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图片大全高清图片(王炸图片)
看脸时代,为何火的不是最美的?普通人如何把有限颜值打出「王炸」效果?
在这个颜值时代,好看=成功,不好看=不成功吗?一方面,颜值时代下,颜值确实是硬通货,看最近的选秀就知道。
▲《创4》和《青3》里,就有唱跳不行,但可以靠脸吸粉的「美丽废物」甘望星和邓孝慈。
可是也有例外,利路修虽然本身长相不错,但在死亡滤镜和造型下整体效果一般。虽然不是专业唱跳选手,但也被顶上创4超话榜第二:
▲有一说一,大众好感度的确莫名高。
虽然大家都承认这是一个「颜值时代」,但是当我们观察娱乐圈的时候,却会发现,明星火不火,喜欢的人多不多,跟颜值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微妙更不确定。
譬如,韩国娱乐圈的竞争激烈,颜值实力并重的爱豆并不少,但却有不少颜值争议极大的偶像大火。
▲譬如,男爱豆有防弹少年团的金南俊,女爱豆有华莎。
内娱相对看脸多于实力,但也不是颜值严格等同于人气。
比如郭麒麟,颜值绝不算招牌,但刚入娱乐圈就圈了不少粉。
▲最近还靠《赘婿》打入下沉市场。
另一方面,颜值在线也有一直不火的,出道多年后才机缘巧合翻红,比如《山河令》的龚俊。
▲这时候群众才惊喜——这「宝藏美人」怎么现在才被发掘!
为什么即使在最看脸的演艺圈,美貌值也不完全等同于成功度?美貌与成功与人气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颜值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对明星或普通人都是如此。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跟颜值同等重要的,是颜值的「使用方式」。
打个比方,你的颜值类似于你拿到怎样的牌,但最后的输赢,还要看你怎么打好手上的牌——牌好当然赢的概率大,但不会打或瞎打,再好的牌也可能输得一塌涂地。
打颜值牌的机制是什么?颜值的「牌」要怎么打?今天就听碱碱我聊聊看吧!
01
明明是颜值时代,
为什么火的不是最好看的?
当下时代,颜值对我们的影响是不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答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肯定的,比如去年从素人晋升顶流的丁真和王冰冰,可以说是靠脸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看到他俩,很多人都会觉得「颜值红利」真的助力超大!)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吐槽,不少红红火火的明星都不算是最好看,感觉「颜值红利的门槛」似乎降低了——说好的「颜值时代」呢?
▲不仅是内娱观众这么觉得,韩娱人也是这么吐槽「长得太帅反而不是最近的潮流」。
在跟同风格的经典美人相比时,也能看出时代的参差。
譬如,徐若瑄跟后辈欧阳娜娜感觉都是一脉相承的台式少女颜,但是前者颜巅时期的美更让人信服。
▲而且也不能用实力和作品来解释欧阳娜娜的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认知矛盾的现象,其实在于我们对「颜值时代」「颜值红利」的内涵和机制的理解出了差错。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如此「看脸」?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社交和接触,正在往高速化和碎片化发展。
也因此,人们需要一种高效节约时间的方法,方便我们快速识人——而这正是「看脸识人」。
▲就像看电视剧的选角,一眼看出谁是天仙妹妹,谁是邻家姐姐;谁是情场高手,谁是奋斗打工人。
人们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能够像电视剧一样,仅仅「看脸」就能看出这个人的身份定位。
然后更进一步,揣测这个人的个性、价值观、长短板等是不是能产生共鸣,是不是要去粉这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颜值的作用是方便别人来认识和记忆自己,但核心还是这个人是怎么样。
▲让曾黎小翻红的《淑女的品格》就是经典的「看脸识人」。
通过曾黎的脸,我们想象到的其实是一个干练独立、自我管理能力强、有着热爱且擅长的事业、对生活充满勇气和自信的成熟女性——而这才是她(展现出来的形象)吸引我们的核心。
也就是说,「颜值时代」表面上是在「看脸」,但实际上是在「通过看脸来看人」。
因此,「看脸」不等于要最好看,而是要在硬件达到一定门槛后(不会因为脸而不想看你,甚至想要多看到你),能够展现出自身的性情、价值观和长短板,让他人产生共鸣和认同。
▲王冰冰跟杨颖同框也吃亏,但并不妨碍她能俘获大众好感度
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利用这种机制,打好手上的颜值牌呢?
不同于平面的「颜值」,人是立体的,会出现在不同场景,也会在不同场景表达出不同的状态和模式。
除了提升颜值,聪明的人一定懂得通过调试场景,来调整大家「对颜值的评价角度」。
每个人在不同的评价角度下,魅力和状态是不同的,譬如羽生结弦,单看脸可能不太能get到魅力:
▲感觉就是个清秀少年,五官和轮廓都有点寡淡,甚至可以挑出不少瑕疵。
但是在花滑表演时,他纤细的五官和身段,缺乏血色的肌肤,与优雅轻盈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反而有一种飘渺若仙,不染俗物的古典仙气美:
▲在古典仙气美的评价体系下,寡淡感纤弱感都不是缺点,反而是助力。
聪明的人,会在颜值过关之后,有意识地通过人设、角色、呈现的场景等等,让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从而喜欢上自己。
像是浓颜元气的宋威龙,浓眉阔嘴还带着一种强烈的荷尔蒙和欲感。
想搞羽生结弦那种古典仙气美只能是糟蹋硬件,他适合的路线反而是撩人的小狼狗。
▲《凤求凰》里的容止虽然也帅,但是没有那种古典深沉的美人感,就火不起来,后面演小狼狗反而让人get到他的颜值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足够好看,却出道后多年才火。比如上面提到的龚俊,他眉眼出彩,五官有种少年感,但轮廓骨骼感重,脸型不够端正有点邪气。
▲现代装感觉有点不上不下,古风武侠的风流倜傥,微带邪气反而适合他。
《山河令》的刘海还修饰了轮廓,造型突出了出彩的眉眼,再加上整个人突然开窍了眉眼传情的演技,个人的颜值评价便得到了最大化:
▲无怪乎《山河令》里的龚俊的脸那么有美人攻的感觉。
相反,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魅力场景,硬要拿自己的短板跟人家的长板拼,不仅效果堪忧,还会显得没有自知之明,容易被群嘲。
比如鞠婧祎之前走红毯,精修图美轮美奂又如何,实际效果各种被嘲矮。
▲公平点说,她妆发姿态还是到位的,美商和努力都确实在线。
但显然她并没有把这手牌打好:试图在红毯上营造自己的高光时刻,失误X1;试图通过超大泡泡袖调节比例,失误X2;被嘲讽之后不回应或刚回应,失误X3,一套下来几乎把效果好感都丢光光。
虽然这次没有回应,但之前针对网友质疑,都刚回去,所以网友也更喜欢盯着她嘲。
同样的身高同样的打扮,如果鞠婧祎能把自己定位成「普女底也可凭美商逆袭」或「小个子也有女神梦,自己圆梦还能为大家提供笑资」,相信观感会大不一样。
但她不,明明撑不起天生美貌女神硬件,但就要跟网友死犟,如果不是故意借此博话题和流量,那只能说是跟自己的观众缘有仇了。
▲看正脸和上半身的确是美的,但却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如果「自己以为的效果」和「实际效果」差太多,都会有种拧巴感(上一个例子是油腻杜淳)。
而更要命的是,这种拧巴感要么被解读为没有自知之明,要么被解读为存心糊弄观众,都是把自己和观众摆在了对立面。这种对抗模式下,即使颜值再美,也不会靠颜值红利受到喜欢。
譬如热巴之前的金鹰大满贯,就是观众觉得水分太大而不自知,因此被群嘲。但她的红毯造型的确风情出众,朝着这个方向的耕耘又重新吸粉了。
▲同样的颜值身材,使用方式不对,左边就是金鹰水后,右边就是红毯女神。
「好看」和「被喜欢」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总试图通过变好看来赢得更多喜欢的人,如鞠婧祎,几乎必然在某个层面会遭遇颜值天花板,而自己又很难接受,进入对抗模式,被反感后又会反过来降低颜值评价,是为双输。
而更聪明的人一定懂得打好感牌,当大家喜欢自己后,会更容易看到并欣赏自己的优势,即使偶有失手,也会被善意地归因于造型差状态差,而非颜值低。
▲王冰冰在被党妹化完汉服妆后颜值下跌严重(滤镜发型也有很大影响),舆论更倾向于是党妹的问题而不是王冰冰的硬件。
颜值虽然是牌,但并不直接兑换胜利。往往要结合场景人设等其他牌,来争取更多的好感度,由此增加整盘胜率。
但问题又来了,要增加好感度,除了结合场景人设发挥优势,还有哪些重要的「打牌技巧」呢?
02
什么样的人能火?
把单纯的「颜值」扩展至「个人魅力」(包含人设、好感度等)维度,就比较能判断明星会不会火。
但对如何建设个人魅力,这时代的明星和普通人其实都存在一个广泛误区:从展示自己的个人角度出发,而非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切入。
▲黄晓明耍帅,就感觉只为了满足「自己觉得帅」,因此就算真的帅也总被嘲油腻。
这也不仅仅是油腻的问题。
更深入地观察身边人,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观点「我变美了、变聪明了、变优秀了,就应该拥有一切」。而在目标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焦虑自己不够美,不够聪明,不够优秀。
▲也经常会说出「这么美居然不火」「这么厉害居然不火」这样的话。
所有的「我都这么美貌/优秀/有实力,为什么不火」,都是从「自我」出发的——而不是「别人」需要什么。
实际上,自己展现的美貌/优秀/有实力会不会被别人买单,是要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去理解别人的需求。
没有理解这个逻辑,好看甚至会变成绊脚石。一个很适合的例子是李佳琦和罗永浩带货男士护肤品的对比。
▲单看脸的话,胜负感觉很明显了。
很明显,李佳琦的专业程度、长相水平都要远远优于半路出家的罗永浩,按「美=受欢迎」「实力=受欢迎」的个人展示角度来看,李佳琦的男士护肤品带货量应该远优于罗。
但事实却是,李佳琦带货男士护肤品时遭遇了事业滑铁卢,而罗永浩却在5分钟内卖了6000套男士护肤品。
▲满屏幕写着他不配。
比起粉丝群体的性别差,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特质是否与「受众需求」相结合。
李佳琦长相精致纤细,传递给女生的信息是,李佳琦对(女性化精致化的)外貌管理有很多心得,还赏心悦目,确实能满足她们的购买女性护肤品需求,因此带货战绩过人。但是他也没有理解到女性受众购买男士护肤品的具体需求(用的还是女性护肤品的那套)。
李佳琦本身就比较少男性观众,即使有的话,他也不太能针对他们的需求进行推销。对于男生来说,他们的需求往往并不是达到李佳琦的精致度和秀气度,而是保持一定的清爽干净。
因此,理工男罗永浩的背书(有用可靠)+长相偏平凡的模特展示(自己能达到甚至超过的水平),反而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且罗永浩也没有让自己亲自展示护肤品的使用,不妄图满足自己完成不了的需求(他亲自试用估计是反效果,男生看了心里都要咯噔一下这洗面奶的作用)。
总从自己出发的人,往往也容易仰天自问——「我都这么美貌/努力/优秀/有实力,我为什么不成功?」
但你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别人的感受说了算的(普通人也是如此),你的美貌/努力/优秀/有实力要为别人带来价值,才可能会兑换到别人的价值回馈,为你带来成功。
我自己足够优秀厉害就好,我才不要管别人需要什么——将心比心,你都不在意别人需要什么,不给到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给你你想要的成功呢?
▲《隐秘的角落》的原作者紫金陈就说过,他是以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写作,需要预判市场需求。
即便是颜值时代,「别人需不需要」和「美不美」之间并不是必然联系。
比如一直被嘲不够美的杨紫,从前期的不自信,到最近越来越坦荡大方。
▲现在可以说是最能扛剧的小花,颜值也提升了不少。
变美当然是因素之一,但她论美依然比不上热巴娜扎这种一线美女,也被黑粉黑成「丑紫」。
但她无疑是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她邻家又甜美不过度美艳的形象,完美符合邻家挂甜宠剧。
▲热巴这种长相演李慧珍就比较扯
加上她自己足够用心加入细节,让大家磕糖磕到飞起。
她的美可能不是最多,但她的颜值牌有很好地结合其他牌(好感、实力等),并给到了受众最大化的价值,因此她是成功的。
▲即使不是惊艳大美人,但只要用好手中的牌,满足受众需求就能吸粉。
「理解受众需求」并不像它读起来那么容易,事实上,要比大家想的困难得多。
最常见的误读方法是,别人做什么火,我也做什么。这看似是在迎合受众需求,但实际上是在思维偷懒,所以往往扑街。
▲譬如创造营里强行凹可爱,被槽出圈的糖果超甜组合
「男星凹可爱」会火,是现象。但背后的需求是很复杂的:别人凹起来恰好真的很可爱(适合那个人),以前没看过觉得很新鲜,打破了刻板印象等等……
不深入到「为什么会火」,只是表面的什么火学什么,无论是风格还是人设,得到的往往都是扑街的效果——看起来是在迎合受众,实际上依然在自high。
整容变美也是一样,张檬是不够美,是有瑕疵,但她同时也非常古典秀婉。
她的颜值对于她能提供的价值「饰演古典清秀的佳人角色」已经是OK了。即使往当时流行的明艳网红脸的方向处理,也赢不了真正适合这种风格的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反而得不偿失。
大众需求是个宏大的命题,但我们可以稍微讨论下比较常见的几种:
第一个是「好看」,即颜值要合眼缘,还要能被人记住:
▲比如丁真和王冰冰就是特色鲜明的好看。
第二个是「有实力」,谁都喜欢优秀的人。
包括技能、作品在内的硬实力,往往要求能超过同期大部分的竞争者:
▲譬如蔡徐坤,虽然争议很多,但在偶练里的舞台明显比其他人专业(最后那位还歪头不给表情)。
再讲更深一层的需求,明星or网红的作品或梗,往往会成为大众社交的话题和材料,其实也是在提供「与社会保持同步的社交价值」。
就像是当我们少看一部热门电影的时候,就会感觉跟朋友圈和社交平台的人脱节了,这种脱节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其实是不舒服的。
也因此,有些火起来的人,其实正是因为他们能让普通人引感共鸣,基于投射心理产生认同感,并且方便二次创作。
▲像是创造营里被鹅拉人头凑数,整天想着偷懒退赛的利路修。
因为整天想着被淘汰,一脸被强迫上班(想着摸鱼)的样子很能引发大家真实的共鸣,结果反而让观众觉得(当一下没有心的缺德老板粉)给他投票阻止他下班很有趣。
同理,杨超越的锦鲤人设和虞书欣的小作精人设,也很适合在社交平台应用传播甚至激发二次创作。
▲不过单靠人设造梗难以长久维持热度,杨超越和虞书欣后来也都改变定位了。
从最深层来探讨,我们对一个陌生明星从接触到喜爱,其实是代表我们对这个人的认可和赞同,过程中肯定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共鸣。
实际上,我们是通过发现自己「喜欢什么」「认同什么」来完成「发现自我」。
▲喜欢和共情,其实也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大众也存在着「价值共鸣的需求」。有时候,我们喜欢什么人,认为什么人有吸引力,其实是我们在对这个世界表达:
我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简而言之,通过表达对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的喜欢,来向这个世界传达自己的态度。
▲例如热依扎最近凭借《山海情》里的表演收获不少粉丝。
被她不够美的村姑扮相打动而粉了她的人,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认为实力比虚像重要,表达粗糙质朴的动人故事比单调无聊的美丽更重要,并希望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共鸣。
也因此,当你能够代替一些群体「输出价值观」时,例如李诞:
▲一句「人间不值得」就引发了很多丧感年轻人的共鸣。
又比如杨笠:
▲她就有一种用自信幽默回击一切的生活态度。
又或者你这个人的行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和行为,就能对相应的大众产生价值观上的长久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可以大大超越本身的颜值硬件,甚至美丽程度。
▲热爱上班赚钱的龚俊,他的快乐打工人人设,实际上也在感染其他人的价值观。
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往往喜欢通过好故事来包装自己,因为好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可以吸引大众认可,而这种基于价值观共鸣形成的好感纽带,往往会更坚韧长久。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能从明星的吸引力和价值需求中获得什么启迪呢?
03
明星和普通人都有的误区
尽管「颜值红利」对明星和普通人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个人吸引力」的作用机制其实是相同的——特质和需求互相吻合。
同样,明星和普通人也会对「个人形象与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存在共通的误区。
一则是对「人设」和「个人形象」的误区。无论是明星和普通人,都会试图通过立流行人设来讨好全世界(普通人也会盲目追逐流行的风格和选择),但最终只会让人感觉面目模糊,甚至引发负面评价。
▲譬如参加《浪姐2》里的张馨予,就感觉在跟风姬情人设,倍感油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问题是出在「卖人设」的「卖」上面,认为是卖过头让人烦,导致审美疲劳。
但原因明显不止于此,立人设或者模仿高评价对象并非就是坏事,毕竟,也有的明星多年来一直营销同一个人设也从未翻车,甚至打造成了他们始终如一的个人魅力品牌,远远超越同路线的竞争者。
典型代表就是高情商温柔姐姐的林志玲,具有温故常新的学习价值。
▲这个催婚回复真的很巧妙了。
归根结底,想要「卖」成功,对内要讲是否「真实」而非只是无脑追流行,对外要立足于受众需求,也就是能否继续「提供价值」。
反之,这些卖人设卖到讨人厌的明星,除了「人设卖太多」以外,还因为她们不再满足需求,不再给受众提供价值。
只要「提供不了相应价值」,即使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卖人设的行为,也依旧让人感觉烦厌。
▲像是最近承认有子的王子文就硬凹过老公人设
虽然只是口头蹭一下老攻人设热度,但是形象像小女生,再加上当时就有的隐婚隐育绯闻。内在外在都满足不了人设的价值,只会给受众觉得被糊弄,自然难以获得好感。
二则是对「从爆火到长青的误区」:
很多人错把提供价值当作时刻「求新」「求奇」,当遇到瓶颈总是觉得要避开竞争,转型再立新人设,给受众创造新鲜感。
但事实上,受众是希望你能在他们某方面的需求上继续提供「新的价值」,不是要看你变成「不同的人」,反倒失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何昶希不知道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意思活该被嘲,但事实上,大多数人懂这个词也还是没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核心竞争力和一个人的路线、魅力经营方向是息息相关,也跟一个人的特质紧密相连。当感觉摸不到核心竞争力时,很可能是给特质选错了经营方向。
像是老公主伊能静,她的性格特质就有一些爱教育人的妈味,总会让人联想起咄咄逼人,甚至是不好相处的公主病。
也因此,她在接受易立竞的采访时有些发言很败好感,让人觉得很自我爱说教。
▲可以说,在说教的场景里,她的性格特质只会发挥负面效果
有趣的是,坐在她对面的易立竞性格特质则是巍然不动的端稳气场,犀利直言也没有怕的,而且问的都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提供了吃瓜价值,而不是说教)。
观众反而很喜欢她身上那种「不好相处的犀利」,期待她对着各种明星说教输出。
▲最近上吐槽大会又吸了一波粉
想获得别人的好感,伊能静需要做的是将自己完全改造成另一个易立竞么?不说效果行不行,根本就是做不到的问题。
伊能静的妈味特质难道不能营造成她的核心竞争力么?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当她以「情感大师」的人设身份去为大家提供(学习撩汉技巧的)价值的时候,她身上的妈味特质则不会被解释成爱说教事儿多,反而会让人感受到妈味的细腻体贴,真诚可靠的一面。
▲这样反而让人感觉很吸粉。
只有让人设路线真正贴合自己的特质,并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受众提供价值(无论是易立竞直言的爽,还是伊能静的撩汉技巧),才能真正构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牌,成功实现逆风翻转的典型例子,还有《有点心机又如何》里的田中美奈实,擅长撩汉的她本来是全日本女性最讨厌的女主播。
但当她利用自己的特质来为大家提供(变得受欢迎的)价值时,反而成了她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收获了好感和成功。
▲当你的优秀对我没用时,甚至会造成负面效果;但当你的优秀对我有用时,那自然会兑换我的支持和好感。
除此之外,当人设路线有多个选择时,聪明的人会选择更适合长久提供价值的路线。
比起追新追奇,真正能从火做到长青的人,其实都是走对了「自己能够长期提供价值的人设」:
譬如兼职当美妆博主的钟楚曦,就能长久分享新的学习价值。
▲美妆博主的路线就能够长期地给受众提供化妆新知。
上文提到的欧阳娜娜更是实打实的会选长久路线,她颜值不顶尖,但是出身才艺长相都有种富养感,外貌的长处不在惊艳而在亲和。
也因此,她的vlog可以说是满足了年轻小女孩对少女明星的生活幻想需求,既高于受众(提供新内容的)让她们好奇,又不会离她们太远导致信赖关系建不起来。
▲不仅发挥好了她的硬件软件,生活分享也是一种长期运营、输出新知的路线。
归根结底,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要从「所做的事」「所提供的价值」出发来考虑自己值得着力的魅力点。
如果一个人的关注点只在「我是怎样的,你快来了解我」或「我多么优秀,你快来崇拜我喜欢我」,无论人设具体是什么,都容易让人觉得烦。但如果她能把关注点放在「这样的我能怎样满足你的需求,为你提供价值」,无论人设具体是什么,都容易让人(但不是所有人)喜欢。
无论是情感人缘,还是事业生活,我们很容易过多地专注于自己是不是不够美不够优秀,是不是没有资格获得成功和幸福。
而事实上,聪明的长青玩家,他们从一开始做的就是怎么最大限度地用好自己手中的牌,找对需求,找对发力方向,更适合不够完美的我们的,越走越顺的坦途大路。
——能看到这的你真的很厉害!送上思维导图做个纪念,表示今天的你又深度阅读啦!合作者:简妮
—想看更多关于魅力营造?
自我梳理:为什么要尊重自我需求 / 找到自己正确使用方法 / 营造魅力自我的三个法则 / 普通人如何拥有超强吸引力
性格标签:反差萌1:如何立人设让人喜欢 / 反差萌2 : 反差如何有魅力不混乱
魅力外放:如何撩人1:营造魅力自我 / 如何撩人2:如何在社交中展现自己 / 普通人如何提升第一印象分
—想看更多关于趣味审美心理?
男人找对象如何看脸 / 女人找对象怎么看脸 / 审美和有钱没钱 / 为什么网红脸能成天王嫂
因微信推送规则有变想要不错过每一次推送别忘了「星标」我们(除手绘图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摄影师郑亮:带上索尼“王炸”组合,记录生活的影像故事
无忌器材主编丨强旮旯
如果你平时是一个几乎相机不离身的人,那么你会选一个什么样的组合随时带出门呢?如果你是一个随时需要拍摄身边的人和故事的摄影师,你会选一个什么样的组合带出门呢?
我会选择一台高像素机身配上一支大光圈的50mm定焦镜头的组合,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组合不够广也不够长,但是当你习惯了这个视角后,你会发现有时候50mm的视角配合上大光圈所带来的魅力是远远大于那种靠转动变焦环改变视角所捕捉到的影像的
我现在随身的相机便是这款索尼A7RM5,以及这支让人惊喜的FE 50mm F1.4 GM镜头,它们的组合可以让我轻松地完成平时的工作以及记录我身边的影像碎片。
郑亮
中国网多媒体部摄影记者、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东方IC签约摄影师、SIPA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4000s ISO100
- 01 -
FE 50mm F1.4 GM:兼顾便携性与高画质
索尼平地惊雷地发布了那支画质巅峰的FE 50mm F1.2 GM的时候,伴随着顶级画质所带来的是将近800克的重量,虽然看起来并不重,但是对于长时间使用还是会有不小的负担,并且对一支标头来说确实价格还是偏高的。今年2月,索尼发布了FE 50mm F1.4 GM镜头,不仅镜头保持着G大师镜头的极佳画质表现,仅516克的重量让摄影师在长时间使用时也不会有太多负担,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高强度的拍摄。
对于50mm的标准镜头来说,很多人把它作为自己摄影生涯的第一支定焦镜头,而有些人则用它创造出不平凡的经典影像,例如布列松就用50mm创造出了永恒经典的决定性瞬间。而我自己则是把它当做平时记录生活最顺手的一支镜头来用,主要是拍一些城市风光还是纪实街拍,虽然标头的视角并没超广角镜头那种夸张的变形和长焦镜头那种画面的压缩感,但恰恰是这种“平和”的视角反而会让我更专注于被摄对象本身的每一个瞬间变化。相对于夸张的画面表现我更喜欢记录有故事感的画面,不管是安静的小景,还是忙碌的人群,用一支标准镜头去记录,反而会是更好的一种选择。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2000s ISO125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80s ISO800
不管是工作拍摄还是平时的扫街记录,我自己对镜头的第一要求就是对焦迅速。索尼FE 50mm F1.4 GM镜头具有两个XD线性马达,可产生快速,安静,平滑的对焦。搭配在索尼A7RM5相机上使用,它几乎是无声的、非常快速地帮助我捕捉到我想要的每一个画面,无论拍摄环境的光线好坏,几乎都能实现准确对焦,帮助我完成拍摄工作。至于其他的那些镜头参数,毕竟作为一支G大师镜头,它身上橙色的G就代表了一切,我想不用多赘述大家也都已经有所了解了。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20s ISO200
值得提一下的是,这支FE 50mm F1.4 GM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为38CM,最大放大倍率为0.18倍。超大光圈配合38cm的近对焦距离,平时拍个菜,拍个玩偶手办之类的也是可以胜任的。同时这个镜头也标配了两个自定义按钮,可以无级调节的光圈环,可玩性可以进一步扩展。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400s ISO250
- 02 -
A7RM5:自动对焦升级,满足拍摄需求
对于A7RM5来说,除了手感操控等方面的常规升级外,让使用者比较惊喜的是机身增加了一块负责图像处理的AI芯片,这使得相机可以通过AI训练在对焦、曝光、白平衡等方面更好的帮助使用者完成拍摄工作。A7RM5相比前代机型来说相位对焦点提升到693个,虽然覆盖范围只有79%,但在AI智能芯片的加持下,A7RM5能够获得更强大的主体识别追焦性能。同时,除了人和动物,A7RM5的AI对焦也能识别鸟、汽车、火车、飞机等被摄主体,便于不同题材的拍摄。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250s ISO100
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一个机身设计便是多向翻转屏。作为一个以拍摄照片为主的摄影师,其实自己对翻转屏并不是太感冒。我更喜欢之前A7RM3,A7RM4那种折叠屏幕。尤其是在低角度俯拍的时候比起翻转屏来说更加方便,而A7RM5的四轴翻转屏则很好的满足了我的需求,平时按照折叠屏的使用方式来用,需要自拍的或者高角度拍摄的时候也可以是实现“取景角度”自由。在不用机器的时候,反扣则可以很好的保护屏幕。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4000s ISO200
- 03 -
高像素机身搭配:轻松得到丰富细节的照片
我的第一台索尼相机是4200万像素的A7RM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总觉得2400万像素已经足够用了,直到有一次在工作中,使用300mm焦距都无法拉近被摄体的时候,我才发现高像素的美妙之处。于是后面的机器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选择相对高的像素。现在手里的这台A7RM5,拥有6100万像素,不管是平时街拍还是工作任务,即使只带一支50mm的定焦镜头,80%的拍摄都可以完成。
当6100万像素遇到一支综合素质强悍的50mm定焦镜头的时候,在拍摄时会有无限可能。这支新的FE 50mm F1.4 GM镜头可以轻松喂饱A7RM5的高像素需求,可以让我轻松得到画面锐利,细节丰富的照片,不管是记录这个城市的细节,还是拍摄身边的点滴都非常得心应手。当我们可以靠近被摄主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细节丰富的照片,当我们不能靠近被摄主体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后期裁切,机内裁切等多种方式得到我们需要的画面,这个组合你完全不用担心裁切出来的画面细节,至少在我用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候是可以满足我最终的画面需求。甚至最极限的一次,我裁切掉了大约画面6/7的部分,但是画面依旧可以满足单位工作发稿的需求,在很多时候对我来说能拍到就是胜利。
原图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600s ISO100
大幅剪裁后
或许有人会说,裁切可以弥补焦距不够长的问题,但是当你视角不够广的时候怎么办呢?其实对于这个组合来说,当遇到拍摄视角不够广的时候,我会选择往远处走,选择一个合适的前景来进行拍摄,同时利用镜头的大光圈适当的虚化掉前景,在突出主体的时候让拍到的画面增加氛围感和现场感。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8000s ISO100
也许还有人会说,太高的像素平时太占存储空间了。这一点来说不可否认,但是相比卓越的画质带来的快乐,硬盘难道不是最便宜的吗?现在一块4T的机械硬盘只要几百块钱,多买两块也没什么压力。并且A7RM5的RAW模式下增加了L/M/S三种无损压缩RAW格式,可以让我们在拍摄时候进行选择。“无损压缩L”相对于“未压缩”模式来说,在画质不变的情况下,单张照片的大小从120M降低到80M左右,节约了1/3的存储空间。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8000s ISO100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5000s ISO100
- 04 -
F1.4光圈:暗光下仍可得到锐利的画面
定焦镜头最迷人的一点就是通常都会标配一个大光圈。所以在拿到索尼的FE 50mm F1.4 GM镜头后我便迫不及待的带着它冲到了北京繁华的夜色之中,记录属于这个城市“F1.4”下的与众不同。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00s ISO1600
这支FE 50mm F1.4 GM配有一个圆形 11片叶片的光圈,全开光圈时可以产生迷人的焦外效果。在记录充满光斑的背景时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相比FE 50mm F1.2 GM那种极致的虚化,我反而更喜欢这种用“小一点”的光圈换镜头更轻的重量,两支镜头放在我面前,我更喜欢这种“折中”的选择。毕竟对比下来F1.4GM的焦外除了比F1.2的焦外过渡稍微硬了一点,其他的并没有太多的差别。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500s ISO1250
我是一个习惯全开光圈使用镜头的人,尤其是在拍摄夜景的时候,这支镜头的F1.4光圈全开时可以得到焦点十分锐利的画面,焦外的光斑在画面中央区域能够呈现圆形,在边缘会有一定的口径蚀现象。
当我在夜晚的城市游走拍摄时,我通常会把机身的ISO从800开始设定,配合上A7RM5官宣达到8档左右的相机的防抖,可以有效提升自己在弱光下的手持拍摄稳定性和成功率。同时F1.4的大光圈还可以保证足够的快门速度,便于凝固夜色中的那些行色匆匆的人来人往。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80s ISO1000
- 05 -
A7RM5+FE 50mm F1.4 GM一机两镜配置,高原拍摄轻装简行
我之前说过,在我拿到这个组合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把它们带在身边,记录精彩生活,完成本质工作,留住这个城市稍纵即逝的瞬间,似乎我想拍的东西大部分都可用这套组合帮我完成。都说50mm的标头就是人眼的视角,所以每次使用这个组合拍摄的时候,仿佛就是我自己眼睛的延伸,帮助我将每一个我看到的瞬间凝固,这种感觉真的很快乐。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250s ISO1600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60s ISO200
A7RM5 / FE 50mm F1.4 GM / F1.4 1/1250s ISO100
试用总结
对于执着于定焦镜头的自己来说,我尝试过很多的挂机组合,24mm,35mm,85mm都各有特色,但是真正让我选择一支镜头的时候,我还是会选择50mm,因为我喜欢那种用平凡视角捕捉不凡瞬间的感觉,F1.4的虚化帮我剥离着焦点之外的纷乱。
而6100W像素带给我的除了极致的细节表现,还可以让我在回看照片时通过屏幕去发现很多在记录那个瞬间时未曾发现的惊喜。
这样的组合带给我的不是那疾风骤雨的连拍快感,而是那种平静的按下每一次快门后的微微激动,是发现细节之处的阵阵窃喜。
我将光圈从F16一点点的调到F1.4,通过逐渐明亮的取景器,去发现下一个值得我按下快门的精彩。
- end -
编辑 | 毕超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7/16962496855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