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修真太上观内经什么时候换(想不想修真太上内观经在哪换)
想不想修真(出窍~分神个人攻略)
各位道友仙友们好,本座刚到分神期9阶,在此为新入坑道友解答
一、出窍期
1、出窍丹:
比较稀缺,门派宝库兑换,或者珍宝阁灵石买来用,需要渡劫了再换,不用买来攒着,嗑满别拼脸渡劫;
2、出窍刷图:
图5炼器材料,图7炼丹材料,
图6灵石、虫草收益最多,急缺时可刷一下
多刷点炼器材料,做玄武破魄袍
到分神期了炼器做完三品须弥石,然后门派宝库换四品器炉丹炉图纸造炉子(需要三品炼器师才能使用图纸)
这里说一下,跨阶使用图纸只能跨越一阶,跨两阶了就留着占背包吧[捂脸]
3、珍宝阁:
三楼分神期才能进,二品及以上须弥石图纸也在这里,上天前三品造完够用;其他丹方,建议兑换 浑天 洗髓 体魄 血煞 灵动(嗑药按顺序,资源多请随意)
4、装备:
全穿破魄袍(做玄武袍子穿)
玄武破魄袍,炼器随机属性,所以500+防御即可(12件玄武袍子够你用到上天)
5、门派宝库:
每天一瓶红酒必换,有多余的再换绿酒,需要拿秘籍毕业就好好留着只换红酒,毕业马上换门派
6、换门派:
四星门派有秘诀的三位:天音寺,九煞殿,隐神谷
这里建议先去 九煞殿 或 隐神谷,因为他俩是绝学+炼器/丹室
挂个真传弟子去炼器/丹室,然后升级二品老师傅,升到二品老师傅拿到绝学即可毕业换门派了,
这里说一下,炼器炼丹有一个升到二品老师傅就行,主要是挂10点任务需要,这样换门派外门弟子也能快速拿到绝学了
升等级经验主要靠道童给,所以出窍期升一个二品就行,别浪费贡献点,多余的换绿酒,其他别换,换了也是占背包用不到
7、昆仑寻龙道童处兑换:
顺序:图纸>小封(分神换)>内观经
优先换玄武图纸做衣服,一品器炉即可造,
出窍期别换小封,那是分神期才能用的,换了占背包
太上内观经,等论道大会结义结束了再换,论道大会开区第15天开启吧,就是刚刚分神期那会儿
二、论道大会
1、天机宝库
宝库内容全部都可换到,所以先换书吧
2、论道大会 点何故拦着本座 进入 如意宝库
如意使用:如意是有限资源,所以别乱用,一个账号ID下获取数量有限
简单道童只能用如意兑换(开启多次炼丹)
我这里换了7杯茶(因已有3杯),打算先喝10杯修为茶把无名秘籍拿到(修炼增幅书),这样只能等万年换简单道童了,虽然可多次炼丹,但现在也没那么多资源可以连续炼丹,索性换了茶
三、分神期
一句话:刷材料 炼丹 炼背包 嗑药加实力 过图十上天(当然不一定能偷过图十顺利上天)
1、珍宝阁三楼换三维丹方,别越星级兑换使用不了占背包
2、兑换道童小封、小笑,委派任务拿器丹经验,升到四级老师傅先
道童居-道童领取设置把卷一至卷四全勾自动卖了,等洗髓池120级了再要,省得占背包
3、养魂----你会发现人参不够用
门派宝库右上角道童,委派道童刷废弃药田
需要使用绿酒,每刷1轮得到一株忘忧草
珍宝阁三楼买养魂丹丹方造丹药养魂,增加每天的刷图次数
分神期挺缺炼丹材料的,因为各种丹药都这时候做,所以多刷图七,土豆听说图5多一些
4、渡劫丹注意
渡劫丹各留两组即可,那个紫色的洞虚丹挺缺的,我都分神9阶了,你看它才这一点,所以别卖
背包实在不够先卖别的渡劫丹吧,三品须弥石造完就够用了
5、换门派
分神可进入5星门派
合欢派:绝学(加修为)、炼器
碧云轩:绝学(加修为)
天师道:绝学(加修为)、炼器
焚香谷:绝学(加灵气)
上面门派全部毕业之后,进入上清道养老
养老:挂真传弟子去门派炼丹室领悟丹方
因为6星门派要洞虚才能进,所以就老老实实的在上清老头那里领悟丹方吧[泪奔]
养老时顺便多换点红酒绿酒,攒资源
弟子令:历练去7星以上门派,可提前攒
昆仑秘令:有多余积分了就攒一下
6、是先聚灵阵139还是洗髓池21?
这个如果一天能四级,那21级也需要5~6天,看个人考虑吧,感觉灵石完全不够用,6万洗道童,不知几天能一次呢,
洗髓池21级可以洗出来四十几个道童,
聚灵阵139级可以升级5级书,都挺重要的,
这个我也在纠结先升级哪个,各位道友怎么看?
解密中美元首茶叙背后的那幅古画:洞天福地与道教艺术
习主席身后的《玉洞仙源图》
主席夫妇在故宫宝蕴楼与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茶叙,背景正中为《玉洞仙源图》
11月8日,主席及夫人在故宫宝蕴楼内一处精心陈设的中式厅堂内,与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夫人敷座茶叙。一些艺术爱好者敏锐地观察到,宾主身后中堂所悬挂的是明代吴门画派仇英的青绿山水名作《玉洞仙源图》。它在这次“峰会”中烘托出了整个厅堂的东方韵味,凸显了东道主的文化及品味,可谓点睛之笔。在这幅青绿山水画的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及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按照传统的看法,仇英的这幅代表作反映流传千古的胜境“桃花源”隐逸主题:一位隐士在松下临溪而坐,身前是一处溶洞,童子们不远处忙着摆果奉茶,远处白云缭绕于青山之间。但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仇英的其他作品,我们会注意到这些状若灵芝的祥云以及青绿的山水,往往暗示着一处彼世的仙境;尤其是仇英所钟爱的“溶洞”图像,也并非世俗意义的一处岩窟,而是承继了道家神学思想的“洞天福地”。
中国的十大洞天
看似并无太强烈宗教色彩的“洞天福地”是我国所特有环境概念:自然界的名山玉洞具有钟灵毓秀的神圣性,人如果能够和谐地居住在此处,便可得到现世的和平与来世的救度。所以,与耶路撒冷和麦加同样,洞天福地也是一处宗教圣地,但我们有着更为自然的表达方式:不去构建巨大的人工建筑,而是维护其最为和谐平衡的自然“仙境”。而山水画的发生与形成与洞天福地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山水画的神圣本体:天地造化
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为中华文化保存了一整套最为系统的本体论系统,这其中包括作为终极实质的“道”与其所造化的“万物”的关系。故而汉语之中“造化”一词拥有多重神圣的含义,既指外部的天地宇宙,如《庄子•大宗师》: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又指人自身的命途与气运,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既然天地万物与我身之性命都是互相等同并相连的“造化”,也就有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想法。不仅是天与地、而且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飞禽鸟兽,就连我们自身的身体,也都是神圣的“道化”之一分子。
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一方面通过祭祀各地神山大河来维持自然界现世的平衡(儒),另一方面通过自我修炼将身体转化为一处内在的且和谐的山水(内景、琴心),并最终复归于杳冥虚无的大道之中,实现生命的永恒超越(道)。如此这样,自然界中的山水,与身中的山水都被中国古代的智者视为神圣的体现。其中一部分神山玉洞,因其自然形胜与植被物产,被认为是灵气汇集之所,并由神仙主治。其中的福地位于山顶或山间,为人类所能居住;洞天则专指常人不能轻易进入的彼世空间(如桃花源)。中国道教的洞天福地是中国人与宇宙观、自然观的集中体现。虽然道书中开列了天下108处洞天福地,但很显然这些只是一个虚数,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洞天福地”。
左:身体化的山水,将整个崑崙山比作人体,洞府为穴位,气脉为江河。《正统道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体象阴阳升降图》 ;右:山水化的身,将整个人体比作崑崙山,顶门为山顶,脊柱为山道。北京白云观《内经图》拓本
在对自然山水礼敬的同时,道教自东汉以来便反对人形的偶像崇拜。《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象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这一方面是对原始的“萨满—巫”崇拜的仪式改革,另一方面更是对终极信仰的本质性提升转换。因为道教内部废止了商周古礼中的“牺牲”血食祭祀,改以烧香作为崇敬大道的方式,由此激发了博山炉作为宗教礼器的出现。《想尔注》云:“道者一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状若崑崙的博山炉,在点燃香料之后,象征道气的香篆渺渺自洞天之中涌出,升入虚无,由此与大道相通。后世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摆放香炉的方桌也因此被称之为“洞案”。
左:西汉 错金博山炉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右:当代道教仪式中使用的挂轴:在香烟的簇拥中,手托表文的功曹升腾上天,道士跪于炉后,恭送表文升天。
山水画的神圣尺度:微缩天地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宗炳《画山水序》
南朝时期的山水画理论家宗炳提到,宏伟巨大的圣山崑崙与仙岛阆苑因着有限尺素而可以尽得其景,这种小中见大的事件本身便是一种神圣的体现。法国汉学家石泰安(Rolf Stein)通过研读《考盘余考》以及考察中国园林及盆景认为“从尺度上缩小一个物品,并使它变得可以玩赏 — 这将它从一个仿真的层面提升出来,并带入绝对真实的境界:神圣空间。”因此,微缩之后的山水,比其在自然界中的母本更为神圣。(Rolf Stein: The World in Miniature)
泰山玉皇顶的极顶石,明代能吏万恭将其称之为“上界之绝颅,青帝之玄冠”并设立围栏保护。他有意识地将一座圣山的整体分离成为微缩景观,因此成为“圣中之圣”
山水盆景与石盆太湖石 网络资料图
从汉武帝的上林苑开始,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将概念中的仙境进行物质上的缩小、重现并使人能够游赏其中,中国园林因此很早便具有了神圣的含义与功能(汉武帝于甘泉宫内举行仪式“招致神仙”)。由此,海上三岛(蓬莱、方丈、瀛洲)的神圣空间概念更成为中国园林千年以来的设计母题。
明代画家想象中的汉代皇家园囿 明 仇英 《汉宫春晓》
日本京都的枯山水庭院 亦承袭海上三山的经典命题
将园林进一步微缩,出现了盆景。我们在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已见到了其较早的图像。在后世的发展中,盆景艺术一直紧密地与山水画艺术保持着积极的互动,将文士们胸臆中的山水画意转译成为真实但是微缩的园林。盆景又进一步与雕刻结合,催生了玉雕山子的出现,而且由于雕刻本身的创作自由度以及玉石本身所具有的神圣特性,玉石山子也往往表达出仙境、洞天的题材。
左:清 紫檀座玉石蓬莱仙境 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 丹台及仙宫楼阁玉雕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在微缩山水中,神圣空间与世俗之间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他可以出现在庭院中,也可以出现在案头,只要能够将神闲气定,心驰神往,便可以达成一次入山访道的精神之旅。
山水画的神圣事件:寻仙访道
圣山崇拜是世界性的。因为山本身的物理特征,在先民看来,乃是冲破尘寰、上通天界之处,亦是神人所居。通往山顶的朝山之旅,也具有了连接神明天地的神圣内涵。位于山巅或山中的道寺庙与香客也因此成为山水画中重要题材之一,他们暗示着一次与天地交汇的寻仙之旅。
山道中两个准备前往寺院礼拜的朝山香客 明 李在 《山庄高逸》局部
玉雕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该作品通雕仙宫楼阁 顶部仿泰山玉皇顶,是朝山的圣地。
与外显的、可以交接神明的山巅相对,山谷的内敛的空间形态是圣贤躲避乱世而隐修的所在,从而成为尘世中帝王将相寻求智慧的地方(黄帝问道崆峒于广成子,汉高祖请教于商山四皓)。而这种问道之旅也正是宗炳所特别推崇的山水画题材:“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画山水序》)
画卷两端的宫殿的空间关系表明了山外与山内,凡愚与圣贤的差异 明 石芮 《轩辕问道图》
山水画中的两个维度,定义了入山的两种对立与动机,在垂直维度上,是圣与俗的对立,自下而上的登山寻仙,是寻求生命的超越与彼世的永恒;在水平维度上,是贤与愚的对立,自外而内的入山问道,是寻求治国的良方与齐身的妙术。
通往寺庙的关口、山路、桥梁 南宋 赵伯驹 《江山秋卷》局部
不论哪一种动机,山中都因此被视作一处度化的圣域(sacred space of initiation) 由此,为了达成神圣的愿望,入山中的旅途也必然充满了象征性的磨砺与阻碍:陡峭蜿蜒的山路、逼仄的峡谷、湍急的溪流、简陋的木桥等,这些通道最终指向的是山巅悬崖上的仙宫楼阁,或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的隐贤山居,甚至是可能藏有经文的洞天。这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图像元素被集合在一起,使得山水画中的寻仙问道之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过渡仪式”。(Arnold van Gennep: Les rites de passage 范热内普《过渡仪式》)
山水画的神圣空间:绝顶危崖
作为丹鼎的人体与神坛 《金液还丹图》 北京白云观藏
随着《千里江山图》的热展,图中的一处危崖上的石坛也引发了讨论。我们结合其所处的山居环境,可以判断其当为山居道士朝真行道的“斋坛”,其不远处的山居则是一处道馆。在仪式研究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坛”即代表了阳性的圣山(与阴性的洞相对),它同时也因为其中心对称性而成为一处独立的“宇宙中心”(Mircea Eliade)。故而坛、圣山、通天树都有着同样的内在联系。而具体在道教中,坛(圣山)、香炉、道士的身体以及丹鼎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本质逻辑非常简单,即是要处于宇宙的正中心,来沟通天地之真气(energy)。
山峰与石坛处于同一轴线 椭圆虚线标明了仙鹤的位置。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现藏故宫博物院
树林、石坛与仙鹤的 元 倪瓒 《鹤林图》 现藏中国美术馆
作为沟通天地场所的危崖平台,从左至右:武当山飞升台,《正统道藏•许太史真君图传》局部,文伯仁《丹台春晓》局部,陆广《丹台春晓》局部,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画面右下方主人公矗立危崖平台之上,向左上方的太阳礼拜,是典型的道教朝日服气之法。元 孙君泽 山水人物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由此我们反观《千里江山图》中的这座石坛,其中轴线与背后的主峰重叠,暗示着圣山的本意,其周围信步的白鹤表明了生命的超越与上升(同样也作为一个范式体现在倪云林的画中),而其所处的危崖则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图像语言,其原始意向很可能来自昆仑山上大下小的孤根图像。这种在危崖顶端所形成的地坪地貌,其在真实世界中的母本也同样具有神圣空间的特性(武当山飞升台)。根据这一线索,我们或可推导出在山水画中同类地貌中出现的丹台(炼丹鼎及坛)、方亭(即将坛加尖顶)也与坛一样是一处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充分表达了画家希望能够取天地之精气、与造化同俦的超越思想。
明 沈周 《南山祝语》局部/ 《正统道藏•丹房须知》
山水画的神圣空间:桃源洞天
在宗教人类学研究中“洞”被认为象征着阴性的母体与生命的孕育并与死后的重生的过渡仪式相关联,洞中所涌出的溪流更被认为是具有疗疾与生命力量的源泉。有关洞的图像,可以上溯至在汉代墓葬中经常见到刻有天门的孔洞圆璧,以及带有山洞于神仙形象的早期道教灯树基座。辅助逝者尸解成仙的金缕玉衣更在头顶留出了圆形的“脑洞”,以供魂魄出入(这与后世道教上清经法出身中神所佩用的镂空玉雕芙蓉冠一脉相承)。
上:重庆合川沙坪石室墓龙虎衔壁画像;下左:成都百花潭东汉墓葬出土仙山座;下中:汉代天门圆孔雕刻;下左:徐州博物馆藏汉代金缕玉衣
始自江南茅山的上清经典继承并发扬了有关洞的崇拜与信仰,在上清经典中,洞天只有得到神仙拣选的人才能进入,经过幽长的隧道后进入一处自成系统的小天地,洞天中有仙官专司教导进入洞天的学仙修道,并有一整套度世选仙的神学机制,这里也成了“种民”躲避甲申洪水并等待进入太平之世的重生空间。在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故事中,洞天也是一处藏有天文真经的场所:包山隐居进入太湖中的林屋洞为吴王阖闾取出了《灵宝五符》;真人周君则遍访名山洞府,拜师受经,最终勤修而登真。他的《内传》将外部的宇宙空间与人身等同唯一,并言明了进入洞天的空间即是超越空间,即是进入自己的身体,最终进入虚无的大道。晋代樵夫王质洞天观棋的故事上承汉代原始道教仙人六博的母题,更进一步点名了洞天内在时间的超越性。
动画故事片《天书奇谭》即以《灵宝五符经序》为母题,表达了洞天藏经,济度人间的道教理念。 来源:《天书奇谭》
左:茅山华阳洞天空间示意图:洞门、隧道、天穹、日月、玄窗、河流、仙草构成了一处胜于人间的小天地 陶金据《真诰》绘制;右:现实中的茅山华阳洞天东门
在仙境山水画中,暗示桃花源的桃树往往伴随溪流出现,逆流而上可至洞门之前,准备进入洞天或在洞天内集会的隐士们表达着画者自身对于生命转换与超越的期望。在仇英另一幅名作《桃源仙境图》中,远处的高耸入天的山峰、危崖上连接天地的方亭、洞天内生化灵泉的钟乳、乃至主人公自己都被巧妙地安排在同一轴线之上,其对生命的圣化表达不言而喻。
明 戴进 《洞天问道》局部
明 仇英 《玉洞烧丹》局部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图》及布局分析
保护洞天福地 留住绿水青山
道教继承、延续并发扬了上古文化中的对于自然的礼敬,洞天福地是古人发现和体会到的与人密切关联的有生命的自然环境局部,是朴素的生态思维。而且,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实现生命的转化与超越,提升人的价值。描绘仙境青山绿水的山水画也正是对这一思维的形象化体现。可以说山水画是中国最早的生态文明教材,也是全人类生态文明的启蒙,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洞天福地所代表的生态文明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人宇宙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虽然在其他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圣地观念,但多是作为祭祀功能出现、限制甚至拒绝大众接近和利用的\"禁地\"。中国人对洞天福地的尊奉,不是狭隘的\"\"式保护,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尝试合理、克制地利用,寻求和谐、永续的共存。
洞中一日,世上千年。近代以来,道教的洞天福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仅来自于百年以来的战争与灾害,更来自近几十年我们对于自然的无尽索取。一些名山洞天竟因采矿而全部消失。非常可惜的是,我国现有的按照西方标准编订的文物法规,很难认定单纯的“洞天福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中国本土环境保护观念的洞天福地正岌岌可危。
洞天福地是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活例。只要洞天福地在,青绿山水画中的仙境就还能再现,我们的精神家园就还在。希望我们的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宗教团体和社会有识之士扛起保护洞天福地的大旗,摸索出保护民族生态文明圣地的长效方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语)。并向国际社会证明,古老的东方智慧能够解决日益恶化的世界环境问题,还地球以绿水青山。
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来源:光明日报
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文化资源。
早在夏代,已有观象授时之说,设有“天地四时之官”;《夏小正》以夏代十二月为纲,记述了每月星象、气象、物象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至殷商,时人开始自觉观察、认识并记载各种气象,甲骨卜辞中风、云、雨、雪、雹、雾、霰、霜、雷、电、虹等气候现象,是世界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周秦之际,在天人关系的艰难探寻中,人们已更加成熟地解释气象、预报气象和记录气象,《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孙子兵法》《庄子》《孟子》《管子》《吕氏春秋》《尔雅》《黄帝内经》等存世文献,都记载有大量物候知识和气象信息。如《尔雅》解释雾霾、风雨、雪霜天气:“地气之发,天不应曰雾”;“风而雨土为霾”;“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雨霓为霄雪”等。《黄帝内经》解释云雨天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诗经》预报雨雪天气:“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天将阴雨,鹳鸣于至”。《吕氏春秋》解释“八风”为:“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凡此,皆为早期华夏先民洞察自然、辨识天象、预测气象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创举。
逮及汉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益革新,人们对气象的认知趋于理性、科学和客观。汉代人阐明了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发明了湿度计、风速器等气象仪器;提出了“梅雨”“信风”等气象名称,并科学解释了雷电、降水等季节性气候现象;驳斥了雷电是“天取龙”“天惩”“”等陈腐谬论,批判了将降雨归于“天神”的迷信妄说;出现了《易飞候》《四民月令》《论衡·变动篇》《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如《淮南子》指出:“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之”。《论衡》提出:“天且雨,琴弦缓。”《西京杂记》记载:汉时长安灵台相风铜乌,“有千里风则动”;“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凡此,即将古代气象学尤其是气象预报技术引入科学之路,推向新高。而后,两晋盛行“相风木鸟”等测风仪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有“天气新晴,是夜必霜”等气象谚语,并提及熏烟防霜、积雪杀虫等方法;《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出冬季“九九”为一年最冷时期;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辑录隋以前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文献,保留了不少农业气象佚文。至唐代,创造了相风旌、占风铎、占雨石等气象仪器,区分了十级风力和二十四方位风向,解释了日晕、彩虹、光象等气候现象,诞生了《观象玩占》《乙巳占》《相雨书》等气象经典,涌现出裴行俭、李淳风、李愬等气象学家,并将气象知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政治等重要领域,彰显了自然气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特征。
宋元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气象知识和研究随之日益勃兴,蔚为大观。较之以往,宋元气象学的科学化趋势更加鲜明,不仅解释了梅雨、龙卷风、季风、雷阵雨等特殊性、区域性气候现象,首创了雨量、雪量等观测技术,而且对大气光象、雷电霜雾等气候现象的认知更为科学、合理,对天气的预报方法也更加多样、准确。如朱熹《朱子语类》论述雷电:“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气伏于阴气之内不得出,故爆开而为雷也。”沈括《梦溪笔谈》解释彩虹:“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陈长方《步里客谈》记述梅雨天气:“江淮春夏之交多雨,其俗谓之梅雨也,盖夏至前后各半月。”叶梦得《避暑录话》论述江南“过云雨”(雷阵雨)、“龙桂”(龙卷风)。苏洵《辨奸论》预报风雨:“月晕而风,楚润而雨。”尤其是沈括《梦溪笔谈·异事篇》对气象、物候之创见,朱思本《广舆图·占验篇》对天、云、风、日、虹、雾、电等航海气象之“占验”,堪称典范。宋元时期为我国古代气象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气象之学远绍汉唐根脉,近启明清端绪。
至明清,气象学虽发明不足,但在总结演绎前人成果方面可圈可点,尤其是深受“西学东渐”浸染,气象之学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趋势,初露近代气象学的曙光。其中,明代雨量观测、航海气象、天气预报等技术日益精进,“南北寒暑”“昼夜长短”“蜃气楼台”等理论认知不断深化,农业气象谚语广泛传播,气象云图等推广使用。在官方,“月奏雨泽”成为常制,顾炎武《日知录》载:“洪武中,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永乐二十二年十月,通政司请以四方雨泽奏章类送给事中收储,上曰:祖宗所以令天下奏雨泽者,欲前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此良法美意。”在民间,“占候谚谣”成为常用语,如明初娄元礼《田家五行》记载气象谚谣,凡分论日、论月、论星、论风、论云、论虹、论雷、论霜、论雪、论电、论气候、论山、论地诸篇,皆反映了明初农业气象知识和天气预报经验。明清之际,西方科技的传入为我国气象科学带来了新技术和新观点。传教士将西方当时比较先进的温度计、湿度计引入中国,清人还仿制了冷热计、燥湿器;利用《三光图》等云图预报天气;出现了炮击雹云,消除冰雹的技术。梁章钜《农候杂占》凡分四卷,从天文、地理、人事、时令、草木、虫鱼等角度,论述了预测天气变化、解释气候现象、把握气象规律之理论,是古代农业气象谚语的集大成之作;游艺《天经或问》凡分图序、天、地三卷,全面阐释了天地变化的情势,解答了气象变化的规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适应性、经验性气象知识的局限,是近世少见的气象原理之作,也是我国科学气象学之肇始。
在古人的观念中,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种超自然的人本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万千气象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在远古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现象,人们深陷“天人相分”的思维逻辑中,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此后,古代先民在克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的能力和“人事”的价值,“天人合一”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天”的自然表征,气象也由此逐渐被人们认识、把握和利用,并持久影响着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社会层面,“顺天文,授民时”,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动。同时,面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气象灾害,历代官民积极抗争,全力应对,利用各种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务实高效的气象预报制度和灾荒赈济体系。在政治层面,中国古人相信“天文变,世俗乱”,“天垂象,见吉凶”,认为天道与人事、天变与政治有着神秘而微妙的关联,凡君臣事天不诚、赏刑不当、忠良未用、奸邪盈朝、听信谗佞、征敛掊克、靡费天下、刑狱冤滥等,都会上干天和,招致天变。《史记·天官书》谓:“凡天变,过度乃占。……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汉代董仲舒将其总结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后,这种“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并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当为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如《大戴礼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阴阳之气各静其所,则静矣。……阳气盛,则散为雨露;阴气盛,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二气之化也。”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雨,木气也,春始施生,故木气为雨。旸,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燠,火气也。寒,水气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这些不断积累的气象知识及文化解释,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对气象规律、天人关系等复杂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客观书写,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自古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依赖天文地理,因而古代气象记录注重实用,人们习惯将气象信息载诸天文书籍及小说笔记、诗文游记、方志野史等,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求真”的气象智慧和“务实”的书写意识。今天,秉承“稽古振今”的历史使命和学术担当,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气象文献,传承气象文化,弘扬气象科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先秦至今以来所有《仙学.修真》资料六百多册合集
仙学是道家的一种教义体系,衍生自老子《道德经》长生久视之道的一门追求长生,再生,永生的学问。在庄子《南华经》中,有对最长寿的仙人彭祖的描述,亦有描述仙真的逍遥至乐的境界;列子《冲虚经》也有描述“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心如渊泉,形 如;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 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阴阳常调, 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 年谷常丰;而土无 劄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也对仙人进行了描述。中国仙学相传,将近六千年。道教声称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之师有数位,而其最著名,首推广成子。黄帝至 今,计四千六百三十余年。而广成子当黄帝时代,已有一千二百岁矣。广成子未必是生而知之者,自然也有传授。广成子之师,更不知是何代人物,复不知有几千岁之寿龄。
仙学系统不但用五品仙果位对修道境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并且结合了道家其他教义体系之玄学,丹学,易学,神学等,使得世人能够明悟道门的核心教义:”长生久视、清静自然、逍遥无为、至乐性余;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为老;出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不死之国”等的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一些神奇的长寿人物,例如彭祖和洪崖先生。《列仙全传》称“洪崖先生”帝尧时已经有三千岁,汉朝时仍在。随后人们又想像出一个神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住着逍遥自在,长生不老的神仙,而神仙还有不死之药,可以帮助人长生不老。 先秦时期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后来的道教认为,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外丹、内丹)即可以得道成仙。在《庄子》一书中,他描绘的神仙可以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有可以遨游太空,与天地同寿等神通。这也成为后世所描述神仙的基本神通。神仙的神通还包括辟谷服气、寒暑不侵、行及奔马,最高能到形神俱妙,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不受生死的拘束等。
《钟吕传道集》一书中谈到“仙有五等”:“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目录:│ ├─01先秦两汉经典│ 古文龙虎经│ 周易参同契│ 行气玉佩铭│ 道德经│ 阴符经三皇玉诀│ 黄帝阴符经│ ├─02魏晋六朝经典│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养性延命录│ 制六欲神法│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太上保真养生论│ 太上老君养生诀│ 太上老君内丹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抱朴子内篇│ 洞玄灵宝定观经│ 灵宝经│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登真隐诀│ 神气养形论│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赤文洞古經│ 铜符铁卷│ 长生胎元神用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高上玉皇胎息经│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03隋唐五代经典│ 吕祖《五言律诗》常遵先解│ 吕祖《指玄篇诗》白玉蟾注│ 吕祖《敲爻歌》无瑕子注│ 吕祖《沁园春》全阳子注│ 吕祖《沁园春》萧廷之注│ 吕祖《百句章》傅金铨注│ 吕祖《百字碑》张三丰注│ 吕祖《百字碑》陆西星注│ 吕祖《真经歌》傅金铨注│ 吕祖《采金歌》傅金铨注│ 吕祖《黄鹤赋》傅金铨注│ 吕祖《鼎器歌》傅金铨注│ 吕祖七言律诗│ 吕祖七言绝句│ 吕祖五言律诗│ 吕祖窑头坯歌│ 坐忘论│ 存神炼气铭│ 崔公入藥鏡傅金铨注解│ 崔公入藥鏡混然子注解│ 服气精义论│ 灵宝毕法│ 还丹破迷歌│ 还丹赋│ 钟吕传道集│ ├─04宋辽金元经典│ │ 内丹秘诀│ │ 悟玄篇│ │ 明真破妄章颂│ │ 栖云真人王志谨盘山语录│ │ 洞元子内丹诀│ │ 洞玄灵宝定观经注│ │ 灵源大道歌│ │ 素女真经│ │ 金丹正宗│ │ │ ├─全真八子│ │ ├─刘处玄│ │ │ 仙乐集│ │ │ 长生真人语录│ │ │ │ │ ├─孙不二│ │ │ 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三卷│ │ │ 孙不二元君坤元经│ │ │ 孙不二元君法语│ │ │ │ │ ├─王处一│ │ │ 云光集│ │ │ │ │ ├─王重阳│ │ │ 王重阳内修十论释义│ │ │ 重阳全真集│ │ │ 重阳分梨十化集│ │ │ 重阳教化集│ │ │ 重阳真人五篇灵文│ │ │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 │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 │ 重阳祖师论打坐│ │ │ 重阳立教十五论│ │ │ 重陽祖師修仙了命祕訣│ │ │ │ │ ├─谭处端│ │ │ 水云集│ │ │ 谭长真祖师语录│ │ │ │ │ ├─邱处机│ │ │ 大丹直指│ │ │ 磻溪集│ │ │ 邱祖秘传大丹直指│ │ │ 青天歌│ │ │ │ │ ├─郝大通│ │ │ 太古集│ │ │ 郝大通语录│ │ │ │ │ └─马钰│ │ 丹阳修真语录│ │ 丹阳真人直言│ │ 丹阳真人语录│ │ 丹阳神光灿│ │ 洞玄金玉集│ │ 渐悟集│ │ │ ├─南宗五祖│ │ ├─张伯端│ │ │ 悟真篇│ │ │ 悟真篇丹法指要(王沐)│ │ │ 悟真篇各家注本提要│ │ │ 悟真篇诗小序(陆潜虚)│ │ │ 悟真篇阐幽(朱元育)│ │ │ 真人悟真篇讲义(夏宗禹)│ │ │ 金丹四百字│ │ │ 金丹四百字注释(汪伯英)│ │ │ 青华秘文│ │ │ │ │ ├─白玉蟾│ │ │ 上清集│ │ │ 修道真言│ │ │ 海琼问道集│ │ │ 紫清指玄集│ │ │ 静馀玄问【白玉蟾】│ │ │ │ │ ├─石泰│ │ │ 还源篇│ │ │ │ │ ├─薛道光│ │ │ 还丹复命篇│ │ │ │ │ └─陈楠│ │ 翠虚篇│ │ │ ├─夏宗禹│ │ 真人悟真篇讲义│ │ 黄帝阴符经讲义│ │ │ ├─李道纯│ │ 三天易髓│ │ 中和集│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 │ 李道纯性命双修之内丹功法研究│ │ 清庵莹蟾子语录│ │ 道德会元│ │ │ └─陈虛白│ 仙传玄机口诀│ 规中指南│ ├─05明清两代经典│ │ 《道乡集》丹法纂要│ │ 三乘秘诀并注│ │ 丹道发微【清董德宁著】│ │ 仙学真诠│ │ 全真要道│ │ 全阳子《玄牝之门赋》注释│ │ 养真集│ │ 唱道真言│ │ 大成捷要│ │ 天乐集玄修抉微│ │ 就正录│ │ 性命圭旨│ │ 朱陵洞天青霞蒋真人金丹口诀│ │ 碧虚子亲传直指│ │ 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 │ 西游真诠│ │ 诸真圣胎神用诀│ │ 道乡集│ │ 金丹妙诀│ │ 金丹真传│ │ 金仙直指性命真源│ │ 金仙秘旨全诀│ │ 開關妙訣│ │ 龍虎還丹訣頌│ │ │ ├─伍柳仙踪│ │ │ 《合宗明道集》选(铜梁 洗心子)│ │ │ │ │ ├─伍冲虚│ │ │ 仙佛合宗语录│ │ │ 内丹三要论│ │ │ 内炼金丹心法│ │ │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 │ │ │ └─柳华阳│ │ 慧命经│ │ 金仙证论│ │ │ ├─傅金铨│ │ 济一子道书十七种│ │ 证道一贯真机易简录│ │ 试金石│ │ │ ├─刘一明│ │ 会心集│ │ 修真九要│ │ 修真辩难│ │ 刘一明后 记│ │ 参同契直指三相类│ │ 参同契直指笺注│ │ 参同契经文直指│ │ 周易阐真│ │ 孔易阐真│ │ 悟真直指│ │ 悟道录│ │ 指南针序│ │ 指玄访道篇│ │ 敲爻歌直解│ │ 无根树解│ │ 百字碑注│ │ 神室八法│ │ 西游原旨│ │ 西游记百回详注│ │ 象言破疑│ │ 通关文│ │ 金丹四百字解四种│ │ 阴符经注│ │ 黄庭经解│ │ 黄鹤赋│ │ │ ├─原阳子│ │ 原陽子法語【明赵宜真撰】│ │ 灵宝归空诀【明赵宜真编述】│ │ │ ├─古书隐楼藏书│ │ 上品丹法节次│ │ 二懒开关心话│ │ 修真辩难参证【清闵一得著】│ │ 关窍要旨│ │ 养生十三则阐微│ │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清闵一得著】│ │ 天仙心传【清闵一得著】│ │ 天仙道戒忌须知│ │ 天仙道程宝则│ │ 太乙金华宗旨│ │ 就正录【清闵一得著】│ │ 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 梅华问答│ │ 泄天机│ │ 溯古神功性命双修琐言续│ │ 碧苑坛经【龙门心法】│ │ 管窥编【清闵一得著】│ │ 翠虚吟阐微│ │ 证道仙经│ │ 还源篇阐微│ │ 金丹四百字真义│ │ 阴符经玄解正义│ │ │ ├─张三丰│ │ 三丰歌集│ │ 初学三丰丹法的十个问题(邱书诚)│ │ 大道论│ │ 天口篇│ │ 太极内功│ │ 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佚名)│ │ 张三丰论内丹功法(马济人)│ │ 无根树词(注解)│ │ 水石闲谈│ │ 玄机直讲│ │ 玄要篇│ │ 玄谭全集│ │ 道言浅近说│ │ │ ├─朱元育│ │ 参同契阐幽│ │ 悟真篇阐幽│ │ │ ├─李涵虚│ │ 三车秘旨│ │ 九层炼心│ │ 后天串述文终经│ │ 太上十三经注解│ │ 道情诗词杂著│ │ 道窍谈│ │ │ ├─汪东亭│ │ 体真山人性命要旨│ │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 │ ├─赵避尘│ │ 三字法诀经注│ │ 太极图说注解│ │ 性命法诀明指│ │ │ ├─陆潜虚│ │ 七破论│ │ 玄肤论│ │ 金丹就正篇│ │ │ └─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别集│ 浅析黄裳的内丹性命论│ 清黄元吉养生静功心法注释│ 道德经真义│ 道门语要│ 黄元吉先生道奥精要│ ├─06现代文集│ │ 《炁體源流》--记张至顺道长│ │ 吴云青道长——《黄帝老子秘传道家内丹养生功》│ │ │ ├─丹经今解│ │ 《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 │ 《周易参同契》秘传仙术的来龙去脉(佚名)│ │ 《悟真篇》薛注考│ │ 《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自在浮云注解】│ │ 《道乡集》丹法纂要│ │ 《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探析│ │ 《黄庭经》论要│ │ 入药镜注释│ │ 参同契之丹道要旨│ │ 吕祖诗解(常遵先)│ │ 张三丰《九皇丹经-龙虎铅汞论》注解【孔德】│ │ 炼丹火候说【孔德解释】│ │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 胎息经笺疏正文│ │ 试论《周易参同契·鼎器歌》│ │ 道源正说篇(伍义江)│ │ 金液还丹印证图(龙眉子)│ │ 黃元吉真人玄關絕學--仍示孕、调药功成景征(静虚子)│ │ │ ├─其他文章│ │ 中国神仙学探讨│ │ 丹法要诀精华(佚名)│ │ 人元丹法“三家相见”解(李康)│ │ 什么是“丹道”(佚名)│ │ 仙道琐言(周玲)│ │ 仙道长生法门(应志高)│ │ 修炼和修道(佚名)│ │ 内丹修炼二十四问│ │ 性命双修浅谈--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唐光华)│ │ 明道篇【王景阳撰】│ │ 栽接法浅悟│ │ 浅识修炼阴阳之术│ │ 漫谈修道(张义尚)│ │ 科学与仙学之比较(王又仙)│ │ 纵谈道家柔气功│ │ 道学真言(震阳子)│ │ 道家修炼七说(李至南)│ │ 道教内丹实修百问(正一道士:江吉清)│ │ 道术研究(万籁声)│ │ 道破玄机(肖垚)│ │ 道门指微录(佚名)│ │ 金仙秘旨全诀【灵玄子】│ │ │ ├─南怀瑾│ │ 如何静坐问答录(南怀瑾)│ │ 静坐讲义(南怀瑾讲、释畅怀法师记)│ │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 │ ├─大江西派典籍汇编│ │ 丹道专论│ │ 从张的著作探讨南宗丹法│ │ 古籍选译部│ │ 性命双修炉鼎药物火候等术语解秘部│ │ 无派功理功法集萃篇│ │ 来函答问│ │ 西派丹诀之历程经验与补遗│ │ 西派性命双修源流理法部│ │ 选译《参同》、《悟真》阐炁理│ │ │ ├─张苏辰│ │ 《黄庭经》《悟真篇》印证一得│ │ 中国道家龙门派内丹功│ │ 也谈“粟米易得,玄珠难求”│ │ 内丹修炼体验传真│ │ 内丹功之真诀--读《吕祖百字碑》有感│ │ 内丹功的胎息练法│ │ 前言│ │ 功夫不负人 实践得全真│ │ 女丹功法│ │ 怎样修养元神之光│ │ 我对老年性生活的体验│ │ 明一子内丹功经验谈│ │ 浅谈性命双修│ │ 炼内丹功火候运用│ │ 炼精气神浅谈│ │ 略论道家炼养采补法│ │ 眼睛在炼内丹功中的作用│ │ 老年人养生补肾生精功│ │ 补亏功法秘诀│ │ 试论活子时和活午时的运用│ │ 谈谈炼内丹的火候运用│ │ │ ├─港台丹道名家│ │ 三批湖南謝氏之文並附前後之論議(李永霖)│ │ 中华仙学弁言│ │ 中定随笔│ │ 丹道之学│ │ 丹道问答│ │ 儒释仙道宗旨略述(李永霖)│ │ 勿再深溺于道释之宗教迷信中(李永霖)│ │ 回應“再驳台湾李永霖之批文”(李永霖)│ │ 回應謝承統五駁李永霖之批文(李永霖)│ │ 展竅開關談(袁介圭)│ │ 心印妙经通俗注解(汪伯英)│ │ 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洪硕峰)│ │ 批謝氏四駁文(李永霖)│ │ 淺論“磁石吸铁,隔碍潜通”(李永霖)│ │ 玄修口诀注疏(李永霖)│ │ 玄修口诀注疏(李永霖)_20210422165432│ │ 略駁謝氏兄弟(李永霖)│ │ 答東華門生先生問(李永霖)│ │ 答論壇諸君(李永霖)│ │ 總評謝承統先生及敬告學道諸同志書(李永霖)│ │ 評破所謂之三家龍虎丹法(李永霖)│ │ 金丹四百字注释(汪伯英)│ │ │ ├─王 沐│ │ 大成捷要丹功讲解│ │ 悟真篇丹法指要│ │ 道教丹功四秘窍的体和用│ │ │ ├─田诚阳│ │ 2008年3月修真问答│ │ 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功效及其意义│ │ 中华道家修炼学十大宗旨│ │ 中华道家修炼学提倡修德│ │ 丹道修炼100问答疑│ │ 修真内景谈│ │ 悟道真言│ │ 田诚阳道长的修真之路│ │ 田诚阳道长讲道录│ │ 睡功秘诀│ │ 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静功法│ │ 道教修炼学的阶次│ │ 静功止念法│ │ 静功的内在法诀│ │ │ ├─胡孚琛│ │ 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道家文化的综合创新│ │ 丹道法诀十二讲│ │ 从丹道学看气功│ │ 修道、读书和求师│ │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论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 │ 内丹功的六大功效│ │ 内丹基本理论揭密│ │ 内丹学三要件、身体观及人体关窍│ │ 内丹学南宗入室修炼理事举要│ │ 内丹学原理及其理论体系│ │ 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 │ 谈内丹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 道学及其八大支柱│ │ 道家的睡方与睡功│ │ 道教修练与精、气、神│ │ 道教内丹学揭秘│ │ 道教内丹筑基功琐谈│ │ 道教服饵派的仙药、美容及食疗方│ │ 钟吕丹派的基本特征及科学价值│ │ 附:研习丹道应求真务实--评丹道法诀十二讲│ │ │ ├─胡海牙│ │ 半生仙学志一世医道情--访胡海牙教授│ │ 天元丹法答疑│ │ 欲保长寿先补亏损│ │ 漫谈气功养生│ │ 白云观杂记│ │ 胡海牙先生文集│ │ 谈仙│ │ │ ├─萧天石│ │ 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 止念炼精诀要│ │ 道家养生要旨简述│ │ 道家静坐养生要旨│ │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 │ ├─蒋维乔│ │ 佛学大要│ │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 因是子静坐法│ │ 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 │ ├─谢怀宇 谢怀昭│ │ “三家丹法”概论│ │ 《金丹真传》九节功夫注疏浅释【谢怀昭】│ │ 中国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阐真│ │ 丹道指南│ │ 六驳李永霖之批文│ │ 实修问答│ │ 概说中国丹道【谢怀昭】│ │ │ ├─郭长宏│ │ 修行心语│ │ 内丹修炼系列讲座│ │ │ ├─陈撄宁│ │ 三元一贯丹法│ │ 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上) 陈撄宁著│ │ 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下) 陈撄宁著│ │ 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 陈撄宁著│ │ 人生唯一积极大问题答案│ │ 仙学大义│ │ 仙学解秘·陈撄宁│ │ 余之求道经过│ │ 化欲论(无名氏)│ │ 参同契讲义│ │ 口诀钩玄录│ │ 口诀钩玄录(全集)│ │ 口诀钩玄录(初集)+(全集)清·黄元吉撰陈撄宁分类合编│ │ 坤宁妙经│ │ 女丹三十六问│ │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 学仙必成│ │ 最上一乘性命双修二十四首丹诀串述│ │ 最上乘天仙修炼法│ │ 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 │ 简论陈撄宁先生的“三教”观│ │ 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轶事│ │ 论白虎首经│ │ 金丹三十论(外丹)│ │ 附:论道教大师陈撄宁之人生观(香港:陈焜)│ │ 陈撄宁与所创仙学刊物│ │ 陈撄宁仙学语录│ │ 陈撄宁先生与他的仙学著作│ │ 陈撄宁先生仙学初步│ │ 陈撄宁先生语录│ │ 陈撄宁天元丹法函授教材目录│ │ 静功总说│ │ 黄庭经讲义│ │ │ └─魏 尧│ 一贯天机直讲│ 大道真传│ 大道真传节次辑要│ ├─07论坛精华文章│ └─漏尽阁社区│ ├─其他│ │ 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应天机)│ │ 四访老道长(啸命风雷)│ │ 隐芝语录(网友)│ │ │ ├─古道清│ │ 初学气功常见问题答疑汇总(古道清)│ │ 调息训练入虚无(古道清)│ │ 静定境界层次之争(溪水听冬 古道清)│ │ │ └─溪水听冬│ 以书求道者,戒!!!(溪水听冬)│ 入炁穴后怎么办?--“钻杳冥”(溪水听冬)│ 入道法门坦言合集(溪水听冬)│ 我对玄关的真实体悟(溪水听冬)│ ├─08丹道专题研究│ ├─丹经读法│ │ 中国古代气功要籍导读│ │ 丹经读法提要(节选)│ │ 如何阅读丹经【无始洞述】│ │ 道藏精华目录│ │ │ ├─丹道程式│ │ 修真绝秘--生命的大光明状态(盖世才)│ │ 内丹修炼的程序(佚名)│ │ 急功近利:金丹速成辨谬(佚名)│ │ 浅述内丹修炼(康诚明)│ │ 金丹功修炼四步(玄青)│ │ 静坐功夫步骤(佚名)│ │ │ ├─入静专题│ │ 九大入静层次(佚名)│ │ │ ├─关窍专题│ │ “凝神入气穴”要旨探析(盛克琦)│ │ 丹田探秘(佚名)│ │ 丹道秘旨--玄关一窍(潘一德)│ │ 内丹修炼 机在于目│ │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佚名)│ │ 古代道家传统胎息修炼法门(佚名)│ │ 四大关键窍穴【佚名】│ │ 守窍略说│ │ 寻玄关一窍为炼丹本根(佚名)│ │ 心息相依大定真空(盛克琦)│ │ 心息相依(王云峰)│ │ 性命双修与夹脊双关(佚名)│ │ 玄关之修炼方法(王松龄)│ │ 精生玄关与气动玄关之异(佚名)│ │ 练成胎息谈体验【张有光】│ │ 道家秘穴之阴跷穴论(佚名)│ │ 阴跷一穴秘不宣(胡海牙)│ │ │ ├─剑仙雷法│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 剑仙揭秘(胡海牙)│ │ 清微道法枢纽│ │ 神秘的剑仙派(李康)│ │ 雷法议玄篇│ │ │ ├─周天专题│ │ 奇妙的周天景观(林润平)│ │ 小周天运转中的用火与行火(田光林)│ │ 怎样才能通小周天(佚名)│ │ 练周天功法的感受浅谈(佚名)│ │ │ ├─外丹专题│ │ 《周易参同契》外丹炼制探幽│ │ 服石与炼丹│ │ 炼丹术的兴衰│ │ │ ├─女丹专题│ │ 千峰派女丹修炼法(牛金宝)│ │ 古代道家女性内丹术浅识│ │ 坤道修炼(佚名)│ │ 女丹修炼要领浅说│ │ 女丹功修炼法要│ │ 女丹功法(张苏辰)│ │ 孙不二元君法语今注(祁峰)│ │ │ ├─拜师学道│ │ 論傳法方式│ │ │ ├─筑基专题│ │ 中国丹道真正筑基法(张义尚)│ │ 先天气功筑基要诀(佚名)│ │ 实验健身静坐法(许进忠)│ │ 炼己筑基辨(岳龙)│ │ 炼气修真初步法门(佚名)│ │ 筑基炼己入门要诀(佚名)│ │ 道家南宗的百日筑基(佚名)│ │ 道家真正筑基法(刘玉伟)│ │ 道教各派筑基方法(佚名)│ │ │ ├─精 气 神│ │ 元神与识神(佚名)│ │ 内丹药物实质的探讨(刘敏 刘太生)│ │ 道家元精、元气、元神论(佚名)│ │ │ ├─纠偏专题│ │ 丹道之防危虑险(陈全林)│ │ 入室魔境(佚名)│ │ 走火入魔机理及纠治(祝华英)│ │ │ ├─练功体验│ │ 一位炼成元婴的老人的练功体验(笑望书)│ │ 丹道实证【自在浮云述】│ │ 我的经历(佚名)│ │ 生命科学的探索—练功中的内景感受│ │ 练功修行与觉悟证道--如何修身(杨海鹰)│ │ 阳光三现、虚室生白的体验(佚名)│ │ │ └─辟谷专题│ 辟谷现象和功法详解(佚名)│ 辟谷简介│ ├─09现代功法选录│ │ 丹道真诀(武当太乙门)│ │ 九华金书【昆仑丹法】│ │ 内丹心法教程│ │ 无上神仙栽接密法│ │ 玄灵修真(佚名)│ │ 玄觉虚空阴阳双修细密功诀【青衣道人】│ │ 真气运行法│ │ 蛰龙睡功阐义(盛克琦)│ │ 补亏正法秘传(三阳道人)│ │ 载浮载沉听皮肤--仙学呼吸法│ │ 道家龙门派性命双修法诀│ │ 静坐法精义│ │ │ └─隐仙派修炼│ 隐仙派内丹前修功法│ 隐仙派内丹理论│ 隐仙派初阶内丹纲要笔记│ 隐仙派功法试炼│ 隐仙派静坐入门│ ├─10丹道流派研究│ 丹道门各派要旨简述│ 仙道源流│ 伍柳丹法之传承与发展│ 内丹功法的缘起和发展│ 内丹术极其由来刍议│ 北宗阴阳法--也谈闵一得丹法中的双修内容│ 参同契的作者及分篇浅议│ 司马承祯道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张伯端和他的《悟真篇》│ 张伯端的性命思想研究│ 李涵虚与西派│ 李西月内丹思想及其特色浅析│ 李道纯的“三教融合”思想及其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 浅谈道家内丹修炼流派形成及渊源关系和修炼方法│ 略论黄裳内丹学中的儒道融通思想│ 论金丹南宗的性命观│ 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 道教丹功宗派漫谈│ 道教内丹修炼│ 道教门派│ 金丹派南宗的宗教学说│ 金丹略考│ 闵一得丹法中的双修内容│ 闵小艮仙学思想泛言│ ├─附1 道家哲学经典│ 列子│ 庄子│ 文始真经│ 淮南子│ 玄珠录│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黃帝四经│ ├─附2 仙道人物史传│ 关于张三丰的若干考证│ 内丹丹法西派始祖--李涵虚│ 王喆生平事迹考述│ 神仙传│ 金蓮正宗記│ 魏伯阳及相关人物生平考│ ├─附3 佛家修持经典│ 了然修行记录│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宗镜录│ 定慧之路│ 瑜伽师地论│ 甚深境修持法导言│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 ├─附4 医学养生经典│ 人体使用手册│ 傷寒論│ 养生十二说│ 奇经八脉考│ 扁鵲難經│ 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靈樞│ 黄帝外经微言│ ├─附5 儒家心性哲学│ 二程遗书│ 周子通书│ 四书集注│ 张子正蒙│ 朱子近思录│ 象山语录│ 阳明传习录│ └─附6 杂合 1987年12月11日在广州气功协会会员专场报告1 1987:疯狂的气功 50方 《养生随笔》清·曹庭栋 《随园食单》 清·袁枚著 严新谈气功 中国内家功合集 丹道仙术入门 胡孚琛 丹道薪传-张义尚2012版 先天气功资料汇总合集 内丹学1 内丹学2 内丹学3 内丹学4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气功与人类文化 气功揭秘--一位教信徒的自述 紫闺秘书 西藏密宗的秘密 还气功本来面目 道家内丹修练法术解 道家内功法术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1/16962531297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