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微信注册时间手机(如何查看微信注册时间)

时间:2024-03-22 21:58:14 来源:网络 编辑:倚势凌人

如何查看微信注册时间?

最近有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要如何查看自己微信的注册时间?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微信曾经在2018年的数据报道中就有,只不过我又去看了一下那个数据报告,结果它却显示“过期访问,彩蛋失效”,看来时间太久,这个功能已经失效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我也想到了最笨的一个方法,那就是查看邮箱。如果当初你在注册微信时填写了邮箱,注册成功之后你将会收到微信团队的一份邮件,而上面发送的日期就是你注册的日期。

不过这里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如果你当初在注册微信时没有填写邮箱,又或者填写了邮箱,但最后又将邮件全部删除了,那就没有办法了。

如果你真想知道你的微信是什么时候注册的,那么现在这个应该是唯一的办法了,毕竟官方的彩蛋已失效,希望这个方法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查询微信注册时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成了人们与他人交流、通信、分享文件的必备工具,那么有的小伙伴们想要查询注册时间要怎么操作呢?现在就来看一下小编给小伙伴带来的微信查询注册时间的方法吧。

实操步骤:1、打开微信进入到首页之后,点击右下角的【我的】。

2、在【我】的页面点击【设置】。

3、在【设置】的页面中点击【账号与安全】。

4、在【账号与安全】的页面点击【登录过的设备】。

5、打开之后就可以查看到了。

以上就是查询微信注册时间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小伙伴们,喜欢文章,关注小编,后期有更多的科技资讯。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能不能要加班费?

下班后还要微信办公,算加班吗?

下班了还要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处理工作,是否涉嫌“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该支付加班费吗?

2023年7月,洪山区法院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长时间在下班后用社交媒体处理工作事务,公司被判决向其支付加班费5000元。公司不服提起上诉,近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该判决现已生效。

基本案情

2021年5月,张某入职某蔬菜团购公司,合同约定每月工资16000元,每天工作8小时。尽管合同对每日工作时长有明确约定,但张某经常在下班时间使用微信处理工作事务,有时是简单回复工作问题,有时是召开线上工作会议,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

2021年11月,张某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在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后,2023年3月,张某将该蔬菜团购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该公司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工资8万元。

张某认为,从2021年7月到离职前,自己一直是24小时待命工作,下班后仍在微信处理工作事务,经常工作到半夜,最晚的时候微信工作到凌晨2点,公司还会半夜召开微信工作会议。微信加班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休息生活,超过了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公司应该支付加班费。

公司则认为,张某属于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工作群里沟通属于正常工作交流,而且张某接洽相关事务后,不需要他亲力亲为,所以张某不存在加班行为,公司不应该向其支付加班工资。

法院认为,张某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已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进行实质性处理,应当认定张某存在加班情形,又因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加班时长难以量化,全部时长认定加班有失公平,故综合考虑到原告的工资情况、职务要求、加班频率、时长、内容等酌情支付该项加班费用为5000元。

法官说法

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提供劳动。对于非工作时间的隐形加班问题,不应局限于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在工作时间外处理工作事务,是否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

本案中,张某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应当认定为加班。当然,不是所有“居家办公”“微信办公”都算加班,若是简单沟通,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未影响劳动者生活休息,则不应认定为加班。

如何认定加班不应停留在前手机时代

对于这个判决,大多数网友都表示支持,甚至还有人希望自家的老板也来看一看。

这足以说明,下班后还要用微信办公确实不是个例,而是让不少职场人感同身受的问题。当下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给工作者带来的却不只是方便。大家的直接感受是上班、下班没有了边界感,工作时间制度也变得模糊不清。

明明是在休息时间,车上、地铁里、逛街时乃至在床上、在洗澡时,随时随地,一通电话,一个微信群发,就让人瞬间转入工作状态,可谓身不由己、苦不堪言。不仅如此,还有部分公司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回复、不应答,就要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更是在劳动者的头上套上了“紧箍咒”。

而一些公司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规定,事实上是因为其观念还停留在前手机时代,即只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的工作才应该获得报酬。正如王先生所在公司辩称的,“在工作群里沟通信息属于正常工作交流,且王先生接洽相关事务不需要亲力亲为,所以不存在加班行为”。

但上述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此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例已足以说明问题——李女士于2019年4月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次年在被解除劳动合同之后,李女士将公司告上法庭,其中要求公司支付她此前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加班费。一审法院没有支持李女士的诉请,但是,二审终审改判公司应支付李女士加班费共计3万元。

从法院给出的解释来看,只要有“明显占用休息时间”“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这两个要素,就可以被认定为“加班”。因此,王先生下班后还要用微信办公,甚至开会到凌晨,这些都应该归属于实质性的工作内容。所以道理并不复杂,法定劳动时间只有8小时,在非工作时间里还要完成工作内容,就是加班。

当然,也有网友指出,与王先生付出的劳动相比,得到的加班费5000元似乎并不多。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手机上工作的价值应该如何来衡量,这可能需要相关部门,比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做出更精准、科学的认定。另一方面,相关劳动法规和保护措施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给予劳动者足够的保障,让大家在岗位上不断奋斗的同时,也能更安心。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

答案来了!

案情简介

王某于2022年3月7日入职某建筑公司,任项目经理职务,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其中包括项目工作人员的考勤管理及排班安排。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王某月薪为1.5万元,另有房补、车补、通讯补助等福利,并约定王某实行标准工时制,每日工作8小时。

2023年3月21日,王某向公司提出离职,之后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要求建筑公司给付加班工资20万元。庭审中,他提供了100多页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均为周六日、法定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在微信上与公司其他员工沟通工作的聊天内容,并主张这些微信沟通的过程即为自己加班的过程。

公司辩称,王某属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灵活不固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上工作,都属于自主安排;微信聊天不同于传统的在岗加班,他不应该凭此获得加班费。公司提交了由王某上报给公司的考勤表和工资表,其中显示王某未参加打卡考勤。

仲裁结果

仲裁委裁决驳回王某主张加班工资的请求。

案件分析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二条规定: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本案中,申请人王某作为公司项目经理,其岗位职责之一就是负责项目人员的出勤管理和排班安排,也就是说王某自己能够掌握安排加班的相关证据,但庭审中,王某并未提供。公司提供了由王某上报给公司的考勤表和工资表,其中显示王某未参加打卡考勤,也就是没有王某关于工作时长的记载。因此,必须慎重考察王某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的证据证明力。

关于工作时间之外的微信聊天是否能认定为加班,应根据用人单位是否需加班及劳动者实际工作情况而定。现代社会利用微信进行工作沟通和交流较为常见,如果劳动者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微信社交媒体工作的情况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明显占用劳动者休息时间的,应当认定为加班。但如果在工作时间以外利用微信聊工作时只是简单沟通,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而且在聊天的同时并未影响自身休息,未打扰自己生活,则不能认定为加班。

另外还应注意,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加班需由用人单位安排。如果劳动者因自身原因没完成工作任务而自主决定加班,或者在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自主自愿工作,均不应认定为加班情形。

此外,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实践中,像王某这样职务为项目经理等的高级管理人员,其岗位职责为负责所在项目的全面工作,不参加打卡考勤,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别人休息时加班,也可以自主决定在别人工作时休息。因此,其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自由灵活、可自主决定,即使其在休息日工作,也不必然就属于加班,要根据他在一周中其他时段是否工作来认定。

本案中,王某作为项目经理,获取较高薪酬,工作任务多是必然的,经常通过微信沟通聊工作是常事;王某作为高管,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具有相对灵活性和自由性,仅凭各种时段的微信聊天记录而没有其他工作时间的在岗记录,不足以证明其加班事实,也不能证明加班时长。因此,王某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近年来,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主张加班工资的劳动争议时有发生,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和不利影响。针对此类案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应综合考虑职工岗位职责、薪酬待遇、自主权等因素,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慎重定性加班事实。

同时,人社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针对高管、技术人员以及难以用标准工时衡量工作时间而约定较高薪酬的劳动者,向人社部门申请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并指导企业依法订立、履行、解除劳动合同,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避免引发争议。

(综合来源:武汉洪山法院、澎湃新闻、光明日报、河北人社)

来源: 工人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2/169626131512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