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000机器人(t3000)
盘点《终结者》电影中那些炫酷的杀人机器
T800首次登场于终结者1也是所有终结者型号里面最经典的一款。
电影剧照
由天网设计制造T800拥有和人类一样的人体表面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还会和人类一样进行衰老并且自身有口臭、出汗、体温等特征
人类皮肤下的机械手臂——
《终结者2》剧照
T800皮肤也会像人类一样衰老——
《终结者•创世纪》剧照
所以T800常用于渗透进人类当中难以分辨从而击杀目标当自身结构出现故障时还会有自我进行修复的程序设定。
受伤时T800可以进行自我修复——
《终结者1剧照》
T800的内部由超合金机械骨骼打造十分抗揍和坚硬并且脑部装有一颗能进行自我学习的智能芯片——
《终结者2》剧照
在被人类进行重置之后T800竟拥有了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意识—在终结者黑暗命运里我们甚至能看到T800和人类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这也是T800和其他终结者型号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可以说T800的存在是无数朋友喜欢看终结者系列的原因。
T850首次登场于终结者3是T800的改良升级款由于和T800一样都是采用塞伯坦人类“101”模型所以它们二者外观上几乎一模一样。
但T850的骨架强度和力量上均强于上一代——
并且不像T800内部只装有小型核反应推燃料电池T850内部装有两个氢燃料电池进行供能——
T850正在更换受损的氢电池
当其中一颗受损时T850会将坏的一个扔掉受损的氢电池所造成的威力相当于一颗小型导弹——
但自身并没有载入学习人类感情的程序所以T850它看上去更像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
被控制的T850正在攻击人类
T600作为天网生产的最早的型号
首次出现在终结者2018当中手持一把M134转管机枪和充足的——
它存在的唯一目地就是猎杀所有具有心跳的动物
但自身外表只有橡胶作为掩饰内部的金属骨架暴露在外所以在很远处就能发现它——
T600的样子
由于T600结构简单、生产廉价
所以天网可以批量生产它们
但自身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T600仅作为生产和战斗
T600,来自终结者4
T1000首次登场于终结者2
全身由记忆液态金属构成——
终结者2 中的T1000
可以模仿复制和自己接触过的和自己体积大小相当的事物但会消灭自己模仿过的任何生物
并且并不惧怕任何物理上的杀伤性武器
中弹正在恢复的T1000——
但貌似强烈的高温和强酸会阻止T1000自身结构的修复——
从而彻底杀死它
T800徒手抓起T1000——
T1000已经快奄奄一息
终结者•创世纪中
•在自身打击成液态金属的状态时液态金属会慢慢凝聚在一起直至恢复至人形
液态金属正在慢慢凝聚在一起——
另外T1000的身体部位可以瞬间变成尖锐的利器或工具
当T1000需要跟踪自己的目标时
会从身上脱下一块液态金属
附着在目标周围进行跟踪猎杀
T-XTx这款型号可以说和T1000,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自身设计是
合金骨架+重型装甲+液态金属皮肤
武器配有电浆等离子炮
T-x正在使用电离子炮
•会对T850的氢电池造成损伤——
被电离子炮攻击的T850
并且Tx可以控制网络和其他终结者
在终结者3里面Tx就曾试图控制过T850——
但最后被T850自己的程序重启恢复
T-1在电影中由塞博公司研究生产
是作为一款地面战斗机器
火力方面,配有两挺加特林加持
底部靠类似坦克的履带式设计移动
虽然它看上去有点呆萌傻傻的
但实际上是一款杀人不眨眼的冷血机器
T-1正在攻击人类
T-3000在天网意识到自己会被人类反抗军打败时
还不肯就此罢休,企图作弊重来派出T800穿越到1984年
试图消灭人类反抗军的领袖约翰康纳的母亲莎拉康纳
即将被人类击败的天网——
并且天网将自己的意识移植到一款名叫T5000的终结者上并偷偷潜伏在约翰康纳身边并成功偷袭了约翰——
被偷袭的约翰康纳
T5000将一种类似分子的物质注入到约翰体内
从细胞层面彻底改变约翰的遗传物质
从而达到战斗力最大化
并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天网早期就做过许多实验但所有的实验对象最后都失败了唯独约翰康纳成功了
T3000虽然是终结者但却完整保留了人类生前的思想和记忆
可以不靠程序设定,自己独立做出决定
T3000的身体构造是由分子机器人组成
由磁场控制形状,分子机器人可以像流沙一样穿过许多物质
终结者创世纪里的T3000
这一点有点像T1000的流体金属
T3000可以变成细啥穿过许多物质
身体部分结构可以变成尖锐的利器
但正因为自身所有结构由磁场控制
受磁场影响的T3000被T800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用带有强烈磁场的磁块攻击他时
会给T3000带来很大影响
以上就是由天网生产的终极者型号,那么哪款才是你最喜欢的呢?
国产固态硬盘读写3400MB/s、3100MB/s 是什么水平?龟甲T3000测试
不论是无线还是有线,我们对数据传输速度的需求似乎没有尽头。
4G过后是5G,SATA通道又被PCIe弯道超车。
历史上,因为IDE接口的速度满足不了我们对于数据传输的要求,于是在2001确立了硬盘传输的SATA协议。
但因为我们对硬盘速度的不懈追求,仅仅到2009年,SATA协议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
但6Gbps的带宽远不是我们追求的终点,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速度更快的PCIe通道,绕过内存直连CPU,通过PCIe3.0,直接让硬盘速度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其中高端的消费级固态硬盘读写均可以突破3000MB/s,相比机械硬盘有了15~20倍左右的提升。
到了2021年,如果要装机,我首推固态硬盘,如果要在接口类型中选择一种,那一定是M.2接口,走NVMe协议的固态。
这次开箱的是国产品牌龟甲旗下的T3000 M.2固态硬盘。
之前在站内看到过T3000的好价爆料,还好奇点进过去,发现T3000主流容量速度已经到了PCIe 3.0通道下几乎极限的,这种产品并不多,更何况是一个国产品牌。
▼ 另外在历史上,固态硬盘各种颗粒混用的情况非常多,更换供应商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并由此产生各种大瓜)。
芯盛智能的解决方式很直接:扫描SSD上的PM编码,小程序上会直接显示手上这款固态的颗粒供应商,不知道会不会有其它品牌跟进。
▼ Turtle Armor 龟甲 T3000系列主要信息整理:
最大支持到4TB、主控为群联的PCIe 3.0旗舰 E12S、带外置缓存、大容量的性能接近旗舰款。缓内连续读取:3400MB/s ;连续写入:3000MB/s,几乎快摸到PCI-e 3.0通道的天花板。
▼ 这次开箱的是龟甲T3000的2TB版本。
撕开保护贴纸的过程还是挺愉快的(因为没有残胶),可以看到整块SSD的方案:
▼ 2TB版本的外置缓存为Uniic,也就是西安紫光国芯。
紫光做内存颗粒比较早,做DDR3L的缓存没有技术瓶颈,在2TB版本中能看到它我还是比较惊喜的。
我个人更偏向于带缓存的SSD产品,毕竟无外置缓存技术实惠的首先是厂家,消费者能否得到实惠得看厂家的态度(是否降价)。
▼ 主控芯片统一为群联PS5012-E12S:
▼ 再说群联的PS5012-E12S。
上代的E12,面世于2018年下半年,是当时的群联旗舰主控,台积电28nm技术。
至于PS5012-E12S,面世于2020年下半年,使用台积电12nm技术,缩小了体积、降低了功耗。
▼ 银色的E12S和黑色E12的区别很明显,那就是主控上有一层的银色的金属散热层(后者为黑色),有网站实测过,有了这一层散热装置,可以降低固态满载时,因为过热导致出现降速情形的概率。
PS5012-E12S支持配别不足容的DRAM缓存,在T3000也使用到了这个功能。
另外群联也有无缓存方案:HMB内存缓冲技术。为硬盘(厂家)省去了配备缓存颗粒的成本,改占用内存了。
▼ 去年刷到新闻,M.2固态容量刷新记录达到8TB,用的就是这款主控的马甲板(因为它家还真顺带卖服务,铠侠的RD20用的是就是PS5012-E12的定制版)。
这款缓存芯片的特点是最大可以支持到8TB闪存,在加上速度在PCIe 3.0在中属于旗舰序列。容量的趋势不可避免,未来E12S一定还会有很多衍生版本。
▼ 这款T3000的采用是铠侠的原片。
关于闪存芯片这里做一个小科普。
intel&镁光、闪迪&东芝、三星,为曾经的三大闪存芯片供应商(前两家合资办厂,三星自己做颗粒),以上三家出厂的为原片,所谓的降级片、黑片、打磨片都是基于以上的翻新或次品。
其中,闪迪的固态硬盘业务被西部数据收购,闪迪的SSD以后都挂西部数据的品牌。
闪迪和东芝合资建有晶圆厂,东芝一方的固态硬盘业务出售,品牌更名为铠侠。因此溯源后,铠侠的原片依旧是曾经的闪迪&东芝系,闪存的质量依旧有保障。
▼ 在其它版本中,还可以看到封装由铠侠自己完成,原片原封,也就是自产品牌里最可靠的方案了。(因为晶圆厂的供应关系,闪存的具体批次可能会改变)
▼ 所以总结一下手上的这款龟甲T3000:
1.定制的群晖PS5012-E12S,PCI3 3.0的旗舰级主控,款式中最大支持到4TB。
2.铠侠的原片, TLC 3D NAND。
3.外置DDR3L 128MB~1GB的缓存。
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芯盛自主研发的XITC2311主控。
测试平台:处理器:AMD R7 5800X
主板:msi X570 ACE
显卡:华硕RX6800XT TUF
内存:ZADAK SPARK 8GB×2 3200MHz
硬盘:Turtle Armor 龟甲 T3000 2TB
电源:Antec HCG 850Extreme
首先是基准性能测试:因为单一软件无法全方位地展示一款SSD的性能,因此基准性能主要参考了几款主流测试软件的成绩。
每款软件循环测试2次,不挑数据,避免了偶发数值。
基准成绩也是品牌标称在页面上的性能数值,涵盖用户多数情况下的使用情况。但因为测试的是SLC Cache速度(一般称为缓内速度),所以性能数字会高一些,下文也有缓外测试。
▼ 标称值是指这款SSD的整体,可以稳定运行在这个数值。如果连缓内速度都到不了主流的SSD,要不是主控差、要不是闪存颗粒差,要不两个都差,只能往低设置,这样会保险一些。
T3000的接口为PCIe-3.0×4,NVMe1.3标准:
1.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有着和AS SSD一样的特点,在NVMe1.3面前,Anvil's Storage Utilities并无法挖掘出连续传输速度的瓶颈,但是凭借着面板参数直观丰富,和4K测试的可参考性,依旧成为本次测试的第一款软件:
2.Crystal Disk Mark 7.0.0 / 6.0.1
作为目前消费者用得最多的测速软件之一,Crystal Disk Mark 系列因其使用量大,经常被用于隔空横向对比。
但要注意有两个版本,这里同时提供6.0.1和7.0.0版本的成绩。
在7.0.0版本的测试中,T3000的缓内速度超过了标称值,达到了连续读取3428MB/s;连续写入3093MB/s:
▼ Crystal Disk Mark 6.0.1
在上一个版本的测试中,T3000的速度达到了标称数值,且在写入标称值比较保守:
3. ATTO Disk Benchmark
ATTO 测试因为其的标识方式用kb,意味着数据精确到kb,但因为在进制上比较划算(对比1024单位累进),所以它的成绩经常被用于做电商标识。但不排斥它依旧是一款小体积的优秀测试软件,此处同样测试2次
4. AS SSD Benchmark
在SATA3时代被使用最多的测速软件,速度较保守。
但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给出的分数还是可以进行横向对比的。SATA3时代,SSD目标是AS SSD Benchmark超过千分,走NVMe通道后有了质的的飞跃。
5.T×BENCH
这是一款我非常喜欢的测速软件,界面清晰明了,可以测试4K随机读写等数据:
同样是连续测试两次:在连读写入上和标称值差了1%,在连续写入上超过标称值比较明显。
另外这次测试中,4K QD32速度非常强悍,这和大容量也有关联。连续读写受限于带宽上限,但4K成绩可以通过提升容量来优化。
结论:根据4款主流SSD 测速软件的结果,T3000 2TB版本达到标称速度是没问题的,甚至还有一点超过,在测试中温度也处在可控程度。
缓外测试:HD Tune Pro 5.75硬盘的实际可用容量为1.86TB,这里直接写入1000GB数据,写入容量过半。
可以看到在一次性写入360GB后,用完了模拟SLC Cache,2TB版本的缓外速度为1000MB/s,这个成绩在我看来绝对是优秀的,同价位的SSD缓外速度多数在700~750MB/s左右。
1.在实际测试中,基准测试的成绩比电商标称会高一些。和某些抠到十位数成绩的品牌相比,标称还算比较保守。
2.原片原封,铠侠(原东芝)出品,在以亿为单位的闪存出货量面前,性能和质量可靠。
3.群联E12S主控,12nm工艺,属于群联的PCIe3.0旗舰级别主控。
4.缓内性能上和其它品牌的SSD的旗舰有得一拼,2TB版本1000MB/s的缓外速度也绝对称得上优秀。
从方案和实际的性能表现看,T3000在PCIe 3.0中可以排在第一梯队,甚至可以作为SN750这类旗舰产品的平价替代品。写在最后:2年前和一个台资品牌的市场聊过,同样是PC DIY产业。
作为竞品,他说XX品牌(大陆)的产品做得其实不错。不过他也直言,“国产”两个字是原罪,他们的品牌就是卖不上价——很高兴这种情况正在被改变。不只是在价值观上的,而且是在性能上真正不落后,甚至领先。
国产品牌的这些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正视,希望未来未来涌现出更多品牌和更好的产品,真正拉低我们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本。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7/169625785410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