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拼音版原文(阿房宫赋拼音版)

时间:2024-03-21 15:37:41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脾气很大

古文观止118: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ē)房(páng)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1、六王:指战国时期楚、齐、韩、燕、魏、赵六国君王;毕:灭亡; 2、兀: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是说伐尽蜀山之树; 3、阿房:即阿房宫,秦始皇35年(前212年)始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至秦灭亡亦未建成; 4、覆压:遮盖;隔离天日:遮天蔽日,极指宫殿的高大。

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骊山:在今西安市临潼县东南,古咸阳在骊山西北;北构:指向北方建造; 2、咸阳:秦朝都城,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东北; 3、二川:指渭水、樊水;溶溶:河水宽广而流动的样子; 4、廊腰缦回:形容游廊曲拆,如缦带回环萦绕; 5、檐牙高啄:指飞檐尖耸,如鸟嘴耸起; 6、各抱地势:谓或楼或阁,各因地势之高下而建; 7、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若兵戎相斗。

盘盘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涡(wō),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

1、盘盘:曲折回环的样子; 2、囷囷:曲折回旋貌; 3、蜂房水涡:指楼阁依山而筑,层叠稠密像蜂房,像水涡; 4、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5、“长桥”二句:长桥跨上,如卧波之龙;《易•乾卦》:云从龙,风从虎;但天空无云,何以有龙?以此设问,言长桥似龙; 5、复道:即阁道,楼阁之间空中通道;霁:雨后初晴;谓复道似虹,未下雨何来虹?言阁道之长之美。

高低冥(míng)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冥迷:分辨不清。 指房屋忽高忽低,使人迷茫,分不清东西; 2、“歌台”句:台上歌乐声响起,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 3、“舞殿”二句:谓殿中舞袖飘拂,像是带来寒意,有如风雨般凄冷。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zhāo)歌夜弦,为秦宫人。

1、妃: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嫔、嫱:宫中女官;媵:陪嫁侍女;王子皇孙:指六国诸侯的子女; 2、辇:帝王或皇后坐的车,这里是动词,乘辇;这六句谓六国的妃嫔宫女、王侯子孙,被俘虏到秦国,成了阿房宫的宫人,日夜笙歌以娱秦人。

明星荧(yíng)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jiāo)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1、荧荧:光亮的样子;二句形容梳妆镜之多,妆镜一开如同繁星; 2、绿云:指妃嫔宫女的长;扰扰:纷乱的样子;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3、渭流:渭水;涨腻:增添一层脂膏; 4、椒兰:二者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指香料; 5、辘辘: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杳:无影无踪。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yán),缦(màn)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1、妍:姿容美丽;二句形容宫女的肌肤容貌,都娇艳美丽得无以复加; 2、缦立:久立;望幸:盼望皇帝到她那里去,得到皇帝的宠爱; 3、三十六年:始皇在位共36年,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始皇26年(前221年)平定六国,到37年(前210年)崩;这里说36年许多宫女从来没见过始皇之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jiān)。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收藏、经营、精英:指金玉珠宝; 2、世: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人: 民;倚叠:堆积,意谓六国的金珠宝玉,不知经过多少年代,从六国人民那里搜括而来,堆积如出; 3、其间:指阿房宫; 4、铛:平底铁锅;块:土块;砾:碎石子;逦迤:绵延不断;意谓秦人把宝鼎当铁锅,美玉当石头,黄金当土块,珍珠当碎石,随地乱丢。

嗟(jiē)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

1、嗟乎:叹词,表示感叹; 2、纷奢:繁华奢侈; 3、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旧制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六铢为一锱;取之尽锱铢:谓秦搜刮苛刻,一锱一铢都不给百姓留下。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lín)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cēn)差(cī),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ōu)哑(yā),多于市人之言语。

1、负:担负,承担; 2、南亩:泛指田地; 3、椽:架在梁上支撑屋顶的木条; 4、磷磷:钉头密排的样子;庾:露天谷仓; 5、槛:栏杆;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6、呕哑:指管弦乐声嘈杂。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指秦始皇;骄固:骄横顽固; 2、戍卒叫:指陈涉、吴广在大泽乡号召起义;陈涉、吴广原是被秦征发作戍卒的人; 3、函谷举: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镇守函谷关; 4、楚人一炬:指项羽于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项羽为楚国人,故称楚人;可怜:可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jiē)夫(f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xiá)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族秦:灭秦; 2、天下:指秦统治的天下百姓; 3、递三世:秦统一后只递传三代,即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 4、致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二十六年,统一之业成,更号为皇帝,诏曰:自今以来,除隘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5、不暇:来不及; 6、鉴:鉴戒,指引以为戒。

《阿房宫赋》全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ē)房(páng)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涡(wō),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míng)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zhāo)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yíng)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jiāo)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lù)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yán),缦(màn)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jiān)。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jiē)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lín)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瓦缝参(cēn)差(cī),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ōu)哑(yā),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日益骄固。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jiē)夫(f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xiá)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固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阿房宫的“房”,到底是读fáng(音防),还是páng(音旁)

小时候念书,学习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见课文下面的小字把阿房宫的“房”字注音为páng(音同“旁”),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注音为fáng(音同“防”),甚是不解,便举手提问。

中学语文教材 阿房宫的“房”注音为fáng

老师蹙起眉头想了半天,答曰:“教育部规定读páng(音旁)。”

很想再问“教育部为什么这样规定”,又怕老师挥手让我去问教育部,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阿房宫的“房”注音为fáng

后来考上大学,跟着刘泽教授、陈金戈教授学习古代汉语,知道了音韵学上有个理论叫“古无轻唇音”,茅塞顿开,终于把困扰多年的这个疑惑解开了。

20年后再次聆听恩师陈金戈教授的教诲

那么,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呢?阿房宫的“房”,到底是读fáng(音防),还是páng(音旁)呢?

什么是“古无轻唇音”

何谓“古无轻唇音”?这要先从“唇音”这个概念讲起。

唇音,指的是声母的一类音。这个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比较好发。比如小孩子说的“妈妈”,这就是唇音。小羊的叫声“咩”,老牛的叫声“哞”,猫儿的叫声“咪”,也都是唇音。

“m[摸]”的发音标准

另外,不少人喜欢跟港台剧学,搞对象的时候总爱说“啵一个”;如今社会在进步,年轻人却顶不住生活压力,纷纷选择“佛系”;女人结婚后变化更是不小,一天到晚“婆长妈短”,满地鸡毛。这里的“啵、婆、佛”,也都是唇音。

唇音在音韵学上,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

“b[玻]”的发音标准

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即由上唇和下唇接触,使语流受阻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如现代汉语的“b[玻]” “p[坡]” “m[摸]”这三个音就是双唇音,给人的感觉,音色似乎有些“重”。

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由下唇和上齿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发出的一种辅音,如现代汉语中的“f[佛]”,就是唇齿音,音色似乎有些“轻”。

“p[坡]”的发音标准

所谓的“古无轻唇音”,这是音韵学上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明确提出。

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中言:“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中,他再一次强调其观点:“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六朝以后,重唇为轻唇。”

钱大昕画像

是说,在汉魏之前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里,没有“f[佛]”这样的唇齿音,只有“b[玻]” “p[坡]” “m[摸]”这三个重唇音。今天很多由“f[佛]”作声母的字,都是后来从重唇音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举个例子吧,比如唐朝诗人杜甫,这个“甫”字,读作fǔ(音同“府”),属轻唇音。但有些人偏偏读作pǔ(音同“普”),其实这也没错。

因为在甲骨文中,“甫”字的字形就像田中有苗,本义指有蔬菜的田地,是“圃”的古字。如《诗经·小雅》云:“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东汉郑玄《毛诗传笺》解释说:“甫草者,甫田之草也。郑有圃田,今开封府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甫”字的演变

可见,在上古读音中,“圃” “甫”音义相同,都读作pǔ(音同“普”)。

那么,阿房宫的“房”字,在上古语音中到底怎么读呢?

阿房宫的“房”怎么读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个“阿房”的“房”字到底怎么读,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有人读作fáng(音防),也有人读作páng(音旁)。

阿房宫的“房”到底读什么音

房,最常见的读音为fáng,如房屋、房地产等等,其声母为“f[佛]”,是个唇齿音,也就是轻唇音。

但是,根据“古无轻唇音”这一理论,在先秦汉语中,没有“f[佛]”这个唇齿音,“房”字的声母只能是重唇音。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在读“房”字的时候,无论把嘴奴成什么样子,都发不出fáng这个音来。

上古汉语中,重唇音有三个:“b[玻]” “p[坡]” “m[摸]”,哪一个才可作阿房宫的“房”字的声母呢?

《古代汉语词典》 阿房宫的“房”字读音

考之典籍,阿房宫往往写作“阿旁宫”,亦即“旁” “房”古通用。

如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载:“按史记,秦始皇大发天下工匠,徭役咸阳,建阿旁宫,直抵骊山表,以此失众民之心,致汉高祖遂灭秦。”

“f[佛]”的发音标准

又,唐朝颜师古《汉书注》亦载:“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是说阿字的意思是“近”,因阿房宫离咸阳很近所以就叫“阿旁宫”。

“旁”字的读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宋字书《广韵》均标注为“步光切”;北宋字书《集韵》、元代黄公绍《韵会》则标注为“蒲光切”。

“步光切” “蒲光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注音法。

阿房宫想象复原图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步光切”,“步”字的声母是b[玻],“光”字的韵母是ang[昂],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读音为bāng(音同“帮”)。

“蒲光切”,“蒲”字的声母是p[坡],“光”字的韵母是ang[昂],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拼音为pāng(音同“旁”)。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据此,“旁”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bāng(音同“帮”)和pāng(音同“旁”)。

读bāng(音同“帮”)时,有依傍、依附之义,后也引申指诽谤。读páng(音同“旁”)时,有旁边之义。如东汉刘熙《释名》:“房, 旁也, 在堂两旁也。”

所以,阿房宫的“房”,其声母应该是p[坡]这个重唇音,“房”字的读音应为pāng(音同“旁”)。

钱大昕是如何发现“古无轻唇音”的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非常疑惑不解:过去又没有录音录像设备,那个叫钱大昕的清朝人,他是怎么知道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不发轻唇音呢?

这就是钱大昕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之前,研究古音的人,只注意古韵(即韵母),最先注意到古纽(即声母)问题的,就是钱大昕。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钱氏乃乾嘉泰斗,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一遵“孤证不为定说”的时代要求和学术规范,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文学、算学、音韵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直到今天,其在学界的影响仍然非常之大。

钱大昕主要依据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音注等材料,总结、归纳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进而判断上古声母的种类,得出“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说》一文中说,他读古书时,看到古人有时把“阿房宫”写成“阿旁宫”,把“汾水”写成“盆水”,把“匍匐”,写成“扶服”“蒲伏”,把“伏羲(又作伏牺)”,写成“包牺” “庖羲”等等,就用心琢磨开了:为什么这些声母为轻唇音“f[佛]”的文字,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往往写成声母为重唇音的别字呢?而声母为重唇音“b[玻]”“p[坡]”“m[摸]”的文字,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却往往写成声母为轻唇音“f[佛]”的别字?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对此,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问: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十七部,有轻唇者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余纽,证以经典皆可读重唇。”

钱大昕发现,北宋韵书《广韵》中轻唇音较少,并且都能读作重唇音,所以他认为唇音本来应只有一组,无轻重唇音之别。

宋本《广韵》

对于这一结论的可靠性,钱大昕还通过《广韵》反切用字、方言俗语等不同角度进行补充论证。

他首先从《诗经》和《礼记》两书中找到了证明。《诗经·邶风·谷风》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然而《礼记·檀弓》引《诗经》却写成了“凡民有丧,扶服救之。”他据此认为,“匍匐”与“扶服”,在先秦时期的声音相同,这就证明古代轻唇重唇是不分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他还拿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举例。伏羲又写作“伏牺”,这个伏(fú)字是一个轻唇音。但是在先秦典籍中,伏牺却写成“包牺” “庖羲”。如《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均作“庖羲”。不管是包(bāo),还是庖(páo),都证明“伏”与“包、庖”古同音,都读重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这样的例子,钱大昕在文章中还举出很多,大概有70则例证,这70则例证中作为“异文”和古代音释、古代声训等“准异文”中出现的单字一共270个。

钱大昕这一论断提出后,基本为学界所公认,影响极其深远。时至今日,继起者尽管对上古声母的研究较之钱大昕又有了很大的推进,但对唇音的分合格局还是继承了钱氏的看法。

“古无轻唇音”在晋方言中的遗存

“古无轻唇音”的例证,不但在古代典籍中俯首皆是,而且在今天全国各地的方言里,尤其是晋方言中还大量保留着很多轻唇音读如重唇音的现象。

《康熙字典》“菢”字条

比如,“孵小鸡”的“孵”字,普通话读作fū(音同“扶”)轻唇音。而山西平定方言则读作“菢”(bào,音抱),到了南方,吴方言的上海话则读作bu(音同“布”),都是重唇音。

其实,“孵小鸡”的“孵”字,早在先秦时期就读作“抱”。如西汉杨雄《方言》就这样说:“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菢小鸡

在晋方言区,如平定、清徐、太谷、祁县、寿阳等地,把“马蜂”的“蜂”说成“peng(音鹏)”,就是上古汉语重唇音读法的遗存。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游泳”这个词,在晋语中也是“古无轻唇音”音变规律的绝好例证。在我的家乡平定县,人们管“游泳”不叫游泳,而是淴水。淴,读作hū(音同“呼”),其实就是“浮”字的音变。重庆方言游泳也说“浮水”,与晋方言调类一致,只是已读成轻唇音了。

山西民居

山西人爱吃面,家家都有一块硕大无比的案板,用来擀面条。为防黏连,要撒一点干面粉上去。这个干面粉,有的地方叫“面饽”,有的地方叫“面醭”,我们平定人反过来说,叫“补面”。“饽、醭、补”都只是记音字,不表意,其本字应为“敷”,即铺陈、涂搽的意思。

擀面条

“敷”,今天读作fū(音同“扶”),轻唇音。但是在上古汉语中的读音为bù(音布),重唇音。如《尚书·大禹謨》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命敷于四海。”西汉孔安国《尚书传》解释说:“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这里的“敷”通“布”,意为宣告、陈述。

山西方言中,半路上遇见人,叫“碰见” “碰着” “碰面”。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说“碰”,比如“大白天碰见鬼了”。《说文》《广韵》无“碰”字,其本字当是“逢”。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逢”,今天读作féng(音同“峰”),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读peng(音同“碰”)。如《诗经·大雅》云:“鼉鼓逢逢。”鼍(tuó,音唾),即爬行纲鼍科之扬子鳄,据说其叫声逢逢然犹如击鼓打更。因此,江淮地区把鼍鸣称之为“鼍鼓”或“鼍更”。

《集韵》《正韵》:“逢,蒲红切,音蓬。鼓声也。”是说鼓声逢逢,“逢”字的读音为“蓬(peng)”。

山西陶寺土鼓

历史上有个叫关龙逢的人,做过发、桀两代夏王的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乾隆二十八年(1764)修《安邑县(今夏县)志》,奉夏大夫关龙逢为“邑之先贤”,当地呼其名“关龙逢”的“逢”,为“蓬(peng)”。可见上古人名的传统读法,也保留着上古语音的痕迹。

《尚书》中有一篇目非常有名,叫《费誓》。费,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费县名称来源于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费邑,而费邑的名称来源于季孙氏的采邑鄪国。“鄪”是一个古字,古音读bì(音同“币”)

山东费县

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于鲁国,徐、夷等部落不服从命令,相继作乱,鲁侯伯禽前往征讨,作《费誓》,动员将士们披盔戴甲、磨刀擦枪,做好战斗准备。

费县的“费”,历史上一直读作bì(音同“币”),大概到清道光年间,讹读为fèi,流传至今。

阿房宫火车站

又如,广东有个地方叫“番禺”,这个“番”字,就不能读作番茄的“番”,而应该读pan(音同“潘”)。这也说明广东人比较崇古,比较看重传统文化。(张文平)

阿房宫的“房”,到底是读fáng(音防),还是páng(音旁)

小时候念书,学习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见课文下面的小字把阿房宫的“房”字注音为páng(音同“旁”),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注音为fáng(音同“防”),甚是不解,便举手提问。

中学语文教材 阿房宫的“房”注音为fáng

老师蹙起眉头想了半天,答曰:“教育部规定读páng(音旁)。”

很想再问“教育部为什么这样规定”,又怕老师挥手让我去问教育部,便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阿房宫的“房”注音为fáng

后来考上大学,跟着刘泽教授、陈金戈教授学习古代汉语,知道了音韵学上有个理论叫“古无轻唇音”,茅塞顿开,终于把困扰多年的这个疑惑解开了。

20年后再次聆听恩师陈金戈教授的教诲

那么,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呢?阿房宫的“房”,到底是读fáng(音防),还是páng(音旁)呢?

什么是“古无轻唇音”

何谓“古无轻唇音”?这要先从“唇音”这个概念讲起。

唇音,指的是声母的一类音。这个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比较好发。比如小孩子说的“妈妈”,这就是唇音。小羊的叫声“咩”,老牛的叫声“哞”,猫儿的叫声“咪”,也都是唇音。

“m[摸]”的发音标准

另外,不少人喜欢跟港台剧学,搞对象的时候总爱说“啵一个”;如今社会在进步,年轻人却顶不住生活压力,纷纷选择“佛系”;女人结婚后变化更是不小,一天到晚“婆长妈短”,满地鸡毛。这里的“啵、婆、佛”,也都是唇音。

唇音在音韵学上,又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

“b[玻]”的发音标准

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即由上唇和下唇接触,使语流受阻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如现代汉语的“b[玻]” “p[坡]” “m[摸]”这三个音就是双唇音,给人的感觉,音色似乎有些“重”。

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由下唇和上齿相接触,使气流受阻而发出的一种辅音,如现代汉语中的“f[佛]”,就是唇齿音,音色似乎有些“轻”。

“p[坡]”的发音标准

所谓的“古无轻唇音”,这是音韵学上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明确提出。

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中言:“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中,他再一次强调其观点:“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六朝以后,重唇为轻唇。”

钱大昕画像

是说,在汉魏之前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里,没有“f[佛]”这样的唇齿音,只有“b[玻]” “p[坡]” “m[摸]”这三个重唇音。今天很多由“f[佛]”作声母的字,都是后来从重唇音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举个例子吧,比如唐朝诗人杜甫,这个“甫”字,读作fǔ(音同“府”),属轻唇音。但有些人偏偏读作pǔ(音同“普”),其实这也没错。

因为在甲骨文中,“甫”字的字形就像田中有苗,本义指有蔬菜的田地,是“圃”的古字。如《诗经·小雅》云:“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东汉郑玄《毛诗传笺》解释说:“甫草者,甫田之草也。郑有圃田,今开封府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甫”字的演变

可见,在上古读音中,“圃” “甫”音义相同,都读作pǔ(音同“普”)。

那么,阿房宫的“房”字,在上古语音中到底怎么读呢?

阿房宫的“房”怎么读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个“阿房”的“房”字到底怎么读,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有人读作fáng(音防),也有人读作páng(音旁)。

阿房宫的“房”到底读什么音

房,最常见的读音为fáng,如房屋、房地产等等,其声母为“f[佛]”,是个唇齿音,也就是轻唇音。

但是,根据“古无轻唇音”这一理论,在先秦汉语中,没有“f[佛]”这个唇齿音,“房”字的声母只能是重唇音。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在读“房”字的时候,无论把嘴奴成什么样子,都发不出fáng这个音来。

上古汉语中,重唇音有三个:“b[玻]” “p[坡]” “m[摸]”,哪一个才可作阿房宫的“房”字的声母呢?

《古代汉语词典》 阿房宫的“房”字读音

考之典籍,阿房宫往往写作“阿旁宫”,亦即“旁” “房”古通用。

如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载:“按史记,秦始皇大发天下工匠,徭役咸阳,建阿旁宫,直抵骊山表,以此失众民之心,致汉高祖遂灭秦。”

“f[佛]”的发音标准

又,唐朝颜师古《汉书注》亦载:“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是说阿字的意思是“近”,因阿房宫离咸阳很近所以就叫“阿旁宫”。

“旁”字的读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宋字书《广韵》均标注为“步光切”;北宋字书《集韵》、元代黄公绍《韵会》则标注为“蒲光切”。

“步光切” “蒲光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注音法。

阿房宫想象复原图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二者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步光切”,“步”字的声母是b[玻],“光”字的韵母是ang[昂],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读音为bāng(音同“帮”)。

“蒲光切”,“蒲”字的声母是p[坡],“光”字的韵母是ang[昂],声调为平声,二者相切,拼音为pāng(音同“旁”)。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据此,“旁”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bāng(音同“帮”)和pāng(音同“旁”)。

读bāng(音同“帮”)时,有依傍、依附之义,后也引申指诽谤。读páng(音同“旁”)时,有旁边之义。如东汉刘熙《释名》:“房, 旁也, 在堂两旁也。”

所以,阿房宫的“房”,其声母应该是p[坡]这个重唇音,“房”字的读音应为pāng(音同“旁”)。

钱大昕是如何发现“古无轻唇音”的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非常疑惑不解:过去又没有录音录像设备,那个叫钱大昕的清朝人,他是怎么知道两三千年前的古人不发轻唇音呢?

这就是钱大昕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之前,研究古音的人,只注意古韵(即韵母),最先注意到古纽(即声母)问题的,就是钱大昕。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钱氏乃乾嘉泰斗,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一遵“孤证不为定说”的时代要求和学术规范,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文学、算学、音韵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直到今天,其在学界的影响仍然非常之大。

钱大昕主要依据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音注等材料,总结、归纳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进而判断上古声母的种类,得出“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说》一文中说,他读古书时,看到古人有时把“阿房宫”写成“阿旁宫”,把“汾水”写成“盆水”,把“匍匐”,写成“扶服”“蒲伏”,把“伏羲(又作伏牺)”,写成“包牺” “庖羲”等等,就用心琢磨开了:为什么这些声母为轻唇音“f[佛]”的文字,在先秦两汉古籍中往往写成声母为重唇音的别字呢?而声母为重唇音“b[玻]”“p[坡]”“m[摸]”的文字,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却往往写成声母为轻唇音“f[佛]”的别字?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对此,他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问: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十七部,有轻唇者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余纽,证以经典皆可读重唇。”

钱大昕发现,北宋韵书《广韵》中轻唇音较少,并且都能读作重唇音,所以他认为唇音本来应只有一组,无轻重唇音之别。

宋本《广韵》

对于这一结论的可靠性,钱大昕还通过《广韵》反切用字、方言俗语等不同角度进行补充论证。

他首先从《诗经》和《礼记》两书中找到了证明。《诗经·邶风·谷风》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然而《礼记·檀弓》引《诗经》却写成了“凡民有丧,扶服救之。”他据此认为,“匍匐”与“扶服”,在先秦时期的声音相同,这就证明古代轻唇重唇是不分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他还拿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举例。伏羲又写作“伏牺”,这个伏(fú)字是一个轻唇音。但是在先秦典籍中,伏牺却写成“包牺” “庖羲”。如《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均作“庖羲”。不管是包(bāo),还是庖(páo),都证明“伏”与“包、庖”古同音,都读重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这样的例子,钱大昕在文章中还举出很多,大概有70则例证,这70则例证中作为“异文”和古代音释、古代声训等“准异文”中出现的单字一共270个。

钱大昕这一论断提出后,基本为学界所公认,影响极其深远。时至今日,继起者尽管对上古声母的研究较之钱大昕又有了很大的推进,但对唇音的分合格局还是继承了钱氏的看法。

“古无轻唇音”在晋方言中的遗存

“古无轻唇音”的例证,不但在古代典籍中俯首皆是,而且在今天全国各地的方言里,尤其是晋方言中还大量保留着很多轻唇音读如重唇音的现象。

《康熙字典》“菢”字条

比如,“孵小鸡”的“孵”字,普通话读作fū(音同“扶”)轻唇音。而山西平定方言则读作“菢”(bào,音抱),到了南方,吴方言的上海话则读作bu(音同“布”),都是重唇音。

其实,“孵小鸡”的“孵”字,早在先秦时期就读作“抱”。如西汉杨雄《方言》就这样说:“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

菢小鸡

在晋方言区,如平定、清徐、太谷、祁县、寿阳等地,把“马蜂”的“蜂”说成“peng(音鹏)”,就是上古汉语重唇音读法的遗存。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游泳”这个词,在晋语中也是“古无轻唇音”音变规律的绝好例证。在我的家乡平定县,人们管“游泳”不叫游泳,而是淴水。淴,读作hū(音同“呼”),其实就是“浮”字的音变。重庆方言游泳也说“浮水”,与晋方言调类一致,只是已读成轻唇音了。

山西民居

山西人爱吃面,家家都有一块硕大无比的案板,用来擀面条。为防黏连,要撒一点干面粉上去。这个干面粉,有的地方叫“面饽”,有的地方叫“面醭”,我们平定人反过来说,叫“补面”。“饽、醭、补”都只是记音字,不表意,其本字应为“敷”,即铺陈、涂搽的意思。

擀面条

“敷”,今天读作fū(音同“扶”),轻唇音。但是在上古汉语中的读音为bù(音布),重唇音。如《尚书·大禹謨》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命敷于四海。”西汉孔安国《尚书传》解释说:“言其外布文德敎命。”这里的“敷”通“布”,意为宣告、陈述。

山西方言中,半路上遇见人,叫“碰见” “碰着” “碰面”。遇到不好的事情,也说“碰”,比如“大白天碰见鬼了”。《说文》《广韵》无“碰”字,其本字当是“逢”。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书影

“逢”,今天读作féng(音同“峰”),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读peng(音同“碰”)。如《诗经·大雅》云:“鼉鼓逢逢。”鼍(tuó,音唾),即爬行纲鼍科之扬子鳄,据说其叫声逢逢然犹如击鼓打更。因此,江淮地区把鼍鸣称之为“鼍鼓”或“鼍更”。

《集韵》《正韵》:“逢,蒲红切,音蓬。鼓声也。”是说鼓声逢逢,“逢”字的读音为“蓬(peng)”。

山西陶寺土鼓

历史上有个叫关龙逢的人,做过发、桀两代夏王的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乾隆二十八年(1764)修《安邑县(今夏县)志》,奉夏大夫关龙逢为“邑之先贤”,当地呼其名“关龙逢”的“逢”,为“蓬(peng)”。可见上古人名的传统读法,也保留着上古语音的痕迹。

《尚书》中有一篇目非常有名,叫《费誓》。费,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费县名称来源于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费邑,而费邑的名称来源于季孙氏的采邑鄪国。“鄪”是一个古字,古音读bì(音同“币”)

山东费县

周公的儿子鲁侯伯禽受封于鲁国,徐、夷等部落不服从命令,相继作乱,鲁侯伯禽前往征讨,作《费誓》,动员将士们披盔戴甲、磨刀擦枪,做好战斗准备。

费县的“费”,历史上一直读作bì(音同“币”),大概到清道光年间,讹读为fèi,流传至今。

阿房宫火车站

又如,广东有个地方叫“番禺”,这个“番”字,就不能读作番茄的“番”,而应该读pan(音同“潘”)。这也说明广东人比较崇古,比较看重传统文化。(张文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1/16962468284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