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是现在哪个国家?(大月氏是现在哪个国家)
在巴基斯坦听千年故事:离开中国的大月氏,历史与艺术竟如此辉煌
犍陀罗佛像艺术
行走在巴基斯坦的旅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地方,在伊斯兰教进入巴基斯坦之前,佛教一直是整个印度河流域主要的区域,而其中的代表当属犍陀罗文化。
一、什么是犍陀罗文化说起我对犍陀罗艺术的了解,可能要追溯到2012年在巴基斯坦旅行时所结识的赛福尔拉罕达博士。他是《穿越犍陀罗的古代道路》的作者,曾任拉合尔博物馆馆长多年。我在行走巴基斯坦时见到了这个馆长,这位74岁的历史学家很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他在犍陀罗地区的一些见闻。
从地理意义上而言,在古代穿越犍陀罗的古道有若干条,其中就包括丝绸之路南下的支线。从中国新疆的喀什出发,北路可达阿富汗的巴米扬、喀布尔,南行经罕萨—吉尔吉特,是通往白沙瓦的古道,中间曾岔出一条通往今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路。按照老先生所说,这些古道还是南亚次大陆几千年里所有入侵者的通道。
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
当然,“入侵”不像中文表述含有侵犯、侵略之意,因为开创了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文明的原住民面目不清楚,连3500年前来此定居的雅利安人都算是入侵者,更遑论比雅利安人后来的部落和民族。
赛福尔先生历数从西、从北、从东来的入侵者有哪些时,说到了古代中国,我就问是中国哪个部落来到这里的。他说是贵霜帝国。而把佛教犍陀罗艺术发展到极致贵霜帝国的前身,就是先秦时期的大月氏人。
大月氏王
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寻找大月氏人,欲请他们回来,与汉朝联手合击匈奴人。结果大月氏人乐不思归,放弃了报仇雪恨。老先生听罢大笑,说,是啊,既然来到这么好的地方,谁还愿意回去呢?除了中国的僧侣。
张骞出使西域
大月氏人本是古代中国西北部一个游牧群体,秦汉之际尚居于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实力超过匈奴,匈奴王还曾以子作质押。但当匈奴羽翼丰满,反过来欺凌大月氏人。大月氏人于是被迫迁移,向西,再向西。然而匈奴及其支持下的乌孙人继续施暴,追杀月氏王,以其头颅作碗盏。落魄的大月氏人只好遁往帕米尔高原以外。张骞找到他们的时候,大月氏人入主巴克特里亚刚刚安顿下来,已然无意再回到从前的刀光剑影中。
安定下来的大月氏人无意东还
游牧民族所建立的贵霜王国,算不算是次一级文明入侵了较高级的文明呢?老先生说不算。大月氏人信奉过琐罗亚斯德教,后来又信佛教和印度教,比较宽容,与许多暴力征服者的统治不同,他们进入南亚施仁政,允许各地人民按照原先的方式生活,只要求统一文字,使用佉卢文。
巴克特里亚,古称大夏国,位于中亚兴都库什山脉和阿姆河之间。琐罗亚斯德曾在此创建了一个宗教,即俗称“拜火教”的祆教;佉卢文也诞生于此,曾经传播到塔里木盆地。
敦煌白画祆教女神像
大月氏人在此休养生息一百年后,方才南下到印度河流域,建都于犍陀罗地区,然后举步旁遮普平原,开创了贵霜帝国的崭新天地。中巴公路所经过的北部地区,皆为贵霜故地,没有经过的,从斯利那加到塔克西拉,也都是其故地。
这一百年历程是大月氏人辞旧迎新的蝶化过程:首先是定居、农耕,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同时坐镇丝路主道,担当了贸易中介的角色,致使国库充盈。加之掌握了文字等文而化之的思想装备,可谓今非昔比,创建伟业势在必行。公元前后建立贵霜王国,大力弘扬佛教,犍陀罗艺术——这一希腊版的佛教艺术从而发端。
巴基斯坦的佛教皇宫(笔者实拍)
对于佛教及其艺术的弘扬,在迦腻色迦担任贵霜王时走向巅峰。正是此王在克什米尔组织了第四次佛经大结集,并且建造了数之不尽的寺院和佛像,后世的佛教徒将其与阿育王相提并论。在塔克西拉的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两座佛教寺院遗址,那是法显、玄奘曾经驻足过的地方;出土了大量贵霜遗物,其中有金币和铜币,当年流通于中亚和古印度广大地区,国王的头像和佛像分别铸于钱币的两面。
犍陀罗艺术的佛像
二、贵霜帝国与中国贵霜繁盛富贵,犹不忘故土,回馈之丰,史书未能尽载。首先是感情上的亲如一家。史载公元1世纪下半叶,贵霜王曾助汉打击反叛的疏勒和莎车,直到最后一代贵霜王时期,仍与更替了的中国王朝礼尚往来,公元229年,曹魏明帝封赠其为“亲魏大月氏王”。啊,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古道连接的两国友谊就开创了先例。当然较之这类史实,意义更为深远的是,贵霜的强盛确保了丝路的畅通,对于推助中国对外商贸乃至文化传播的贡献,是难以计量的。
想我中华,儒释道合流,同构传统文化主脉,两千年来指导着炎黄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其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丝路上的大月氏—贵霜人功不可没,虽说新疆地区很早就接纳了佛教。
史载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所派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被视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其后西域来华的佛教传播者中,大凡姓支的,均为大月氏人,如支娄、支亮,无一不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中国发现的具有犍陀罗风格的艺术(笔者实拍)
公元3世纪后,贵霜王朝衰落,到公元5世纪初期,贵霜为白匈奴所灭。那么贵霜人,或说大月氏人去哪儿了呢?应该是融入中亚、南亚,同化于当地了。赛福尔老先生说,从姓名方面基本上不见痕迹,只在西北部的斯瓦特,他发现有与古代贵霜君主相似的名字。
老先生总结说:“正因为大月氏人宽容随和,易于接纳其他宗教文化,所以也易于融入当地社会。”联想到中国,当年未随大部落西去的,称“小月氏人”,同样渐渐消融于甘青一带羌、汉各族群中,北魏以后不见于史,唯支姓还在,亦可能不全是月氏流脉。
贵霜王朝的命运令人感叹,但历史就这样走来——走过贵霜,走过汉唐,往事越千年,再一个千年。古道今路,犍陀罗链接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向交流,是经济和人文的双向汇融,古今中国从中获益良多。
文史君说在如今被伊斯兰教统治的巴基斯坦,还可以寻觅到犍陀罗佛教艺术的踪迹。犍陀罗艺术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汉传佛教,从新疆到甘肃、到山西、到河南,今天遍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艺术和雕刻群像正是犍陀罗艺术不断汉化的结果,就算不是改写了中国美术史,至少也是一种丰富。
今天巴基斯坦的宗教主要是伊斯兰教(笔者实拍)
参考文献佘太山:《西域通史》,中州出版社,1999年。
(法)石泰安:《西藏文明》,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本为西域小国,却逆袭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论大月氏之历史演变
导语:月氏(yuè zhī),也称肉知(rou zhi),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一个民族。早期以游牧为生,游牧范围大概在北亚地区。由于月氏地处西域的丝绸之路要道,控制着东西方贸易,慢慢变得强大起来,常与强大的匈奴争锋。后来月氏被匈奴击败,部族也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今天咱们要讲得就是这个大月氏国。
贵霜帝国的历史渊源
关于大月氏,班固在《汉书.西域传》是这样记载的:“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里,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贵霜帝国版图及当时的世界形势
根据汉书记载,这个大月氏国在当时是并不属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因为受到匈奴及其属国——乌孙的攻击,被迫向锡尔河及河中地区西迁。经过两次大规模西迁,“遂都妫水(今阿姆河)北,为王庭”(《汉书.西域传》)。结果就是这个屡次被打压和欺负的西域小国从此在中亚地区扎下根来,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最终击败当地的大夏国——“西击大夏而臣之”,“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汉书.西域传》),一跃成为中亚的一大强国。
到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大月氏分为五翕侯(xī hòu,古代乌孙、月氏等部族中的一种贵族头衔,意即“首领”,其地位次于王)。据《汉书》记载,这五个翕侯分别为:休密翕侯,都和墨城;扉翕侯,都双扉城;贵霜翕侯,都护澡城;高附(《后汉书》作都密)翕侯,都高附城。公元1世纪前期,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强大起来,翕侯丘就却攻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建立起了贵霜王朝(西方历史称之为贵霜王朝,中国文献一般仍称之为大月氏),定都喀布尔。
贵霜王朝也叫贵霜帝国,自公元55年建国,公元425年亡国,国祚绵延370年(如果算上五翕侯时代到贵霜建国之前的时间则超过400年)。巅峰时其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五百多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中国汉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并列。
月氏士兵
与农耕民族一般采用中央集权制不同,游牧民族出身的月氏人施行比较松散的分封制来控制地方,各地方首领翕侯在其管辖区内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任命辖区内的行政官员、征收赋税、进行司法审判、采取一定的军事行动,甚至发行印有自己图像的钱币。
到贵霜帝国建立以后,因为地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于是充当了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的香料、金银奇货,罗马的玻璃制品、麻织品等各种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自身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宝石等,商路的畅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为贵霜帝国的崛起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当时贵霜所铸造和发行的钱币,因为既有统治者的头像及其他图案,还有佉卢文等文字,充分的反映了当时商业贸易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由此也能推断出贵霜帝国的兴盛和衰亡。
带有东西方各种文化元素的贵霜钱币
贵霜发行的货币是一种打制货币,质地以金、铜为主,银币极罕见。其文字和图案设计并重,造型千姿百态,自成体系。早在汉、唐时期,贵霜钱币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重要的的历史价值。下面咱们就通过贵霜帝国所铸造和发行的钱币,来解读贵霜帝国几个关键时期的历史演变。
贵霜帝国的建立者丘就却时期(公元30-80年)
大约在公元24—25年,贵霜翕侯丘就却灭掉大月氏的其他四个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这标志着大月氏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45年,丘就却不再称翕侯,而改称“大王、王中之王”,或“最高王中之王”,贵霜王朝正式建立起来,丘就却就是贵霜王朝的开国君主。丘就却在位时期,贵霜王朝很富强,《水经注》卷二记载: 大月氏“土地和平,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
贵霜帝国的骑兵部队
贵霜王朝建立之后,丘就却于公元50年左右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向东,他把领土扩展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占领了犍陀罗和呾叉始罗。向南,从安息手中夺回了原属于大月氏高附翕侯的领地高附,到公元65年左右,扩张战争结束时,丘就却建立的贵霜王朝已经是中亚的一个大帝国了,史称贵霜帝国。
据说丘就却在进攻高附(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地区时,曾经得到印度希腊王赫尔马乌斯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早期的贵霜钱币上不称“王”,仅以“翕侯”、“君长”之称。夺得喀布尔,建立大贵霜帝国之后,这时期发行的钱币就带有“诸王之王”的字样了,从侧面证明贵霜帝国的建国时间就是在公元1世纪中期。
丘就却时期发行的贵霜钱币
上图为贵霜红铜币。正面为印度希腊末代国王皇冠束带右脸头像,刻有希腊铭文“伟大的国王赫尔马乌斯”。背面为大力神的站立像,左手持狮皮,右手持棍棒,铭文刻有佉卢文“丘就却虔诚的贵霜翕侯”。
“伟大救世主”——篡夺的无名王时期(公元80年-105年)
丘就却死后,他的儿子阎膏珍年纪尚幼,因此贵霜有一段时间处于无王状态,由阎膏珍同族的将军、自称“伟大救世主”的权臣索特.美加斯把持了国政。
索特.美加斯摄政期间,统一了北部巴基斯坦和喀布尔地区,并巩固了贵霜王朝的的疆域。他还与西域的康居国联姻结盟,也与当时的中国汉朝交好,曾经协助东汉班超平定疏勒、击败莎车。
班超采取坚壁清野、闭门不战的策略,最终伏击战胜贵霜军
公元90年,他恃功向东汉王朝提出要娶汉朝公主的要求。在遭到班超拒绝后,他派一位名叫谢的副王率兵7万前往西域攻打班超的军队,班超采取坚壁清野、闭门不战的策略,并派兵伏击,贵霜军大败,谢大恐,向班超请罪,请求生还,班超同意。
从此,贵霜与中国东汉王朝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岁奉贡献”。受中国文化影响 ,索特.美加斯在采用古印度和伊朗帝王称号“大王”的同时,还把中国皇帝“天子”的称号也加在自己头上。他在位期间统一了贵霜货币。
“无名王”银币
上图为无名王时期发行的银币,正面为持鞭面右的武士骑马像,背面为左向站立的女神像,一手持神盾,一手举雷电。正背面的希腊文和佉卢文为“王中之王,伟大的救世主”,这可能是索特.美加斯占领印塞后,暂时沿用印塞钱币的形制,因为没有徽记。
然而,作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篡位者,他摄政期间虽然有权发行货币,却无权在货币上署名,所以这一时期发行的钱币上隐其名自称“大救世主”,故称“无名王”币。他发行的钱币在今坎大哈、喀布尔河谷和旁遮普等地出土,钱币上有用讹误的希腊文书写的铭文,铭文称呼他为“王中之王、伟大的救世主”,同样的铭文还有用佉卢文写的。
子承父业,贵霜帝国的发展期——“丘就却之子”阎膏珍时期(公元105年-127年)
索特·美加斯的统治大约结束于公元 104年。在他之后,阎膏珍继位为王。他是丘就却的儿子,在他早期的铜币上题有“虔诚的丘就却之子”、“大王、王中之王虔诚的丘就却之子”等铭文。这种“丘就却之子”的强调说明他的实力或影响不够,其王位的获取或维持必须依靠其父的威望。阎膏珍在位的时间大约二十多年。关于他的作为,史书仅说他“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后汉书.西域传》)
阎膏珍在位时继承了丘就却的未竟之志,积极对外扩张,使贵霜王朝发展为中亚的大帝国。在他执政期间,贵霜帝国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今印度的旁遮普、印度河流域以及贝拿勒斯。正如《三国志》所记载:“罽[jì]宾国(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名,今克什米尔)、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
阎膏珍在位期间的另一大成就是改革币制,他除了继续发行铜币之外,还在贵霜历史上第一个发行了金币。阎膏珍的钱币在中亚、喀布尔、旁遮普及中印度各地都有发现。由此说明,公元1世纪后期的贵霜统治范围已经遍及原巴克特里亚帝国的全境。史称:“月氏自此以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后汉书》)
阎膏珍时期开始发行金币
阎膏珍发行的金币正面为向左侧的半身王像,身下是浮云或山脉,脑后飘带旁有徽记,周圈希腊文“威玛.伽德菲塞斯国王”。背面是站立的湿婆,手持三叉戟和狮皮像,左方为国王徽记,右侧为佛教“三宝”(佛、法、僧)徽记,周围佉卢文。这一时期因为帝国经济空前繁荣,图案设计栩栩如生,制作工艺尤为精美。
阎膏珍的扩张活动及其币制改革表明,他曾努力把自己的帝国变成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帝国。而最终贵霜帝国在他的继任者迦腻色迦时期达到了鼎盛。
贵霜帝国的极盛——迦腻色迦一世时期(公元127年-147年)
丘就却、“无名王”索特·美加斯和阎膏珍这三位王都属于卡德斐塞斯王系,他们所统治的贵霜被称为第一贵霜王朝。从迦腻色迦起,统治者不再是卡德斐塞斯系,而是转到了迦腻色迦系,史称第二贵霜王朝。
在阎膏珍去世以后,可能出现了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其手下的一名军官迦腻色迦拥兵自立为王,这就是迦腻色迦一世。在前几位贵霜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基础上,到他统治时期贵霜帝国臻于鼎盛。
贵霜帝国极盛时版图
迦腻色迦即位之初就开始扩张,在他统治期间贵霜帝国领土扩展到了极大的规模。包括中亚的索格底亚那、花剌子模、大宛,南亚印度地区的旁遮普、信德、马土腊和恒河河谷等,都曾属其统治。《后汉书·天竺国传》说: “身毒有别城数百,国置王。......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印度人迦罗那写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迦腻色迦统治晚期,他曾利用当时东汉与西域关系暂时断绝而举兵入侵西域,把于阗、莎车、疏勒等西域小国并入其版图。《大唐西域记》迦毕试条云: “......闻之耆旧曰: 昔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番维,畏威送质。”
通过迦腻色迦的对外扩张,贵霜帝国的版图北达咸海、里海海滨,南达中印度的文迪亚山,东至葱岭和恒河中游,西抵伊朗高原,成为地跨中亚和南亚的大帝国。
为了加强对印度地区的控制,迦腻色迦还把贵霜帝国的都城从蓝氏城(巴克特拉城) 迁到富楼沙城 (今白沙瓦) ,这使得贵霜帝国具有了巨大的规模和世界意义。
迦腻色迦时期的金币
此金币正面为迦腻色迦面向左站像,手持权杖,上刻贵霜文“王中之王贵霜王迦腻色迦”,背面为湿婆神,面向左站立,左上手持金刚杵,左下手持瓶倒圣水,右上手持三叉戟,右下手牵一只公羊,左前方徽记,右边文字湿婆。金币打制居中,文字完整,迦腻色迦的面相非常标准,神态胡须刻画得非常细腻。
迦腻色迦建立了空前的功业,为了颂扬自己的功业,突显自己的英明和伟大,他把当时中国、印度、伊朗和罗马的帝王称号都加在了自己头上。“天子 ”、“ 大王 ”、“诸王之王”、“恺撒”等等称号集于一身。然而这位著名的贵霜王却不见于中国正史的记载,仅在佛经、《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等书中提到。
迦腻色迦一世时期,贵霜帝国国势鼎盛,丝路畅通,因此这一时期发行的钱币不但数量大,且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钱文中不再使用佉卢文,正背面都使用希腊文字。迦腻色迦一世信奉了佛教,以佛教的保护者闻名,但是他发行得钱币上却广泛地包容了其他宗教的众神图像,包括希腊神、波斯神、印度神等图像,钱币上都曾印制。
迦腻色迦发行的铜币
此为大型红铜币,正面为国王站像,头戴贵霜王朝传统皇冠,左手持权杖,右手向祭坛献贡,铭文为希腊文。背面为伊朗神话中的风神奥多。
贵霜帝国晚期,国势逐渐衰落直至消亡(约公元3世纪前期到5世纪前期)到公元3世纪时,贵霜帝国开始衰落,并且为若干小的公国,而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日益削弱,最终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附庸。
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王朝兴起并统一北印度。这时位于西北印度的贵霜诸王公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而北方的嚈哒人(yàn dā ,中亚古族,也称“白匈奴”)也对大月氏贵霜残部进行攻击,贵霜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5世纪70年代末,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最终被嚈哒所灭,贵霜帝国终结。
贵霜王朝晚期诸王制造的钱币图案设计简单,重量变得越来越小而薄,工艺越来越粗糙,材质也越来越差。这充分表明此时的贵霜帝国因为国势衰弱,疆域越发缩小,综合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贵霜王朝发行的钱币
上图钱币为贵霜帝国晚期发行的铜币,因为国力下降,设计简单,工艺粗糙。正面为国王盛装站像,手持三叉戟供奉祭坛,背为大地神坐于宝座上,周边有珠点,左上有徽记。
结语:贵霜帝国虽然在当时与罗马、汉朝、安息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但是它与其他三大帝国又有所不同,其他帝国是由农耕民族建立的,而贵霜帝国则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如同后来同样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蒙古帝国一样,其国家的建立是依靠武力征服获取的,因而也更加推崇武力,但是当军事力量削弱时,帝国也就随之瓦解。贵霜帝国因为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对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崛起和称雄,使公元初几个世纪亚欧非三大洲的古典文明地带几乎连成一片,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技术和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汉书》
《三国志》
《后汉书》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 民族出版社)
《印度通史》(辛哈.班纳吉著,张若达、冯金辛译,商务印书馆 )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柚子爱历史,关注我,带你一起了解更多历史趣闻)
大月氏的月到底读什么?强大到藐视匈奴的月氏人怎么又消失了?
这个词到底读大yuè氏还是大ròu氏?
这个存在感貌似很强,又会觉得还挺陌生的民族,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古代民族史的坑咱们接着填,来聊聊这个,我被“纠正”读音最多的一个民族。
大(月)氏
这个词,到底读啥?
先说结论,就是读月,大月氏。
现在肯定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打评论甚至发私信“纠正”我来了,别着急,咱一点一点分析。
首先,在《管子》、《逸周书》等先秦典籍中,月氏也被写作禺氏。由此可知,yuè这个读音相较于ròu,肯定是更接近原词读音的。而禺和月,应当就是古人在音译时翻译的不同版本。
类似的例子我们后面会说很多。
同时,历代史学家在给《史记》(《史记三家注》)、《汉书》(《汉书颜师古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音注》)等史书做注时,但凡提到月氏,都会特意标注一下氏这个字的读音,“音支”。但却从来没有单独标注过月这个字的读音。由此可见,月这个字自古以来就没有过其他的读音,只读作yuè。
《康熙字典》里月这个字的标注的读音也只有yuè这一个。
国内还有语言学家,对这一词的上古读音做过考证,也明确表示就是读yuè(/ŋod/)。
最重要的是,在新编的《辞海》等工具书中,也明确标注了月氏一词的读音,就是yuè zhī。
而且这也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概念,大家可以去读一下中华书局出版的1982年第2期《文史知识》杂志,里面就有一篇名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文章是由两个小学生提的问题所引出的,他们表示他们当时所学的小学历史课本中,月氏一词月的读音被标注为了rou,但在当时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却标注为了yuè。课本和字典不一样,这让他们很苦恼。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的一位编辑给出了解答,说从五十年始,在中小学课本中这个词确实是都标记成了读ròu zhī。但根据后来的考证,发现这个读音是错的,所以在之后出版的如《新华字典》、《辞海》、《辞源》等通行工具书中,才会更正读音为yuè。并且表示,在文章发表时,中学课本已经对读音做了更正,小学课本也会在次年的再版中做出修改。也就是说,提问题的这俩学生,他们之后的学弟学妹们就不会再有这种困扰了。
这总不会再有人说是我读错了吧?
那为什么会有ròu这个读音呢?
其实还真是个误会。
(⺼)
这个字大家认不认识?
它并不是月,而是读ròu。通常会作为偏旁来使用,但在常见字中很少见。
比如这个字
(䏓)
它左边的偏旁就不是月,而是⺼。这个字读guǎn,指胃腔。
所以很可能最开始有人把月和⺼搞混了,久而久之就传成大ròu氏了。
咱们说完了读音,开始讲他们的故事。
清代地理学家何秋涛曾写过一本研究边疆史地和少数民族源流的书叫《王会篇笺释》,他以《逸周书》中的王会篇为主,引古今中外各类文献,考证了其中提及的民族、地理和物产等内容。
根据他的考证,《逸周书》中提到的给周王上供騊táo駼tú的禺氏就是月氏。
騊駼就是一种名马,《山海经》里说:“北海内有兽,状如马,名騊táo駼tú。”
那这个出名马的地方在哪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就是说,月氏最早生活在敦煌至祁连山一带。
《汉书》中还记载过一段张骞和汉武帝的对话,也提到了这个设定:“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dōu靡mí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汉书》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就是说,我在匈奴的那段日子,听说过一个叫乌孙的部族,他们以前和一个叫大月氏的部族共同居住在祁连山、敦煌一带。
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匈奴流传过一首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证明“祁连山”一带确实是片水草丰美之地,也自然会出良驹。
但是,汉朝时说的祁连山可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祁连山。
很多人认为“祁连”一词是匈奴语,即“天”的意思。唐宋时期的人就多持此种观点,如宋四大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就记载到霍去病到过的那个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祁连…”
李贤(唐高宗章怀太子)注的《后汉书》里也说,“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里的这个天山“即祁连山,一名雪山,今名折(音时)罗漫山,在伊州北。”
《旧唐书》里也说:“天山,在州(西伊州)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白山,胡人呼折罗漫山”
这个伊州的大概位置在今天新疆的哈密市,如果是哈密以北,那这里说的祁连山确实是今天的天山山脉(东段),而不是祁连山山脉。
但《汉书》中写了“匈奴谓天为“撑犁””,也就是突厥语中的“腾格里”,并不是祁连。
那祁连和天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那就有可能是祁连一词并不是匈奴人的语言,而是月氏人的语言。
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祁连一词源自吐火罗语。
唐朝时说的那些什么“析(时)罗漫”“、“初罗漫”、“祁罗漫”,很可能都是和“祁连”一样,来自同一个吐火罗单词的不同音译版本。
所以月氏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到天山东麓这一代,水草十分丰美的地方。
而且那时他们十分强大,有多强大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
“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彊(强),轻匈奴…”——《史记》 大宛列传
最牛的时候骑兵有一二十万之众,甚至都不把匈奴放在眼里。
“当是之时,东胡彊(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後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於月氏。冒顿既质於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史记》 匈奴列传
月氏强到,能让匈奴像战国时中原各国那样,送儿子来自己这当人质。当然冒顿他爹主要也是想废长立幼,来个借刀杀人。儿子刚送过去就派兵打月氏。月氏本来也想把冒顿杀了,结果被他跑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冒顿跑回去之后就把他爹杀了,自己当了单于,匈奴的鼎盛时代也就此到来。
同时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曾经跟月氏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乌孙的部族,被他们打跑了,国王都给杀了。“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汉书》 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那这么强的月氏后来怎么就没了呢?
因为在更北的草原上,匈奴出了一个猛人,就是曾经在月氏做人质的,冒顿单于。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派曾张骞出使西域,而张骞此行也开辟了丝绸之路。
但张骞出使的初衷可并不是为了通商,就是为了找这个大月氏。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yì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史记》 大宛列传)
汉武帝在决心对匈奴下手之后,就开始研究他们的弱点,听投降匈奴人介绍,有个叫月氏的部族被匈奴所败,首领的头都让匈奴人拿去当酒杯了。被打跑的月氏人非常想报仇,正好大汉也想干匈奴,于是汉武帝就想找人出使月氏,联合讨伐匈奴。然后张骞就成功拿到了这个offer,和个匈奴向导一起前往月氏。
那被打跑的匈奴人又去哪了呢?
“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gu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 大宛列传
被匈奴击败后月氏人就西迁了,跑到了中亚,大宛国以西的地方,在妫水北岸建立王庭。
这个妫水今天叫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四个国家,河流的走向大致相当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国界。而大宛国的大概位置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月氏人到这里之后,还顺手把生活在这里的一个叫大夏的国家给灭了。这个大夏也叫巴克特里亚,首都位于今天阿富汗境内的巴尔赫地区。人口很多,有一百来万,擅长经商,但不擅长打仗,月氏人来了就给灭了,
至此,来到中亚的月氏人被称作大月氏。
而没有跟着大部队西迁的那部分月氏人,沿着河西走廊向东,来到了真正的“祁连山”一带,他们被称作小月氏。再后来他们和当地的匈奴人、羌人等其他民族相融合,被称作“卢水胡”。
十六国时开创北凉的沮渠家族就是卢水胡。
而西迁的大月氏,也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
后来他们又南下侵入印度,建立起了能和大汉、罗马、安息并列为四强的贵霜帝国。
甚至于,连后来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也是月氏人带来的。
这些故事,关注我,咱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文献:
《祁连与昆仑》 林梅村
《大月氏人的原始故乡》 林梅村
《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 钱伯泉
起源河西走廊,被匈奴暴打西迁,在中亚建立帝国,大月氏历史
#历史开讲#
公元2世纪初,在研究古代世界史的人看来,是一个伟大的时期。当时亚欧大陆上有四大强国,从东到西分别是汉朝、贵霜、安息、罗马。这贵霜帝国的创建者就是我们今天这期视频的主角——大月氏人。
一、 月氏的渊源与贵霜帝国的建立月氏是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一支古老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古籍中,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关于他的记载,比如奇书《山海经·海内东经》上说:“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河、月支之国。“另外王国魏先生考证,说还有其他古籍,比如《穆天子传》《管子》等书记载的”禺知“”禺氏“都是两汉典籍中记载的月氏。
这里插播一下,很多人把月支念成了rouzhi。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看到《剑桥早期内亚史》的作者以及国内边疆史研究者姚大力的论述,主张应该念“月氏”(yuezhi),下同。
在匈奴崛起之前,月氏居住在敦煌、祁连间。这个地域范围,大致在今天河西走廊到新疆天山一带。
月氏的实力一度非常强大,连匈奴都曾臣服于月氏,比如秦朝时期头曼单于曾经让继承人冒顿到月氏当人质。而且连“头曼“这个称号就是起源于吐火罗语tumane,意思是万户长。这个吐火罗,就是中国史书中的月氏。另外十六国时期有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北凉。这“沮渠”原来是匈奴的官职名,也是源自吐火罗语cambura,是头领的意思。可见当时月氏人的强大影响力。
月氏同匈奴一样是游牧民族,《汉书·西域传》记载: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
可能月支的生态位和匈奴的生态位一样,两者是竞争关系,等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崛起之后,第一个暴打的就是月氏。月氏被迫西迁,在西迁过程中为大月氏和小月氏。
小月氏融入羌族之中,大月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还没过上安稳生活,又被乌孙暴打,被迫再次西迁,终于到了征服“大夏”。后来内部为五部翕侯,其中一支叫贵霜的翕侯到了公元1世纪上半叶征服其他四部,建立贵霜帝国。
五翕侯
巅峰时期的贵霜帝国,疆域东到葱岭,西到伊朗高原,北达咸海、里海,南部包括整个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直到中印度,中部包括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二、 月氏的种族月氏人到底是什么种族呢?有人说是西戎羌族的一支,属于蒙古人种。有人说月氏人是印欧人,比如《剑桥早期内亚史》在介绍月氏时,把他归到了《内亚的印欧人》这一章节。另外《史记》记载月氏“深眼,多胡须”。
综合起来看,在河西走廊时期的月氏,大概率是羌族等民族所组成的混合民族,等到他们西迁后,再跟其他民族杂居,到了中亚,就多了许多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三、 贵霜王朝的兴衰建立贵霜王朝的邱就却是一代雄主,他不仅统一了大月氏各部,而且还征服了高附(喀布尔)、白沙瓦等地。
他死后,儿子阎膏珍(阎膏珍是中国史书的记载,出土钱币中叫维马·卡德菲斯)继续扩张政策,后来征服了印度河上游流域,这一时期的大月氏,还派遣副王与东汉的西域都护班超对抗,被班超打败,不过这不妨碍贵霜从这个时期起,壮大起来,跻身中古时期世界四大帝国之列。
到了贵霜帝国四代目迦腻色迦一世时期,贵霜帝国的实力达到巅峰,不仅疆域达到最大,而且在他统治期间,大力推崇佛教,佛教完成了第四次集结,这次集结是佛教大转向的开始,有人认为这次集结是大乘佛教诞生的标志。
迦腻色伽一世死后,贵霜帝国陷入衰落。衰落原因同很多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相似,境内民族多、各民族文化不同,面对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条件和文化状况,只能采用一国几制的办法。到了公元3世纪时,贵霜帝国,后来虽然在公元4世纪有一支叫寄多罗带领贵霜残部兴起,但是没多久就被嚈哒人驱逐了,这嚈哒人又被称为“白匈奴”。感觉这匈奴始终是月氏人的克星啊。
到了公元5世纪末,寄多罗人融入到欧亚大陆中部其他民族之中。
四、 大月氏-贵霜帝国对中国的影响说起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他对中国历史有比较大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东西方技术交流的中转站。比如制造玻璃的技术。这个技术原本是古埃及人发明的,刚开始玻璃制品传到中国时非常珍贵,到了北魏时期,大月氏人来到中国帮忙制造玻璃,从此之后“中国琉璃遂贱。”
第二个是佛教。更重要的是由贵霜帝国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以及佛教造像艺术,对中国实在影响太大了。我们现在都能感受到。
前面所说的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期间的结集,被认为是大乘佛教诞生的标志。佛教在贵霜帝国时期经受洗礼,“菩萨”概念出现了,弥勒和阿弥陀信仰也出现了。可以说从贵霜开始,佛教开始呈现一种世界性宗教的潜质。
东汉之后,很多僧侣前来中国传教,其中以大月氏僧人最多。他们来中国内地传播佛法、翻译佛经,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有不少高僧,姓氏为“支”,比如支曜、支亮、支谦等就是大月氏人,他们以族名为姓,为佛教东传和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有就是佛教造像艺术,贵霜帝国所在地区被称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甚至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融合,连带着孕育出了被称为“犍陀罗的佛教造像艺术”佛教造像艺术。犍陀罗是当时贵霜帝国统治的中心区域。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犍陀罗艺术展
犍陀罗佛像艺术主要借鉴了希腊雕塑技术,佛陀雕塑面相和希腊神像很相似,服饰是罗马式的托加长袍,发髻是波浪形,是萨珊波斯的风格。
犍陀罗佛像的影响在中国早期佛像中就能看到,比如后赵时期的鎏金铜佛坐像。
有学者总结道:
佛教雕像中的帝释天、梵天本来是印度教的神祇,在佛教里他们却臣服于佛陀;带有民间信仰特征的般阇迦和鬼子母,则混合了印度和希腊的理念与艺术形象;佛陀本生故事里,出现了迦楼罗;那伽或者“龙”作为佛陀的礼赞者或者异教的象征,出现在佛传故事里;希腊风格的装饰、建筑、神祇频频出现在各种佛教艺术中。作为佛陀“保护神”的执金刚神,形象来自于古希腊的大力士赫拉克利斯。其他的风神、海神等,都在犍陀罗雕像中留下痕迹,并以之为载体传入东亚,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以上内容来看,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帝国,无愧于曾经的四大帝国行列。
参考资料:
1、魏乐乐. 两汉迄唐徒居内地月氏人研究[D]. 西北大学, 2010.
2、林梅村. 大月氏人的原始故乡-兼论西域三十六国之形成.
3、丹尼斯·塞诺《剑桥早期内亚史》,商务印书馆,2021.
4、庞霄骁. 多元文化与犍陀罗艺术:再论贵霜时代佛教和佛教艺术的发展[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姚大力. 大月氏与吐火罗的关系:一个新假设[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65-76. DOI:10.3969/j.issn.0257-0289.2019.02.008.
6、杨巨平 主编著.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37.
7、何平,孙英刚著.图说犍陀罗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449.
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大月氏最后怎么样了
大月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康熙字典》等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公元前 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到匈奴。公元前 177 ~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公元前 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 ,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公元前 1 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大夏的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
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 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公元前1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
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
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印欧语族说、波斯说等。由于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质子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攻月氏,月氏败。可能从这时起,月氏便开始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
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顿单于再次击败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这次败后,更西迁到准噶尔盆地。至老上单于时(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s)。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原已
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天竺国。唐代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流传事迹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立国後,因著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娶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安居乐业,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分支小月氏
至于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小月支,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尚在中国以外,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後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後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5/1696261263119799.html