越南,以及那个远在南美、存在感有点低的阿根廷!
1971年的联合国五常
挑战五常,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赢了,或许就拿到了五常的入场券,二战至今,唯有一国有这种经历,后来她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败了的话,国家轻则发展停滞,重则动荡,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发展浪潮之下,一步慢步步慢,一次国家发展的停滞不前,想要赶超,付出的汗水将会是战前的数倍。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战前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际威望巨大,印度经济在尼赫鲁总理的带领下也算是蒸蒸日上。自卫反击战后,印度奉行双边外交,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反复横跳,充当马前卒,国际威望也一落千丈,尼赫鲁的印度大国梦被自己亲手破灭。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战前阿根廷有着拉美奇迹光环的加持,加尔铁里军政府为转移阿根廷国内的经济危机,贸然开启马岛战争,结果一败涂地,资产外逃,经济崩溃,至今阿根廷也未能走出阴影,拉美奇迹变成了拉美陷阱!
那么,不去挑战五常,挑个实力对等的选手,进行战争,打输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邻国伊拉克瞅准机会,于1980年9月22日发动全面进攻,双方拿着较为先进的武器打了长达8年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战争,双方没有胜者,都是失败者,作为战争的发起方伊拉克来说,战前伊拉克富庶安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与美国关系也不错,战后,伊拉克经济发展停滞,欠下巨额外债,为了赖掉这笔外债,伊拉克接着又发动了科威特战争,触犯众怒,遭遇沉重打击。
其实,二战过后的国际秩序仍旧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小国之间的战争,其背后大国的影子若隐若现,桌面上的战争看似激烈,桌面下看不见的大国博弈才是决定战场走势真正的胜负手。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大国之间战争该如何进行?成本最小,对于自身的影响最小?
03 影子战争大国掌握着核武器,维持了恐怖的核平衡,地球也无法承担起大国之间直接战争的威胁。但是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又无法避免,有时候没有经历战争洗礼的较量,是无法让一个大国心服口服,如何最小成本地进行大国战争呢?同时又能避免对于大国自身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代战争
答案是影子战争!所谓影子战争,也可以称之为代理人战争,纵观美苏争霸的历史,美国和苏联都曾运用影子战争,直接在战场上进行较量,最为典型的是安哥拉内战,美国和苏联各自支持一方势力进行战争,从而决定非洲的话语权,无论哪一方势力胜出,对于美国和苏联来说,都不至于伤筋动骨,唯一受到伤害的只有安哥拉的人民,可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规则下,这便是残酷的现实!
相反的是,当美苏任何一方亲自下场的战争,都更加惨烈。越南战争,美国亲自下场作战,美国的敌人仅仅只是丛林游击的北越政府军吗?显然不是,美国真正的对手是,站在北越政府后面的苏联和中国。美国同看不见的影子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结果打了个寂寞,打出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霸权也开始动摇。同样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短时间内便可以控制阿富汗局势,为什么最后却是打了整整10年时间,生生打出了阿富汗帝国坟场的名声?因为苏联同样是在跟看不见的影子进行战争,美国借助巴基斯坦源源不断地援助进入阿富汗,武装起阿富汗的反抗军,最终苏联也打了个寂寞,苏联军队灰溜溜地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帝国坟场
看不见,摸不着,杀不尽,诛不绝,这是影子战争的难缠之处,一旦陷入,轻易又无法脱离,长达数年的战争下来,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拖垮。
那么,对付这种影子战争,如何破解?唯有影子对影子!
04 远见与和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国内实质上度过70余年的和平时光,中国从来没有主动出击,更多的时候是在忍耐再三之下,忍无可忍的自卫反击,可能会有一部分人说窝囊,当你真的看懂了二战后,世界爆发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造成的影响,你还会觉得窝囊吗?这恰恰是一种远见的智慧!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百废待兴,是毛主席毅然绝然地排除众议,力主抗美援朝,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无数英雄儿女奋战在异国他乡,保卫着国家的安全。1962年对印度自卫反击时,面对美苏两大霸主的压力,以及来自第三世界的普遍对印度的支持,中国顶住这份压力,毛主席下令坚决还击,赢得反击战的胜利,保证了西南的安宁。1969年、1979年,面对苏联和越南的挑衅,坚决反击的态度,郑重地告诉世界,中国不惧战争,打得的战争都是胜利的!
毛主席和彭老总
同时也有人很不理解,在对印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明明可以攻入敌国首都,为何要放弃大好的机会,主动撤退?
当真正理解影子战争的含义之时,无不为这种高效的战争艺术所钦佩,为背后谋略之人的远见所叹服!影子战争,在于域外国家的支持和隐形参与,短时间高效率的战争,就尽可能地避免与域外大国发生影子战争的可能性,也就避免了自身的持续性失血的状况,保证了国内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也正是因为在老一辈领导集团的远见卓识之下,平常交好周边各国,和平共处,该退一步时退一步,该出击时果断坚决,如此中国才能保证长久的和平!
两代伟人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不惧怕战争,因为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同时也要对战争保持充分的警惕,保持自身发展的定力,不挑起战争,并不意味要放弃战争的选项, 当只有战争才能维护自身核心权益,我们战必胜!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当战争失去了其道义性,倒行逆施的战争狂魔必定不得好下场!
保家卫国的英雄
我是青衫弹史,本期《历史青弹》第8期,全文4700余字,阅读时长4分钟,感谢您的支持!
青衫遮不住,毕竟要弹史
感谢您的阅读,评论,点赞,关注,赞赏等多方面的支持!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3/16962533197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