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彘的读音及译文(曾子杀彘的读音)
曾子杀彘[ céng zǐ shā zhì ]
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智慧,每天带你了解中华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彘:猪。指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典故出处】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成语故事】
曾子(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公元前435年),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或山东嘉祥县[1];或平邑县郑城镇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曾教授过孟子的师父子思,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公元前435年病逝,享年71岁。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
由于他本身受过严格的教育,所以对下一代也比较重视。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经典文言文赏析 | 曾参杀人
原文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④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⑤逾⑥墙而走⑦。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注释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费:鲁国的地名。同名族:同姓同名。族,指姓氏。尚:还,仍然。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逾:越过。走:逃跑。译文从前曾参住在鲁国的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姓同名,他杀死了一个人。
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她一如既往地织着布。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还是照常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
曾参的母亲害怕起来,扔掉梭子,翻墙逃走了。
根据曾参的贤德,他母亲对他的信任,应该不会相信这样的话。但是有三个人怀疑曾参杀了人,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文言知识说“尚”:“尚”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还,仍然”。如上文中的“其母尚织自若也。”又如,“尚不可知”,“年龄尚小”。指“尚且,况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指“尊崇,注重”。如“尚文”,“尚武”,“尚贤”。指“给帝王管理事物”。如“尚书(原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尚食(掌管帝王膳食)”,“尚衣(掌管帝王衣服)”。人物故事曾参和他的父亲
曾参,大家都知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宗圣”,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听过,说明了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而在上文中,曾参却被传出了“杀人”,谣言一再重复导致他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下面再说说曾参和他的父亲的故事。
曾参的父亲叫曾点(又称曾皙),二人不但是父子,还是同学。曾点是孔子30多岁时收的弟子,而曾参则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曾点对后代教育非常之严,而且脾气火爆。《孔子家语》中记载:“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意思是曾皙生气了,直接拿起大棍子(注意不是一般的棍子,而是大棍子!)就打在了曾参的背上。曾参直接就倒在了地上,好长时间都不省人事。
曾点因为什么事情生这么大的气?你绝对想不到,就是曾参在瓜地锄草时,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了。看来打孩子真是历史悠久啊!
曾参醒了以后,反而恭敬地走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来教训我,没有受伤吧?”
曾参说完就回到屋里,弹着琴唱起了歌,目的是让父亲听到,知道他的身体没有问题。曾参果然是以孝闻名。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但不是对曾点,竟然是对曾参。
孔子对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但曾参认为自己没错,让人告诉孔子他要来拜见。
孔子对来的人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gǔ sǒu)有个儿子叫舜,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瞽瞍用小棍子打舜,舜就挨着;瞽瞍用大棍子打舜,舜就逃走。所以瞽瞍没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没有失去尽孝的机会。现在曾参侍奉父亲,打死也不躲避。这样做,自己死了还要陷父亲于不义,不孝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曾参听后顿时如梦初醒,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承认错误。
唉,被毒打了一顿还要怪自己逃得不够快,在现在看来真的是没天理了!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二》
启发与借鉴知子莫若母,曾母应该是对曾参最了解、最信任的人。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别人说曾参杀了人,曾母也不由得信以为真了。这则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了“三人成虎”,无数事实证明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使人深信不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蜚语都是可怖的,甚至可以致人于死地。也许最初只是随口一说,但是经过一些好事之徒的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如今有了网络,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可以对信息加以甄别,让谣言因你而止。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3/16962459894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