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什么意思网络用语(出征什么意思)
“抬棺出征”的民族英雄终于编入历史教材,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
9月12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正式收录左宗棠收复新疆一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这位被誉为"抬棺出征"的民族英雄事迹终于在历史教材中得以展现,这一举措不仅仅是表面上对教科书内容的改动,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呈现,其背后蕴含着国家的多层面深度考量。
历史教科书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递教育信息和塑造青少年思想发展方向的重要媒介,此次左宗棠收复新疆一事正式纳入其中,无疑是在传递两个重要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对境外势力的反击。近年来,不乏有一些国家试图借助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对中国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抹黑,以期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这些虚假信息无法改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左宗棠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下,以其坚定的意志成功收复了新疆地区,兼顾了民生福祉和地方特色,为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史实不仅是新疆地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新疆与祖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如今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事实纳入教材中,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还原,更是对那些试图中国的势力的一种深刻告诫,其明确表明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统一事实是无可动摇的,中国政府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势力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性进行挑战。
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提升国内外对中国历史的客观认知,让国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凝聚力。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明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主权的稳定,这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事迹编入教科书,还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清醒地认识历史事实。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历史观念的认知,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事迹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和捍卫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
通过将这一历史事迹编入教科书,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复杂进程,明白国家统一的艰辛,从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
同时,这也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历史,避免被国际上一些误导性的言论所影响。
通过系统的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历史事实,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真正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为推动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二个信号是向“毒教材”宣战。历史教科书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
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一些备受争议的“毒教材”广泛传播,这些教材存在错误的事实陈述、明显的煽动性言论以及对特定群体的歧视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左宗棠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清朝时期的新疆地区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他以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平定了当时新疆地区的局势,为边疆安宁做出了重大贡献。
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纳入教科书,不仅是对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更是对历史真相客观呈现的必然选择。
通过向青少年学生们传递准确的历史信息,可以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曲折,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左宗棠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教科书的一页陈述,更像是一面镜子,让青少年得以反思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现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左宗棠的故事时刻提醒着青少年们要有责任感,青少年需要像左宗棠一样展现出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们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左宗棠一样,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青少年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教科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国家改写教科书的背后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和对国家统一意识的凝聚。左宗棠的抬棺出征的壮举,彰显了他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和坚定信念,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左宗棠的事迹教育着青少年要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青少年应该时刻牢记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这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的统一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坚守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的稳定。只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才能为人民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点号兵,他们的故事平凡而又精彩
二〇二一幸福如愿
作者:陈小菁 王国栋 冯 浩
守望远方。
再过几天,便是新年。
辞旧迎新之际,寒风依旧凛冽。一切还是往日的样子,周而复始,平凡无奇。
此时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戈壁深处——巴丹吉林沙漠,一群士兵仰望星空和蓝天,守望无垠沙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驻守的哨所叫“点号”。一枚枚导弹发射升空的背后,有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他们的故事平凡而又精彩。
品尝孤寂,拥抱风雪,守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点号兵,平凡生活也有属于心灵的“绿洲”。
坚守远方,总有收获。
荒凉的地方,总是生长最稀有的景致:璀璨繁星、澹澹蓝天、无垠沙海、长河落日。那里也生长最纯粹的情感:奉献,执着,担当,无悔。
老兵肖彬彬在点号守了18年,徒弟带出了一个连,许多人被保送入学,毕业后成长为基层主官,老兵却还是本来的模样——一个点号兵。
每次任务来临,雷达开机,他一坐就是大半天;背上设备,外出巡逻一走就是一整天。那年女儿出生,他爬上屋顶调整天线,靠着一丝微弱的信号听到了孩子第一声啼哭;每年新兵下连,他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他们到戈壁滩走走,给他们讲班长曾经讲给他的故事……
坚守远方,点号兵的内心澄澈、辽阔,他们的幸福快乐亦很简单。
肖彬彬带的兵、上等兵曹嘉蔚说,幸福就是看自己在营房旁种下的小树苗抽出嫩芽;下士周官伟说,幸福就是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繁星、睁开眼就能看到绿色的树……
从一名点号兵成长起来的排长侯博说,幸福就是遇见对的人,拥有“本是两个世界,却坚持要走出同一种人生”的信念,幸福就是坚持自己的坚持、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军嫂尤娟娟说,幸福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探亲、是“温暖着你的温暖”,是听着耳边那一声声亲切的“嫂子”,心头涌上的一股暖流。
北风至,雪漫漫。寒冷冬夜,因为远方的坚守,千家万户的冬夜可以温暖如春,也可以浪漫如童话。
此刻,远方的星空纯净幽远,似一条缀满钻石的天鹅绒毯。
边关荒凉,热血涌流。戈壁滩上、雪山之巅、远方岛礁、草原深处……总有一个个坚守的背影,静静地伫立。当他们抬头仰望深邃夜空,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思念的面容,以及更多灿烂的笑脸。那些笑脸,一次次告诉他们:此刻坚守,多么值得!
坚守远方,为祖国母亲站岗。年年岁岁,边防军人走最远的路,翻最高的山,唱最真的歌……
新年临近,让我们向他们送去一缕温暖,愿幸福伴随他们一生。
遥望沙海:一群点号兵,一种青春颜色
■王国栋 冯 浩
戈壁滩上的视频通话。
荒凉戈壁生长希望,人心永远不会荒芜
第一次坐车前往巴丹吉林沙漠,肖彬彬还没有将眼前的沙海和“荒芜”二字联系起来。
老兵说,他要守护的哨所叫“点号”。老兵还说,点号很小,却是导弹发射任务的“重要一环”,成为点号兵很光荣、责任很重。
沙漠的风,吹得让人难以招架。
刚下车,肖彬彬的帽子就被刮飞了,眼睛也被沙粒“迷”得泪水直流。在风中站定、揉眼睛,他看到一个白色平房孤零零地伫立戈壁滩上,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沙海。
刚满18岁,新兵下连就来到点号的肖彬彬,第一次感到内心的荒芜和无助:“沙漠很大,人很渺小。”
那是2003年。一想到要驻守这个“团队最偏远的点号”,肖彬彬就一脸失落;晚上躺在床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这里没有手机信号,发电要用柴油机,物资、饮用水都要从外面运进来。
生活一成不变,守哨之初,肖彬彬总是希望自己“更累一点”。
每天肖彬彬都要求跟着老兵巡逻靶场,到最远的点位进行设备维护,经常一出门就是一整天。那时大家都盼望着给家里打电话的日子。他每次挂上电话,眼泪就止不住。
肖彬彬眼中,老班长王忠梁是影响他一生的人。
一次上级下达靶场勘察任务,挂上电话望向窗外,王忠梁的脸阴沉得就像当时的天气。背上装备和吃喝物资,他正准备出门,被肖彬彬拦住:“班长,让我一起去,我们互相有个照应。”
肖彬彬至今记得那天的风沙。两人在戈壁中跋涉,脚印很快被风吹得没了“踪迹”。天上的云很低,王忠梁觉得再走下去容易迷路。他们在一座土山下支起帐篷,等待风停。
大风呼啸,王班长给他讲起曾发生在这片戈壁上的故事——
多年前,为加快物资运输,上级组织修建通往发射场的铁路专线。几名年轻勘探队员主动申请出征,却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一个月后,战友们终于在离勘测点不足2公里的一座沙丘下面,找到了他们的遗体——围成圈坐着,他们的手搭在身旁的战友身上,彼此支撑着……
“在最艰难的时刻,是战友的陪伴,让坚守变得不再难。”王忠梁说,因为肩负任务,他们驻守戈壁深处,每一次外出执行任务都可能会遇上不可预知的危险,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除了军人的使命、坚守的信念,再就是那份“一路同行”的战友情。
风终于停了,肖彬彬和王忠梁一起收起帐篷。跟在班长身后,再次走进沙海,肖彬彬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王忠梁告诉他,不管驻守在哪里,心都不能荒芜……
这句话肖彬彬记住了。
那一年,王忠梁退役离开了部队。这位在沙漠坚守了十几年的老兵临走时一直有个愿望:在点号附近种树。
老兵没想到,这个愿望肖彬彬帮他实现了。
“树就是‘参照物’,大家执行任务便再也不会迷路。”第二年夏天,经过连队批准,肖彬彬和点号的另外2名战友从戈壁滩上找到3株红柳,移栽在了营房前。
一人一红柳,三株难成林。在接下来的18年里,“让沙漠不再荒芜”成了肖彬彬的心愿。守着点号,从新兵守成了老兵,每年春天他都会带着战友种树。在这片沙漠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心里有阳光,哪里都是绿洲。
2019年,点号的 “油机时代”宣告结束,有了稳定持续的长明电,热水器、电暖气走进官兵生活,新安装的水泵更是让肖彬彬心头一热。
2020年春天,肖彬彬带领中士荆文兴、上等兵曹嘉蔚,扛着锄头到屋前开辟了一畦地。他们种下树苗,也播下了希望。每日给树苗浇水、施肥,这几抹绿意成了他们心头的牵挂。
3个月后的一天,曹嘉蔚飞奔进屋,兴高采烈地喊着:“发芽了,发芽了!”
“幸福是什么?是荒凉戈壁上生长希望,是寒风中生发春意,是一颗颗心不再荒芜。”那天,是肖彬彬的生日,也是他驻守点号以来的第18个生日。
在微信朋友圈,他写下这段话:“36岁,梦想成真。祝我生日快乐!”
沙海中的点号。
领略稀有的美景,是坚守的馈赠
对下士朱晨琦来说,巴丹吉林曾是个陌生的地方。
2017年他从海边的家乡来到驻守的戈壁,那种“不适感”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迸发出来。
站在连队陈列馆,朱晨琦翻开尘封的历史——60多年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归来,一群官兵征尘未洗就开赴巴丹吉林沙漠,投身新中国第一个导弹靶场建设。
从此,荒凉的大漠成为奋斗的热土。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空空导弹从这里试射,第一架无人靶机从这里起飞,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罗布泊……在这支荣誉部队,一茬茬点号兵在这里扎根,托举梦想。
成为点号兵,了解了每次保障任务、巡逻守哨的意义,朱晨琦对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多了一份崇敬。这个性格倔强的小伙子觉得,留下来、守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大漠冬季极冷,一次测量任务,朱晨琦跟随老兵出发。他们原本计算好了往返时间,确保赶在太阳落山前回到点号。
计划没有变化快。那天中午突然下起雪、风更大,走了没多远,3人就走不动了,只能顶着风往回走……等回到点号,3个人全都成了雪人。
点号学习室的墙壁上,有几张充满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记录了点号最初的模样:一座土房子,点号兵笑容纯粹,他们身旁的石壁上,一张中国地图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人生总会遇到风雪,但也一定会有阳光照进心里。
那天任务归来,看着墙壁上的黑白照片,朱晨琦心中的冰雪开始融化。雪停了,再次和班长们踏雪执行任务,他觉得浑身是劲。
这一年,朱晨琦俨然变了一个人。未来仿佛是绿洲,给这个年轻战士带来更多期待。
刚来点号时,他身体素质一般。连长、指导员找他谈话,让他调整到连队附近的点号驻守,他不同意。后来,连队安排朱晨琦到基地学技术。学成归来,他不负众望成了技术骨干。
2018年,连队再次安排他外出学习,他把这个机会留给了战友,“点号需要我。”从那以后,他经常奔波在连队各个点号,维修设备,带徒弟传授技术。
今年中秋,朱晨琦和战友周官伟来到戈壁滩。两人是同乡,闲暇时他们喜欢到营区不远的戈壁滩聊天。繁星点点,两人一起聊起远方的家人。
周官伟说,如果离开点号,他想回老家开个花店,“在戈壁待几年,就想过一种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花的日子”。
扎根沙漠,心灵深处绽放着美好。“你看大漠的天空,每天的‘璀璨’都不同。”朱晨琦指着天空,给周官伟介绍装在心里的一张张“星图”,“点号其实离家也不远,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一双眼睛,那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在望着我们呢……”
璀璨银河,点号兵心中珍贵的风景。领略这世界上稀有的美景,对他们来说是坚守的馈赠。
此前,周官伟被调往另外一个点号负责技术保障。那个春节,朱晨琦给周官伟发来自己绘制的“星图”。
把美好留在心里,它就是阳光;把美好投射到天空,它就是星河。
“和朱班长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多是对人生的理解,对价值的标定。”再次仰望星空,周官伟决心像朱晨琦班长一样把点号守好。
家的味道。
“爱情树”常绿,连绵沙海从不缺少爱
距离,有时并非阻隔爱的重重高山,而是滋养思念的土壤。与另一半相隔千里,爱的种子在戈壁滩生根发芽。
在点号兵心中,戈壁从来不缺少爱,生长在这里的“爱情树”常绿长青——排长侯博和妻子喻佳伟的爱情故事,很好地印证了这个说法。
侯博和喻佳伟是高中同学。曾几何时,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读军校,一个在地方大学;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南方。一次同学聚会,让两人的人生重新“归位”。
那是一个春节,高中老师组织回乡的学生到家中吃火锅。老师的家不大,却很温馨。
穿着军装的侯博坐在喻佳伟旁边,和她聊起军校的生活。他之前考上了一所地方大学,又入伍成为一名点号兵,随后又在部队读了军校……在地方大学上学的喻佳伟觉得,那是与众不同的生活。
那时候,侯博已经想好了自己的毕业去向:回到西北广袤的土地去实现军旅梦想。那次聚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喻佳伟。聚会之后,两人每天都会电话联系,聊人生、聊理想,在彼此生活中遇到难事和困惑时,也会互相鼓励支持。
他们约定好,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发来的信息,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复。
大学毕业前夕,喻佳伟在读书的城市找工作,一次在地铁上丢了包,她急得不行。侯博得知消息,赶忙联系那个城市的战友,把喻佳伟送回家。这件事让喻佳伟特别感动。
一次,侯博外出参加集训,上级组织攀登雪山。经过半天的跋涉,侯博和战友站在了山顶,眺望远方,侯博思绪难平。不久后,喻佳伟的手机上收到一条视频消息——那是侯博拍摄的雪山。
去年春节,侯博到点号蹲点。任务突然来临,喻佳伟和侯博连续几天断了联系。任务结束,侯博再次开机,看到女朋友发来的一条条信息,他的眼睛湿润了。他们约定好:下个春节两人一起回家领证。
驻守西北大漠,点号兵和家人、朋友,总是聚少离多,团聚是每个人内心的期盼。点号,是点号兵心灵的归处,也是他们家人心中的“另一个家”。
今年中秋,干事徐贝勒和女朋友尤娟娟来队探亲。这位昔日的点号兵,最大的心愿就是带女朋友去自己驻守过的点号看一看。
这次探亲,尤娟娟准备了许多零食。尤娟娟和徐贝勒是同乡,她深知他对点号的深厚感情。2年前,两人刚认识,尤娟娟就带着大包小包地来到部队驻地,作为“准军嫂”,她只想把一缕温暖送给战友们。
车窗外,沙海连绵,尤娟娟想起徐贝勒说过的一句话:“巴丹吉林也有‘林’,一个个点号就是绿洲。”
再次爬上点号附近的土山,尤娟娟闭上眼,静静地聆听“鸣沙之音”。
回到点号,官兵们正在准备篝火晚会,大家围坐一起,篝火冉冉,歌声辽远。
听着耳边一声声亲切的“嫂子”,尤娟娟心头涌上暖流。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徐贝勒口中所说“绿洲”的真正含义——那是点号兵的精神家园。
肖彬彬眺望家的方向。
侯博弹奏吉他。
巡逻路上。
2021,“我”的幸福
生日那天,战友们在戈壁滩上为我准备了一场“火锅宴”。大家在戈壁滩挖一个小坑、填上柴火、支上一口锅,炉火烧起来,我的心里特暖和。伴着点点星光,我许下心愿:希望我和我的战友一切都好。
幸福就是做热爱的事儿。我最大的幸福是看到一架架战鹰飞上蓝天。曾几何时,我也曾梦想过自己可以驾驶战鹰,在蓝天俯瞰大好河山。如今,虽没有实现儿时梦想,我却在更重要的岗位守护着战鹰,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是心里有牵挂、人生有目标。今年夏天,她跨越山海来到了我驻守的地方。这些年因为有她的牵挂和理解,我有了扎根大漠的勇气。未来,我要和她组成家庭。今天,我们在各自“战位”为明天奋斗。
(刘 洋整理)
来源: 中网-解放军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2/16962505746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