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湖宋嫂鱼羹需要多少厨艺才能做出来(烟雨江湖宋嫂鱼羹)

时间:2024-03-06 05:35:53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往事如风

两次登上《央视》的美味:宋嫂鱼羹、龙井虾仁、东坡肉,舌尖风华

两次登上《央视》的美味:宋嫂鱼羹、龙井虾仁、东坡肉。

这些佳肴在亚运会的美食菜单上熠熠生辉,展现着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和观众。

宋嫂鱼羹以宋代名妓宋嫂命名,以浓郁的鱼香和滑嫩的口感而闻名。制作过程讲究,选用新鲜的鱼肉,切成薄片后蒸煮至熟透,再搭配上香菇豆腐和香料等配料烹制而成。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味历史的传承,令人难以忘怀。

龙井虾仁是以中国最有名的绿茶龙井茶烹制的虾仁菜。虾仁鲜嫩,搭配嫩绿的龙井茶叶,用文火煮熟,使茶香和虾肉完美融合。品尝时,龙井虾仁散发着清新的茶香,虾肉鲜嫩多汁,口感滑嫩而不失弹性。这道独特的组合令人称奇,成为一道香气扑鼻的佳肴。

东坡肉是中国传统的名菜之一,以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命名。它的特色是将猪肉切成方块,先用油煎至外焦内嫩,然后加入调料炖煮。煮制过程中,肉块逐渐浸透了酱汁的香味,使其入味鲜美。东坡肉的色泽鲜亮,肥而不腻,肉质酥嫩多汁,配上五花肉的丰满口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三道传统美食仅是“杭帮菜”的一个缩影,它们植根于江南民俗风情浓郁、历史悠久。杭州的宋城,历史的烟云使杭帮菜遍染风流,舌尖风华尽在杭州。关注我,关注开放的世界。

天府味道·小吃龙门阵——宋嫂面 从西湖嫁到成都的精致美味

杭州和成都,虽说相隔千里之遥,却是两个和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古城。杭州自古风光秀丽、商业繁荣、人文多彩,美食多滋,毫不逊色于成都。但就面条而言也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口。像虾爆鳝面、片儿川面、蟹黄面、红烧羊肉面、大三鲜面、鹅面、肉丝炒面、鸡火面、清蒸鱼面等,风味各异,七滋八味,美不胜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成都有款十分精美的面条,却是源自杭州,这就是——宋嫂面。

“宋嫂面”,又叫“宋嫂鱼羹面”,源于宋嫂鱼羹,始于南宋淳熙年间,是杭州的传统风味名肴。宋嫂鱼羹通常将鳜鱼或鲈鱼蒸熟后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鸡汤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后,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

成都的鱼汤面

宋嫂鱼羹还有个美丽传说。据说,宋嫂原是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位民间女厨师,以擅长制作鱼羹而闻名汴京,因为嫁给宋家排行老五的先生,被大家昵称为宋五嫂。至南宋时,宋五嫂一家南迁,在西湖苏堤下继续卖鱼羹,以维持生计。一日,宋高宗乘船游西湖,船泊苏堤下,身旁服侍的老太监听见有人以汴京口音叫卖,多瞧了几眼,就认出这人竟是当年在故乡卖鱼羹的宋五嫂。宋高宗一听,油然升起他乡遇故知的情怀,于是召宋五嫂上船晋见,并且命她端上拿手的鱼羹来献;高宗一面享用鱼羹、一面与宋五嫂聊起家乡事,两人相谈甚欢,所有的前尘旧事都涌上心头,让这碗美味的鱼羹更添了一份家乡情!高宗于是对鱼羹赞誉有佳,特别赏赐银百两给宋五嫂,这事一传开,“宋嫂鱼羹”就此扬名全杭州城。

另传北宋汴梁人宋五嫂,随宋室南迁来临安(今杭州),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鱼为生。一次,小叔子得了重感冒,宋嫂用鳜鱼及胡椒、姜、酒、醋等佐料烧了一碗鱼羹,小叔喝了鱼羹风寒尽除、感冒顿消,觉得这鱼羹如此鲜美可口,何不就卖鱼羹呢。于是宋嫂就开始做鱼羹来卖,她先将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佐料烹制,成菜色泽悦目,滋味丰厚,润滑爽口,鲜香味美,胜似蟹羹,故又被称为“赛蟹羹”。

一日,南宋高宗赵构禅位后来到西湖巡游,泊舟苏堤,正值午后颇感腹中饥饿,随员告知钱塘门外有一妇人叫宋五嫂,极善烹制鱼羹,皇帝立命即刻召见。宋五嫂遂精心烹调了一碗鱼羹奉上,高宗一品果然味非寻常,十分鲜美,龙颜大悦,重赏宋五嫂纹银一百。此事一传开,宋五嫂的鱼羹名气更大,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五嫂便用皇帝赏银开了家鱼羹面店,人称“宋嫂鱼羹面”,一时全城轰动,争相品尝皇帝赞赏过的鱼羹。后有文人墨客诗赞曰:“桃花流水鳜鱼肥,南宋名羹天珍味。”宋五嫂因此而成豪门贵妇。

后又有一传,说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渔妇献鱼羹,味极香美,乾隆询问其名,然回宫后仅记一“宋”字,便命御厨仿制,终不及其美,后问及杭州知府,方得知为“宋嫂鱼羹”。遂命宋嫂进京,面授御厨技艺,后此法便随之流传于世。后有诗为证:“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现代诗人、作家俞平伯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所指出:“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

川味鱼片羹

有趣的是,1930年代初,成都暑袜北街“徐来小酒家”的厨师刘万发在一次西湖游玩中,品尝了宋嫂鱼羹,觉得很有风味特色,于是回成都后便仿制其鱼羹作面臊,并以川味调制,取名“宋嫂鱼面”。 此面一应市,以其微辣鲜香,风味醇厚,别出心裁而大受欢迎。徐来小酒家随之红火。其后,“师友面“吸纳此面,经改良,以鲜鲤鱼肉、香菌、玉兰片、芽菜末、葱花、郫县豆瓣、川盐、醋、椒酒、胡椒、味精等主辅料,热锅先把郫县豆瓣炒至油色红亮,掺进鱼汤,打尽豆瓣渣,汤内下金钩,切成指甲片的玉兰片,水发香菇片,稍熬后改小火煨制;净鱼肉切为小片,加盐、蛋清及豆粉码匀,放入热猪油锅中炒熟,再放进已熬制好的鱼汤内,加盐、胡椒面,烧开后勾薄芡,淋点花椒油即成。

面碗内则放酱油、辣椒油、花椒油、香醋、芽菜、味精和葱花、化猪油调好底味;面条采用手工面条,煮熟后分别捞入面碗,浇上馅料即成。 宋嫂面面条滑爽、汤汁鲜美、鱼羹辣麻多滋,风味味道在成都独一无二,很快成为其当家招牌面品。

值得一提的是“宋嫂面”后来被成都的包席馆和南堂馆子采用,作为席桌“中点”,并且,夏季另加泡青菜丝烩鱼羹,增添了些许泡菜的酸香味,如是,又称为“酸菜鱼羹面”。现今,位于成都春熙路的龙抄手餐厅,其宋嫂面做得较为地道,传承了当年师友面的风味特色。

宋嫂面可以说是成都面条的经典之一。现今成都买宋嫂面的也不多,成都人民中路就有家宋嫂鱼面,在鱼羹中添加了煎蛋和猪肉,又是风味别样,15元一碗,虽说在成都面馆中算是偏贵了些,但食客吃着很过瘾解馋。成都光荣北路也有家宋嫂面店,用的是草鱼,鱼肉定用鸡蛋芡粉拌合,小火油炸,外酥内嫩,然后用豆瓣酱、番茄酱、猪肉末、火腿末、香菇、笋片烹炒而成,汤料则用鱼头、鱼骨加猪棒骨熬制,一碗宋嫂鱼面简直就一个“香鲜”了得,把个成都食面一族吃得喜笑颜开。

宋嫂鱼羹面

《四川省志•川菜志》编委会副主编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传奇》《路边的川菜史》《辣麻诱惑三百年》作者

图文原创·江湖饕客 向东 2019.05.15 成都

流传千百年的杭州名菜都有人的故事,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

老杨退休了。我曾笑问,搞了几十年杭帮菜餐饮管理,如果说对烹饪有些感悟,会是什么?他顿了顿,缓缓地说,从事烹饪者,要知人、识人。菜中,有人的影子。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杨,如果说一通历史文化对烹饪的影响,我并不会意外。而他将“人”作为对烹饪者的“交代”,则令人琢磨。想起多年前,他担任杭州某饭店总经理时的一段往事。一位外地女工,为了医治女儿的眼病辞职返乡。他得知后,给客房部经理写了一封信,从一个灾难中孕妇护胎的故事说起,要求把女工的孩子接到杭州治疗。他说,为母不易,外来女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亲人,我们对她们的关心要细而又细。随后,自己拿出一千元钱给孩子治病。这是一位懂“人”的经理。人之饮食,需以烹饪为技。他则说,烹饪中不仅有技,也可见人。流传千百年的杭州名菜,都有人的故事,宋嫂鱼羹、东坡肉、叫花鸡……是人的不同遭际衍生出的一款款名菜。这些菜的流传,实际上也是人的流传。那年,老杨沿着新安江一路去安徽,山川大地、江河湖汊,植物丰饶,浙皖百姓往返频繁。回来后作文:杭帮菜的成因不仅有鲁、淮菜的渗透,也有徽菜的影响。研究西湖醋鱼、天香鳜鱼、蟹汁鳜鱼的制作,杭帮菜的今生前世,人的行迹令他着迷。老杨说,没有人的活动,不会有“饮食文化”这个词的产生。可以说,这是人在社会生活、烹饪实践中留存印迹的代名词。一段时间里,李渔、袁枚成为老杨研究的先师。根据李渔、袁枚诗文和生活创制的菜品,让食材在烹制中凸显诗情人意,成其乐事。《闲情偶寄》《随园食单》随时捧在手上,常读常新。李渔论蔬食之美,说笋可比肩肥羊嫩豕,为蔬食第一品,让嗜笋的老杨心有会意。笋乃有节之物,他便将笋喻为李渔的文人节操。于是李渔宴中“笋”一款,成为上桌的第一道菜。此菜以笋之品格为意,刀法、摆盘、色泽需以表达内涵为用。盘中三寸对劈的黄褐色外壳交叉摆放,壳内有酱色嫩笋闲憩,“绿草”缀于盘之一侧,清丽而雅致。老杨赋诗一首,其中两句:难堪折节未央乐,断臂宁为百姓餐。他愿意这样去理解李渔。徜徉西湖、行走孤山,白居易、林逋、苏东坡、陆游、李清照、杨万里……向老杨走来,他们的诗词、典故,做成的菜点,山水入馔,清新典雅。此刻,老杨觉得与他们是如此之近。老杨多次说,中国近代史那些大师级人物,令他仰望。对王国唯、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大师们的思想贡献、生活情趣的追踪,花费了他很多时间。他千回百转地寻找林徽因、刘文典等人的女儿和儿子,写信、拜访。大师们的思想品行、生活习性,用菜点表达时,每一款便都有了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将虚演化为实,将历史人物以可观、可食、可思的烹饪艺术来展示的创作。他给自己出了难题。为了熟悉胡适先生,老杨书橱案头有了30多本有关胡适学问和生活的书。在杨先生看来,胡适不仅是一位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有着平民情怀的传统文人。去绩溪时,老杨找遍了各种食材,最后选了小吃“塌果”,这是街头巷尾百姓的美食。将“塌果”与小脚夫人天天给胡适做的豆浆、卤蛋、土豆,拼装成盘,浓浓的家乡味、夫妇情融于一体。家常的“适之徽点”,把胡适请回了餐桌。老杨担任过杭州杭帮菜博物馆第一任总经理。这是一个他喜欢花费精力和时间的地方。从基建、装修、布展到器皿采购、经营风格确定,身疲心苦。多年来对杭帮菜的感悟,外化在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上。菜单如一件艺术品,大师菜可以与民间菜同桌。上海某大学教授,品尝几款大师菜后,在雨巷厅不愿离步,她说,烟雨迷蒙的雨巷,你品着菜,却也看到雨巷诗人带了一拨他同时代的人来看你。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宁白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6/16962458233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